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建设探讨

2014-03-29王文华

关键词:渡河教育培养卓越

王文华

(1.长春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2.吉林省土木工程抗震减灾重点实验室,长春 13001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中的重大改革项目,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促进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的重要举措。“卓越计划”[1]强调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强调要注重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从而达到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标。在长期办学历程中,长春工程学院凝练形成了“以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为主线,努力培养面向基础工业基层一线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2]的人才培养特色,2011年9月,长春工程学院被教育部正式批准为第二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面对新的目标和挑战,本文结合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特点,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对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做一些探讨。

一、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发展及人才培养目标

近年来,公路交通运输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支柱性行业,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我校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前身是土木工程专业开设的道路与桥梁工程方向,1999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2011年,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申报和审批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10]13号文件精神,结合学校专业发展规划,我校提出了增设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申请,2012年3月获得教育部正式批准。根据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基本要求,结合我校人才培养方案,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基础理论并具备综合应用的能力,获得现场工程师(道路工程师、桥梁工程师)基本训练,在道桥工程领域生产第一线从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卓越人才。

二、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建设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目的在于全面提高我国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促使高校更加重视与企业界的密切合作,使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直接培养既掌握扎实的理论又兼具良好的工程技能,符合企业实际工程需求的高素质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适应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需要,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的各个环节需要更进一步的筹划,要积极探索在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的改革措施,从而培养出创新能力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需要的实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一)理论教学体系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需要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四个方面紧密合作,最终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实际工程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基于此,实施“卓越计划”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一般采取“3+1”模式,即学生集中利用3年的时间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累计1年时间在企业学习和做毕业设计,在企业导师的带领下掌握实际工程知识。制定理论课程体系时,结合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注重引入企业在实际工程中所需掌握的知识体系。经学院教师与企业共同研究,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理论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课和现场工程师执业训练课程群四个模块组成。

1.公共基础课

包括公共课程(外语、体育、军事、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主要目的是体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培养,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乃至接受终身教育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

2.学科基础课

在公共基础平台上构建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基础平台,让学生掌握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为后面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主要由工程力学、道路建筑材料、土木工程制图、工程测量、工程地质等课程组成。

3.专业课

在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基础平台上,开设道路勘测设计、路基路面工程、桥梁工程、桥渡设计等道路与桥梁设计类课程、施工类课程以及专业扩展类课程,使学生掌握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基本专业知识。

4.现场工程师执业训练课程群

在专业课的基础上,针对学生拟聘就业的执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为学生尽快适应工作的需要打下基础。现场工程师执业训练课程由两个课程群(道路工程师执业训练课程群、桥梁工程师执业训练课程群)组成,学生按照自己的就业意向任选其一进行学习,每个课程群结合企业在实际工程中所需掌握的知识体系,由现场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的课程和相关的课程组成。

(二)实践教学体系

按照“强化实践,突出实训,力求实效”的原则,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课内实践、工程实验、系列工程实习(计算机绘图实习,工程认识实习、企业工程生产实习)、系列工程设计及社会实践(入学教育、军训、公益劳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毕业教育)五个子系列构成的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相互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课内实践环节[3]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提高实践技能;通过工程实验、系列实习和系列设计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在工程认识实习过程中,通过邀请企业的工程专家介绍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建设所涉及的专业知识,邀请企业的人事经理介绍招聘道桥工程师的标准,以此让学生对工程单位的招聘、工程建设等日常工作有初步认识,这是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以学生为主体,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是我们工作的核心思想。在企业工程生产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就业意向,根据自身的职业规划兴趣选择适合的工程训练项目,在企业导师的带领下掌握实际工程知识。

三、教师工程素质、创新能力的提升

(一)更新教学理念,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要求教师更新教学理念,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换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从以教为主的“灌输”式转换到以学为主的“启发”式,教学内容以教授理论知识为基础,以提升学生分析工程实际问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重点。确保学生不但能够独立自主学习专业知识的理论体系,而且能超越教材内容,联系工程实际,形成独立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积累工程实践经验,提升自身的工程素质,这也是“卓越计划”的基本要求。教师要积极到企业去参加工程实践,了解工程实际经常出现的问题,了解企业的新需求,协助企业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通过到企业参加工程实践和工程研究,熟悉实际生产的各个环节,扎实提高自身的工程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

(二)拓宽专业基础,增强科研能力

“卓越计划”培养出的“卓越工程师”不仅仅是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教师本身除了在本专业方向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素质[4]之外,还需积极探索与本专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课程和学术领域前沿,拓宽研究的专业基础,培养创新型的工程思维。同时,教师要积极投身科研工作,这样不但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还能将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中,教学和科研工作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研”“教”相长。长期以来,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教师积极参与国家、省级基础研究项目(如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的申请和研究工作),而且还通过与工程建设单位共同申请研究项目和通过技术转让、技术服务等形式的直接合作来提高科研水平,今后应继续探索如何将科技前沿研究课题和道桥建设实际需要的研究课题有机结合,不断拓展校企合作方式,提高合作水平,进一步探索科学研究为工程教育服务的新途径,从而更好地培养出基础理论扎实、实际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工程素质、全面发展、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四、积极开展课程教学改革

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指导,基于培养基层一线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改革[5]应着手解决以下问题:

(1)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方面的改革;

(2)更新补充教材内容,完善教学大纲,完善课程设计内容与过程管理,编写辅助教学资料,进行课程的题库建设和教学多媒体课件的建设;

(3)把课程设计与实际工程问题贯穿到平时的课堂理论教学中、注重课内与课外的紧密结合,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关注道路工程建设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探索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和标准的课程教学的有效路径,推进“卓越计划”有效实施。

课程改革中,以“卓越计划”为指导思想,围绕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改革的措施主要从理论和实践教学两方面入手:

(一)理论教学改革

1.修订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大纲是指导教学工作的依据,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符合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大纲修订时尤其应注重加强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实际工程,编写典型工程的例题,以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够学到与实际工程紧密结合的最新技术规范、标准和先进的道桥专业科技知识,从而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同时应将道桥工程上的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工艺的相关内容,穿插于课堂教学内容当中或者供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以便及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理念,有机地穿插于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实现教学内容与科技进步的紧密结合,从而为“卓越计划”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2.丰富理论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采用项目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课前,教师首先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准备和设计恰当的实际工程项目,围绕项目提前给学生布置讨论主题;课上,围绕一个具体的道桥建设项目实施过程来组织教学过程,期间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开口,激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大限度做到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培养学生综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3.提高多媒体教学水平

目前,多媒体教学已经被广泛使用。但如果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不高、教师主导作用发挥不够、师生互动交流弱化,则将导致过多使用多媒体教学反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应提高多媒体制作水平,并根据课程的发展、教学内容变动、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不断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结合工程实例,补充和优化多媒体课件,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实践教学环节改革

1.课程设计

针对目前课程设计进行过程的时间安排、设计资料、过程管理、考核评定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对课程设计全过程应进行重新调整。课程设计之前,提前给出设计题目,逐步引导学生进入设计状态,同时注重使选题贴近道路工程实际,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设计进行过程中,加强过程监控,适时组织同学对设计方案进行比选讨论,严把质量关;最后建立科学合理的成绩评定方式,采取平时成绩、评阅成绩及答辩成绩综合考虑作为课程设计总成绩等措施,使课程设计这一实践教学环节得到完善。

2.实验环节

第一,对原有实验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和创新,淘汰陈旧过时、起点过低的实验内容,增加新的、与实际工程紧密相关的、学科前沿的实验内容,一定程度上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适当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

第二,改进实验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课之前,先给学生布置实验内容,引导学生提前查阅与试验相关的知识,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更有针对性,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变封闭、被动的教学为启发、自主的开放型教学。

3.工程实践环节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要求学生直接到现场参与实际工程,对一直在校学习的学生而言非常重要。我们应充分利用学校师资条件,拓宽实习渠道,努力为学生创造实习基地。采用“校企双导师”的指导模式,为学生配备学校和企业(行业)两名导师,分别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和企业中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工程师担任,联合制定学生在企业实践期间的实习内容、要求、实施内容以及具体的实施办法,在实习开始之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下现场,从而更好地把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紧密结合,实现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鼓励学生积极从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努力寻求解决措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工作协调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实习过程中,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组成联合考核小组,定期、不定期对学生进行相关考核。

五、学生的素质教育

以“卓越计划”为指导,以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养成适应未来执业生活必备的基本素质为目标,素质教育寓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中,贯穿于全学程,按照教化、示范和养成,重在养成的原则,通过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学期与假期活动有机结合来培养学生的素质。

(一)培养热爱所学专业的精神

“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培养的学生应树立崇高的理想,热爱自己所学专业,积极到生产一线去参加工程实践,不怕艰苦,在实践中提高自己。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岗位是各类企业、事业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尤其是工程第一线的技术人员,这是一项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工作。除了培养学生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之外,还要培养学生朴实的工作作风,扎实的工作能力和工程实际应用能力。

(二)培养创新的能力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并将其放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八个着力点之首。创新能力,不能仅仅靠课程学习得到,而要贯穿整个大学学习实践的全过程。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通过教授过程使学生掌握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固然重要,但更加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够在工程实际中加以应用和发展。同时引导和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利用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手段,关注学科发展前沿,拓宽自己的视野。学校要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工程实践,这既可以使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又可以锻炼学生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实际工程设计和施工可能出现的问题,针对问题,深入探索,勇于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从而不断提高个人的创新能力。

六、探索校企深度合作模式

近些年,高校与社会各界的联系日益紧密起来,与企业的联系也更加密切,尽管在专业建设中也进行了多年的校企合作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深度合作[6]的内涵相比较,有本质区别。

首先,从合作内容上来看,目前的校企合作主要是共建基地、顶岗实习等几个“点”上,而深度合作必须强调“双主体”,从面上、整体上来统筹考虑。要以培养卓越的工程师后备人才为总体目标,立足人才培养这一根本的、共同的任务,来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培养、合作发展、合作寻求就业出路等。其次,从合作机制上来看,过去的校企合作由于缺乏共同的利益机制,以及激励和风险约束机制,出现了“校热企冷”的现象。而深度合作,必须是通过校企双方共同组建合作组织、联合机构等部门,在共同的章程约束下,展开人才培养、科技攻关、产学研合作等全方位、深层次、持续性的合作,最终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为企业和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卓越工程人才。

所以结合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专业建设应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通过密切高校和行业企业的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标准、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等,着力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要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当务之急在于:一是努力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校企联手,构建新型的校企产学研教育组织形式,不断扩大与道桥行业企业在学生培养与就业、横向科技合作、共建共享实验室等方面的多元化合作,吸引企业更多、更有效地参与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并在专业人才需求预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内容改革和师生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真正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二是具体实施高校和企业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这一合作模式。真正实现本科及以上层次学生要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学习,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这样,长期以来困扰工程类学生实习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了,其社会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均可在企业里进行,学生通过在企业不同阶段的实习,可以熟悉道桥工程设计、施工、维护等基本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高校和企业在深度融合中,可以进一步建设和探讨实习基地共建机制、实习计划对接与研讨机制、一体化合作共建与共管机制等,通过共建教学及后勤保障设施、共建教师队伍、共制培训计划、共研培训课程和项目、共编课程及培训教材、共促人才培养质量等,实现互利共赢、资源共享、共同规划、共同发展的目标。

七、结语

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培养掌握现代前沿科学技术、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但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理念决定计划,计划决定方案,方案决定细节,细节决定成败,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必须强化教育理念的改革与创新,结合实际工程中所需掌握的知识体系来制定课程体系,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将产学合作教育真正融入到专业教育体系之中,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教学科研相互融合,结合交通运输行业需求变化,不断修正与调整,不断探索科学研究为工程教育服务的新途径。积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成功经验,为我校其他工科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提供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1]李淑庆,任其亮.对交通运输类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11(2):108 -110.

[2]窦立军,范国庆.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培养途径探索与实践[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3):83 -85.

[3]夏建中,吴建华.卓越土木工程师培养的实践环节教学研究[J].浙江科技学院报,2010,22(5):387 -391.

[4]王东旭.试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教学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7):183-184.

[5]张伟强,刘扬正.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的应用型本科大学物理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1(26):96-98.

[6]吴绍芬.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11(6):100-104.

猜你喜欢

渡河教育培养卓越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研究
关于少数民族合唱指挥人才教育培养的调研——以湘赣黔部分地区为例
“鸟人”
众猴渡河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善为『竹筏』巧『渡河』——谈过渡在议论文中的运用
卓越之梦
当代农民的农艺教育培养工作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