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生观视域下西部高职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2014-03-28杨如安

重庆高教研究 2014年6期
关键词:共生院校高职

杨如安

(重庆旅游职业学院, 重庆 黔江 409099)

共生概念来源于生物学,主要指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共同生长,达到一种生态平衡。后来学者逐渐把共生概念引申到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指不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达到平衡的状态。西部高职教育的发展,存在与经济文化发展的共生,与中东部职业教育发展的共生,与其他层次职业教育之间的协调共生。

一、共生理论

德国著名的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 De bary) 1879年提出了共生概念。他认为“共生是不同生物密切生活在一起(live together)”[1]。1969年生物学家斯科特(Scott)提出共生是“两个或多个生物,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程度达到平衡的状态”[1]。在此基础上,动物学家戴尔·斯维斯(Dale Sweis)深化了共生的内涵,把共生定义为“几对合作者之间的稳定、持久、亲密的组合关系”[1]。共生方式可以分为寄生方式、偏利共生方式和互惠共生方式。其中,寄生是共生的一种特殊形态,其特点在于共生单元之间一般不产生新能量,能量由寄主向寄生者单向流动;偏利共生是寄生关系向互惠共生关系转化的中间类型,其特点在于共生单元之间尽管产生新能量,但能量只向某一方流动,总的来说是对一方无害而对另一方有利;互惠共生的特点在于共生单元之间产生新能量,且新能量在共生单元之间分配,存在双方的利益交流机制[2]。1998年,袁纯清提出“共生现象是一种自组织现象。共同进化、共同发展、共同适应是共生的深刻本质。共生反映了组织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关系,这种关系的产生和发展,能使组织向更有生命力的方向演化”[3],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共生现象,从而运用共生理论研究小型经济。

从上面有关共生理论的发展历史和不断延展的发展方向可以看出,共生理论从生物学开始,逐渐进入社会科学。共生强调的是不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达到平衡的状态。教育不但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有着共生关系,其内部也存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不同层次之间的共生关系。可以运用共生理论更好地处理西部高职教育与西部经济文化、与东中部高职教育及与西部其他层次的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西部高职教育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西部高职教育与西部经济文化协调共生

西部十二个省市区(西部大开发还包括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幅员53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56%,人口3.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3%,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5%。西部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是连接欧亚大陆的脊梁,是南北大陆水系的发源地,蕴藏着巨大的水力资源和丰富的矿物宝藏,同时呈立体的生态环境,孕育了极为丰富的物种。该地区也生活着各个少数民族,形成了丰富独特的生态和人文环境。但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制约了西部高职教育的发展。反过来,西部高职办学水平的低下,又制约了西部的经济文化发展。因此,西部高职教育与西部经济文化发展是一对共生关系。“在文化—教育—经济共生系统中,教育通过培养能将自然与人文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恰切’人才,盘活文化与经济关系,从而促使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在人这个教育对象上实现共生。”[4]

(一)西部经济文化的发展更有利于西部高职教育的发展

首先,经济的发展为西部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如人力、物力、时间、财力。在西部地区高职学院办学条件还较差的情况下,有了经济基础的保障可以建设更加优美的高职校园环境,可以修建更高质量的教室、实验室、运动场,可以购入更加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图书、器材,可以留住或者引进高水平的师资。其次,经济的发展对高职教育不断提出新的需求,成为西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动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科学技术越发达,生产过程对科学知识和劳动者的智力、能力要求就越高,变化的速度就越快。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因特网的普遍使用,云时代的新需求给西部高职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文化的发展为西部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深厚的土壤。不同的社会、时代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区域也有不同的文化,学校要根据社会的要求、学生的需要选择对社会有用、对学生成长有利的文化进入学校的课程之中和学生的活动之中。西部地区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就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赋予了西部高职教育的发展特色。同时社会文化的发展使学校的课程不断更新,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使教学结构发生变化,也使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不断创新,使教学组织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文化的发展也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文化高度发展的社会,必然是全社会成员终身从不同渠道不断接受各种级别和各种类型教育的社会”[5]171。西部文化的发展必然促进西部教育事业的发展,当然也包括高职教育的发展。

(二)西部高职教育能有效促进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

教育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实现劳动力和生产中所必须的各种人员‘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教育是加速现代社会物质生产技术更新的有力因素”[5]133-135。通过西部高等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增强对生产过程的理解,缩短学习新技术、掌握新工具所需要的时间,甚至激发劳动者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潜能,使劳动者爆发出更大的热情和激情,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西部高职教育对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弘扬、更新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众多,由于自然、历史等原因,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社会形态和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如民族的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礼仪、信仰、习俗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各少数民族原有的生产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必然受到冲击,各民族文化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不断发生裂变,一些民族文化正在消失。“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文化多元才能更有利于文化之间互相取长补短,才更有利于文化的发展[6]。西部高职教育可以通过培养、挖掘民族文化人才,开展民族文化研究,在学校建立民族文化教育基地,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三、西部高职教育与中东部高职教育协调共生

我国中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有着明显的差别。中东部地区发展基础好,人口密度大,资源不如西部丰富;西部地区发展基础较差,人口密度小,资源较为丰富。表现在高职教育上,中东部高职教育发达,高职院校众多,办学条件好,办学规模大;西部高职教育落后,高职院校数量较少,办学条件较差,办学规模较小。西部的高职(专科)不论是高校分布数,还是招生人数抑或在校生数都不足全国的四分之一①。在国家西部大开发背景下,西部高职教育应紧紧抓住机遇,发展独具西部特色的高职教育,加强与东中部高职教育的交流学习,促进东中西部高职教育之间的协调发展。

(一)发展独具西部特色的高职教育专业,实现东中西部专业互补

西部高职教育要紧紧结合自身的地域优势、资源优势,发展自己的特色专业,与中东部的高职教育错位发展,协调互补。例如,结合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优势,发展与民族特色相关的专业,如与少数民族文化相关的语言文字、文学、音乐、舞蹈、工艺品等专业;结合西部资源优势,发展能源、交通、矿藏、旅游、农产品、牧业、种养殖业、食品加工等相关的专业;结合西部处于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处,环境保护至关重要,发展环保、风沙治理、石漠化治理、林业、水利等相关专业;结合西部大开发和云时代带来的发展机遇,发展物流、仓储、运输、扶贫开发、信息化等相关专业。例如贵州省到2015年,能源矿产和原材料产业所需人才28万人,特色轻工产业所需人才13万人,战略性新兴产业(含电子信息产业)所需人才8万人,装备制造业所需人才11万人,产业园区所需人才20万人[7]。通过发展西部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弥补我国职业教育中的人才缺口,在更高层面上实现东中西部高职院校的专业互补。

(二)鼓励东中部人才向西部流动,实现人才互补

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调查,西部企业职工收入只有东部的63%~64%[8],致使“孔雀东南飞”,许多西部高职院校培养的优秀人才流失了。在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设立西部人才专项基金,鼓励中东部高职院校培养的有志青年到西部创业和工作,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在荣誉授受、课题申报、奖励评比等方面给予支持,吸引中东部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服务西部,建设西部。也要让西部高职学院培养的专业人才留在西部,真正让西部成为人才的聚宝盆,弥补西部经济发展的短板,实现东中西部的协调共生。

四、西部高职教育与其他层次的职业教育协调共生

西部高职教育还要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以保证生源的入口;与职业技术大学、本科院校协调发展,以保证部分毕业生的出口,建立职业教育的“立交桥”,实现不同层次职业教育之间的协调发展。

(一)实现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协调发展

高职学院的生源一部分来自高考生,一部分来自中职毕业生,即“3+2”(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3年,再到高职学院学习2年,获取专科毕业证书)。为了保证与中职教育的良好对接,高职院校应该主动与中等职业学校进行沟通与协调,从教学计划入手,合理安排课程和实习实训,对操作性、技术性的课程给予分段指导。高职教育阶段,要尽可能错位培养,尽量避开中职学校已开设过的课程、已进行过的实训操作,要有针对性地开设提高课程,利用不同的实训室、实训基地以及最新成果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培训,保证培养的连续性和职业素养的有效提升。

(二)实现与更高层次教育的协调发展

高职专科层次的学生,除了部分毕业后愿意到相关行业就业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愿意继续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即接受本科教育或研究生教育。建立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的高职教育“立交桥”,增加高职学生成长发展的空间,有利于形成人才的梯次。高职学院要加强与应用性大学、本科院校的联系和合作,主动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服务,实现高职教育与更高层次教育的协调发展。

西部地区幅员广阔,资源丰富,位置特殊,但经济发展较为缓慢,促进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推动西部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对西部高等职业教育进行战略规划时,要运用生物学的共生理论,注重西部高职教育与西部经济文化协调共生,注重西部高职教育与中东部高职教育协调共生,注重西部高职教育与其他层次职业教育协调共生,从而更好地培养服务国家西部开发战略、适应西部发展需要、理解西部独特环境的现代技术技能型人才。

注释:

① 根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公布的2013年具有招生资格高职院校名单显示,全国共有1 144所高职院校,西部12省共有275所,占全国的24.04%。而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0)》数据显示,西部地区专科招生人数为1 038 129人,占全国招生总数4 335 928人的23.94%;专科在校生数为2 948 957人,占全国在校生数12 771 728人的23.09%。

参考文献:

[1] 洪黎民.共生概念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展望[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6(4):50-54.

[2] 曲亮,郝云宏.基于共生理论的城乡统筹机理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5):371-374.

[3] 袁纯清.共生理论及其对小型经济的应用研究(上) [J].改革,1998(2):101-105.

[4] 张学敏,史利平.文化—教育—经济共生机制:西南民族地区教育反贫困战略选择[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48-53.

[5] 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6] 杨如安.“和实生物”与和谐大学建设[N].中国教育报,2007-03-27(3).

[7] 包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以贵州省高职院校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3(32):9-12.

[8] 李实,王亚柯.中国东西部地区企业职工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5(6):16-26.

猜你喜欢

共生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