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宾退录》词语选释*

2014-03-30朱春雨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年2期
关键词:中古大词典中华书局

朱春雨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古籍研究所,上海 200234)

《宾退录》词语选释*

朱春雨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古籍研究所,上海 200234)

文章对《宾退录》中的“津致”、“答启”、“序用”、“慰望”等四个词语进行了理解。这四个词语《汉语大词典》未予收录。《宾退录》和其他文献的使用情况表明,它们是中古、近代汉语中的常用词语,应加以整理、解释,并在重要辞书中得到反映。

《宾退录》;津致;答启;序用;慰望

《宾退录》是南宋赵与峕所写的一部笔记著作,共10卷。陈宗礼在《后序》中说:“包罗古今,抉隐发微,有耆儒硕士所未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曰:“可为《梦溪笔谈》及《容斋随笔》之续。”《宾退录》被誉为宋代笔记的上乘之作,缪荃孙称之为“宋人杂说之最佳者”[1]161。

《宾退录》的学术价值是多方面的。因其内容包罗广泛,又属笔记体文献,其中有不少口语材料,所以,该书的语料价值应该受到重视,词汇方面更有很多资料有待整理、研究。本文拟就出现于《宾退录》而《汉语大词典》[2](以下称《大词典》)未收录的四个词语进行了讨论,以期对汉语词汇研究和《大词典》的修订有所裨补。所释之词既见于《宾退录》,也见于其他文献,因其为笔者研读《宾退录》所得,故名《〈宾退录〉词语选释》。

1 津致

《宾退录》卷一:“徽宗闻其名,数敕郡县津致,间驰近侍召之。”[1]8

“津致”一词,意思是资助,《大词典》未收。“津致”在《宾退录》中仅出现一次,但在中古和近代文献中多次出现。如:

1)仍令录其名姓,尽复官资,兼告谕诸道,令津致赴阙。(梁太祖《加恩前朝官寮诏》[3]1034)

2)侧闻州将抚之甚厚,言与津致,事犹陵阻。(唐·李观《贻睦州纠曹王仲连书》[3]5406)

3)或谓当募出等商贾,使之抱认津致,虽或优其佣费,亦未敌官运折欠之多也。(宋·朱熹《与赵帅书》[4]339)

例1)“津致赴阙”指资助那些“怀抱材器”的人入朝觐见皇帝,例2“言与津致”指对其(文中指朱生)给予资助,例3“抱认津致”指承担资助。又如:

4)赖彼教设为十方接众以津致之。(明·陈继儒《狂夫之言》卷四[5]37)

5)又示日本奉天总领事船津致慕韩书。(民国·郑孝胥《郑孝胥日记》[6]1999)

从结构来看,“津致”当为由同义语素构成的双音节词。“津”的本义是“渡口”。《说文·水部》:“津,水渡也。”《论语·微子》:“长沮 、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郑玄曰:“津,济渡处。”[7]1276陶渊明《桃花源记》:“后遂无问津者。”渡口是过江渡水之处,助人济渡,引申为达到目的、实现愿望之义,因而产生经济上的支持、资助、接济等义。

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中:“(李珏)及试,刘津其行。”[8]41普济《五灯会元》卷八(《乌巨仪晏禅师》):“端拱初,太宗皇帝闻师定力,诏本州加礼,津发赴阙。”[9]486其中的“津”当即“资助、接济”义。“津”与“济”构成“津济”,亦为同义语素双音节词,《大词典》“津济”条:Ⅰ渡口。……(省)。Ⅱ渡河。……(省)。Ⅲ救助;接济[2]1193。南朝梁简文帝《大法颂》“九有倾心,十方草靡,如凭津济,咸赖归依。”由“津”和其他语素构成的“津贴”、“津费”[2]1192都有“补贴”、“补助”义,应当由此义引申而来。

《说文·夊部》:“致,送诣也。”段注:“《言部》曰:诣,候至也。送诣者,送而必至其处也”。“送诣”有“送达”、“给予”义。《公羊传·庄公三十二年》:“寡人即不起此病,吾将焉致乎鲁国?”何休注:“致,与也。”陈立《义疏》:“言国将谁与也。”张衡《四愁诗》曰:“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李注:“古诗曰:‘路远莫致之。’”《晋书·山涛传》:“今致钱二十万,谷二百斛。”“致”的“送达、给予”义和“津”的“接济、资助”义相近,“津致”当为同义连文的复合词。

可见,“津致”是中古、近代汉语中的常用词,《大词典》未收,当据《宾退录》等文献增补。

2 答启

《宾退录》卷二:“梁武帝命袁昂作《书评》,其答启云:‘奉敕遣臣评古今书,臣愚短,岂敢辄量江海?但天旨诿臣斟酌是非,谨品字法如前。’”[1]19

此“答启”指梁武帝命袁昂作《书评》,袁昂回复梁武帝。该词亦见于其他文献:

1)仍玺书答启人,以为碛北未静,犹复征战。(唐李延寿《北史·突厥传》[10]3298)

2)时相作答启云:“一男子之上书,人何足道?”(宋陈东《少阳集》卷七《臣寮论汪黄劄子》[11])

3)《季女清许胡氏答启》(篇名)。(宋陈著《本堂集》卷八十二[12]435)

4)赵王好属文,尝以新诗示信,信答启云:“落落词高,飘飘意远。文异水而涌泉,笔非秋而垂露”。(明蒋一葵《尧山堂偶隽》卷一[13]105)

5)却说孔耘轩那日在谭宅答启,至晚而归。(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四回[14]26)

“答”、“启”均有回答、禀告之义。《论语·宪问》:“南宫适问于孔子曰:……夫子不答。”《说文·攴部》:“启,教也。”《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中古文献中,“答”、“启”演变出奏疏之类的文体义,刘勰《文心雕龙·奏启》:“至魏国笺记,始云启闻。奏事之末,或云谨启。……文而不侈,亦启之大略也。”《太平御览》卷五九五引服虔《通俗文》:“官信曰启。”如韩愈《答尉迟生书》、《上郑尚书相公启》等。在这一基础上,“答”、“启”结合成“答启”。

可见,“答启”在中古或近代汉语中有不少用例,《大词典》未收,当据《宾退录》等增补。

3 序用

《宾退录》卷九:“姚思廉《梁书》列传第三十卷《江革传》,谓何敬容掌选,序用多非其人,革性彊直,常有褒贬。”[1]115

按:“序用”指授官、任用。该句指何敬容主持选拔举荐,选用的往往是不合适的人,江革性情彊直,经常对此进行评价。“序用”也见于中古、近代其他文献:

1)而今所序用无它德,有形执者,旬日累迁,守真之徒,历载不转。(范晔《后汉书·杨震传》[15]1778)

2)善骑马,同桂阳贼叛,太祖赦之,复加序用。(萧子显《南齐书·萧惠基传》[16]812)

3)几卿未及序用,病卒。文集行于世。(唐姚思廉《梁书·谢几卿传》[17]710)

4)然执政惜其才,欲洗涤痕累,渐序用之。(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刘禹锡传》[18]4210)

5)咸从序用,俾服官常,可依前件。(唐陆贽《除邓州归顺官制》[3]4723)

6)每进见,常荐达郡中善人有异行者,谠辄序用。(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二百六十四》[19]458)

7)奈前侍朕有劳,姑免其罪,削其上大夫,永不序用。(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六回[20]50)

从语素义和结构分析,“序用”当为状动结构的双音节词。《说文·广部》:“序,东西墙也。”段注:“《攵部》曰:次弟谓之叙,经传多假序为叙:《周礼》、《仪礼》序字注多释为次弟是也。”可知,“序”为“叙”之假借字,所以,“序”有次序义。《周礼·春官·肆师》:“以岁时序其祭祀。”郑注:“序,第次其先后大小。”《吕氏春秋·孝行览》“代进而厚用之”,王念孙认为当作“代进而序用之”,他说:“‘代进而序用之’者,序,亦代也。《燕礼》‘序进’,郑注曰:‘序,次第也,犹代也。’”[21]1025《庄子·天道》:“春夏先,秋冬后,四时之序也。”可见,“序用”已见于上古文献。《大词典》“序”字的第11个义项:同“叙 ”。旧指按等级次第授官或依照功绩给予奖励。《史记·商君列传》:“序有功,尊有德。”南朝齐王融《求自试启》:“若微诚获信,短才见序,文武更法,惟所施用。”按等级次第授官就是任用。《说文·用部》:“用,可施行也。”引申而有任用义。如《孟子·梁惠王下》:“见贤焉,然后用之。”

可见,“序用”一词历时久远,应用广泛,为古代汉语中的常用词语。《大词典》未收,当补。

4 慰望

《宾退录》卷四:“张、吕姻亲也,私焉。曰:‘主上独留公,必是士逊别有差遣。’因祈以恩命。吕沈吟久之,曰:‘使弼、使弼!’张亦欣然慰望。”[1]48

该句指退朝时仁宗独留吕许公,张世逊以为一定是自己别有差遣,后来便向吕许公打听,听到吕许公说“使弼、使弼!”,他十分高兴,内心觉得很安慰。从语境分析,此处“慰望”指期望得以实现、内心得到安慰之义,《大词典》未收。《宾退录》而外,“慰望”还有不少用例:

1)卿分朕之忧,求人之瘼,时降大雪,丰年表祥,岂惟泽及土田,将使物无疵厉,休庆斯在,慰望良深。(唐·白居易《与从史诏》[3]6751)

2)当时鲁国内乱,得一季子归国,则国人皆有慰望之意,故鲁史喜而书之。(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八十三《春秋》[22]2164)

3)大父不及见矣,异时果于无负所学也,岂惟慰望于其师,实慰汝祖于地下也。(元·杨维桢《送邹生奕会试京师序》[23]259)

4)云雨苏烦热,江河濯障堤。万方深慰望,九庙实安栖。(明·袁凯《海叟集·闻诛孛罗铁木儿》一首[24]211)

5)敬维母亲太和颐养,玉体康娱,不胜慰望。(清·邹弢《海上尘天影》第三回[25])

6)四句中有怜爱语,有叮咛语,有慰望语,低徊宛转,似只代父母作思子诗而已。(清·吴大受《诗筏》[26]377)

慰的本义是安。《说文·心部》:“慰,安也。”如《诗·邶风·凯风》:“有子七人,莫慰母心。”毛传:“慰,安也。”“望”是期望。《说文·亾部》:“望,出亡在外,望其还也。”由本义引申为期望义,司马相如《封禅文》:“名山显位,望君之来。”“期望”为“望”的常用义。

从上面的用例可知,“慰望”为中古、近代汉语的常用词语,《大词典》未收,当据《宾退录》等文献增补。

作为宋代笔记中的佼佼者,《宾退录》有很高的词汇学价值,本文选释的几个词语虽然不仅见于《宾退录》,但至少表明,在中古、近代汉语词汇研究中,不应该忽视《宾退录》的语料价值,其中有不少资料不仅可以为大型辞书的编纂和修订提供相关材料,对于汉语词汇史的研究而言也具有重要意义。

[1](宋)·赵与峕.宾退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5.

[3](清)·董诰等.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曾枣庄,刘琳.全宋文[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5](明)·陈继儒.狂夫之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五年.

[6]郑孝胥.郑孝胥日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3.

[7](清)·程树德.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8](宋)·张端义.贵耳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

[9](宋)·普济.五灯会元[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0](唐)·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1](宋)·陈东.少阳集[M].知服斋丛书本,清光绪二十二年刻本.

[12](宋)·陈著.本堂集[M].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13](明)·蒋一葵.尧山堂偶隽[M].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89.

[14](清)·李绿园.歧路灯[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5](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6](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17](唐)·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18](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9](宋)·李昉.太平御览[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20](明)·许仲琳.封神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33.

[21](清)·王念孙,王引之.读书杂志·馀编(上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22](宋)·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8.

[23]李修生.全元文[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24]北京图书馆古籍出版编辑组.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100(集部·明别集类)[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

[25](清)·邹弢.《海上尘天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6](清)·吴大受.诗筏[M].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89.

H03

A

1674-5884(2014)02-0140-03

2013-11-07

朱春雨(1987-),女,吉林长春人,硕士生,主要从事汉语词汇学研究。

(责任校对 罗 渊)

猜你喜欢

中古大词典中华书局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汉语大词典》“籀”释义辨证
《汉语大词典·火部》书证断句献疑
浅谈中华书局企业文化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论中古时期佛教类书的编纂
新出文献与中古文学史的书写和建构
《新论》词语释义:兼论《汉语大词典》之义项疏漏
关于《突厥语大词典》汉字译写偏误研究
On Observing Etiquette and Custom —— A Case Study of the Essence of the Funeral and Burial in the Six Dynasties〔* 〕
On the Resurrection of Humanity in the Literature of the Jian’an Peri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