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步顾影美姿仪
——从《世说新语·容止》谈魏晋风度

2014-03-28高洋1顾杼2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品评容貌风度

高洋1 顾杼2

(1.南京广播电视大学,江苏南京 210002;2.南京幼儿高等师范学校,江苏南京 210004)

行步顾影美姿仪
——从《世说新语·容止》谈魏晋风度

高洋1 顾杼2

(1.南京广播电视大学,江苏南京 210002;2.南京幼儿高等师范学校,江苏南京 210004)

《世说新语》把人物品评作为主要内容,品评人物常用自然景物来形象地比喻人的美,而且好恶分明。魏晋时期是一个人文自觉的时代,人们对自身容貌举止的欣赏关注,是这一时期有别于其他时代的重要特征。

世说新语;人物品评;容止

人物品评,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代,孔子从“仁政”思想和对“礼”的维护出发,根据人的气质和天赋的差异,提出了一系列考察和评论人物的原则方法。真正有意识地形成社会风气的人物品评,始自东汉时期。宗族乡闾的鉴定和名士的品评直接关系到士人的升迁提拔和政治前途,受到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

人物品评在曹魏政权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制定了九品中正制,这既是东汉以来重观察而不重考试的选举制度的沿袭和发展,同时又是对这一制度的破坏和改造。名士清议与政府合作,变私人的“月旦评”为官府的中正品第,带有某种抑制大族和名士清议朋党交游的作用。九品中正制也逐渐变成巩固门阀制度的工具,形成晋代“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原来属于政治性的人物品评,逐渐演变成对人物的才情、容貌、智慧和风度的品评,从而具有了美学上的意义。

宗白华先生曾指出:“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①。这时的文学,摆脱了政治和教育的附庸地位,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纯粹的思辨哲学,随着何晏、王弼为代表的魏晋玄学的产生而获得空前的发展;书法、绘画、音乐、雕塑、建筑、园艺和文艺理论,都以惊人成就为未来的发展奠下了坚实基础。魏晋人对人体自身美的欣赏,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世说新语》作为一本人物品评专著,笔墨极为简练省净,《容止》是侧重描写人物仪容风姿的篇章,刻画了很多让人叹为观止的美容美形,以及那个时代对人物美丑的审美标准和好尚,还留下了像“看杀卫玠”这种近乎耸人听闻的典故,到达美的极致。例如: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巍俄若玉山之将崩”②。

潘安仁、夏侯湛并有美容,喜同行,时人谓之“连璧”9裴令公有俊容仪,脱冠冕,粗服乱头皆好,时人以为“玉人”。见者曰:“见裴叔则,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12

那样的风度和姿仪真让后世惊为天人,望尘莫及,赞叹不已。也有几则稍稍具体描写了人物的形貌服饰,如: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2

王夷甫容貌整丽,妙于玄谈,恒捉白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别。8

王右军见杜弘治,叹曰:“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26

何晏面色白净,魏明帝怀疑他是用了脂粉,大热天用热汤饼来试验,使他流汗,“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白面衬以朱衣,这是颇为具体的描写。王衍是清谈大家,手持玉柄麈尾,而与手毫无分别,可见其肤色之白皙光洁。“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成为后世称赞美貌的固定程式标准。

《容止》之外,也有描写人物形貌之处。

桓宣武平蜀,以李势妹为妾,甚有宠,常著斋后。主始不知,既闻,与数十婢拔白刃袭之。正值李梳头,发委藉地,肤色玉曜,不为动容。徐曰:“国破家亡,无心至此。今日若能见杀,乃是本怀”。主惭而退③。

“发委藉地,肤色玉曜”八个字勾勒出李势之妹天生丽质,以致于满怀妒意、气势汹汹,欲以白刃相见的南康长公主亦不忍下手,发出“我见尤怜,何况老奴”的感叹。其实,令人心折的又何止是美貌,更多的是她“不为动容”,徐徐道白的大方气派和淑女风度。

美丑是对比而言。

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7

骠骑王武子是卫玠之舅,俊爽有风姿,见玠,辄叹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14

魏明帝使后弟毛曾与夏侯玄共坐,时人谓“蒹葭倚玉树”。3

通过这类对比,孰优孰劣,孰美孰丑,不辩自明,一望而知。

形容和描写人体美和人格美的例子,在《世说》里举不胜举。这种对人的容貌、风度的品评,极少政治色彩,而更多地带有审美性质。魏晋人发现自身的美,引以为傲,也对别人的美啧啧称羡。这种态度本身就是谦谦君子坦然之风。美当然并不是简单的容貌而已,还包括内在的气质风致。可是,容貌还是必不可少的,不以貌取人只是说不以容貌作为唯一选取标准,可是,还是重要标准。因为容貌和社会地位家庭背景息息相关。

从以上人物品评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魏晋人用自然山水来论人,“岩岩清峙,壁立千仞”、“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飘如游云,矫若惊龙”、“春月柳”、“日月”、“玉山”、“玉人”等等,都不是用抽象的概念,而是用具体可感的自然景物来比喻人物,可以从气韵上体会其中的美感。

采用具体景物比喻的方式来品评人物,一方面是由于人的气质和风度十分复杂,难以用确切的语言来描述,往往全凭直觉和主观感受。因此,人物品评常有“言不尽意”之叹,对于不能领会的人,即使言传,也不能明白。另一方面,当人们对外发现了自然美,对内又发现了自身人格美时,用自然美来形容和比喻人格美,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这种用形象比喻的审美方式,使“不可言传”的内在的人格美,通过具体可感的自然景物形象地显现出来,带有感性直观的特点,是审美上的一大进步。

用来做比喻的自然景物一般都具有多义性。比如松,如果从植物学的角度来看,“松”的含义是单一和明确的,但作为形容人格美的一种喻体,“松”就具有多种内在的含义。而这种内在的多义性,又与一定的社会历史内容和民族审美心理相联系。“松”就具有坚韧、挺拔、高尚、秀美、长寿等品质和含义,这些都与中国的传统美德和民族性格有联系。比如“玉”,具有珍贵、坚硬、纯一、光滑、明洁、温润、悦目等品质和含义。其它的喻体,如“山水”、“日月”、“游云”、“春月”等,也都具有多种褒赏的含义,是大自然中光明美好的象征,才被用来形容和比喻人格的优美和超然飘逸的风度。

不仅用来做比喻的事物具有多义性,在人物品评中使用的许多词语,也具有多义性和不确定性。例如“风骨”、“风韵”、“气韵”、“神韵”、“神致”、“清远”、“清蔚”、“清和”、“雅”、“俗”、“高”、“深”、“秀”、“朗”、“肃”等等,都没有确切含义,使用范围也极其广泛,却又能准确地概括出人物内在品格和精神风貌的某些特点,传达出许多朦胧微妙的审美感受和信息。这些词之间既有联系,又相互区别,自成一个独立的体系,很难找到其它词替代。

《世说新语》用自然景物形象地比喻人物的审美方式,体现了“一种高深玄妙之美,一种器识明慧之美,一种内在的精神气韵之美”,④对魏晋以后的文艺批评和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让我们不禁悠然神往:“那真是一个美的时代!”

注释:

①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86.

②徐震锷.世说新语校笺.容止5[M].中华书局,1984.333-342.

③徐震锷.世说新语校笺.贤媛21[M].中华书局,1984.357.

④王能宪.世说新语研究[M].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146.

[1]王能宪.世说新语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2]徐震锷.世说新语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4](苏)古留加,贾泽林译.康德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5](日)井波律子,李庆张荣湄译.中国人的机智——以《世说新语》为中心[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I207.41

A

1671-5136(2014)02-0137-02

2014-06-13

高洋(1979-),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文教育戏剧戏曲学;顾杼(1979-),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幼儿高等师范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文教育、儿童文学。

猜你喜欢

品评容貌风度
谈国画品评中的“神品”“逸品”之别
画与理
纯牛奶中感官品评研究进展
纯牛奶中感官品评研究进展
趙孟頫:一笔一划尽风度
风度
Perfect is Boring
色相、心相与舞台造型——民国京剧批评中的“扮相”品评
死亡压力下的尊严和风度
风度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