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期俄罗斯的中产阶级:相关研究的回顾及思考

2014-03-29王广振孙嵩霞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14年1期
关键词:转型期中产阶级俄罗斯

王广振 孙嵩霞

自20世纪90年代伊始,由于俄罗斯社会制度的急剧转换,加上与之相伴随的市场经济改革与私有化的快速推进,俄罗斯的社会结构分化现象也逐渐显明,一个新社会群体即中产阶级开始涌现,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和俄罗斯目前都处于转型期,虽然两国的根本路线不同、体制各异,但中产阶级问题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热点。基于此,本文力图通过梳理和介绍中国和俄罗斯学界对俄罗斯中产阶级的研究情况和研究方法,抛砖引玉,引发学界同仁对此问题的更多关注与思考,亦希望本文所援引的俄罗斯一手资料能为中国学界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中国学界对俄罗斯中产阶级问题的研究

中俄两国互为友邻,有着非常相似的社会发展经历。就两国的现实状况而言,虽然路线不同、体制各异,但对于我们来说,深入研究转型期的俄罗斯中产阶级问题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对于同样处于转型期、中产阶级同样也是“热点”话题的中国来说,通过对俄罗斯中产阶级进行大量实证分析和理论研究,不仅能使身处社会变迁和社会分层过程中的中国学界获得中产阶级产生与发展的一个“参照系”,而且还能通过“对比中俄两国改革模式对中产阶级形成、发展及特性的不同影响,进而反思社会变革不同道路选择的意义之所在”①周晓虹:《全球中产阶级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88页。。回归西方是俄罗斯多年的梦想,模仿西方也成为转型期俄罗斯的一个时髦,以西方标准来评价本国的中产阶级问题,企图从本国找出一个西方中产阶级的“孪生兄弟”,是目前俄罗斯社会学和政治学界产生严重分歧和混乱的“症结”所在。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尊重客观现实,结合转型期的社会特征,对俄罗斯中产阶级问题的各种基本理论观点进行认真梳理与科学分析。

其次,从事该课题的研究工作对国内学界有着很大的学术参考价值。我们国内至今仍然缺乏专门针对俄罗斯中产阶级问题研究的成果。分析研究俄罗斯学界对于本国中产阶级问题的研究方法、评价标准、学术观点、各种争议与分歧,对我国社会分层问题的研究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尽管关于俄罗斯中产阶级问题的许多内容仍处于变化之中,一些理论假设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不少研究方法还需要在实践中改进,但无论如何,这些初步成果是俄罗斯学者们通过认真调研与分析,为我们提供的全球中产阶级研究的又一个独特个案。我们今天对俄罗斯中产阶级形成及特征等问题的论述,正是得益于这样的研究基础和学术背景。

根据中国知网 (CNKI)的统计数据显示,关于俄罗斯中产阶级问题的学术论文,国内正式发表的仅有二十余篇,而且绝大部分是译作,发表时间大都集中于俄罗斯社会转型期的第二阶段,即普京首次执政时期。此外,学界关于俄罗斯中产阶级的研究或介绍仅散见于少数著作的个别章节或段落。综合国内现有研究状况,可以归纳如下:

第一,中国学者关于俄罗斯转型期中产阶级问题的研究大多以翻译或编译俄文资料为主。如邢艳琦编译《当今俄罗斯的阶层划分与新中产阶级》,载《国外理论动态》1999年第4期;叶玉珍译《中产阶级寻踪》,载《国外社会科学文献》2000年第4期;姜列新编译《当代俄罗斯社会的中间阶层》,载《国外理论动态》2002年第6期;戴隆斌编译《俄罗斯的社会分层》,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年第4期;李桂兰编译《俄罗斯学者关于中产阶级的争论》,载《国外理论动态》1999年年第12期;刘伸翻译《俄罗斯中产阶层的形成》,载《国外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红枫编译《实话实说“俄罗斯中产阶级”》,载《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第4期;孙嵩霞译《关于俄罗斯中产阶级形成的几个问题》,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6年第3期;庄晓惠编译《当代俄罗斯中产阶级的发展状况及其特征》和《俄罗斯社会学家眼中的俄罗斯中产阶级》,载《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10期和2010年第2期,等等。

第二,关于转型期的俄罗斯中产阶级,国内学界大多纠结于“是否形成”的问题上。如张树华博士认为俄罗斯中产阶级没有形成,充其量俄罗斯也只是形成了一个中产阶层而已①参见张树华《过渡时期的俄罗斯社会》,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高中毅教授对此持相同观点,他认为,与其说俄罗斯正在形成一个中产阶级,不如说正在出现一个具有俄罗斯特色的低水平的中等收入阶层②高中毅:《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东欧中亚学会1998年上海年会的论文,转引自董晓阳《俄罗斯利益集团》,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年版,第52页。。关雪凌教授在《经济转轨进程中的俄罗斯小企业》一文中则指出,通过小企业的发展,俄罗斯“正在形成”一个“殷实自信的中产阶级”,并以丰富的数据描述了俄罗斯小企业的发展状况③关雪凌:《经济转轨进程中的俄罗斯小企业》,载《欧亚社会发展研究》1998年年刊。。董晓阳的观点与关雪凌比较接近,他认为,“与中产阶级正在形成论不同的是,俄罗斯中产阶级虽然没有最终形成,但是已经初见雏形”④董晓阳:《俄罗斯利益集团》,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年版,第52页。。徐向梅博士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俄罗斯中产阶级》一文中强调指出,中产阶级“只是一个相当脆弱不堪风雨的阶层,这正是改革的矛盾所在”⑤徐向梅:《社会转型时期的俄罗斯中产阶级》,载《当代世界》2000年第5期。。汪宁教授在《俄罗斯“中产阶级”论析》一文中认为,俄罗斯实行私有化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育广大的中产阶级,但中产阶级非但没有培育出来,“取而代之的却是一个新生资产阶级”。但汪教授认为,“尽管俄罗斯目前尚未形成中产阶级,但传统意义上的中间阶层已经形成,中产阶级的后备队已经存在”⑥汪宁:《俄罗斯“中产阶级”论析》,载《东欧中亚研究》2001年第2期。。扈海鹂教授在《关于中产阶级“类型”的比较与思考》一文中指出,“中产阶级”曾是一个被理想化的西欧“类型”。中产阶级的“类型”问题,一方面与向现代化转变中带有历史烙印的社会结构有关,另一方面与现代社会的分化机制有关。他指出,我们面对的问题不仅是“中国与俄罗斯中产阶级在形成和发展,而且在于它怎样发展”⑦扈海鹂:《关于中产阶级“类型”的比较与思考》,载《江海学刊》2005年第6期。。

第三,对于俄罗斯中产阶级衡量标准、结构特征与社会功能等问题,国内学界援引的数据资料来源渠道过于单一。目前国内研究这一课题的成果主要有两部:一是南京大学周晓虹主编的《全球中产阶级报告》①周晓虹主编:《全球中产阶级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单列第九章“转型中的俄罗斯中产阶级”(作者连连),二是华东师范大学冯绍雷和相蓝欣主编的《转型中的俄罗斯社会与文化》②冯绍雷、相蓝欣主编:《转型中的俄罗斯社会与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单列第二章“俄罗斯中产阶级的发展”(作者龙静)。但遗憾的是,这两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和参考数据基本都来自于同一本书,即俄罗斯独立社会与民族问题研究所 (РНИСиНП)③2001年以后更名为俄罗斯综合社会问题研究所 (ИКСИРАН)。于1999年完成的全俄社会抽样调查报告《当代俄罗斯社会的中产阶级》④РНИСиНП. Средний классв современном российском обществе. М.,РОССПЭН.1999.。

二、转型期俄罗斯中产阶级问题凸显的社会背景

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个十年,俄罗斯私有化改革全面展开,原社会政治与经济体制彻底改变,社会结构随之发生剧烈变化并表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在此背景下,“回归西方”成了俄罗斯“后苏联”时期的主流思潮,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成为许多俄罗斯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国”。特别是对于自由化改革的鼓吹者而言,一支有影响力的中产阶级队伍无疑是后共产主义时期俄罗斯“西方化”道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个新理念和新信仰诞生的标志。从俄罗斯大众传媒的宣传中我们不难发现,在那些崇尚西方自由主义价值观的人眼里,欧美“橄榄形”的中产阶级社会模型最为理想。对此,莫斯科卡耐基研究中心(Московский Центр Карнеги)的学者指出, “一直有人努力地在俄罗斯的摄影棚里上演一幕好莱坞的戏剧”,渴望能在西欧或北美的现实社会中找到一个可以与俄罗斯中产阶级相媲美的“孪生兄弟”⑤АврамоваЕ. М. и др. Средниеклассы в России: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еи социальныестратегии. Центр Карнеги. М.,2003г. с.9.。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俄罗斯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居民的社会经济行为模式和价值观体系也随之发生变化,与中产阶级有关的诸多难题大都与此紧密相关。全面私有化改革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传统社会结构能否成功转变成西方发达国家那种稳定的“橄榄形”,成为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热点问题⑥关于苏联时期的社会结构情况,俄罗斯社会学界也有两种对立的社会分层观点:一种认为苏联时期存在着规模庞大的中产阶层队伍,属于“橄榄型”社会结构;另一种则截然相反,否定俄罗斯存在着中产阶层,认为苏联时期的社会结构为“金字塔”型,顶端是官僚权贵阶层,而底层则是工人和农民。笔者认为后者更符合苏联的社会现实。参见 Лепехин В. А. тратификация в современной России и новый средний класс// Общественныенауки и современность.1998. №4.c.29,30.。

与西方社会明显不同,俄罗斯转型期中产阶级的形成问题首先是作为政治上的战略任务自上而下提出来的。改革之初,以盖达尔为代表的自由派政治精英企图通过全面私有化等方式确立起以中产阶级为社会基础的新型政治模式,并且将此目标列为“俄罗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而且“这些问题独一无二,或许在其他国家都不曾出现过”。在盖达尔看来,确认中产阶级的形成与承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一样重要①Гайдар Е. Государство и эволюция. М.,1995.c.200 -201.。也正是因为“中产阶级是否形成”可以作为自由化改革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证明和衡量标准,在此语境下谈论中产阶级的“有或无”、“是或否”,实际上就成了对这场改革的承认或否定。因此,在俄罗斯围绕中产阶级问题一开始就存在着极大的争议,并发展成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普京执政后,社会局势日趋稳定,人们开始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中产阶级的划分标准、结构数量及社会功能等问题的探讨与研究上来。

根据俄罗斯私有化进程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情况,本文考察的俄罗斯转型期的社会背景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两个阶段:

一是叶利钦执政时期 (1991年底至1999年底)。1992年是俄罗斯自由化改革和社会转型的开始。这期间,传统的社会主义体制开始急剧转型,传统的衡量社会阶层的标准“链条”—— “教育程度→职业地位→收入水平→自我认同”——严重变形,这期间争议最多的话题大都与私有化改革有关,中产阶级是否形成即是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

二是普京担任职总统时期 (2000年至2008年)。普京就任总统后,对内继续私有化改革,实施“新政”,并很快在整顿社会秩序、稳定市场、提高社会福利、发展经济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②2002年俄罗斯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得到欧盟的承认。,政治局势稳定;国际上,抓住“能源”和“反恐”两大机遇,积极实施经济和能源外交,力求重树昔日大国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欧美国家的认可,国际地位有所提升。在此背景下,社会结构变化逐渐正常化、平稳化。虽然贫富两极分化等社会问题依然很严重,但无论如何,中产阶级作为“社会秩序的稳定器、贫富分化的缓冲器和熟练劳动力的再生产源泉”,已开始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并且已开始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普京“新政”深得民心,其本人也因此得以连任。至此,俄罗斯社会转型经历了一个“稳定—动荡—稳定”的循环周期。

三、俄罗斯学者关于本国转型期中产阶级的研究

转型期间,俄罗斯学界涌现出大批关于本国中产阶级问题的研究成果。根据俄罗斯学者阿芙拉莫娃的统计,从1995到2000年,俄罗斯国内各类期刊正式发表的关于中产阶级问题的论文有250余篇①参见[俄]叶·米·阿芙拉莫娃《关于俄罗斯中产阶级形成的几个问题:定义、方法和数量评估》,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6年第3期。。俄罗斯权威教育网站“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学术网的搜索结果显示,仅1998—2006年间,俄罗斯国内主要杂志刊发的以 “中产阶级 (Cредний класс)”为主题的文章多达千余篇②网址为:http://ecsocman.edu.ru.。

同时,俄罗斯许多研究机构在关注中产阶级问题。这些研究机构主要有:俄罗斯科学院综合社会问题研究所 (ИКСИРАН)③2001年之前的名称为“俄罗斯社会与民族问题独立研究所 (РНИСиНП)”。、俄罗斯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ИС РАН)、德国艾伯特基金会莫斯科代表处 (FES)、莫斯科卡耐基研究中心(Московский центр Карнеги)、莫斯科 “贝阿”社会经济研究中心、俄罗斯科学院居民社会经济研究所 (ИСЭПН)、俄罗斯居民健康与经济状况纵向跟踪调查中心 (RLMS)、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 (ВЦИОМ)、俄罗斯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社会文化变化问题研究中心 (НСМИИРАН)和俄罗斯科学院居民社会经济研究所(ИСЭПН),等等。上述机构得出的调研数据成为从事转型期俄罗斯中产阶级问题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

值得一提的是,莫斯科有一家以“中产阶级”命名的网站④网址为:http://www.middleclass.ru.,专门跟踪调查俄罗斯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消费动态,向商界提供有关中产阶级消费活动和消费潜力的各种调研数据。此外还有一家名为“中产阶级工会联盟”的网站⑤网址为:http://www.proffi.org.,该网站主要是研究和宣传官方发布的与中产阶级有关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政策动态等方面的信息,同时也广泛搜集俄罗斯国内外涉及中产阶级问题的报刊摘要和政界人士的各种评论文章。

先来看俄罗斯学界关于转型期中产阶级的概念界定问题。苏联时期,取代“中产阶级 (Cредний класс)”的术语是 “中间阶层 (Cерединный слой)”。直到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期,“中产阶级”的提法才慢慢引起人们的关注。私有化改革开始后,虽然“中产阶级”术语广为使用,但仍跟以前一样,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虽然俄罗斯学界也存在着“中产阶级”和“中产阶层”、甚至是复数形式的“中产阶级 (Cредниеклассы)”等称谓上的分歧,但大部分学者对此并没有进行严格区分。但可以肯定的是,当代俄罗斯流行的“中产阶级”概念,并非意指马克思主义论述的所有制关系意义上的“阶级”,而是指社会上一个具有相近的自我评价、生活方式、收入水平、价值取向、心理特征的群体和社会阶层的集合体。在这里,“中产阶级”的同义词可以是“中产阶层”或“中间阶层”。

对于“中产阶级”这一概念,俄罗斯科学院综合社会问题研究所给出的界定是:“在市场经济发达和政治制度民主的国家里,中产阶级就是指社会中的这样一部分人,他们处在上层和下层之间的中间地位,形成了人数最多的社会群体,并履行着一系列社会职能,其中最重要的是作为社会‘稳定器’和熟练劳动力再生产源泉的职能”①ГоршковаМ. К.,ТихоноваН. Е. Средний классвсовременном российском обществе. М.,РНИСИНП. РОССПЭН.1999.c.29.。俄罗斯社会学家弗·伊·多博林科夫和阿·伊·克拉夫琴科在《社会学》一书中也基本上采纳这一定义,只是在表述上稍加变动②[俄]多博林科夫、克拉夫琴科:《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67页。。

对于后苏联时期的中产阶级,弗·阿·列佩欣从社会利益关系和“社会-行政”地位的视角做出了如下阐释:俄罗斯新形成的大量既得利益群体可以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阶层:第一个阶层主要在非热门、低收入的生产领域从事工作,他们的社会地位不稳定,处于边缘状态或者说地位相当低下,他们一般没有富足的资产和行政职务,所以也就不可能获得额外收入;第二个阶层主要是上级任命的政府官员,他们行使着国家的行政管理职能,有机会以权谋私、贪污受贿,所以他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都相对较高。中产阶级则是处于这两类群体中间的社会阶层,其作用和意义主要取决于社会管理的特点和社会经济状况。此外,列佩欣还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苏联时期,“中产阶级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阶级之一,它实际上是技术和社会进步的主体”③[俄]弗·列佩欣:《当今俄罗斯阶层划分与新中产阶级》,载《国外理论动态》1999年第4期。。这一结论同时也证明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苏联时期不仅曾经存在过一支强大的中产阶级队伍,而且当代俄罗斯的社会分层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从苏联继承而来。

俄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安·兹德拉沃梅斯洛夫博士对转型期的中产阶级做出了如下界定:第一,俄罗斯中产阶级是社会中首先关系到国家经济和政治制度稳定发展的那个部分。它不希望在任何意识形态的口号下重复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极端方案,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最近十年来它一直支持改革方针的原因。第二,中产阶级的确处于社会结构的中间地位,它是贫苦阶层和私有化进程中暴富起来的“新俄罗斯人”之间的联结纽带。第三,从社会职业地位的角度来看,中产阶级包括了俄罗斯社会所有职业群体的代表。第四,从社会等级分层的角度来讲,中产阶级是极其复杂化和结构化了的,并且包含着不同经济利益和政治倾向的共同体④Здравомыслов А.Г. Российский класс- Проблемаграниц и численности. // Социологически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2001. № 5.c.76 -85.。兹德拉沃梅斯洛夫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住了当代俄罗斯正处于转型期的社会现实,并对中产阶级的社会地位、社会政治功能以及异质性特征做了相对全面且准确的说明。

根据涉及的主要内容与焦点问题,我们以1999年为界,把俄罗斯学界对中产阶级问题的研究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2到1999年。这一阶段的研究和辩论内容多以“俄罗斯是否存在或形成了中产阶级”为主题。原因在于,这一阶段是俄罗斯私有化改革的初始期,同时也是最为猛烈的时期,社会结构变化速度最快、幅度最大,关于私有化的评判与争议也最激烈。如前文所述,“中产阶级的形成与否”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对这场史无前例的私有化改革的认可或否定的“证据”,所以,这一时期更多的学术研究与讨论集中在这一问题上。

有一派观点认为,这一转型阶段的俄罗斯不可能有中产阶级存在,原因是自由化改革导致了严重的贫富分化,引起了激烈的阶级冲突,给社会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破坏了中产阶级形成的环境。这种观点的代表性成果主要有:马·切什科夫的《公民社会与中产阶级》①Чешков М.,Гражданскоеобщество и средний класс// Гражданскоеобщество. Мировой опыти проблемы России. М.,1998.、爱德华·柯罗波夫的《当代俄罗斯社会结构研究的初期经验》②Клопов Э. Изпервыхопытов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социальной структуры современного российского общества//Социологическиеисследования.1995. №8.、约·狄斯金的《在保守的俄罗斯,中产阶级只是一个“移民”》③Дискин И. Е. Средний класскак “мигрант”в консервативном российском обществе//Средний классв современном российском обществе. М.,1999.、根·奥西波夫的《俄罗斯经济和社会政治状况的分析和预测》④参见程恩富、黄允成主编《11位知名教授批评张五常》,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第127页。和尼·拉宾的《价值观的变化与新的社会结构》⑤Лапин Н. И. Изменения ценностей и новыесоциокультурныеструктуры/ КудаидетРоссия?Трансформация социальной сферы и социальная политика. М.,1998.等。

持相反立场的主要有俄罗斯前总理盖达尔⑥参见盖达尔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Государство и эволюция. М.,1995.、著名社会学家叶·阿芙拉莫娃⑦АвраамоваЕ. М. Появился ли в России средний класс?//Средний классв современном российском обществе. М.,РНИСиНП. РОССПЭН.1999.、科学院院士Т.扎斯拉芙斯卡娅⑧Заславская Т. И. Социальная структураРоссии:главныенаправления перемен//КудаидетРоссия?Общееи особенноев современном раздвитии. М.1997.、格·基利根斯基教授⑨Дилигенский Г. Г. Люди среднего класса. Москва. изд - во ИнститутаФонда“Общественное мнение”.2002.和俄罗斯科学院综合社会问题研究所所长米·戈尔什科夫(10)Средний классвсовременном российском обществе. М.,РНИСиНП. РОССПЭН.1999.等人。这里除盖达尔作为自由化改革的始作俑者有为其改革大唱赞歌之嫌外,其他学者都站在学术的角度上坚持认为,俄罗斯中产阶级不仅现在存在,而且一直存在着。因为任何一个社会在结构上总是有一个中间部分,从这个角度来讲,它不可能被消灭,变化的只是它的规模、特征和成分。

第二阶段,普京首次担任总统期间。与前一阶段相比,这一阶段成果的突出特点是对中产阶级问题的分析研究开始趋向理性化。分歧仍然存在,但中产阶级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构成和后工业化社会的一个必然现象已得到普遍认可。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中产阶级的存在感逐渐增强。西方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中产阶级的发展和壮大在历史上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社会基础:他们对于物质财富的追求推动了市场的发育和成熟,而他们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的高度参与又构成了政治与社会之间和谐发展的重要纽带。

这一时期,俄罗斯科学院综合社会问题研究所、艾伯特基金会莫斯科代表处、俄罗斯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莫斯科卡耐基研究中心等机构对中产阶级问题进行过多次系统性社会抽样调查,所公布的社会调研报告为学界从事该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鲜活资料①几次社会抽样调查的情况分别是:一、俄罗斯科学院综合社会问题研究所1999年第一次全俄抽样调查,报告主题是“当代俄罗斯社会的中产阶级”;2003年第二次全俄抽样调查,报告主题为“俄罗斯中产阶级:动态变化进程”。二、莫斯科卡耐基研究中心2000年第一次全俄社会调查,报告主题为“俄罗斯中产阶级:数量与质量评估”;2003年第二次调查,报告主题为“俄罗斯的中产阶级:经济和社会战略问题”。三、受艾伯特基金会委托,俄罗斯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从1999年开始共进行了三次社会调查,最后一次大规模调查在2006年年底结束,最后形成的主题调查报告是《当代俄罗斯的城市中产阶级》。。

除上述调查报告外,这一阶段代表性的学术成果还有:C.戈卢别夫的《俄罗斯的中产阶级由哪些人构成?》②Голубев B.C. Кого считатьсредним классом в России?//Общественныенауки и современность.1999.№2.、Л.别利亚耶娃的《俄罗斯社会分层与中产阶级:后苏联时期俄罗斯发展十年之后》③БеляеваЛ. А. Социальная стратификация и средний классв России:10 летпостсоветского Раздвития. М.,Academia.2001.、Г.兹德拉沃梅斯洛夫的《俄罗斯的中产阶级:界线和人数问题》④Здравомыслов Г. А. Российский средний класс- проблемаграниц и численности.// Общественные науки и современность.2002. №1.、Е.阿芙拉莫娃等人的《关于俄罗斯中产阶级形成的几个问题》⑤Авраамова Е. М. Формирование среднего класса в России: определение, методология,количественныеоценки // Общественныенауки и современность.2002. № 1.和《俄罗斯中产阶级:数量和质量评价》⑥АвраамоваЕ. М. и др. Средний классв России:количественныеи качественныеоценки // Рук.авт. кол. МалеваТ. М. Бюро экон. анализа. М.,ТЕНС.2000.、А.列维松等人的《关于中产阶级的自我认同者》⑦Левинсон А.,Стучевская О.,Щукин Я. О тех,кто называетсебя " средний класс". №5.(73)09 -10.2004// Вестник общественного мнения.、О.什卡拉坦的《社会的指向标:新中产阶级》⑧Шкаратан О. И. Ориентир – новый средний класс.//Общественныенауки и современность.2006.№4.、俄罗斯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当代俄罗斯的城市中产阶级》⑨ИС РАН. Городской средний классв современной России. Москва.2006 г.,等等。

这一阶段的研究内容主要以中产阶级的认定标准、规模、结构、特征和社会功能与地位等为主。原因在于,经历了数年的动荡之后,自1999年开始,随着普京“新政”的有效实施,俄罗斯政治秩序日趋稳定、经济发展逐渐步入正轨,社会结构变化日趋稳定。不可否认的是,虽然这一阶段俄罗斯中产阶级的存在已获得普遍认可,但是由于研究视角和方法的差异,在诸如中产阶级概念界定、划分标准、结构数量等问题上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分歧与争议。

四、俄罗斯中产阶级研究中的两个代表性问题

如上所述,在俄罗斯转型期的两个阶段,俄罗斯学界的研究重点和争议的话题各有所不同。第一阶段研究和争议最集中的话题是中产阶级是否形成的问题,第二阶段则是中产阶级的衡量和认定标准问题。现分别介绍如下:

(一)关于转型期中产阶级是否形成的问题

T.И.扎斯拉芙斯卡娅院士①T.И. 扎斯拉芙斯卡娅 (ТатьянаИвановнаЗаславская),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最著名的经济学和社会学家之一,俄罗斯社会经济学的奠基人,新西伯利亚社会经济学院院长。在阐述社会分层理论时,首先把中间阶层作为一个社会共同体来看,然后对其本质性特征 (如团结性、意识、行为等)进行认真分析,对自己的分层方法进行补充。通过这种办法,她发现:转型期的俄罗斯“中产阶级”的异质性特征尤其明显,其内部各不同群体易变、混杂、地位不一致而且不稳定,并由此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样一个由此类群体构成的集合体,充其量只是一个‘货真价实’的中产阶级的萌芽而已”,原因在于:就俄罗斯中产阶层目前的状况来看,它未必能担当起社会稳定器和社会进步载体的重任。它既缺乏经济独立性、达不到高水平的物质富裕程度,又没有能力促使建立一种有利于从事自身商业经营和创造性活动的制度条件②Заславская Т.И.,ГромоваР.Г. К вопросуо “среднем классе” вроссийском обществе//Мир России.1998. №4.c.11,12.。这里所谓的“货真价实”,就是“中产阶级能够认识到自身利益的一致性并且具有为了自身利益而努力奋斗的‘自觉性’”③Заславская Т.И. Социальная структураРоссии:главныенаправления перемен//КудаидетРоссия?Общееи особенноев современном развитии. М.,1997.c.175.。但扎斯拉芙斯卡娅并没有因为现有的中产阶级“并非货真价实”而感到失望,她说:“这个松散的、尚未形成的准阶层……有着一种最宝贵的品质,那就是非常强烈的创新意识和积极工作的巨大潜力。它积极参与改革并且能较快适应改革的结果”。在她看来,“中产阶层有着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很高的劳动积极性等宝贵潜力”,而这些潜力正是它将来发展成为“货真价实”的、西方意义上的中产阶级的最佳保障④Заславская Т.И. Социальная структураРоссии:главныенаправления перемен//КудаидетРоссия?Общееи особенноев современном развитии. М.,1997. с.19,25,175.。

尽管俄罗斯社会学界关于社会分层问题的研究成果很多,但直接涉及中产阶级积极性和政治潜能问题的研究却很少。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并非偶然,在我们所援引的文章当中,经常会在关于中产阶级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现状的各种结论之间遇到这样一个巨大“反差”:一方面,中产阶级通常被描述成一个轮廓清晰、人数众多,而且在不断壮大的社会群体;另一方面,它却又变成了一个“非货真价实”、尚处于萌芽状态的“准阶层”①比较具代表性的是俄罗斯学者扎斯拉芙斯卡娅 (ЗаславскаяТ.И.)的观点。,是一个可能会充当专制集权主义和僵化的“伪市场经济”体制的潜在的被动社会力量②比较具代表性的是美国的俄罗斯问题专家H.Balzer的观点。。

莫斯科“贝阿经济分析基金会”③其俄文名称为:Фонд“Бюро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го анализа”。在题为《俄罗斯中产阶级的形成》④调查报告全文参见该基金会网站:www.beafnd.org。的调查报告中指出,无论是努力证明中产阶级的存在,还是竭力驳斥俄罗斯存在着中产阶级,“都不会有什么结果”。该报告批驳了关于存在着统一的、同质的中产阶级的观点,认为这里所说的中产阶级只能是具有不同子群体的集合体而已。同时,贝阿基金会的学者们都同意这样一个观点,即俄罗斯有着自己的中产阶级存在,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西方意义上的中产阶级在俄罗斯尚未形成,即便有的话,其数量也是非常有限”⑤БЭА:Формированиесреднего классавРоссии:заключительный доклад//Бюро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го анализа. М.,2000.c.30 -32.。

俄罗斯综合社会问题研究所在1999和2003年的社会调查中,着重对“新中产阶级”的各种特征进行了分析。该研究所进行此类大规模社会抽样调研活动的基本前提就是“俄罗斯存在着中产阶级”,而且,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老中产阶级”之外,美国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笔下的“新中产阶级 (白领)”在俄罗斯不仅存在着,而且正在不断扩大。该研究所的学者指出,“新中产阶级”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建立在较高物质富裕程度基础之上、与其高等教育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相称的积极的休闲娱乐方式。从“属于中产阶级群体和高收入群体”的基本要素中,该研究所的学者重点突出了这一群体“拥有自己的商业和/或与其受教育程度紧密相关的行政事业前途”这一特征。显然,这里所指的不是学者们按照自我认同标准而划分出来的整个中产阶级群体,而只是它其中的某一部分,仅仅是那些“从事企业经营和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队伍”,也就是“新中产阶级”队伍中的主干力量,而非整个中产阶级,这一群体的另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在社会劳动关系问题上持自由主义的观点,倾向于把解决这些问题的责任从国家转移到企业主身上⑥ГорошковаМ.К.,ТихоноваН.Е.:Средний классвсовременном российском обществе. Ч.2.Средний классв постсоветской России:происхождение,особенности,динамика. М.,1999.c.99、111、166.。

对此,专门研究俄罗斯中产阶级问题的美国学者H.巴尔泽非常推崇这一观点的部分原创性思想。他强调,“中产阶级”永远都是适合俄罗斯具体条件的事实存在。俄罗斯中产阶级既不具备美国中产阶级在20世纪60-80年代的那种物质条件,也不具备那种地位的稳定性,但这一点与它的事实存在以及它在20世纪最后十年的相对快速成长并不矛盾。因为衡量中产阶级的标准不是它自己独有的特点,而是另外一个相对消极的标准——列入中产阶级行列的是那些从这个国家的物质水平标准来看既不富有、也不贫穷的人群①H.Balzer,Russia’s Middle Classes,Post- Soviet Affairs,1998,Vol.14.No.2,p.170.。

如果撇开意识形态因素而单从俄罗斯全面社会转型的客观事实出发,不难发现,承认中产阶级的存在有着更多的现实依据。自古典时期亚里士多德等人对社会结构中间层开始进行观察和论述以来,宽泛意义上的中产阶级的存在是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普遍现象,只是每一时期该群体的内涵及其界定标准各不相同而已。

中产阶级是否成为社会结构的主体,乃是社会转型成功与市场经济体制成熟的重要标志。以此标准考察当今俄罗斯的中产阶级,即使是肯定俄罗斯存在中产阶级的学者们也明确地指出,中产阶级在俄罗斯尚未完全成形,很不成熟,经济独立性差,对政府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社会政治功能非常不完备,远远不能起到社会政治关系调节器的作用。他们缺乏自己的思想体系,没有自身的行动纲领,未能建立起自己的政党,也没有完全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精神价值系统。可以说,中产阶级仍然是某种非结构化的和不成形的社会大众,而不是具有独立意识的创造历史的主体②周晓虹主编:《全球中产阶级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99页。。

(二)关于转型期中产阶级的认定标准问题

苏联时期从事社会分层问题研究的学者大部分或是自愿或是被迫地遵循正统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这就意味着他们必须、哪怕至少是从表面上,不能让自己的研究超出官方认可的“三项式”社会结构的基本框架,即两个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一个“中间阶层”——知识分子阶层。借用俄罗斯著名学者基利根斯基教授的话说就是,“不论你愿不愿意,都得把自己的研究强行塞到‘普洛克路斯忒斯的床上’”③Г. Г. Дилигенский:Люди среднего класса,Москва,изд - во ИнститутаФонда“Общественное мнение”,2002.с.23.古希腊神话中的强盗普洛克路斯忒斯开设了一家黑店,店内有一张床,旅客投宿时,将身高者截断、矮者则强行拉长,使之与床的长短相等。这与中文中的成语故事“削足适履”相近。。

西方的社会学分层观点,尤其是·韦伯和赖特·米尔斯等社会学家的多元分层理论与方法在当代俄罗斯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④俄罗斯学界对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研究成果,影响较大的代表性专著可以参见:РадаевВ.В.,Шкаратан О.И:Социальная стратификация. М.,1996.。从现有的成果中我们清楚地看到,当代俄罗斯社会学家大都以韦伯的社会分层“三位一体说”(即财富、声望和权力)为理论依据,来探讨苏联和后苏联时期的社会结构⑤此领域的主要学者有:Т.И. Заславская、Р.В. Рывкина、В.В. Радаев、О.Н. Шкаратан、Е.Н.Стариков、В.И. Ильин、Е.Д. Игитханян、С.С. Балабанов、Н.Е. Тихоноваи др.。面对转型期的社会现实,除了韦伯的财富、声望和权力三要素之外,许多学者还根据本国变动中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提出了“主观认同”要素①这批学者主要是:Заславская Т. И.、РывкинаР. В.、Радаев В. В.、Шкаратан О. Н.、Стариков Е. Н.、Ильин В. И.、Игитханян Е. Д.、Балабанов С. С.、ТихоноваН. Е. и др.。

转型期俄罗斯社会结构研究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相当一部分俄罗斯学者把中产阶级或中间阶层直接定位于“社会结构等级中的中间等级”。众多俄罗斯学者会对这些群体在社会结构中所占比重产生浓厚兴趣,主要是因为它 (比重)能够直观反映出社会的分化程度,根据这一标准可以将俄罗斯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

1996年,扎斯拉芙斯卡娅划分出了两个可能被视为中产阶级的阶层:上中阶层 (верхний средний слой)和中间阶层 (средний слой)。研究表明,这两个阶层在俄罗斯社会中属于少数:上中阶层在1993年仅占由劳动居民总数的1%,1995年为1.4%;在同一时期,中间阶层人数比重则从22.9%增加到28.3%。将这两个阶层与其他阶层区分开来的标准首先是“经济潜力”,即财产和收入水平;然后是其从事职业的类型或性质 (在私营部门、股份制企业或者国营部门工作);最后是“管理潜力”,主要是职务地位和“社会文化潜力”(受教育程度、专业技术水平、生活方式与生活质量等)。至于人们主观上的社会情绪 (如自我社会认同感),在研究过程中则是作为间接经验性指标来使用的。

被扎斯拉芙斯卡娅列为“上中阶层”的人士主要是大中型企业家;列为“中产阶层”的则是小企业主、半企业主、生产领域的经理人和非生产领域 (国家机关)的管理者、高级知识分子、工人精英、部队军官。“中产阶层”以下是“基础阶层”——普通知识分子、半知识分子、商贸职工、产业工人、农民——和“下等阶层”(非熟练工人)。再往下是从事半非法业务的社会“底层”。位居上中阶层之上的是“政治和经济精英”。因为当时缺少相关的社会学数据,扎斯拉芙斯卡娅对于最后两个群体没有专门进行研究②Заславская Т.И: Стратификация современного российского общества //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е и социальныеперемены. Мониторингобщественного мнения.1996. № 1,c.16.。在1998年发表的成果中,她提出了另外几个概念并提供了一组数字。这次使用“上层阶层”取代了“上中阶层”,占人口总数的5% -6%;而“中产阶层”则为14% -18%③Заславская Т.И,ГромоваР.Г:К вопросуо “среднем классе”в российском обществе// Мир России.1998. № 4.。

扎斯拉芙斯卡娅的研究结论是建立在数据对比分析的基础之上的,这些数据分别反映了各社会阶层的客观现状,如财产状况、收入水平、职务地位、专业技能等级和受教育程度。这种对比分析法完全是按照垂直分层的原则进行的,使用这种方法构建起来的社会分层结构模型主要取决于研究者所选择的评价标准。

Е.М.阿芙拉莫娃博士①叶琳娜·米哈伊洛夫娜·阿夫拉莫娃 (АвраамоваЕ.М),俄罗斯科学院居民社会经济问题研究所实验室主任,俄欧问题研究中心经济政策专家。认为,在俄罗斯社会转型的现实条件下,仅仅使用“标准法”来研究中产阶级的存在和组成问题远远不够②关于阿夫拉莫娃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参见《关于俄罗斯中产阶级形成的几个问题》,孙嵩霞译,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6年第3期。。原因在于,“在转型期社会里,当教育程度不能直接决定职务地位,而职务地位不能自动‘转化’为实际收入的情况下,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或者是职务地位等标准所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③АвраамоваЕ.М. Появился ли вРоссии средний класс?//Средний классв современном российском обществе. М.,1999,с.25.。她指出,在转型社会中,“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是决定中产阶级形成的关键性因素,也是判断是否归属于中产阶级的一个重要指标④АвраамоваЕ М. Появился ли в России средний класс?//Средний классв современном российском обществе. М.,1999,c.26.。

依据“适应能力标准”并参照其他社会调研数据,阿芙拉莫娃划分出了“中产阶级的潜在核心层”。据她评估,该“核心层”约占全体居民总数的20%,其主要特征就是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和非常成功的社会经济行为”。他们是“中产阶级形成的重要前提”,但是他们缺少“大众化社会文化行为的固定模式和稳定的自我认同观”、“有价值的横向联系、对自身经济利益的清醒认识”以及“对权威社会组织的有力支持”等要素。正是因为有着如此多的“缺憾”,所以当其地位与利益受到威胁的时候,该阶层的代表们表现得非常脆弱。阿芙拉莫娃借用马克思的观点总结说,所有这一切,都不足以让人们称其为“自在阶级”,当然也就谈不上是什么“自为阶级”了,“因为中产阶层不具备能够对经济和政治生活中的宏观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资源”⑤АвраамоваЕ.М. Появился ли вРоссии средний класс?//Средний классв современном российском обществе. М.,1999. с.25.。总的来看,阿芙拉莫娃着重阐述了中产阶级对转型期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适应战略、纵向机动性、社会文化和政治行为、群体内的联系等“客观现实”。

一个很有代表性的问题就是,当俄罗斯学者把这些“客观现实”与中产阶级的“西方标准形象”进行对比并以此来描绘俄罗斯中产阶级的社会肖像、对其社会职能进行评价时,都或多或少地流露出一种悲观主义情绪。显然,之所以出现这种悲观主义情绪,原因之一应该就是在改革初期人们对中产阶级的形成与发展寄予了过高的期望,把国外特别是西欧和北美洲中产阶级的“美好形象”移植到至今尚未完成转型进程的俄罗斯现实生活当中,并把它作为俄罗斯中产阶级的未来形象,这无异于是把通过“管窥”而来的别人家的“现实生活形象”作为确定自己“美好未来”的奋斗目标,就很有些可望而不可即了①Е. М. Авраамоваи др.,ред. Т. Малевa:Средниеклассы в России: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еи социальные стратегии // Моск. Центр Карнеги. М.,Гендальф,2003. с.18.。

对此,И.Е.狄斯金②И.Е.狄斯金 (ДискинИ.Е.),俄罗斯科学院人口社会经济问题研究所副所长,转型期社会结构问题研究专家,社会交叉学科研究中心研究员。指出,在俄罗斯,许多关于中产阶级问题的研究成果基本上都遵循这样一个固定目标,即“人有我有”,也就是说西方有的,俄罗斯也应当有。他认为,使用此类方法来研究俄罗斯的社会结构问题实际上收效甚微。研究中产阶级最具成效的方向应该去研究和寻找这样一个社会主体 (譬如,某些阶层、群体或者某个“虚拟的阶级”等等),当它或它们对现行社会制度的不合法与不合理现象进行批判与揭露时,在可能发生的矛盾冲突中有能力保障社会的稳定性。他认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在与社会环境进行对话的过程中,该社会主体能够为社会局势稳定而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此外,除了具备“建立在个人现有和潜在社会经济资源基础之上的可行性生活战略”之外,该主体还应当具有“明确的目标、坚忍不拔的意志以及依靠自身力量解决各种困难的能力”③Дискин И.Е. Средний класскак“мигрант”в консервативном российском обществе// Средний классв современном российском обществе. М.,1999.c.36 -38.。

许多俄罗斯学者在划分中产阶级时并没有把各种社会、经济和文化特征简单地组合在一起,而是采用了主观自我认同法。他们先是按照这种方法划分出来一个“主观中产阶级”④这是另一位俄罗斯社会学家Л.А.哈胡琳娜 (Л.А.Хахулина)的一种典型提法。,然后再根据其物质状况、职业地位、主观意识 (价值观定位)、经济、社会和政治行为等参数对其进行研究。1999年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ВЦИОМ)在对俄罗斯中产阶级现状进行调研时使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该中心的部分调查结果发表在哈胡琳娜的一篇题为《主观上的中产阶级:收入、物质状况与价值观取向》的文章里⑤Хахулина Л. Субъективный средний класс: доходы, материальное положение, ценностные ориентации //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еи социальныеперемены. Мониторингобщественного мнения.1999. № 2.。此外,使用这一方法的还有俄罗斯科学院综合社会问题研究所 (ИКСИРАН),它在1999年和2003年先后两次进行了关于俄罗斯中产阶级问题的调研,最后形成了两部分析报告⑥Средний классвсовременном российском обществе. Ч.2. Средний классв постсоветской России:происхождение,особенности,динамика. М.,1999. Российский средний класс:динамикаизменений (1999-2003 г.г.).М.,2003.。尽管两个研究中心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尽相同,但都极大地丰富了俄罗斯中产阶级的研究工作。哈胡琳娜带领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的专家组考察了俄罗斯居民关于社会分层的概念、“主观中产阶级”的社会构成、收入水平和财产状况、住房条件、存款额度、度假方式、对经济改革的态度、选举倾向、1998年金融危机对其产生的影响程度等因素。在俄罗斯综合社会问题研究所的调查研究工作中,对上述问题的调查则更为细致,除包含了全俄社会舆论中心考察的项目之外,还涉及了中产阶级的经济行为和经济价值观、政治价值观和世界观特征、社会流动性及其内部分化等问题。

上述两家研究机构在中产阶级问题上得出的最有价值的成果之一就是,它们“勾勒出来的主观中产阶级图像”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与在客观数据基础之上构建起来的中产阶级图像基本吻合①ХахулинаЛ. Субъективный средний класс: доходы, материальное положение, ценностные ориентации //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еи социальныеперемены. Мониторингобщественного мнения.1999. № 2.c.28.。扎斯拉芙斯卡娅估算的中产阶层人数占自主居民的24%,俄罗斯综合社会问题研究所的分析报告中估算的结果在1998年秋季之前是25%,金融危机之后是18%②ГорошковаМ.К.,ТихоноваН.Е.:Средний классв современном российском обществе. ч.2.Средний классв постсоветской России:происхождение,особенности,динамика. М.,1999.c.233.。

需要指出的是,这两次关于“主观中产阶级”的调研活动都证实了原来许多俄罗斯学者强调过的一点,那就是无论从所有的客观性参数 (收入水平、社会职业地位)来看,还是从主观性参数 (如价值观、目标定向、经济行为模式等)来看,该阶层都具有很强的异质性特征。换句话说就是,除了“中间”地位及其相应的自我认同之外,还没有一个能够把中产阶级作为共同体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标志性特征。

“贝阿经济分析基金会”通过对各主要研究机构得出的数据进行二次分析,挑选出五个主要标志作为转型期俄罗斯中产阶级的认定标准,分别是:收入水平;不动产;动产;专业技术等级;自我认同与“新经济条件下的成功经济行为”。依据这五个认定标准,该基金会划分出了几个不同的居民群体,从而确定某一居民群体属于潜在的、还是现实的中产阶级。学者们把具有上述标志中一到两个标志的群体列为“准中产阶级”,有三个标志的列为“中产阶级核心层”,据他们估计,该“核心层”约占居民总数的20%-25%。绝对多数 (80%)“准中产阶级”由城镇居民组成,在富裕地区约占全部家庭总数的37%-40%,而在中等和贫困地区则只有12%-13%的比例。具备所有五个标志的居民已经接近于西方中产阶级的标准了,但是根据该基金会提供的数据显示,这样的家庭比例仅为1% -2.5%③БЭА:Формированиесреднего классав России:заключительный доклад // Бюро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го анализа. М.,2000.c.39 -42.。显然,这个人数不多的社会群体实际上就是俄罗斯社会学界所称谓的“上层中产阶级”,或者说就是所谓的“西方意义上的中产阶级”了。

五、结语

综合上述研究成果和学者的观点,基本可以认定,就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现实而言,关于俄罗斯是否存在中产阶级、如何认定中产阶级及中产阶级的“真实性”等问题的争论已经达成一定共识。这样说并不意味着中产阶级的衡量标准和数量参数等问题已经无需再做进一步研究。相反,关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工作无论是对进一步观察俄罗斯社会结构的发展动态,还是对认识和研究俄罗斯社会经济分化与两极分化程度等社会问题来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它们直接影响到社会关系的性质,并且首先会影响到那些促进或阻碍社会冲突发展的各种要素。我们这里所讲的“达成一定共识”意思是说,因为事实上存在一个明显的社会“中间”部分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证实,继续运用一个意味着完整社会构成体的“中产阶级”范畴,正在失去它的分析价值和实际意义。

现实生活当中,一个完整统一的中产阶级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无论是从社会经济地位 (职业或生活方式)相似性的观点,还是从共同世界观或者从统一的行为举止的角度来看,现实生活当中都不可能存在着一个整齐划一的中产阶级。评价中产阶层的众多单项参数当然可以并且也应该交叉在一起,但是如果指望因此而得到一幅统一整齐的图景原则上并不可能。不管怎样,无论是从经验主义的角度出发,还是仅凭手中掌握的这些资料进行分析,迄今为止还没有人能够对其进行全面的、最具说服力的论证。如果把中产阶级描绘成一个能够包罗万象的“理想图景”的话,从严格的社会分层的角度来看,我们只能得到一个虚拟的、超阶级的社会结构。

在研究本国的中产阶级问题时,许多俄罗斯学者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俄罗斯社会结构与西方社会结构进行比较。这样所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它会自觉不自觉地“引导”我们把某些想当然的特征强加到西方中产阶级身上,使得原本就已经理想化了的西方中产阶级更加理想化。不难发现,一些俄罗斯学者研究本国中产阶级的西方“参照物”实际上不是现实生活中的西方中产阶级,而是一个已经被意识形态化了的“虚拟概念”。

此外,这里还暗藏着这样一种误解,那就是西方中产阶级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其社会稳定作用永久不变。实际上,在任何一本西方社会学教科书中,都明确指出该阶级具有异质性特征,而且学界也都习惯于将其划分成“老中产阶级”(即企业主中产阶级)和脑力劳动雇佣工人组成的“新中产阶级”。关于这一点,可以参见美国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的《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和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的相关研究成果①Anthony Giddens,Sociology:a Brief but Critical Introduction,London:Macmillan,1982.。两位学者都指出了“新”、“老”两个中产阶级组成部分在社会政治行为中所存在的许多差异。在西方社会,无论是各中产阶层自身的稳定性,还是它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稳定作用,都是相对的,并且带有许多附加条件。

有俄罗斯学者指出,无条件地使用西方的社会分层标准来衡量和评价俄罗斯的现实社会是否可行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社会等级分层理论产生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制度环境之中,而且这一社会制度具有公认的、决定社会个体在社会等级体系中地位的标准原则。将西方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完全照搬到俄罗斯社会结构研究工作中,是否合适,很值得怀疑,因为今天的俄罗斯仍然是一个变幻不定的“不稳定王国”。

我们并不否认在这一研究领域内对西方模式与俄罗斯的社会现实进行对比非常必要。关键问题就是要避免把正处于转型期的俄罗斯社会现实“强行塞入”相对稳定的西方社会结构理论模式这张“普洛克路斯忒斯的床上”。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因地、因时而制宜,必须要遵循具体的和历史的条件变化。俄罗斯永远都只是俄罗斯,它不是“西方”。

就俄罗斯转型期的社会现实来看,其中产阶级队伍既具备了全球语境下的中产阶级的普遍特征,但同时又打上了俄罗斯转型期社会的特殊性的深刻烙印,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以及发达程度和社会功能方面都不能等同于西方类型的中产阶级。

猜你喜欢

转型期中产阶级俄罗斯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预算改革
商业健康险已到转型期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
另辟蹊径
社会转型期人民调解制度面临的挑战与进路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同舟共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