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雷锋精神与现代社会价值共构

2014-03-28令小雄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雷锋道德价值

令小雄

(中共定西市委党校,甘肃 定西 743000)

雷锋精神是一个真善美的价值现实表达,半个多世纪以来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八荣八耻”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与“友善型时代”气质的标识。雷锋精神具有穿越时空的文化功能、超越时代的价值正能量。尽职尽责、尽心尽力的奉献精神,崇高的道德境界,信念、价值的完美追求,对社会和自己人生价值的尽责提升了生命的意境。雷锋精神的时代性延续、大众化、常态化、长效化,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国人生活劲头中的精神符码。雷锋形象、雷锋精神内化为中国人民的集体记忆,传递着民族文化的认同和“道德之维”投射的“精气神”。毛泽东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刊登在1963年3月2日的《中国青年》杂志上,学雷锋精神的光芒照射在祖国大地,温暖了时代的记忆。

雷锋离世已久,雷锋精神会不会随着时间的迁移而被国人和历史淡忘,是否在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巨变中褪色、变色,产生历史距离中的隔阂、异化,如此问题值得深思。我国进入深化改革的关键期、转型期,物质的丰裕并没有抵消、缓冲掩盖住某些精神的匮乏、思想的混乱甚或道德的滑坡。像秦火火这些网络推手故意颠倒是非,在历史考据潮流所谓“价值重估”的“历史还原”镜像中造谣雷锋生活奢侈,善用日记证明自己;诋毁雷锋形象,污蔑雷锋精神是“国家制造”的标本。针对这些兴风作浪、混淆视听的网络戾气,如何重新认识雷锋精神的历史与现实意义显得尤为重要。胡锦涛指出:“雷锋精神对于我们这个民族和社会过去具有、现在依然具有重大价值和时代意义”。习近平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雷锋精神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及人民群众的道德先进性、政治先进性、文化及精神风貌的先进性。雷锋精神是时代气质的集中反映和高度体现。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支撑和精神基石。雷锋是中国的,雷锋精神将会走向世界。

一、雷锋精神与现代道德的价值共构

(一)雷锋精神与人生意义的追寻

雷锋精神永不过时。在现代市场体系中尤显重要,其价值生命力根植于民族精神的血脉与家园,弘扬雷锋精神对现时代的道德伦理价值取向、政治价值认同、文化精神皈依、市场化决定背景下的社会价值引导具有重要意义。弘扬中国精神、汇聚中国力量、走中国道路必须护持和弘扬雷锋精神。雷锋精神是一种价值原生动力,塑造着时代精神气质、品格风貌、崇高的理想追求、爱国爱党忠于人民的社会主义信念,坚定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发扬雷锋精神、延安精神助推群众路线的践行,为中国梦扬帆护航,共铸中国梦。习近平8.19讲话强调“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个思想的基础就是共同信念的力量,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共同的思想基础的巩固需要发扬雷锋精神的价值引导力,培育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道德建设,弘扬价值正能量。诚信友善,在互惠互助的良好社会风尚中才会有效克服社会戾气。

雷锋精神是大爱情怀的具体表现。乐于奉献、助人为乐的精神取向是对人的价值的根本性哲思。人为何而活着,生命因何高贵?雷锋说:“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这就是人的社会价值的体现,平凡而崇高,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被称为“三观”的重大哲学思考。雷锋说过“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1]。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这对人生价值阐明是一语中的、直观的。人的本质是社会性存在,从一个方面说明了人的存在价值是一个社会意义建构的过程。人的高贵性体现在精神性的存在。社会意识形态泛称意识形态,根底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信仰、信念是意识形态的核心,信仰是思想的强大支柱,信念是力量的根基源泉。执政党面临的“四种风险”考验归根到底是信仰引领、信念支撑的缺乏,经受不了“糖衣炮弹”的渗透;各种诱惑腐败面前败下阵来。表征“人之为人”的价值实践过程需不断克服道德自身约束的脆弱性,不断加固道德信念的防护墙。哲学的首要问题是人的问题——人格养成或中国哲学的成人之道,关于意义从何而来或意义建构问题是哲学普世性的思考——我们想成为怎么样的人及怎样为自己设定的价值理想而奋斗作为。这是人生意义的第一价值或根本价值的哲思。从小常听的模式是你长大了要干什么,这个带有理想的设定,预期人的价值或志趣走向。“活着的意义”本身成为人活着的根据。我们常会听到人们的抱怨,所谓的“屌丝语言”的扩张,当下的信仰就是“活着”。努力活着仅仅是“活着”的根据,从一方面表达了社会的现实中某些意义的崇高性开始瓦解,也表明社会在转型阶段价值多元化的表面繁荣背后的价值困惑、价值陷阱、思想的混乱、崇高性的低迷交织呈现一个“意义困局”。

从哲学的角度来审视雷锋精神与现代社会或当代价值共构。人成为人的根据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人生意义。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存在意义是在时间中被揭示的,换言之,人如何度过自己的时间自我锤炼成什么样的人,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意义。人在面对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维时空可分为“非本真”和“本真”的存在状态。真正有意义的生活是“本真”的生活。雷锋在日记中写道:“一个人出生在世界上以后,除了早夭的以外,总要活上几十年。每个人从成年一直到停止呼吸的几十年生活,就构成个人自己的历史。至于个人自己的历史画面上所涂的颜色是白色的、灰的、粉红的或者鲜红的,虽然客观因素起一定作用,但主观因素起决定性的作用。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写自己的历史,每个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都应该好好地想一想”。“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2]。“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能永远不干,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有力量”[3]。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曾说:人有生存—生活—生命三种境界。对这句话的层次理解对于把握人生的真谛是有启发力的,生存是动物性存在,生活有了“人化”意义,带有鲜明的目的性“人格”理想特征,生命从“安身”进一步提升到“立命”,这是一种哲思的生活提升。“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从“为民”中实现“大我”的意义。雷锋语: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一个人先进总是单枪匹马,众人先进才能移山填海。

希腊神话西西弗斯快乐地不断重复劳动。他无法走出自己被神惩罚的重复性“洞穴意义”,从一个层面来解读,这也是“积极生活”的可能性构建,重要的不是目的而是过程的完成,人在自己一定的范围中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是人生“选择意义”的可能性条件表达。柏拉图的洞穴隐喻中投射的火光照进“洞中人”的认知或理性之光芒,希望的火种将漆黑的洞穴照亮并看见投射在洞壁上的自己的身影,走出去就是一片新天地。雷锋精神就是一种精神的光芒照进社会,温暖人间。《孟子·梁惠王上》:“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诚不能”与“我不能”之间的张力是客观性“既定”与主观性“不为”的二元疏离,表现为主体意识的拒绝举手之劳的服务。“利他”性是价值迁移突破“利己”的藩篱,这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也是理性原则,人人利他也是一种“利己”的价值归属。“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良性社会的道德理性与伦理基准。雷锋把“有限”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是对“不能”与“不为”二者价值判断的正确实践和积极作为。从“我能”的意义中,从平凡的小事做起,将小我融入到大我,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从而实现了伟大的人生价值,成为了道德楷模和助人为乐精神的典范,成为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

(二)雷锋精神与“价值困境”的位移

雷锋精神与“道德自信”同步内化彰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弘扬价值主旋律,传播道德正能量。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光体现在经济成果的发展中,而且更多体现在价值取向的先进性、崇高性和纯洁性。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道德沦丧也不是社会主义。在历经了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今天,道德价值尤显为一个普遍性的“后现代生活”模式中的精神性走向问题。当下中国经济的巨大发展与道德的滑坡、文化的冲突、精神的失落、社会戾气的宣泄拉伸了张力、形成反差。道德价值体现国家的良知、良心,号召国家层面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社会及良知分子对道德导领、呼唤,同时社会心理结构变迁中存在大众对传统精神的消解、对道德的漠视、对高尚的降格使用。高尚成为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聚气凝魂着民族优良传统的雷锋精神在尴尬的“道德困境”中遭遇“轰轰烈烈地来”与“静悄悄地去”的二元解构,或是学雷锋进入被利益捆绑的恶性循环中,就连到底“敢不敢扶起”跌倒的老人成为利益权衡催生价值裂变下的心理考验和技术综合侦查中的“常理判断”,同时成为敢不敢扶起社会正义与良心的隐喻;过多的社会心理附加值渐行渐远了学雷锋精神初衷的美好与单纯。今年春晚小品《扶不扶》就生动反映了这个问题,郝建:“以后我再多管闲事,我就不叫郝建,我叫非常贱…”路人:“快跑!我以前扶过仨”。郝建:“结果呢?”路人:“这么给你说吧,哥以前,开的是大奔,现在只能骑自行车了!”郝建:“这人倒了咱不扶,这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

社会上一些负能量事件遮蔽了眼睛,传统美德在人们犹豫的目光和“防止被讹”的预警中渐行渐远。雷锋当年搀扶老人送母女回家等助人为乐的好事举不胜举,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现在社会上“不方便学雷锋”的现象,裂变为一个普遍的社会心理结构的审视恐慌,主体性道德的释放与现实氛围中担心受骗被讹的心理泛化导致做好事需要“技术处理”,引发“道德僵化”在相当范围内弥漫衍生,到底是雷锋精神属于那个特定的社会历史阶段,还是离开雷锋的日子中人们渐渐淡忘了雷锋精神。当社会上出现很多新的价值扭曲事件的时候,我们需要冷静地反思雷锋精神的缺失对我们的现代社会生活意味着什么。什么力量制造了社会进步中道德的“后转”或所谓的“道德滑坡”,这个问题投射的深层次原因值得深思。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与“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利益决定论有没有价值的内在张力是值得反思的。雷锋精神与现代社会的精神气质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和价值共构。雷锋精神的本质是为民,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二者是高度统一、和合的。团结友善、无私奉献、和谐美好的社会风尚需要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发挥其社会道德的牵引力。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雷锋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彰显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本色,是当代中国人民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雷锋精神与感恩精神的价值内合

从感恩精神来反思雷锋精神与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雷锋是个孤儿,雷锋对党的感恩戴德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召唤:“我在九死一生的火坑中挣扎和盼望光明的时刻,您(指中国共产党)把我拯救出来,给我吃的、穿的,还送我上学念书。我念完了高小,戴上了红领巾,加入了光荣的共青团,参加了祖国的工业建设,又走上了保卫祖国的工作岗位。在您的不断培养和教育下,我从一个穷孩子成长为一个有一定知识觉悟的共产党员。伟大的党呀,您是我慈祥的母亲,我所有的一切都是属于您的,我要永远听您的话,在您的身边尽忠效力,永远做您忠实的儿子”[4]。当代中国社会现实中崇尚过“洋节”,虽然从西方引进“感恩节”,但一些人缺失了感恩的朴素意识或感恩的能力,感恩的缺位引征了麻木不仁或冷漠无情,演绎为一种社会心理结构的畸变代词,究其缘由,中国近代史的屈辱从大的方面对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切体验之“历史感”及现代社会生存压力的加大综合转化变迁为从小被家长鼓励的竞争法则,友爱奉献成为奢侈品。如何爱他人或感恩成为性格本位中的稀缺,延伸了人际关系的冷漠距离,有些子女连自己年迈的父母都不赡养还谈何感恩别人。成人的“成熟世界”也演绎“外热内冷”的心理变异,见面微笑握手的刹那感觉手是热的,心却是冷的。如何学会爱和感恩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根本伦理考验,这也与独子生育政策有关,宠爱有加,唯我独尊,伦理体验缺位造就“爱和感恩”能力的丧失、弱化;也与社会转型期的整体矛盾凸显带来的阶层分化固化后的集体焦虑及复杂社会情绪的交织有关。社会蒙上一层心理的雾霾会降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的能见度,雷锋精神从爱与感恩的道德伦理实践表达中为现代社会症候提供了理解的钥匙和原生态的人情温暖的存养。雷锋精神成为现代社会所渴望亟需的一种道德尺度、精神坐标、价值追求、一种积极生活方式。

二、雷锋精神与现代政治价值认同

(一)为民是雷锋精神与我党的政治本色

雷锋精神是现代精神,雷锋精神的本质是为民,表达着我党的政治本色,永不过时,永不改旗易帜。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党的执政之基,治党理国的法宝。这也是现代政治认同的价值体现,依靠谁和为了谁是每个政党首要回答的问题。雷锋精神的实质就是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雷锋精神是我党政治价值、政治伦理的认同与高度体现;雷锋精神的实质和党的政治价值认同是一致的。毛泽东当年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时候就是弘扬这种宗旨意识,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发扬无私奉献的螺丝钉精神,号召党员干部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迹。毛泽东曾说过,一个人无论能力大小,只要有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是我党一以贯之的价值取向,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当前新八项规定取得显著预期成效。雷锋精神“我愿永远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在磨练中成长,在创新中锻炼自己的服务能力。这为党员干部提高服务大局服务人民的能力作出实践启示,“螺丝钉精神”释放生命的激情与温度,光芒永照。“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精神的弘扬成为内生价值的原动力,有效反对“四风”、克服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雷锋精神体现着党的政治认同与宗旨,与群众路线有着内在会通性。为民是政治认同也是民族精神的认同,从延安精神到“两个务必”到雷锋精神的弘扬,我党的宗旨意识始终没有改变,党性与人民性是统一的。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弘扬雷锋精神、践行群众路线成为托起中国梦的价值源动力。“雷锋魂”始终贯穿于党的历史传承中,从雷锋的时代、“后雷锋时代”,雷锋精神作为一条价值红线与时俱进。服务型、创新型、学习型的政治理念必须发扬雷锋精神,引领政党价值取向和社会新风尚。

(二)雷锋精神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价值导向

雷锋的服务精神、创新精神、学习精神值得弘扬并贯穿落实到各自的工作中去。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大力宣传和弘扬雷锋精神,要准确聚焦勤俭之风。成由俭,败由奢,俭以养德。环顾世情国情,历数政权更迭,我们发现,奢靡之风是国运衰败、世风日下的征兆。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可以发现,厉行简约是我党弥足珍贵的优良传统,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宣传和弘扬雷锋精神,要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为切入点,大力宣扬勤俭节约“身着补丁衣,捡拾螺丝钉”的雷锋精神,让雷锋精神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焕发新的时代光彩。大力倡导清正简朴的政风、淳朴民风,净化社会风气,培育健康文明的风尚。促进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调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团结友善、社会和谐稳定的精神导向。雷锋精神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价值依存、价值导向。雷锋精神的纽带将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接合起来,是“善政”的价值桥梁,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助推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学习雷锋精神要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强化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共产主义新人。通过德育达到德治。雷锋精神与党的政治道德建设渗透到党员道德情操的建设效应中,贯彻到党风廉政建设、纪律作风建设,提升党的光辉形象与执政能力建设。

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需要雷锋精神。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在全社会形成团结友爱、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良好人际关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雷锋精神“以人为本”尊重人、与人为善关心人、乐于奉献帮助人,爱岗敬业爱集体,扶贫济困爱人民,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执政党道德建设的作风关键导向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价值指向。雷锋精神代表的团结友善的新型社群关系及人际关怀、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朴素正能量,是和谐有序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价值,也是中国梦对社会价值的内在要求。一个道德沦丧的国度谈何梦想,雷锋精神是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现实价值结合,是从传统文化走来,接合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价值取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自由人的联合体。雷锋精神代表一种先进的“文化软实力”,助推友好和谐型人际关系及社会交往方式的塑造、人民幸福感的提升。星云大师希望人人做好事,人人说好话,人人存好心,给人信心,给人希望,给人欢喜,给人方便,这样才能自心和悦,人我和敬,家庭和顺,社会和谐,世界和平。雷锋精神没有过去式,只有现在时,雷锋精神永不过时;雷锋精神没有终点,只有起点,是贯彻落实群众路线教育的价值着力点,对中国梦的实现凝魂聚气、和谐助推。雷锋精神的先进性体现为不断对拜金主义、奢靡之风、消极腐败、精神懈怠的现象涤荡洗礼,体现在人生意义正确导引上。社会主义要实现共同富裕,中国梦不是两极分化的梦,更不是自私自利的资本主义梦;而实现这种共富,从价值层面就要发扬先富带动后富、互帮互助的雷锋精神。雷锋精神和群众路线始终是中国梦的精神动力、路线保证和价值支撑。

三、雷锋精神与民族文化价值认同

(一)雷锋精神具有民族文化先进性

习近平8.19讲话指出,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雷锋精神作为一种先进文化的代表,是民族精神的认同,雷锋精神是一种大爱情怀,是以人为本的仁爱思想的体现,助人为乐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价值体现,这些优良传统与西方文化的工具理性或发扬个体独立的思想是有所不同的,他们只考虑个性的发挥,个人的自由,甚至家庭的温暖情怀都淡化消隐在个体的独立中。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的二元对立是中国社会人际构造的一个模式,这成为伦理价值的潜规则,不同的圈子有不同人际链接方式。雷锋精神的弘扬有助于加深“文化”的沟通域值,文化的本质是“化人”。雷锋做好事并不是仅仅针对熟人,更多是对陌生人提供的无私帮助,这种仁爱思想会通佛家众生平等、普度众生的善法。个体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人类文化的一个根本性问题,“群己之辩”结合“义利之辨”是中国传统哲学思考这一问题的基本范式。中国近代思想界在启蒙与救亡的双重主题与中西文化交汇冲突的背景下,对群己关系的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中国哲学的形上学、伦理学、社会政治哲学等层面探析了这一变革过程,雷锋精神从伦理价值上用实践精神回答了个体的社会性如何实现价值的提升。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文化具有内在超越性,因而,“己”与“人”之间是均衡关联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反向性关系结构。从“人”的视角看群己关系,即“仁”。“二人”表明“仁”,就是个体在人际交往拓展中融入社群的道德范式;从“民”的视角看群己关系,即(被君)“群”。无论是君、民、人,“自我”疆界的归定是从群的关系角色中通过心与心——“恕”、身与心——“忠”(心的中道,合理位序)的交融统合,各安其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公”的世界与社会主义的价值共构——从雷锋精神折射与一个“仁人”、“仁性社群”共存共生,“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和共产主义社会理念接合。《礼记·礼运》中和谐社会的理想表达: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仁,在对应的社群关系中展开表达,说明“仁”的社会化本质。雷锋精神就是这种仁爱思想的传统文化之践行。用春天般的热情、夏天般的火热服务人民,助人为乐。雷锋精神与墨家的节俭兼爱、博爱精神是薪火相传、融通与共的。

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把“慈”、“俭”、“让”作为人之三宝,反对无节制的消费,“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惨于欲得’;孔子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诸葛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朱柏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雷锋精神艰苦朴素不忘本的本色对现代社会“消费时代”有着原生态的价值牵引,别人认为雷锋的“百宝箱”是捡破烂的垃圾箱,他用“螺丝钉”的象征和隐喻阐明了他对责任的理解:对社会、他人负责,对自己严格要求;“有些人说我是‘傻子’,是不对的。我要做一个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如果说这是‘傻子’,那我是甘心愿意做这样的‘傻子’的。革命需要这样的‘傻子’。建设也需要这样的‘傻子’”。自觉有责、守责、尽责。老子《道德经》“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富含辩证法,与雷锋的“傻子”精神、吃亏是福是相通的,雷锋的“傻气”、傻子精神成就了伟大和崇高。这对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具有深刻的现实启发意义,对和谐社会构建中发扬诚信友善、乐于奉献的精神有着价值示范的动力源;对于救赎“后现代”社会的人际冷漠、道德溃退是一剂良药。孔子“博施于人,而能济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儒释道耶回等经典教义都是发心发愿的,孔子的仁爱、孟子的恻隐之心、墨子的兼爱、佛的慈悲、善恶因果,道家的普度众生、耶稣的道成肉身、爱是基督徒最大的道德,伊斯兰教的信、善行都包含一个价值皈依,引人向善,慈悲为怀、助人为乐。当然宗教将灵魂的幸福导入彼岸,从某种意义上是用彼岸的承诺兑现、操练现世的善行和慈悲心。邪教鼓动用自焚等现世的“圆满”达到彼岸的“极乐”,这种帮助是对此岸的摧毁,雷锋精神是正教与邪教的试金石、分水岭,摧残现世的“助人”是妖魔不是救世主。

(二)雷锋精神与文化自觉

雷锋精神于平凡处见伟大,于可贵中含平凡、于细微处见精神。雷锋并不是高不可攀的“神人”。雷锋精神对社会价值、时代气质、文明风尚的塑造是具体直观的,郭明义“感动中国”就是活雷锋的当代展现。雷锋精神的核心价值取向——无私奉献、助人为乐和中华民族文化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推己及人”,“无小善即无大善,不积小善无以成大善”。正是靠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一件件积累而成,永远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雷锋精神永不过时。雷锋精神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民族美德的典范。雷锋精神与延安精神、群众路线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雷锋精神的普世价值与和谐世界构建的全球伦理有内在的逻辑接合。人性的共构基础需要道德的支撑。雷锋精神的原动力超越时代性的道德困境,穿透世俗的物质迷阵而与时俱进,成为与人为善的精神支点。雷锋精神贯通着中共执政理念“为民”的崇高性、纯洁性和传统政治的民本、仁政思想及民间的仁德善行、善有善报。这里面包含了对中华文化的自信自觉或说“文化软实力”。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共同价值追求就是共同的精神家园,民族的血脉流淌铸就在共同的行为操守中。当前,应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培育全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弘扬真善美、贬斥假丑恶,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价值支撑。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共同价值追求与共同奋斗目标相辅相成,为目标的实现提供价值理念、评价准则、精神动力、行为导向,回答“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实现什么样的中国梦,培育什么样的公民”问题。一个民族没有共同价值,也就失去为之奋斗目标的共同行动,共同理想信念也就成无根之萍。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五常与西方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博爱”贯通“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价值导向。当前,某些党员干部中呈现文化荒漠、信仰危机、精神懈怠交织奢靡之风,以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奢靡的歪风邪气充斥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行径。例如,有的“不问苍生问鬼神”,精神空虚,热衷于拜佛看风水,迷信“气功大师”;有的“今朝有酒今朝醉”,玩心重、玩风浓,情趣弥漫“三俗”,心为物役,信奉钱权名利色、享乐至上,心无敬畏,行无底线。这些都说明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价值追求不仅表现为精神、道德层面的追求,也是经济、政治层面的追求,表现为社会发展进步的内驱动力。道德是一种生产力。要理解这个思想的辩证唯物性。要持之以恒培育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雷锋精神的敬重敬仰之心。外在的力量固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激励与约束人们行为的作用,但内在的力量、头悬的敬畏、信仰的力量,对人的行为激励与约束的作用更为自觉自信。正如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所说,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这两种东西,“我们愈时常、愈反复加以思维,它们就给人心灌注了时时在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这就是道德律令和道德立法。人的内心世界没有对价值律令神圣和庄严的感情,价值的社会评价就很难规范其行为。雷锋精神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价值引导,我党“人民至上”的工作理念,要求把党性和人民性有机统一起来,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雷锋精神与社会伦理及市场经济的价值张力

(一)雷锋精神与社会新型人际关系

雷锋精神构建了一种积极的人际关系,积极生活何以可能与人的价值取向是人生的首要问题,也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与社会文明和谐的新风尚。雷锋精神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雷锋精神是一种诚信友善的人际关系的高度体现。人的根本属性是社会性,人际关系的疏陌紧张是因为诚信的溃败促动价值体系根基的坍陷,从而进入一个心理互相提防的“预警时代”,这是一个社会伦理价值恶性循环系统。社会关系的张力加大了社会成本及幸福感的普遍下移,无论是穷人富人内心普遍有着不安情绪的撕扯。无论是做好事的人和被施助的对象都莫名其妙地带上时代特有的社会忌惮性症候。价值的扭曲从心理惶恐预警开始,他为什么要扶我,他一定是撞倒我的。这样的价值追问似乎以逻辑的“常识”推理进行,同时也表征伦理价值常识的退离,人们开始怀疑甚至拒绝被帮助的“真实性”存在。很多时候大家习惯了商品价值的交换特征,雷锋精神被视为“傻子情节”,雷锋也说过如果这是傻子,那我心甘情愿做这样的傻子。雷锋说过,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同志的愉快看成自己的幸福。诚信体系为什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就是价值观之根本,无诚不立,无信难为,至诚至精。对诚信的背离是最为严重的核心价值背叛,由此导致的一系列无序问题雾霾般弥漫渗透到社会心理结构,激荡着社会价值负能量的传播。心理的通透明亮是健康积极生活的前提,是幸福感的源动力。诚信的缺失将社会心理结构变迁到预警系统,怎样防止被讹与如何躲避不必要的“善意错位”构陷,都成为生存的必要修炼环节,心理二元结构的分离将雷锋精神作为与市场经济的交换原理不相适应的过去式抛弃,这是一种非常不理性的社会心理结构畸变。

雷锋精神是弥合社会思想混乱及其“价值困惑”的一剂良药,社会的价值逻辑中慢慢消除谁扶起老人谁是元凶的诚信畸变,这样雷锋精神才能绽放在春天里,温暖人间。这是一个价值修复的过程,需要时间,需要政治智慧勇气。江泽民同志曾中肯地提出“雷锋精神的实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5]。雷锋精神成为积极和睦生活的态度与方式。雷锋精神是和谐社会的精神财富。倡导社会风范,宣传雷锋精神的公益广告,志愿者活动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一展风采,中国志愿者行动温暖大家,感动世界。在5.12汶川地震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志愿者行动中用大爱情怀铸就了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力量,诠释了雷锋精神的时代特征和价值内涵。

(二)雷锋精神与市场经济的张力

雷锋精神与市场经济的位序是道德先进性与广泛性、纯洁性与崇高性接合到市场行为中的法人责任感体现,雷锋精神凸显了道德与责任的统一。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温家宝号召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雷锋精神与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是榫合的。雷锋精神是社会幸福的润滑剂和精神动力,社会单一的功利价值评价,很难把一个民族引向高尚。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说过:“幸福即是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6]。雷锋精神是德性和德行的统一。市场经济表现在道德之维上需要树立的就是“利他”的道德观。所谓“利他”的道德,表现在企业家身上,就是应该自觉提升产品的质量,真诚地通过优质服务传递“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务本”,做好本职工作就是爱的奉献,人人尽职尽责,社会撒满爱的温暖。“以群众之心为心”,体制内外真心实意地把给人民办事作为人生的信条。只有这样,才能调动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才能真正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才能真正实现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反之,如果在市场经济中,过分强调人们片面追求个人利益,甚或违法乱纪、坑蒙拐骗、以次充好,其结果必然引发社会的诚信体系坍塌、道德疏离、人与人之间冷漠无情,道德底线、良心的筹码都被“缺斤短两”、社会“不差钱”但“缺德”,社会的不可预期的惶恐与不安全感加大,连食品安全都无法保证,三聚氰胺、地沟油成为“深加工”考验国人生命的排毒性能,这样的市场经济走向畸形和异化。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利他经济,是价值交换中的互惠,也是“道德经济”。利他本质归属到“互利”。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性、辩证性指的就是物质催变精神,精神促生物质。习近平强调:“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长久。当今时代,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渗透和融合作用越来越突出,这种关联带动作用使文化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一个民族,只有文化体现出比物质和资本更强大的力量,才能造就更大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只有经济发展体现出文化的品格,才能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雷锋精神的弘扬助推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对道德诚信意识的要求是根本性的,现在电子商务中商家有违诚信的行为会被客户的“差评”记录下来,会影响到其盈利扩大,商业道德是生产力,这是底线思维,违背了这一原则会受到相应的负面处理。从事物的联系性来说,这是普遍性的本质和合。道德内化为市场经济的信赖基础,是先进生产力的保障机制,广而言之,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国无魂不强。现在社会上有种不安全感的综合性焦虑体征,最基本的食品安全都难以保证。道德规范是最普遍的、最广泛的、渗透性最强的社会规范。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需要道德精神支撑。市场经济有其固有的优越性和合理性,但它自身有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道德和法治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市场有自己的道德要求,如对交易公平的要求、对普遍信用的要求等,需要有“道德之维”来约束、维系和支撑。现代市场经济越发展,其对社会,包括道德在内的其他社会信用要素的依赖就越高。雷锋精神“道德之维”对社会的伦理规范和市场经济的诚信构建都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

(三)雷锋精神的常态化、长效化

学雷锋活动要形成长效机制。必须抛弃形式主义的“轰轰烈烈”学雷锋活动和学雷锋宣传。形式主义与雷锋精神是相背离的,学雷锋活动要务实。当前,一些地方学雷锋活动流于形式。“雷锋没户口,三月来,四月走”。学雷锋甚至要在摄像头范围内进行,这样的学雷锋活动是走秀。走出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道德困境”,要从完善转变大的社会氛围环境促进社会心理结构的“常态化”修复,让道德伦理成为真正的价值常识,而不是道德陷阱。必须发挥公众人物和官员在学习和践行雷锋精神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名人道德效应、党员干部倡导践行是一面旗帜,用实际行动让雷锋精神的大旗飘扬在神州大地上。党员干部、地方能人身体力行发挥道德的示范引领作用,使学雷锋活动确保实效。媒体发挥价值正能量宣传引导,结合群众路线的践行激活“雷锋魂”,为民务实开展常态化、长效化学雷锋活动。开展各种志愿者活动和社会慈善公益活动,让雷锋精神在手拉手、心连心中真切传递爱心与奉献的力量。利用互联网自媒体时代的“微博直播”等便捷技术平台的支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从根本上为学雷锋提供环境保障,至少不能让好人好事扭枉为“坏人坏事”,挫伤社会学雷锋的积极效应。让“不方便学雷锋”现象从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中清理删除,让雷锋精神净化社会“价值雾霾”,激活、烛照现代社会的价值正能量。

[1]邢华琪.雷锋全集[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2.

[2]臧克家.雷锋一直活在人们心中.臧克家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294.

[3]艾德佳·沙因,马红宇,王斌等译.组织文化和领导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2-56.

[4]卓新平.当代基督宗教教会发展 [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8.

[5]江泽民.江泽民接见“雷锋团”的讲话[J].求是,1991:(6).

[6]亚里士多德.尼可马科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4.

猜你喜欢

雷锋道德价值
助人为乐的“小雷锋”
接过雷锋的“枪”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写给雷锋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