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彬县-旬邑地区延长组长8油层组成藏特征分析

2014-03-24王建华

地下水 2014年6期
关键词:砂体油层岩性

王建华

(西安石油大学 石油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710065)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地台的西部,是一个多构造体系、多旋回演化、多沉积类型的大型盆地,也是中国最早发现并进行石油勘探开发的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近年来,随着低渗油气地质理论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勘探开发技术水平的日益提高,盆地油气勘探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定边、吴起、安塞、西峰等地区发现亿吨级有利目标区。

彬县-旬邑是目前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勘探与研究工作相对薄弱的地区之一,为了缓解石油后备资源不足的矛盾,扩展勘探领域,为油田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有必要对该区基础地质进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油藏方面,搞清研究区油藏特征及其成藏条件对油田后期勘探开发具有深远的影响。彬县-旬邑地区特定的构造背景,导致该地区延长组长8油藏类型较之陕北斜坡要复杂得多。除了沉积因素对油藏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外,构造运动,尤其是早白垩世末期以来的构造运动,对油藏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因素。

1 长8油层组油藏特征

通过对彬县-旬邑地区探井电测解释油层(包括电测解释油层、油水同层、差油层)资料统计分析,该地区延长组长8油藏具有以下特征:

1.1 油层分布

从该地区已钻探井统计结果表明,该地区延长组长8油藏钻遇率为67.6%。分析认为,生储配套是导致彬县 -旬邑地区探井油层钻遇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1.2 油藏单层厚度

彬县-旬邑地区油层厚度薄与该地区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环境关系密切,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通常具有宽深比大的沉积特征,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厚度薄是导致油层厚度较小的重要因素。

1.3 储层物性

研究区内探井所发现的166个油藏中,差油层128个,占总油层数 77.7%,油水同层和油层 38个,仅占总层数22.39%。分析认为,彬县 -旬邑地区差油层占主导地位的特征,与其该地区延长组储层属特低渗透储层相匹配。

2 长8油藏类型

由于彬县-旬邑地区主要发育近南北向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湖泊沉积体系,辫状河水下分流河道以及湖泊环境中的滩坝砂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储集体,并且上述砂体具有横向变化大,纵向呈间互叠置的空间分布特征,因此,岩性油藏是彬县-旬邑地区最主要最基本的油藏类型之一。

渭北隆起上发育的断裂系统、地表局部构造分布行迹以及主要勘探目的层构造特征对彬县-旬邑地区油藏形成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因此,构造-岩性复合油藏是该地区重要的油藏类型。

2.1 岩性油藏

依据油藏形成的圈闭条件,研究区岩性油藏可细分为砂岩上倾尖灭岩性油藏;砂岩透镜体岩性油藏;非均质性遮挡岩性油藏。

2.1.1 砂岩上倾尖灭油藏

这类油藏是由于储集层沿上倾方向尖灭或渗透性变差而造成圈闭条件,油气聚集其中而形成的[1]。陆相湖盆中三角洲前缘砂体与盆地构造背景相配合是形成这类油藏的沉积与构造条件。因此这类油藏的分布、规模大小往往受沉积砂体,(局部)构造背景双重因素制约,由多个韵律沉积而形成的复合砂体与盆地坳陷斜坡带或大型隆起带配合,能形成复合型岩性上倾尖灭油藏群。这类复合型岩性上倾尖灭油藏群具有叠合面积大、含油层位多,油气富集程度高的特征。彬县-旬邑地区长8油层组具有形成这类油藏的地质基础。该区近南北向展布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砂体与该地区呈NW向倾覆的构造背景相配置为该地区形成岩性上倾尖灭油藏提供了条件。例如:旬2井发现的油藏均属此类油藏。

2.1.2 砂岩透镜体岩性油藏

该类油藏是由透镜状或其他不规则状砂岩体被周围不渗透性地层(如泥岩)所限而形成圈闭条件的油藏。湖泊相沉积体系中的滩坝砂体、席状砂体,三角洲沉积体系中的河口坝砂体是形成砂岩透镜体岩性油藏的储集砂体。砂岩透镜体岩性油藏具有含油面积小,勘探难度大的特征。旬3井的油藏应属这类油藏。

2.1.3 非均质性遮挡岩性油藏

该类油藏是由于同一砂体渗透性相差较大,油气储集主要靠渗透率的变化而实现。也就是该渗透率相对高的储集体中油气聚集成藏,而渗透率低的致密层则形成遮挡条件。彬县-旬邑地区储集层中碳酸盐含量普遍较高,对砂岩储层性能的影响显而易见,因此,研究区具有形成非均质性遮挡岩性油藏的地质基础,如旬6井。

2.2 构造岩性复合油藏

受构造、岩性双重因素控制下形成复合圈闭的油藏属构造岩性复合油藏,这类油藏的规模、形态受构造、岩性双重因素制约。研究区地处渭北隆起,构造背景复杂,是形成构造岩性复合油藏的地质基础,在石油钻探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3 长8成藏条件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石油勘探与综合研究成果表明,在油藏形成的生、储、盖、圈、运、保六大要素中,油源条件、沉积相带、储层条件是制约油藏形成最基本的条件,盖层条件、圈闭条件、保存条件(剥失区除外)。在陆相坳陷型沉积盆地岩性油藏中对油藏形成的权重因素相对较小。鉴于渭北隆起特殊的构造背景,构造条件将对油藏的圈闭与保存条件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2]。因此,彬县 -旬邑地区的成藏条件侧重于油源条件,沉积相带、储层条件与构造条件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3.1 油源条件

钻井资料揭示,研究区长7高阻泥岩具有厚度大,分布广的特征,单井长7高阻泥岩累计厚度最高可达50余m,一般20~40余m,平均厚度34 m。研究区内几乎三分之二地区都有长7高阻泥岩分布,为研究区延长组油藏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长7高阻泥岩具有优质烃源岩特征,其高产烃率,高排烃效率,尤其是能够提供富烃优质液体的特征能在研究区延长组低渗透石油成藏富集中起主导作用。彬县-旬邑地区长7优质烃源岩为该地区延长组低渗透油藏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油源条件。

3.2 沉积背景

沉积相研究成果表明,长8期是研究区浅湖亚相最发育的时期,其展布范围约占研究区勘探面积的75% ~70%,发育旬14-正26井区滩坝砂、旬29井区滩坝砂、旬8井区滩坝砂、底庙区滩坝砂(长82期)以及(长81期)正24井 -正10井区、旬10-旬24井区、旬6井区、旬2井区等多个滩坝砂体,并见有较好的油气显示;显示了滩坝砂微相是研究区油气聚集的有利沉积相带之一。

3.3 储层条件

彬县-旬邑地区延长组储层与盆地陕北斜坡延长组储层一样属砂岩储集层,因此,延长组砂岩的发育程度是制约油藏形成的重要条件。滩坝砂的形成与波浪的作用关系密切,属浅湖亚相中的储集砂体[3]。由于其形成时的水动力条件较之水下分流河道弱,储集砂体颗粒偏细,多以粉细砂为主,具有单层厚度较薄、叠量厚度较大、片状分布的特征。据研究区滩坝砂较发育的长8油层组统计发现,该类储集砂体厚度一般大于15 m,厚者可达20余m,显示了滩坝砂是彬县 -旬邑地区重要的储集层。

3.4 构造行迹

现今构造变形研究认为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构造变形以逆冲推覆为主要方式,具有东西分段(以马栏-乾县为界)和南北分带(以宜君-走马湾及彬县 -马栏的断层为界)的构造特点。彬县-旬邑地区不仅属于东部变形区,而且位于北部变形区的前缘外带。盆地南部现今的构造格局是多期构造运动造就的。

断裂作为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油气运聚的重要通道的观点已被人们认识与接受,它是烃源岩与储集体之间的“高速”通道,对油气藏形成起到十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4]。同时,断裂形成过程中产生的"微裂隙"系统也能改善储集体的储集性能,对油气藏形成产生正面影响。同时,断裂产生也能对油气藏产生破坏作用,导致油气大量散失是断裂影响油气藏形成重要的负面特征。研究区南缘露头区发现的油气苗往往与附近存在断裂有关。

4 结语

(1)彬县-旬邑地区延长组长8油藏油层分布普遍,钻遇率高,油藏单层厚度薄;储层物性差,油藏以差油层为主。

(2)彬县-旬邑地区延长组长8油藏类型以岩性油藏为主、构造岩性复合油藏也是该地区油藏类型之一。

(3)彬县-旬邑地区延长组长8油藏受油源、沉积背景、储层条件、构造形迹等因素控制明显。

[1]刘震.含油气盆地岩性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特征[J].石油学报.2006,27(1):17-23.

[2]李元昊,张雪峰,王秀娟.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储备圈闭特征分析[J].低渗透油气田.2006,11(1):23-28.

[3]丁晓琪,张哨楠,熊迪,等.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延长组湖盆底形演化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3(6):1-7.

[4]席胜利,刘新社,王涛.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石油运移特征分析[J].石油实验地质.2004,26(3):229-2351.

[5]彬县-旬邑地区延长组下部油层组含油远景初步评价.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旬邑指挥部.2012.

猜你喜欢

砂体油层岩性
曲流河复合点坝砂体构型表征及流体运移机理
一种识别薄岩性气藏的地震反射特征分析
CSAMT法在柴北缘砂岩型铀矿勘查砂体探测中的应用
油层重力分异对泡沫驱气液比的影响
三类油层压裂驱油技术设计及效果研究
相关矩阵和熵值算法在松辽盆地元素录井岩性识别中的应用
K 近邻分类法在岩屑数字图像岩性分析中的应用
井震结合砂体识别与含气评价技术在致密气井挖潜中的应用
运用测井资料识别岩性油气藏
渤海湾盆地Q油田明化镇组复合砂体内部结构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