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2014-03-26李彦章

成都医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创新性医学院校心理学

李彦章,戴 冰,徐 云,陈 孜

成都医学院 心理学系(成都 610500)

1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自2001年教育部批准全国9所医学院校首批设置应用心理学专业以来,目前超过30所医学院校开办此专业。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尝试把医学课程与心理学课程结合起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一定的医学知识背景有助于学生对临床心理理论与实践的理解和掌握,这是非医学院校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医学院校开办应用心理学专业起步较晚,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体系不完善,医学课程与心理学课程还需有机整合[1-4];2)实践教学体系不成熟,理论灌输多,实践训练少;3)教学方法有待改革,灌输式教学较多,讨论法、问题式教学法(PBL)等启发式教学方法较少;4)课外培养计划少,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需进一步锻炼。以上问题直接导致当前环境下学生毕业后难以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测评、心理咨询及治疗等工作。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善和修订工作迫在眉睫。21世纪高等教育主要任务是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提供智力和人力资源的支持,加强素质教育,倡导个性张扬。构建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和大学发展的必然选择[5]。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本,注重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强调个性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体现了现代大学的人才培养理念。为此,通过建构应用心理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探索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

建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确定创新人才需要具备什么能力。学者黄楠森[6]认为,创新人才最根本的品质是具有自觉的创新意识、缜密的创新思维和坚强的创新能力。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前主席Overmier[7]指出,一位心理学家应具备科学方法、测量理论、行为的生物基础、行为的认知情感基础、行为的社会基础、人格理论和专业伦理7个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心理学教授俞国良认为,创新人才应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3方面特征[8]。以上观点对心理学教学改革以及心理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均有重要的启发。据此,笔者认为培养创新性人才即需要培养个性自由,有科学精神和专业素养,基础知识扎实,能融合多学科知识进行实践操作的人才。笔者构建了应用心理学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一本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发展学生个性,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一本”指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遵从学生个性发展,提倡自主学习,增大学生自主选择和自己负责的机会。“三结合”是指学生与老师互动沟通,加强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3 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举措

应用心理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修订、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实践能力的训练以及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评价等方面。笔者希望通过改革与研究,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上有所突破。

3.1 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我国社会发展情况、学校特色优势以及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确定我校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需要,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有科学思维和实践技能,能够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测评、心理研究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此培养目标“厚基础、强实践、重质量、有特色”。学生通过学习,将心理学、医学和社会学等知识有机融合,基础知识扎实(厚基础)。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较强(强实践),为进一步深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笔者的目标是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保健与心理测评等专业技术人才,与其他高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设置有明显区分,突出了医学院校开办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优势与特色(有特色),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重质量)。

3.2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及构建课程体系

在人才培养目标和现代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下,修订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构新的系统性课程体系。具体而言,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实践教学和实践过程,专门构建了实践环节和课外培养计划。实践环节主要体现为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课外培养计划主要包括学生参加的科研活动、培训活动、创新实践、社会实践和专业竞赛等。课程体系主要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包括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每门课程均要设置实验(实践)部分。选修课程包括专业选修课和通识选修课。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有几大特点:一是重视学科交叉。加强各学院之间的沟通交流,把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相关知识有机结合。其体现在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中,强调了根据心理学科的特点(如《人体解剖与生理学》),重点介绍与心理紧密相关的系统(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二是强调教学实验(实践)环节,包括实验(实践)课、见习课以及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其课时比例为总课时的30%以上。三是强调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如学生可通过课外培养计划获得一定成绩后申请转化为学分,可代替选修课学分(最多不超过6学分)。四是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学、活动及实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心理适应及调节、人际沟通、团队协作等能力的提高,进而提升其综合素质和能力。

3.3 加强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探索

为达到教学和培养目标,需加强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探索。学生刚进校时专门开设了《应用心理学导论》课程,通过介绍心理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使学生对应用心理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从而引导和激发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同时强调心理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特定学科研究方法的训练。老师在教学中加大了讨论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情景扮演法、启发法等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的比例,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利用校内网络课程平台、校外公开课和慕课等网站自主学习。

3.4 遵从学生个性,通过实验(实践)教学和课外活动提升素质及能力

3.4.1 建构三级实践教学模式 应用心理学专业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笔者建构了三级实践教学模式[9]。三级实践教学模式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心理实验、专业见习、各类实验项目和毕业实习等逐级达到培养目标,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

3.4.2 实行个人导师制 强调“以学生为本,师生教学相长”的观点,实行个人导师制,增加互动和沟通。学生入学后,鼓励学生与老师联系并参与老师的研究课题,同时鼓励老师针对低年级学生设计容易上手的研究课题,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探究兴趣。通过参与老师的研究工作,应用课堂上较少使用的技能进行研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如学生采用对照实验研究,探索沙盘疗法对大学生抑郁的干预效果)。通过参与研究工作,学生不仅发现其专业兴趣和特长,也提升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3.4.3 申报实验项目 学校设有创新性实验、开放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等各类实验项目,学生可根据兴趣,撰写申请书进行申报。立项后,可在指导老师帮助下,制定实验(调查)方案、执行方案、撰写实验(调查)报告或论文,最后结题。全程工作均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和探索。近2年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获得各类实验近10项,近1/3该专业学生参与了这些项目的研究。以学生为第一作者在国内期刊发表论文8篇,老师、同学共同署名发表论文20余篇。不仅加强了学生专业训练,也提升了其自主学习、解决问题、人际沟通交流及团结合作的能力。

3.4.4 参与课外实践 我校和各院系积极建设了多个实践基地(如医院、学校、社区、戒毒所、卫生局、司法局和养老院等),为学生见习和实习,了解社会提供了多个实践场所。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如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与志愿者活动),出版《心屿报》服务全校学生,参与朋辈心理辅导和各类各级竞赛、比赛等。学生反映,通过课外实践活动不仅能够认识、了解社会,形成悲天悯人情怀,也对专业有更深认识,感到学有所用,提高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3.5 探索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

仅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并不全面,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的发展。因此建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对现有的人才评价体系进行改革。目前人才评价体系的工作正在进行中。以几门专业课程进行试点,制定学生的形成性评价方案,加强考试方法和方式的改革,加大平时成绩的考核比重,如研究综述、见习报告、实验报告与调研报告等作业占总成绩的比例(目前为40%),目的是从单纯注重学生学习成绩向关注其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上转变。

4 结语

综上所述,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探索,对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和专业综合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本身是创新的前提,所以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提倡尊重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个性的理念;同时提倡加强学生与老师的交流沟通,通过课内及课外活动,重视对学生多学科的交叉学习,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把理论知识用于应用领域。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尚需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1]吉峰,李淑玲,李雪梅,等.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3+2人才培养模式构想[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0):13-14.

[2]王健,宋玉萍,孙延超,等.关于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6):18-19.

[3]李鹏程,王大顺.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定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5(7):89-92.

[4]姜能志,艳郁,孙宏伟.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75-76.

[5]郭丽君,王慧.地方农业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论略[J].高等农业教育,2007(12):27-29.

[6]黄楠森.创新人才的培养与人学[J].南昌高专学报,2000(1):5-7.

[7]Overmier JB.International Challenges for Psychology as an International Discipline[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1):1-6.

[8]罗登辉,吴帅锋,王桢淞,等.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育[J].现代营销,2012(11):259-260.

[9]李彦章,陈孜.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医学院校中的建构与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11,20(1):95-98.

猜你喜欢

创新性医学院校心理学
谈高中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流动几何的创新性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论媒介文化的混杂性与创新性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成公绥赋作的模式化与创新性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