APP下载

“自我”的迷失与明晰*
——社会转型期高校教师角色冲突及其化解策略

2014-03-30黎平辉

当代教育科学 2014年11期
关键词:角色冲突自我转型期

● 黎平辉

“自我”的迷失与明晰*
——社会转型期高校教师角色冲突及其化解策略

● 黎平辉

社会转型期,高校教师角色冲突的根源之一在于“自我”在角色扮演中的迷失:“自我”失守导致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冲突;“自我”失控导致完成多重工作中的角色冲突;“自我”失势导致了职业对比中的角色冲突。而“自我”明晰:专业自治、维护“自我”;个性发展、打造“自我”;坚守信念、活出“自我”乃是化解高校教师角色冲突的可能对策。

高校教师角色冲突;社会转型期;自我迷失;自我明晰

一、引言

“角色是指社会对某一特定人员的一套期待和规范,个体则被置于社会关系中的某个位置,理解和觉察社会对其的期望和规范,从而承担起相应角色。”[1]以此推之,“教师角色是指处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由其特殊地位决定的符合社会对教师期望的一种行为模式。”[2]因为社会赋予个体的要求有很多方面,即个体必须同时履行不同的规范,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难以兼顾的矛盾,角色冲突由此而成。高校教师作为特定社会职业,承担了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等责任,在理论上,这些责任是融为一体的,但在实践操作中,它们之间往往会出现顾此失彼或水火不容的状态。“冲突可能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工作积极性,影响教师职业的稳定,诱发部分教师的角色转变行为。”[3]因此对高校教师而言,角色冲突也是长期困扰其专业成长与个体生活的棘手问题。

角色本来是社会赋予个人的,因此,某一角色的具体内涵及其特征等都由所处的社会决定,而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自然会直接给角色扮演带来影响。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今,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整个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改变。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承上启下的转型时期,从政治、经济到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都呈现出了新的气象。新的思想不断涌现,各种观念交叉碰撞,人们的价值观多元共存。总体上说,社会转型体现了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控制走向自主、从单一走向多元、从神化走向世俗、从计划走向市场的基本态势。社会转型期特征投射于高等教育领域,从整体层面看就是高等教育在短短十多年间,完成了从精英向大众的转变,高等教育规模空前,入学率激增,而学生质量整体下降。在具体层面,社会转型期特征直接冲击大学校园,从师生关系到教师地位、从课堂管理到工作就业、从学术科研到教师生活等都已今非昔比。身处巨变的环境,很多高校教师迷惘无助,被动适应,其结果是个体“自我”迷失,最终陷入了角色扮演的困境之中。

二、“自我”迷失:社会转型期高校教师角色冲突分析

角色冲突 “不仅指不同角色扮演者之间的冲突,还指同一个角色主体在扮演同一个角色或不同角色之间的冲突,其表现形式主要有角色内冲突、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外冲突。”[4]教师角色冲突一般也可分为角色内冲突、角色间冲突以及角色外冲突,角色冲突的实质是个体同时承担多个角色而无力应对,或者在履行某一角色职责时面对不同主体的角色期待而左右为难。角色冲突常常表现为个体内在的精神焦虑与外在的行为紊乱,在角色冲突情境下,个体往往在追求高大全的幻想中疲于应付,但事实证明,不顾个人实际的应对方式往往导致教师“自我”迷失,角色冲突愈发明显。

(一)“自我”失守:课堂教学中的高校教师角色冲突

对高校教师而言,在其所扮演的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等角色中,教学(教书育人)是最基本的角色,是个体之所以成为教师的根本。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人,其中涉及了两个问题:一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二是如何培养?针对这两个问题,高校教师扮演了社会要求的代言人与专业技术人员的双重角色,即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教师主要以社会要求作为指南;在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上,教师以专业内行的素质来解决。但是,教学活动首先是教与学相结合的过程,课堂教学的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除了教师,学生(尤其是已成年的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成长有一定的个人规划与见解,对如何开展教学活动也会表达个体的感受与呼声。这种状况无疑在师生间制造了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鸿沟的一边是永远忠诚于学术生涯的学者,另一边则是来自不同社会背景、怀有不同职业期盼的学生。”[5]而在过去的三十年中,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转型,横亘于师生间的鸿沟越来越大,给高校课堂带来的冲击有目共睹。

第一,人本主义思想兴起,尊重学生主体性的教育民主化思潮盛行。学生权利被唤醒并得到了一定实现,在高校,学生的评课、评教是决定教师教学质量的最重要依据,而在学生眼里,教师教学质量高低最终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角色扮演是否符合他们的角色期望。第二,高校扩招不仅提高了升学率,同时也直接导致了高校(特别是占绝大多数的一般院校)生源质量的下降。事实上,和十多年相比,今天的二本录取分数线比原来的专科录取分数线还要低。尽管我们不能用高考分数来衡量学生的素质高下,但最起码,在专业知识的学习方面,高考成绩好的学生学习态度相对要好,掌握知识的能力相对要强。而如果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掌握知识的能力差,在专业学习中,往往会倾向于逃避那些较深奥、难懂的知识,更喜欢那些浅显、易懂的知识。这种心理反映到课堂教学中,就是相当一部分学生专好“生动”、“活泼”的课堂,这一点使得那些专业性强的课程任课教师陷入了两难境地:一方面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必须让学生掌握那些深奥、枯燥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学生学习态度不坚决、畏惧困难,喜好那种生活化、聊天式的课堂。第三,与高校扩招同步的是我国教育收费制度的变革,义务教育逐渐免费,而高等教育则在大众化的同时,收费水涨船高。对一般学生而言,上大学就是一种投资,投入越多,对回报(就业工作)的期望也就越大。这种情况在国家实施高校毕业生自主就业政策下,演变成了一种渗透高校校园的功利主义作风。功利主义注重直接利益、忽视间接利益;追求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在功利主义思想驱动下,很多学生只关注对就业找工作有直接帮助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而对一般专业基础知识失去了热情。

以上三点集聚,就构成了社会转型期高校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内冲突,具体可分解为: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社会转型期特征赋予了他们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角色期望,既希望教师能扮演喜剧演员角色,把课堂变得生动多彩,又要求教师像职业培训者那样,传授利于就业的经验、技能,而教育民主化思潮又正好给予了学生表达主观期望的权利。于是,角色内冲突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二)“自我”失控:多重工作下的高校教师角色冲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是从低到高逐层上升的,而最高层次乃是人的“自我”实现。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大学教师,扮演工作所需的各种角色,不仅是谋生的需要,也是个体价值体现、自我实现的需求。自我实现本来是促使个体努力上进的最高层次的动力,但是,个体的自我实现没有具体边界,对成功的渴求如果超出了个人能力所承载的范围,就会蜕变为妨碍个体发展的绊脚石。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社会给个体提供了愈来愈广阔的发展平台,个体事业成功的几率上升,自我实现的面变广。但社会开放与思想解禁也带来了极端个人主义与功利性行为,一些人个体欲望膨胀,浮躁心态蔓延。表现之一是投机取巧严重,热衷于走终南捷径。这种思想在年轻一代中更为常见,表现为怕吃苦、不愿付出,寄希望于偶然的成功机遇,向往那种一夜成名的成功模式;表现之二是浮夸虚荣,以全才自居,企望多方位成功。这种想法在那些已有一定事业基础的人身上尤为明显,经商的想在管理方面取得一些成就、干行政的企图在学术领域再创辉煌,而不少科研工作者也跃跃欲试,想在商业或行政事务上获得成功。

从事单一角色职业的人尚且热衷于在多个领域中求得成功,以此证明自己的能力。对于本来就承担多重角色的高校教师来说,在教学、科研与行政管理等多个领域实现自己的价值就更显得顺理成章了。在现实生活中,不少高校教师利用自身工作特点,试图在自己所扮演的各个角色上取得好的业绩,这种全面开花、广种多收的心态,往往让教师在多重工作压力下显得力不从心,结果因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而心力交瘁。

(三)“自我”失势:职业对比中的高校教师角色冲突

事实上,高校教师既是一个职业群体,同时和其他职业人一样,都是同一社会中的生存者。由于各门职业所带来的报酬不一样,赋予从业者的社会地位不同、生活方式也有差异。因为个体扮演的职业角色所带来的待遇和其他职业相比存在差距,往往导致高校教师内心的不平,从而也造成了内在的积怨冲突。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价值观逐渐走向世俗与物质,即把拥有金钱的多少、权势的大小及物质生活的奢华作为衡量生活好坏的主要标准。在物质化为主导的价值观下,那些以精神收获作为角色扮演主要回报的职业工作者,既有对角色扮演中付出与回报不相对等的愤懑,又会产生“自我”价值无法实现的无奈与消极情绪。为了改变现状,为了拾回个体的自尊与自信,一些人试图通过职业角色以外的角色扮演(兼职)来开辟其他的自我价值实现之路。但是,由于个体时间、精力、职业规范的限制以及缺乏从事其他行业的专业能力,“兼职”之路也是困难重重。这种状况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高校教师渴望通过另辟“蹊径”找回自身的职业自信,另一方面客观条件并不允许他们去扮演本职工作以外的角色。在以高物质收入或高社会地位作为角色扮演主要回报的职业工作者面前,作为高校教师的角色身份被自我矮化,上述矛盾演变为个体内在的失落与不公平感觉,从而动摇了继续坚持角色扮演的信念,甚至于产生是否放弃已有角色、改扮其他角色的内在冲突。

三、“自我”明晰:社会转型期高校教师角色冲突的化解策略

“教师是角色冲突的最直接承受者,要调适‘角色冲突’,教师自我调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6]社会转型期高校教师角色冲突的根源之一就是教师 “自我”在课堂教学中的失守,是教师“自我”在多重工作情境下的失控,是教师“自我”在职业对比中的失势。有鉴于此,从教师个体角度出发,化解高校教师角色冲突的途径之一就是让教师“自我”在角色扮演中得以明晰。

(一)专业自治、维护“自我”

作为教学主体,学生对课堂教学要求的多样化是客观存在的,化解因为学生要求多样而产生的教师角色内冲突策略,不是幻想消除学生要求,而是要以教师的专业自治统领课堂,实现对学生需求的主导与引领。

首先,教师要牢记作为专业引领人的身份,维护课堂教学的专业自主权。高校教师集社会工具人与主体人的身份于一身,前者要求教师遵循国家相关规定,严格按照国家要求开展教学活动;后者则强调教师能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事实上,在崇尚个性的今天,如果教师只知道传达国家、社会要求,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与轻视,但教师毕竟是代表国家的,因此,不可能完全放弃工具性角色。解决办法是教师明确自己的专业者身份,凸显“自我”的专业权利。教师用个体的价值观、人生观等重新诠释社会要求,把抽象的普适性知识转变为具体的情境性经验,把理想化的思想转变为具有个人色彩的现实看法与见解。

其次,教师要发挥专业主导作用,重建教师影响力。学生需求是学生表达个体利益的主观诉求,自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正如前文所分析的那样,社会转型期高校变革,已使得当前大学生的利益追求具有鲜明的肤浅性、短视性与片面性。因此,作为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高校教师,应该承担引领学生专业成长的主导责任。这需要教师采取切实行动。鉴于大学生逆反、追求个性的心理,教师不能靠传统的方法,即以教师权威来强制学生认同自己的思想及行为,而应该通过与学生的心灵交流,凸显个体人格魅力等方式重塑教师影响力,从而使学生自觉接受教师的引导。

最后,确定学生主体性发挥的边界,维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权。尽管高校学生已是具有完全责任能力的成年人,但教学过程本质决定了课堂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因此,学生主体性发挥必须维持在保证教师主导性实现的前提下。要做到这一点,应该对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权利做一个界定,在有关教学方法、方式以及教学时限等方面,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建议,但在专业知识内容的确定上,学生不能随意干预教师的决定。因此,除了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教师本人应积极自信,主动把握好学生权限,对学生要求有选择的接受,严格按照国家专业培养目标,落实知识学习与技能掌握的任务。

(二)个性发展、打造“自我”

尽管在教育领域全面发展口号喊得很响,而在整个社会层面对所谓全才的追捧、对个体成功的多面性追求也是高温不减。但事实上,即使在教育领域,全面发展也仅指人的身心发展不要出现缺陷,而在其他社会领域,由于个体的时间、精力限制,成功大多是指某个方面的。因此,高校教师虽然同时扮演了几个角色,有着多方面成功的机会,但在实践工作中必须务实,变追求全面成功为个性发展。

其一,高校教师要学会自我妥协,杜绝盲目攀比。自我妥协既指个体确定职业发展目标时,要理性考量自身能力与所处环境等主客观因素,也指个体要理智地对待他人的成功,要看到他人成功背后所付出的时间与精力。在实事求是地估量自身条件的基础上,理性对待已有发展目标,坦然面对自身与他人的差距,并对未来发展目标作出适当调整。

其二,全面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制定个性发展计划。高校教师的工作涉及了教学、科研、行政管理与服务社会等各个领域,个体应在扬长避短的前提下,根据自身性格、知识储备以及智力特长等制定个性化发展计划。性格外向、感性思维较强的教师可以把发展目标定位为优秀教师甚至教学名师;性格内向、理性思维较强的教师则可以把目标定位为学术骨干甚至学科带头人;而责任心强、喜好交际的教师则可以朝行政管理人员方向发展。

其三,明白工作重点,确定职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教师可以对某种意义不大的角色行为或暂时没有条件付诸实施的角色行为,加于取消,不再扮演某种角色,以消除角色冲突。”[7]对于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来说,其工作重心是尽快站稳讲台,掌握教学的基本技能,他们的职业发展目标就是更快更好地适应高校教学工作岗位,因此,这一时期的重心是扮演好教学角色,教师可以暂时放弃科研角色;而对于已工作五年以上的教师,他的职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是顺利评上职称,评职称需要科研成果,因此,这一阶段的教师的工作重心应逐渐向科研倾斜;至于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如果有机会,则可以在管理或服务社会方面多投入一些精力,以求得新的发展。

(三)坚守信念、活出“自我”

每种职业都有其独特的一面,有些职业物质报酬丰厚,但工作环境恶劣、精神生活贫乏,与之相反,有些职业尽管物质待遇不高,但精神生活丰富、个体自由度高。因此,囿于各职业的自身特点,衡量某个职业的优劣与否,不能仅看其给从业者带来的物质待遇多寡与权势大小,而最终要看它赋予从业者的生活品质高低与幸福程度。

首先,对社会发展而言,个体的职业角色扮演是其社会贡献的载体;对个体生活来说,职业角色扮演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物质资料是生活的必需品,是决定生活品质的基本前提。但是,当物质资料能满足一个人的生活需要后,生活品质的提高必须依靠个体的精神世界的丰富与提升。按照马克思的人类发展阶段观点,人类发展的最高阶段就是个体解放与自由发展。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创造的渴望与对可支配自由的追求成了越来越多人的生活选择。其次,从人的一生来看,学习、工作占据了大半生,工作就是生活的重要组成。从个体的角度看,选择某一职业,就意味着选择了某一种生活方式,而角色扮演只是整个生活中的一部分。具体说,角色扮演本身就是个体展开生活的一种途径,是个体生活表现的一种形态。最后,个体生活品质及其幸福程度,除了需要职业角色扮演来获取一定的物质与精神回馈,还与个体的生活价值观紧密联系。只有让个体的生活价值观避免物质化和功利化,他才能享受到由角色扮演所带来的个性创造与可支配自由,才能感受到作为从业者的幸福,才能萌发出作为从业者的自信与自豪。

事实上,与其他职业相比,高校教师既有较多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与空间,为个体在工作之余满足业余爱好与其他精神追求提供了条件,同时,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是有较大创造空间的工作,也为个体在工作中开展创新、实现自我提供了平台。近年来,高校教师的待遇逐渐提高,尽管无法与少数高收入群体相比,但已经能为个体提供一种较稳定、安全的生活。因此,高校教师不能妄自菲薄,应该看到所从事职业的特征与优势,树立正确的生活价值观,坚定角色扮演的信念,在不断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活出“自我”。

四、结语

角色的实质是社会要求在特定职业者身上的行为模式体现,具有外在性、客观性,但是,任何角色终究是由作为个体的人来承担,如何扮演角色,如何让多重社会要求在个体身上实现内在的和谐统一,这些都需要个体以“自我”的独特方式来完成。因此,社会转型期高校教师角色冲突的化解,最终需要教师发挥个体的主体性与能动性,需要教师“自我”的凸显与明晰。

[1]宋萑,张文霄.教师专业认同:从专业角色走向身份认同[J].全球教育展望,2012,(3).

[2]李玲英.反思与重构:后现代主义对教师角色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4).

[3]王俊明.近年来国内关于教师角色冲突的研究综述[J].教师教育研究,2005,(3).

[4][7]熊德明.社会转型中地方院校教师角色冲突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134.

[5]刘易斯.H.R,侯定凯译.失去灵魂的卓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6.

[6]周淑卿.课程发展与教师专业[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79.

(责任编辑:许爱红)

本文为2012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社会转型期贵州省教师角色冲突消解路径的个案研究(12JD125)的阶段性成果。

黎平辉/贵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贵州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贵州师范学院贵州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教育学原理硕士,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和美育研究

猜你喜欢

角色冲突自我转型期
声音
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预算改革
从社会学角度辨析史量才的角色扮演及冲突
商业健康险已到转型期
真实的人生,完整的人性
探讨私小说中的“自我”
科幻中的美与自我
成长中的“自我”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
社会转型期人民调解制度面临的挑战与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