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炼言促文 赏文习言

2014-03-27华伟中

江西教育B 2014年1期
关键词:文意伯牙词句

华伟中

目前在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最大失误,或者说对文言文教学质量和效果影响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处理好言与文两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第一是有言无文,逐字逐句翻译,字句落实;第二是只文不言,关注文中的情感、价值观以及人文内涵,无度拓展,忽视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架空了语言根基,破坏了文言文独有的语言韵味和魅力;第三是僵化言与文的关系,教学中“简单地将两者撕裂开来,先言后文,言归言,文归文”,看似言文兼重,实则其文是强加到言上去的,而不是在对言的理解中内在生长出来的。存在上述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对言和文内涵的理解过于狭隘,认为言就是让学生机械记背字词句的意思,文就是记住讲了什么道理即可。小学阶段文言文的基本内涵,就言来说,主要是积累词语,初步懂得一些浅显的古汉语语法,掌握诵读方法,增强文言语感;就文来说,则是要了解文章的架构和表达的妙处。言是文章的语言材料,文是文章的思想内容,是灵魂,统帅着言。没有言,文就无从生根;没有文,言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因此,文言文要教得基本到位,既要重视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字词句的知识,这是教学的基础,又要注重文本的整体把握,赏析文章的结构与写法,这是教学的关键,更要强调古文化的传承和熏陶。采取言与文互融的策略,这样才能避免“死于章句和废于清议”。

言与文互融就是语言文字和人文思想的和谐统一。这就需要教师在章句和清议之间寻求平衡点和切入点,通过语言文字去体会文中的人文内涵,通过悟人文内涵促语言文字训练的夯实,让言与文互融,语言和人文共生。

一、炼言促文

文言文音韵优美,行文简练,可毕竟是一种同实际语言脱离得越来越远的特殊的书面语言,因此学生的阅读障碍比较多。其中影响学生解“文”的最主要障碍是词汇的理解。但如果教学中只注重“言的解读”这一点,那么其中蕴含的古典美、人文美学生就很难领略到了。因此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古汉语字词句的知识,又要注重文本的整体把握,关注文章的篇章结构和表达方法,同时强调文本的思想情感和古代文化的传承和熏陶。这也就是说,要在理解言的基础上,结合文章语境积累文言,进而正确把握文本,步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与作者达成感情共鸣,使文言不分,文言并重。

1.正言通文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记诵诗词散文名句佳篇,对于陶冶和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它也能体现一个人的语文功底和精神底蕴。因此,文言文教学首要任务是在读准言、读通文中体味古文的韵味,不能未解其义、未悟其文就让学生死记硬背。必须着力于记诵积累以悟文,要在反复、变化的诵读中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在触摸语言韵味中与文本对话,逐渐进入文本的语境。第一,读准字音,解决文字障碍。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异于现在的字音,但字音的确定还是有一些方法,这些方法需要传授。有些字是通假字,那就要读本字字音,有些字要根据文意来确定读音,还有些特殊称谓的读音,就要读它自己特定的读音。第二,读准句读,读顺文意。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更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正确的停顿是为了准确、清楚地表达文章的思想内容,如果把握不好句子的停顿,很容易会错文意。依句停顿:文言文中有些句子和现代文的句子构成的要素是一样的,停顿时就可移用现代文朗读的方法,如“梁国/杨氏子/九岁”;据文停顿: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停顿,不能只看句子的外部特征,如“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语文学习是在认知基础上体验熏陶的过程,学生“活生生的体验”及“自我的精神体验”不是靠讲解翻译来代替完成的,而是靠反复的读来沉潜涵泳。这样课文的文意、文情、文趣都可以在铿锵的声调中体现出来。

2.析言知文意。小学作为文言文阅读的启蒙阶段,虽然所选的都是一些浅显、有趣、有味的小短文,但也偶有古今词义、语法表达不同之处,易和学生的原认知产生冲突,是难点所在。教师要善于言文融合,把这些冲突点转化成探究点,帮助学生理解文意。如《杨氏之子》一文,稍一梳理不难发现,文中同一人物的不同称呼和“家禽”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所在。如文中的家禽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家禽并不一致,在教学时让学生先借助注释尝试读懂课文,用讲故事的方式反馈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把握,在交流中点拨设问:“孔雀是家禽吗?”引发学生思考讨论,明晰家禽的意思及在朗读时两字之间需停顿。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摈弃简单的字义记录、对等翻译的机械教学方式,运用讲故事的形式充分暴露学生对字、词、句、文的理解障碍所在,继而把难解的字词还原到句子、文章里,在语境中让他们自我解疑,既着眼于对言的理解,又着力在学生对文中语言内化后的自我表达,把言和文很好地杂糅在一起。

3.辨言明文旨。在文言文中,影响学生成长的决不是哪个文言词或者句子的解释翻译,而是文章蕴含的深邃思想和语言的魅力,即古人读书定要“其义自见”的东西。文言文字少意深,所要“见”的往往就藏于一字微言之中,需要教师慧眼识金,引导学生发现、比辨,体味其深藏的妙处与蕴意。如学生初读《杨氏之子》,都会为杨小儿“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的反击而击掌叫好。如果到此为止,那教学只关注了语言的艺术,却忽视了文本的价值取向,有违文之本意。为让学生读透这语言艺术背后的真意,教师先出示两句话:①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②孔雀是夫子家禽。再让学生读一读,说说体会到了有什么不同。学生有从语气上体会到第一句比较委婉,更有学生体会到第一句的意思并非是肯定的,而第二句的意思是肯定的……这时,教师顺势引导:你们能联系孔君平的话再来品一品杨小儿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吗?把你的理解用“如果……那么……”的句式写下来。在交流中学生体味到了杨小儿的话中之意是:如果我和杨梅是一家子,那么夫子和孔雀也是一家子,反之亦然。至于事实是否如此全在于孔的认为,他把皮球踢回给了孔君平,不但有智而且有礼,实乃聪且慧。以上教学层层激疑,有意引导学生去比较、区分这些不同的精妙之处,在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中拓展思维空间,不但领略了文中语言的魅力,更正确把握了文章的主旨,提升了文言文教学的内涵。endprint

二、赏文习言

教文言文,指导学生理解词句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准确、深入地把握文意;反过来说,把握了文意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词句。文章是作者思想情感、道德评价、文化素养、审美趣味等的“集成块”,是一个活的整体,而不是各种语言材料的“堆积物”。文章语言之所以值得揣摩咀嚼,因为它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载体,如果只着眼于词句本身的学习,而忽视甚至舍弃了它所承载的丰富内容,结果必然连语言本身也不可能真正学好。把文言文作为文章(它本来就是文章)来教,就要遵循教读文章的一般规律,处理好词句和文章整体的关系,这不仅是学习文章的需要,也是更好地理解文言词句的需要。

1.依文悟言,言文合一。品味感悟文章的语言,是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情感思想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文体决定了写作语言的不同特点,不同的文体对写作语言也有不同的要求。如曹丕所言:“奏议宜雅,书论宜理,名诔尚实,诗赋欲丽。”其实优秀的作品在语言创作时,都不自觉地将其文体意义发挥到了极致。从这个意义上说,引导学生根据文体把握文中最显著的语言表达特征,也就是为他们学习语言打开了一条通道。《杨氏之子》和《两小儿辩日》都是描写古时小孩生活的有名篇章。两文对小孩的语言描写用词细腻传神,教师可以围绕对话展开品读教学,为学生展现一幅生动的生活场景,体会文言文的语言魅力。但由于两文的重点又有区别,所以对对话揣摩理解的落脚点也应有一定的区别。《杨氏之子》一文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首先是言谈轶事,然后才是小说。这就是说,《世说新语》的着眼点主要是“言语”,为了增强表述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才把言语加工成了小说的样式。教学此文,对此文词句的理解应该落在语言之“智”上。而《两小儿辩日》是寓言,运用对话描写的目的是要说明一个道理,所以对文中语言的理解要侧重于“理”。文言文文体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赋予了课堂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和形式。通过不同文体的语言特征的把握,对准确掌握教学的尺度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指导学生针对不同文体特点理解和把握文本,不管是对文章语言的理解,对文章的写法、意蕴的体会,还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都是很有帮助的。

2.循文习言,潜文会情。凝练、传神是文言文语言的显著特点。在教学中辨析、比较、品味关键性语言,抓住空白处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既是情感体验和审美活动,又是学习语言技巧的活动。教师要善于抓住对文本表情达意有重要作用的字词句,重点品评、想象、仿写,提高语言文字实践的效度。一教师在执教《伯牙绝弦》时,为了帮助学生充分体会伯牙、子期的心心相印,是这样展开教学的:一是感知语言,想象情景。①诵读体味叠词之妙。把“峨峨、洋洋”改成“峨、洋”读一读,品味到了什么妙处?②读思反衬写法之妙。这里运用了很多笔墨描写了子期如何善听,你认为呢?③仿写迁移表达之妙。照样子写一写:伯牙鼓琴,志在______,钟子期曰:“_________, _________!”二是语言转换,体会知音。①这里有一个字特别重要:必。谁能把这句话的意思,用上关联词来说一说?②这就是知音啊!猜猜当时伯牙会说什么。此设计立足在文的层面,着眼在“创作者为了最大程度地表现某一情感,而对表达手法、语言结构进行个性化的重组运用”之处,引导学生对关键性的词句从知其意、赏其境、运其神三个层面,体会语言中藏着的丰富情韵:叠词运用的品读,体味表达上的气势和语言的音韵美;反衬写法的品味,体味表达上的含蓄和语言的简练美;语言转换的实践,体味表达上的意蕴和知音的内涵美。在这样诵读、想象、体验、创造的学习中,巧妙地实现了与写话训练、语言转换、朗读指导的有效统一。

3.因文定篇,拓展言路。因年代久远,文言文的内涵意蕴往往较难理解,为了降低理解的难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往往会增加课外资料,对教学内容适度拓展。常见的拓展内容包括文学作品的产生背景,如时代氛围、地域风貌、文化传统等历史资料,还有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或者同一主题的其他作家的作品。但是在使用这些内容时,教师的目的往往比较泛化,大部分使用只是蜻蜓点水,一掠而过。如果能从文体学角度去选择拓展的切入点,那么不但能使内容使用更为细致、深入、精巧,还能做到如何以文顾到言,实现两者的统一,相得益彰。如教学《伯牙绝弦》可补充如下内容:①“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王安石《伯牙》)②“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冯梦龙 《醒世恒言》)③《吕氏春秋·本味篇》中的《伯牙绝弦》原文。此设计,从文章体式特征入手去引申补充内容,让学生不仅对知音内涵和知音文化的历史脉络有较为丰富的了解,还能对文本语言的表达特点有更为深刻的体悟。拿上面三个补充内容来说,内容一可以让学生了解《伯牙》一诗是对这个故事的评价,从注解的角度阐释“知音”的内涵。内容二是对“终身不复鼓”的补充注解,帮助学生了解同样的情感在不同文体中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内容三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文明中知音文化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当然重视文言文的文并不是简单地进行文体知识概念的传授,而是进行词句的品读、整体风格的把握;重视文也不是僵化地进行文体教学,而是借文体完成文言文文化的传承与积累。(作者单位:浙江省平湖市百花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意伯牙词句
《鬼神之明》的文意主旨与“明”字的含义
伯牙鼓琴
知 音
高山流水
工筆文意之大化——关于田禾虎画风格元素特征的分析
表达准确,文意清晰
借你一双明亮眼,力拨迷雾见阳光——破解文言文文意理解常见设错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