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牙周—正畸联合治疗对成人牙周病患者切牙区的美学重建研究

2014-03-24朱丽红李飒何飞吴勇周艳秦念红丁一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14年5期
关键词:邻面切牙牙周病

朱丽红 李飒 何飞 吴勇 周艳 秦念红 丁一

1.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深圳市人民医院口腔医学中心,深圳 518020;2.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华西口腔医院牙周病科(四川大学),成都 610041

“红白美学”被视为口腔美学治疗的理想境界。牙周组织围绕着天然牙齿或修复体,它与口唇、颜面组织的动静态协调关系是体现口腔美学的主要内容之一。牙周病常导致前牙区相关牙齿伸长和某种程度的倾斜移位,牙间隙增大,牙龈乳头高度降低等症状出现。研究[1]发现,2 mm以上的龈乳头退缩即可形成视觉黑三角,引起严重的功能和美学问题。患者在治疗牙周疾病的同时对美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正畸治疗可以改善牙列的美学效果。与牙齿周围软硬组织有关的“粉红美学”的处理与重建,成为当今临床口腔医生面临的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本研究选择13例牙周病患者进行牙周—正畸联合治疗,对切牙区美学重建效果的可预测性进行评估。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7—2013年就诊于深圳市人民医院口腔医学中心牙周科的患者13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例,女性9例,年龄27~45岁,平均36.8岁。纳入标准:1)临床诊断为慢性牙周炎;2)切牙区牙间隙增大,牙齿移位;3)切牙区龈乳头部分或全部减低;4)患者的依从性好,通过口腔卫生宣教能非常好地自我控制菌斑;5)经牙周基础治疗后牙周组织达到基本健康,全口探诊出血(bleeding on probing,BOP)阳性的牙位≤15%;6)影像学显示牙槽骨为水平性骨破坏且未超过根长1/3;7)知晓研究目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有其他系统性疾病;2)妊娠期女性;3)因健康原因服用药物。

13例患者共有102颗切牙完成了所有的治疗及检查项目,其中2例患者因牙周病导致各有1颗下切牙缺失。

1.2 治疗方法及步骤

1)口腔卫生宣教30 min后行全口洁治术,以获得统一基线;对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4 mm的患牙行龈下刮治及超声根面平整;2)检查牙体病,对慢性根尖周炎、牙髓炎及牙髓活力测试异常者行根管治疗术;3)牙周基础治疗3个月后对牙周健康状况进行评估,符合纳入标准者转入正畸科治疗;4)通过持续性轻力(0.098~0.147 N)来压低、重排牙列并关闭牙间隙,共持续9~25个月,平均17.65个月;5)治疗过程中每3~6个月对患者进行一次口腔卫生维护;6)采用Begg保持器保持6~12个月。

1.3 临床检查及参考标准

分别检查13例患者基线、牙周基础治疗3个月及正畸治疗结束时的5项临床指标。1)PD:每颗牙记录6个位点(颊、舌侧的近中、中央、远中),102颗切牙共计612个位点。2)BOP:按照颊舌两侧分侧记录[2],分别探查颊、舌侧近中、中央、远中,若任一位点BOP阳性记为1,3位点均为阴性者记为0,102颗牙共计204个位点。3)龈乳头指数(papilla index,PI):参照Jemt[3]描述的标准进行判定,无龈乳头记为0级;龈乳头高度<1/2邻间隙记为Ⅰ级;龈乳头高度>1/2邻间隙但未充满邻间隙记为Ⅱ级;龈乳头完全充满邻间隙记为Ⅲ级。102颗牙共记录128个龈乳头。4)龈乳头高度(papillary height,PH):参照Grossberg的[4]方法,将相邻牙的龈缘最高点作一条恒定的水平参考线,该线与所评价的龈乳头最高点之间的距离记为PH。用游标卡尺在研究模型上分别测量牙周基础治疗3个月及正畸治疗结束即刻PH,精确到0.02 mm。5)邻接点到牙槽骨嵴的距离[5](contact point to the crest of bone,BC-CP):正畸治疗结束后局部麻醉下使用校准的牙周探针(美国豪孚迪公司)从唇侧邻接点垂直插入直到接触牙槽骨嵴,记录该距离。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非参数秩和检验及t检验,检验水准为双侧α=0.05。

2 结果

2.1 临床测量指标的变化

2.1.1 PD及BOP的变化 102颗切牙的PD及BOP变化见表1。基线时,612个位点中,451个位点的PD≥4 mm,占73.69%;经过规范的牙周基础治疗,3个月时有125个位点的PD≥4 mm,占20.42%,且无PD>5 mm的位点;治疗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显示牙周基础治疗后,牙周软组织的情况得以改善。正畸治疗结束时,有140个位点的PD≥4 mm,占22.88%,与牙周基础治疗3个月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9),显示在牙周炎症控制下适宜的正畸力并未影响牙周软组织的状况。基线时BOP阳性位点159个,占77.94%;经过规范的牙周基础治疗,3个月时BOP阳性位点数减至23个,占11.27%,治疗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正畸治疗后BOP阳性位点数34个,与牙周治疗3个月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7)。上述结果均说明成人牙周病在感染控制的情况下,可以进行正畸治疗,适当的正畸治疗并不影响牙周软组织健康。

2.1.2 PI和PH的变化 102颗切牙的PI和PH的变化见表2。正畸治疗前,仅8个龈乳头的PI为Ⅲ级,龈乳头完全充盈牙间隙,21个为Ⅱ级;正畸治疗后,51个龈乳头PI为Ⅲ级,68个为Ⅱ级。经统计学检验,正畸治疗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 173,P=0.000)。PH也由正畸治疗前的(1.69±0.57)mm增加到治疗后的(2.84±0.62)mm,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48.61,P=0.000)。该结果提示,通过正畸治疗,PH和PI得以提升,避免了大部分黑三角的产生,取得了积极的疗效。

表1 102颗患牙PD和BOP测量结果Tab 1 The results of PD and BOP of 102 teeth n/%

表2 102颗患牙PI和PH测量结果Tab 2 The results of PI and PH of 102 teeth

2.1.3 BC-CP的变化 正畸治疗结束即刻BC-CP的测量结果见表3:PI为Ⅲ级的BC-CP平均为(4.93±0.57)mm,PI为0~Ⅰ级的BC-CP平均为(7.11±0.78)mm。

2.2 典型病例

患者女性,43岁,主诉为牙龈红肿出血,右下牙自行脱落。检查:患者四环素牙,色暗黄,釉质发育不全,牙冠近根方1/3区釉质呈带状缺损;未见龋齿;41缺失;13—23、43—33移位并有散在间隙,龈乳头低平;多区域出现牙龈黑三角;全口牙龈不同程度红肿,BOP阳性,PD检查为3~5 mm;46面充填物,叩痛不明显,无松动。曲面体层片显示:43—33牙槽骨水平性骨破坏,占根长1/3左右,未见明显角形骨吸收;46根尖区低密度影,髓腔内可见高密度充填物,未见根管内充填物。诊断:1)四环素牙;2)釉质发育不全;3)慢性牙周炎;4)46慢性根尖周炎。治疗计划:口腔卫生宣教;牙周基础治疗;完善46根管治疗;正畸治疗;全口牙周定期维护。该患者治疗前后的口内像及X线片见图1。

表3 BC-CP测量结果Tab 3 The results of BC-CP mm

图1 典型病例的治疗过程Fig 1 The treatment process of typical case

该患者治疗结果如下。基线时,7颗切牙的42个位点中,29个位点的PD≥4 mm,占69.05%;牙周基础治疗3个月时有2个位点的PD≥4 mm,占4.76%,且无PD>5 mm的位点;正畸治疗结束,PD较基础治疗3个月时无明显变化。基线时14个位点中BOP阳性位点数为9,占64.29%,牙周基础治疗后3个月及正畸治疗结束,无BOP阳性位点。观察的9个龈乳头中,正畸前PI无Ⅲ级者,Ⅱ级1个,Ⅰ级7个,0级1个,而正畸治疗结束时PI达到Ⅲ级有7个,占77.78%,达到Ⅱ级有2个,无0、Ⅰ级;牙周基础治疗后3个月,PH值为(1.73±0.61)mm,正畸治疗结束即刻PH为(3.26±0.42)mm,BC-CP为(5.4±0.2)mm。对治疗前后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可见治疗后该患者的牙周临床状况及美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改善。

3 讨论

在前牙美学构成要素中,牙周组织占据重要地位。影响审美效果的牙周组织因素包括:牙龈组织的健康状态,龈缘曲线,龈缘高点和龈乳头。重度牙周炎患者牙周支持组织丧失,不仅破坏了牙周组织的完整性,引起牙龈颜色、质地及龈牙结合部的改变,而且在不平衡肌力作用下可以导致单颗牙或一组牙齿的病理性移位,继发咬合创伤,严重影响前牙的美学。

目前患重度牙周炎的成年患者已经不再是正畸治疗的禁忌证,而且正畸治疗可对牙齿病理性移位的牙周患者进行完善的治疗,重排牙齿后可以恢复良好的功能并获得满意的美学效果。Ericsson等[6]通过动物实验研究正畸力在菌斑感染和非菌斑感染牙列中的影响,比较了没有口腔卫生维护侧和有良好口腔卫生维护侧牙齿的倾斜、压入和整体移动效果,结果显示:龈下菌斑是牙周损害进展和破坏的先决条件;倾斜和压入的正畸力可能把菌斑从龈上移至龈下位置,使结合上皮转化成袋内上皮,导致附着丧失;整体移动时,龈上菌斑的存在并不加重牙龈炎症;当组织处在非炎症状态下,维持在生理限度内的正畸力不会导致附着丧失。Artun等[7]对24例20~65岁严重牙周病患者进行正畸治疗,只治疗单颌内移位的牙齿。在炎症消除、口腔卫生维护良好后才开始对矫治器加力,并使用放射线测量骨水平;结果显示:在7个月的平均疗程内,大部分位点没有或只有很少的支持骨丧失;治疗前初始的牙槽骨丧失与治疗中骨丧失没有明显关系。本临床研究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观察了13例上下前牙均有移位和散在间隙的成人牙周病患者通过牙周—正畸联合治疗取得的效果,结果发现:规范的牙周基础治疗后,各项牙周指标较基线时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正畸治疗后,各项牙周指标与牙周基础治疗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正畸治疗后,出现3个位点的PD≥5 mm,BOP阳性位点增加了11个,可能与配戴矫治器导致菌斑滞留有一定的关系。

前牙区的美学与龈乳头高度密切相关。龈乳头呈锥形充满相邻两牙接触区根方的楔状隙中,其形态取决于邻牙表面外形,相邻两牙间距越近,龈乳头就越细窄,反之,相邻两牙间距越宽,龈乳头则越宽平。从形态学的角度看,龈乳头的存在严格取决于BC-CP,在影响龈乳头高度的多个评估参数中,此参数为多数学者所肯定[8-9]。

Tarnow等[5]认为,将牙周探针沿牙体长轴方向伸入接触点的唇面,触及牙槽骨时的读数即为BCCP。当BC-CP≤5 mm时,龈乳头100%存在;当BCCP为6 mm时,56%的龈乳头存在;BC-CP≥7 mm时,只有27%的龈乳头可能存在[5]。这提示龈乳头从牙槽嵴顶到牙间接触点之间只能伸展有限的距离。典型病例(图1)的右下中切牙缺失。有研究[10]表明,此类患者由于下颌切牙近中边缘嵴斜度稍大,出现牙龈黑三角的概率明显增加。基于Tarnow等[5]的观点,如果不能依靠矫正牙轴解决黑三角问题,针对相邻牙接触点靠近切端的特点,可以采用邻面去釉来解决;通过邻面去釉,使BC-CP≤5 mm,以减小龈外展隙,消除黑三角。典型病例的切牙区进行了适当的邻面去釉,上切牙区及部分下切牙区龈乳头PI值达到Ⅲ级,龈乳头完全充盈牙间隙,下中切牙由于牙周炎症导致牙槽骨嵴水平过低,尽管采取了少量的邻面去釉,PI值达到Ⅱ级,龈乳头高度超过1/2邻间隙,但未充满邻间隙。总体而言,该患者的美学效果较正畸前明显改善。

因为成人重度牙周炎患者牙槽骨水平降低,易出现牙龈黑三角,且面积较大,数量较多,常需要去除更多的牙体组织以消除黑三角。邻面去釉过多,而去釉面不能完善处理时,易导致去釉牙齿的邻面龋坏,因此应该重视去釉量的掌握,应遵循牙冠宽度与长度比值≥0.87的原则[11]。此外,邻面去釉所得间隙较大,关闭间隙移动牙齿的距离相对更长,因而邻面去釉应在正畸将近完成时实施。若过早实施邻面去釉,增加的间隙可能导致正畸医生对矫治总体间隙分配的误判。

本研究并未设立对照组,这是因为不同患者的牙周形态特征及牙周环境各不相同,龈乳头的退缩可能是一个和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难以设计出一个合理的对照组。但是本研究的13例患者是在严格的纳入标准下获得的,并严格设立评价指标,结果显示牙周—正畸治疗取得了积极疗效。通过对因牙周病导致前牙病理性移位,散在间隙及龈乳头低平等情况进行美学重建,对疗效的可预测性进行评估,治疗后患者的美观得以明显改善,这对此类患者的美学重建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1]Kokich VO Jr,Kiyak HA,Shapiro PA.Comparing the perception of dentists and lay people to altered dental esthetics[J].J Esthet Dent,1999,11(6):311-324.

[2]甄敏,胡文杰,张豪,等.改良牙冠延长术术后1至6年疗效观察[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2,47(4):203-207.

[3]Jemt T.Regeneration of gingival papillae after single-implant treatment[J].Int J Periodontics Restorative Dent,1997,17(4):326-333.

[4]Grossberg DE.Interimplant papilla reconstruction:assessment of soft tissue changes and results of 12 consecutive cases[J].J Periodontol,2001,72(7):958-962.

[5]Tarnow DP,Magner AW,Fletcher P.The effect of the distance from the contact point to the crest of bone on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the interproximal dental papilla[J].J Periodontol,1992,63(12):995-996.

[6]Ericsson I,Thilander B,Lindhe J,et al.The effect of orthodontic tilting movements on the periodontal tissues of infected and non-infected dentitions in dogs[J].J Clin Periodontol,1977,4(4):278-293.

[7]Artun J,Urbye KS.The effect of orthodontic treatment on periodontal bone support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loss of marginal periodontium[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1988,93(2):143-148.

[8]Chen MC,Liao YF,Chan CP,et al.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resence of interproximal dental papillae between maxillary anterior teeth[J].J Periodontol,2010,81(2):318-324.

[9]Wu YJ,Tu YK,Huang SM,et al.The influence of the distance from the contact point to the crest of bone on the presence of the interproximal dental papilla[J].Chang Gung Med J,2003,26(11):822-828.

[10]Uribe F,Holliday B,Nanda R.Incidence of open gingival embrasures after mandibular incisor extractions:a clinical photographic evaluation[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2011,139(1):49-54.

[11]Chow YC,Eber RM,Tsao YP,et al.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appearance of gingival papillae[J].J Clin Periodontol,2010,37(8):719-727.

猜你喜欢

邻面切牙牙周病
邻面去釉技术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要想口腔健康,光刷牙还不够
骨性Ⅰ类女性下切牙先天缺失者颏部形态的三维研究
2000 例邻面龋患者患龋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成年骨性Ⅱ类错患者上颌中切牙牙根与切牙管的位置关系研究
紫地榆不同提取物对脱矿牛切牙再矿化的影响
胃食管反流病与牙周病的相关性
微种植体与J钩内收上前牙后的切牙位置变化比较
牙周病致错畸形正畸治疗中邻面去釉治疗的效果研究
恒久性修复体在牙周病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