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灵动的音符在数学课堂上跳跃

2014-03-27杨桂花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钟面轴对称形状

杨桂花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是师生在经历、思想、情感乃至人格等方面进行交流、沟通与碰撞的过程,它应是一个精彩灵动的过程。教学中,多元的交往互动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使学生的知识在交流中积累,思维在交流中碰撞,情感在交流中融合。可谓教学“无痕”,精彩“有痕”。

一、交流合作,共同发展

生生互动是学生相互学习的一种活动,既有知识的交流,也有情感的传递。学生在相互交流、相互合作中,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如,教学 “观察物体”时,我让学生带来魔方替代小正方体木块,并进行了五个层次的活动。第一层次:同桌合作,按照教材中例题的样子逐一摆一摆,摆完后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看分别看到什么形状,试着把它画下来。第二层次:比一比刚才看到的图形,你有什么新的发现?第三层次:还是用这四个小正方体,四人一组合作摆一摆,你能摆出其他的形状来吗?摆完后从正面、上面、侧面看看,能看到什么图形,把它画下来。第四层次:集体交流,把摆出的不同形状展示出来进行编号。从正面看形状相同的是哪几种?从侧面看形状相同的是哪几种?从上面看形状相同的是哪几种?第五层次:围绕这些不同的形状,请你自己出题,再邀请别人回答,大家都来当裁判。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情绪高涨,原本抽象的空间与图形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这种互动方式是学生自主、自愿、自动的,在合作探究中,学生互传、互帮、互学,对学习充满热情与兴趣。

二、对话共享,精神相遇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对话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是双方的“敞开”与“接纳”,在相互倾听、接受和共享中实现“视界融合”、精神互通,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如,特级教师张齐华执教“轴对称图形”时,有这样的师生对话。一个学生说:“我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沿着高把它剪下来,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对折后,左右两边能完全重合。”此时另一个学生反对这种说法:“我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把平行四边形对折后,两边的图形不能完全重合,所以我认为它不是。”张老师特意走过去,跟反对者握着手说:“感谢你为课堂创造出了两种不同的声音。要是我们的课堂只有一种声音,那该多单调啊!让我们想想,这两种说法哪一个是对的?或者如果两个都不全对,怎么说才是正确的呢?”此时,又有一个学生说:“圆无论怎么折都是轴对称图形!”张老师马上表示赞同:“最欣赏他发言中的一个词:无论。他已经把我们研究的目光引向了对称轴的条数了。”张老师在和学生的对话中,不仅教会了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融入了灵性,使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

三、预设激发学生潜能

教师在课前应站在儿童的角度精心设计预案,以满足不同层次和水平学生的需要,有效激发学生潜能,促使教学资源生成。如,在教学 “万以内数的读法”之前,我先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我发现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已经具备了万以内数的感性认识,大部分学生会读写部分万以内的数,只是没有具体完整的读数方法。基于这样的学情,我及时调整了原先按部就班的教学设计。我让学生利用学具自己摆数、读数,然后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对这些数进行分类,发现并总结读数方法。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感到自由却不失自主。在小组汇报交流中,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课堂异彩纷呈,足见学生对问题的敏锐度和真切感。面对学生多样且富有个性的回答时,教师只有充分预设,才能做到胸有成竹、灵活应变,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预设学情。一个真正关注学生情况的教学设计,才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否则生成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四、挑战获得丰富体验

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性支架,使课堂教学成为生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变成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表达的过程,从而获得数学思考方法和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把知识的感知、理解和运用寓于充满情感的精神生活中。如,教学“认识钟表”时,我让学生猜完谜语,谈谈对钟表有哪些认识后,就组织学生合作完成制作钟面活动。我先引导学生观察钟面上有些什么,再在小组中讨论做钟面时需要用到哪些材料。然后各小组学生利用有格子但未写数字的钟面、笔、按钮、时针和分针等学具,开始合作制作钟面。操作结束后,学生自由发言,将自己小组做的钟面介绍给大家,师生共同总结出钟面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最后,我请学生尝试拨钟,在钟面上拨出自己喜欢的时刻。让学生制作钟面,显然是思维的挑战,学生在合作中分享着互助与竞争,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彼此的交流中相互启发补充,互促学习提高,并获得丰富而独特的心理体验。

教师要做到眼中有学生,心中有智慧,教中有能力,时时尊重孩子的天性,走进孩子的心中,触动孩子的心灵,让灵动的音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跳跃!

猜你喜欢

钟面轴对称形状
怎样借助学生作品更好地认识钟面
《轴对称》巩固练习
“轴对称”复习点睛
火眼金睛
感受“轴对称”的洪荒之力
分一半
画出的“认识”
一年级单元同步自测题
心的形状
欣赏图形探索轴对称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