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过一种诗意的学习生活

2014-03-27谈永康

江西教育B 2014年1期
关键词:江中望月王老师

谈永康

听王崧舟老师的《望月》,沉浸其中,享受着“诗意的存在”。在感动、激动之余,我以为,王老师的《望月》对当前语文教改最大的启迪在于:用心、用情地帮助学生过一种诗意的语文学习生活。

一、营造诗意氛围,过一种“美好”的语文学习生活

语文教学,需要趣味,需要气氛,需要熏陶。无论你教什么,也不管你怎么教,都需要不断地吸引,不停地激发学生去读、去想,去交流与表达,让学生有兴趣,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好。从这样的角度去理解,王崧舟老师的“诗意教学”彰显独特的现实价值,散发着种种味道,对学生来说,这即是在酿制着美好的语文学习生活。

1.多用轻柔的话语,以独有的“语文味”带学生借助文本“望月”

教材、学生之外,教师是最大的教学资源。教师资源,既是隐性课程,也是有别于其他教师的特质所在。

这是王老师课堂伊始的一段实录: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当代著名作家赵丽宏的散文《望月》,请大家一起把题目读一遍。

生:(齐读)望月。

师:轻轻地读。

生:(轻声,齐读)望月。

师:柔柔地读。

生:(轻柔声,齐读)望月。

师:有人说,《望月》所望的月亮,不是一个,而是三个。一个在江中,一个在诗中,一个在心中。打开书,静静地寻找,江中月在哪里,诗中月在哪里,心中月又在哪里。

未成曲调先有情。这一片段,就能“管窥”整堂课的教学情调:优美的、从容的、洋溢诗意的。事实上,整堂课从开始到结束,王老师都是这样以轻柔的话语努力营造美的、诗意的教学情境。

2.多用感性的手段,以特有的“审美味”带学生在文本内外“望月”

如何丰富学生的感受,激发学生的想象,王老师在教《望月》时强调以朗读、涵泳等语文手段进行。比如在理清课文思路后,品读“江中月”这一段,王老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作者”的感受,借助文本语言像作家一样“望月”。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这段江中月,注意,轻轻地读,柔柔地读,读出你对这段文字的感觉来。

生:(自由读这段文字)

师:好的,谁来读一读这段江中月?轻轻地,柔柔地。

生:(朗读这一自然段)

师:月亮是安详的,你的读也像月亮一样安详,真好!孩子们,假如你就在这个晚上,就在这个现场,你置身在这样一片江天月色中,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吗?

数生:清幽旷远、安详、静谧……

在品读“诗中月”“心中月”之后,王老师带领学生揣摩作者如何观察、表达,进而指导学生模仿课文“写月就是月”的技法描述最近的一次“望月”。

王老师的教学话语,所营造的语文味、审美味,都是语文,是一种影响,一种熏陶,关乎兴趣,更关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确定合宜内容,过一种“新鲜”的语文学习生活

如果没有合宜的教学内容,再有情趣与诗意,也不成其为语文课,最多是一种语文生活。换句话说,这样的语文课,可以热热闹闹、花花绿绿,但是于学生而言,学与不学区别不大。这是目下语文课的最大弊端。反之,有了明确的教学内容,就可以赋予课堂生活以“新鲜感”。

回顾整个过程,我们能看清王老师以《望月》一课所确定的合宜内容:

1.语文教学内容的确立一定而且只能来自文本。王老师深知《望月》是训练学生多元解读能力的好素材,因为文本蕴藏着“三个”月亮(“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可以作如是丰富、多角度的解读。由此,我们可以获得启迪,即教学内容一定是依据文本特点的,是不能离开文本内容的,即鲁迅先生所谓的“喷泉里出来的是水,血管里出来的是血”也。语文知识正是教学内容的内核,其与文本、教学水乳交融,形成合金,表现在课堂组织形式上,是板块状的,保证了学生学习时间的充裕、学习空间的辽阔。

2.语文教学内容的实施一定而且只能是“儿童”的。“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知识,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己发现、探究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这是人本主义教育学者罗杰斯的名言。不同的人对同一文本的感受与理解可以不尽相同,阅读者的个性理解应该得到尊重,这一知识谁不知道呢,王老师为什么要如此费时费力呢?其秘妙就在于这一课程目标不是陈述性知识,而是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教师“教”的方式主要不是“讲”,而是“导”,导之以方向、以路径、以情趣;学生学的方式主要是“做”,是经历,是实践,是元认知——对自己的阅读形成认知、反省与提升。

更妙的是,甚至连这一知识的名字,王老师都没有抽象概念化:阅读理解可以有个性化的解读——这是理论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西方语言。用“千江有水千江月”来命名,切合课文情境,又形象可感,如在眼前,所以名称是孩子的,是童年的。

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这一阅读知识的的教学凸显了高年级段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段有“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的表述,其间的两个“自己”即表明了学生个性化理解的必要与重要。于此,也可见王老师的懂“儿童”。

三、指向表达本位,过一种“笃实”的语文学习生活

语文教师的一大责任在发掘文本中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写”的点,毕竟“内容人人可见,意蕴须经一番努力才能找到,形式对大多数人却是一个秘密。”(歌德语)王老师在教《望月》时重视“写”的实践,把对文本表达形式的学习定位在“景事交融”上。

我们从学生最终的写话成果可以窥见这种努力的意义和价值:

生1:我静静站在清幽旷远的平台,举目眺望嵌在朦胧夜空中的一轮明月。隐隐约约那明月好像吐洒着橙色的光辉,如同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挂在皎洁的夜空。那安详的目光,款款照射着大地,好像为大地间的事物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生2:傍晚,月光从窗帘后透了进来。我起了床,来到阳台上,望着那皎洁的月亮,上面似乎嵌了爸爸妈妈的笑脸,在安慰远在日本的我,不要担心和忧愁。月光如流水一般,泻进了我的心田。

王老师对学生“写”的指导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是一种基于文本的语文学习活动,其特点呈现为:

1.“写”与文本学习水乳交融。一是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体验了“千江有水千江月”,现在趁热打铁,在合宜的氛围里写写自己的“望月”,既是阅读学习结出的果实,又是运用技能的一次练习。二是抓住作家对“江中月”的描写,抓住舅甥二人背诗、对话交流,适当地学习言之有序的知识、景事交融的知识。就两位交流的学生习作来看,学生学得清晰,写得自由,已然学到了相关知识。

2.“写”与语言的积累、运用紧密结合。研究表明:多写未必能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如果没有新知识介入,或者没有新言语输入,学生的“写”完全可能是一种“原地踏步”的语文活动,从而缺乏必要的学习的机会和智力的挑战。有较多的语言输入,才会有完备精彩的输出。王老师做了两件事:一是积累文本语言,在诵读基础上,课堂上让学生听写课文中描写月景的段落。二是适当拓展,学习三位作家写月的精彩语段,也进行了朗读、圈画等活动。于是乎,学生的即兴表达里就有了新学的词语、句子。

王老师的《望月》,是带着学生一起过一种诗意的语文学习生活,惟其诗意,所以吸引学生,打动学生,才有别于那些没有语文、没有儿童的语文课。(作者单位:上海市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 摘自《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12年第4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江中望月王老师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奇妙的旅行
以高质量安全托起“江中明珠”新荣光
《江中中医药大学学报》简介
清供、望月
有趣的动物
望月怀远
我们班有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