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退休老年人社会适应策略探析
——基于社会工作视角

2014-03-28郭紫维马正香刘庆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老年人社区

郭紫维 马正香 刘庆

(长江大学,湖北荆州 434023)

退休老年人社会适应策略探析
——基于社会工作视角

郭紫维 马正香 刘庆

(长江大学,湖北荆州 434023)

社会变迁会给老年人生活带来各种困扰和不适应,因而预见性地、有针对性地对老年人社会适应问题展开一定的思考和研究,对于应对老龄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文中拟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立足退休老年人的社会适应现状,从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三个方面探究老年人社会适应的策略,以期让老年人实现积极的老化。

退休老年人;社会适应;社会工作

一、问题的提出

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1.77亿,约占总人口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正在逐步加快。有研究表明,退休后约有1/3老年人不适应角色的转变,出现对社会的孤独、茫然、失落、无助等负性情绪,严重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及生活状况。本文拟从社会工作的视角,揭示退休老年人社会适应的现状,提出应对其社会适应问题的具体策略,提升退休老年人社会生活的幸福感,让退休老年人生活得更有意义与尊严,以期实现积极的老化。

二、退休老年人社会适应的现状

对于退休老年人的适应问题,李淑然认为退休老年人要适应社会角色的变化、家庭环境的变化、人际环境的变化、闲暇生活的变化以及心理的变化;陈勃将老年人的适应分为生存性适应和发展性适应。在随后的研究中,又细分为人际交往适应、角色转换适应、生理自理适应、社会发展适应、行为变革适应等五类适应。对于退休老年人来说,社会适应困难并不是体现在经济层面,更多地是体现在社会和心理两个层面。

1、社会层面

社会的发展过程是通过每一代人的努力来实现的,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靠代际之间的合力予以推动的。前代人为后代人提供了一个最为基本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们总是在前人留下的基础之上开始正常的生活和进行再创造的。但现在社会普遍认为老年人是消极被动且会带来社会压力的群体,老年人自己也认为自己是社会、家人的负担,是需要帮助的群体。每一位老年人都为了社会做出毕生奉献,这种“老年歧视”是对老年人的不公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变迁加快,老年人在观念和行为上趋于不变的人居多,自然而然会逐渐与变化着的外在世界愈加疏离,愈加难以跟上社会变迁的步伐。

2、心理层面

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失落感,退休是老年人职业角色的转变,这一转变从老年人的心理上是很难接受的,会产生退休综合症。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生理机能不断衰退,出现感知能力退化、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等现象,在他们看来,是退休导致心理层面的不适应,被社会所抛弃,他们害怕衰老,不愿意接受这一现象。若是“空巢”家庭,老年人退休后的生活愈发孤苦,没有子女陪伴,让空巢老人倍感失落,对生活失去希望,老年人向来有“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待到真正需要子女照顾时,他们却不在身边,因此产生强烈心理失落,涌起孤苦伶仃、自卑、自怜等消极情感。

三、社会工作的介入策略

1、个案工作

老年人在社会适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分物质性和非物质性原因。从物质性因素来解释,主要是由于退休之后老年人收入减少而导致的居住条件、养老照顾条件、身体自理能力等方面的问题。非物质因素主要是指家庭关系、人际关系、性格障碍、自我接纳等方面的问题。不同的诱因对退休老年人社会适应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所以在选择介入策略时也应该从不同的角度考虑。

退休老年人在几乎是“一刀切”的方式离开自己原有的单位之后,在与过去生活的对比中容易产生挫败感、失落感、颓废感,继而引发一系列消极自卑的情绪。社会工作者应该在价值观上去尊重和接受老年人,对于他们的改变给与肯定,以重塑他们社会适应的信心。面对此类问题,个案工作者可以采用精神分析治疗模式与行为治疗模式,对老年人情感、认知、行为方面进行适当介入。帮助老年人认识到当前不安心态的心理机制,协助老年人反省自己的心理结构与目前的行为,通过细化、分析、梳理自己的人生经历进而认识到自己的当前心理问题的根源。社会工作者在与老年人进行积极交流的同时,要关注他们的想法感受,引导他们分析和理解自身的问题,结合行为治疗模式鼓励他们在行为上进行转变,通过心理认识和自身行为调整转变两方面的结合,让他们发挥有效的社会功能,与社会进行良好的适应,以改善当前的生活状态。老年人的社会适应与家庭系统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因而我们可以综合利用家庭治疗模式。社会工作要充分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通过对其家庭组织结构、家庭形态、家庭成员的交往方式进行评估,依靠家庭资源的整合和家庭的成长增进老年人心理成长的自身效能感,改善老年人对自我的重新认识,提升老年人生活态度的积极性,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2、小组工作

根据不同小组的特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小组活动、问题探讨、经验分享,促使其社会适应的正常化。逐步去接受和认同退休之后的生活与行为方式,实现老年人的再社会化。

针对老年人不同需求组成不同类型的小组。对于老年人兴趣小组和发展小组,小组活动旨在拓展老年人社会参与渠道,不仅要加强组员之间的交流,更要提高退休老年人与区内居民互动的频率,帮助他们重新构建社会互助网络。在社区内展开小组活动,提升小区居民之间的互助与关怀,使老年人之间形成一种守望相助的社区和谐氛围。在小组活动实施运行中,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改善老年人之间的互动状态,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以引导者的身份去引导组员展开讨论,活动以趣味性的活动或游戏为主,使老年人易于明白,避免老年人产生被小组抛弃的感觉。老年人在小组工作中取得成绩,社会工作者要不失时机地予以赞赏,肯定老年人的进步,调动老年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要注意协调老年人的兴趣,强化小组的正面功能。当发现某些老年人对活动反应冷淡甚至没有丝毫兴趣时,要及时调整活动程序,对过渡性活动项目和服务进行干预。社会工作者要灵活地解决组员的增减变化,对于中途退出的成员予以及时疏通并向小组内其他成员恰当解释,对新进成员要及时进行关系调整,促进新老成员和谐相处。社会工作者给予必要的支持与指导,处理小组中出现的问题,协调小组活动中所需的资源,在必要时提供技术支持,认清组员在每个阶段中自身的角色定位,做好每个阶段的工作任务。

3、社区工作

退休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动力主要来自社区给与他们的尊重、关注和支持,因而社区在退休老年人适应退休生活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退休老年人与平常生活互动的重要平台。西方社会工作者罗斯曼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社区工作方法的三类常用实施模式:社区发展模式,用于增进社区功能的重建,提高社区居民互动能力;社区计划模式,用于解决社区各种实际问题和发展具体项目;社会行动模式,用于改善社区老年资源分布不均,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度。

社会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要以社区为载体,通过社区走访、观察法、个案访问等方法去分析社区内退休老年人的适应状况,分析退休老年人在社会适应过程中遇到的社区方面的问题,引导社区管理者、社区组织不断完善社区照顾模式,促进社区照顾的长期有效性,以建立老年人适应生活的社区支持网络,使老年人社会适应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在社区工作方法的实施中通常是增能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的综合运用。利用增能方法提高老年人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主动性,通过鼓励和支持,改善退休老年人在生活中的舆论、政策、人际交往环境,增强退休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的能力,提升其获得资源的社区支持力。为退休老年人提供再学习相关知识的培训机会,提高老年人自我发展潜力和应对问题的能力。在运用社会网络理论时,要注意退休老年人社区支持网络的建设,社会工作者在强化老年人家庭支持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协调社会关系和完善社交网络。在具体实施中要注重老年人之间的互助,通过直接面对面的互动,使服务主题更加明确、效果更加有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让社区管理者、社区志愿者积极执行自己角色,鼓励和支持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各部门相互配合,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社区助老体系。对老年人提供多种支持系统,加强社区邻里互动频率,改善社区人文环境,以此提升退休老年人社区生活质量及对社区的归属感。

四、结论

随着社会转型不断加快,老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在面临一系列挑战和考验。在思考如何保障老年人的物质生活的时候,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是非常有必要的。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的助人服务活动,应该积极介入其中,对退休老年人的社会适应困境进行个案辅导,开展小组活动,组织社区活动,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关注退休老年人的心理和社会适应问题,让老年人度过幸福的晚年。

[1]安颖.退休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分析[J].大家健康,2013,(10).

[2]陈勃.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老年人的社会适应问题研究[J].社会科学,2008,(6).

[3]赵文婧,董浩.浅析“和谐老龄化”背景下离退休老人的社会适应问题[J].商场现代化,2010,(13).

[4]宁宁,王小玲.退休老年人心理状态的调查研究新进展[J].华西医学,2009,(3).

[5]刘庆.“老漂族”的城市社会适应问题研究—社会工作介入的策略[J].西北人口,2012,(4).

[6]周献得,沈新坤.老年人社会适应的社会工作介入方法操作技巧[J].社工方法,2009,(9).

[7]何雨,王振卯.社区照顾:城市养老模式的第三条道路[J].社会科学,2009,(1).

[8]卫小将,何芸.社区照顾:中国养老模式的新取向[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

C913.6

A

1671-5136(2014)02-0013-02

2014-06-02

本文系2012年度长江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2CSQ007)、2013年度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3174)、2014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4G114)的阶段性成果。

郭紫维(1993-),女,云南昭通人,湖北省长江大学法学系学生;马正香(1993-),女,青海互助人,湖北省长江大学法学系学生;刘庆(1981-),女,湖北荆州人,湖北省荆州市长江大学社会科学系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老年人社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工作条件、家庭支持与职业发展:中国社会工作者离职意愿的多因素分析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