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工作者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的前沿思考

2014-03-24田佳佳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4年3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

田佳佳

[摘 要]

中国梦在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倡言下成为海内外舆论关注的热点话题。具体到教育界,少年梦、教育梦是中国梦在高等院校风生水起的主要契合面。为了充分发挥思政工作者在这场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积极作用,有必要厘清现存有关中国梦的三个思想误区。在此基础上,本文梳理高校思政工作者在宣扬中国梦工作方面应当注意的事项,并就如何明了中国梦的启示,开创思政工作新格局进行了前沿思考。

[关键词]

中国梦;少年梦;教育梦;思政工作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4)03-0056-03

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后不久,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参观国家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首次公开提出要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在时隔3个多月后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再次提出了中国梦,并就如何实现中国梦,怎样凝聚中国力量,展开更加深入而务实的阐述。尤其是在出访美国同奥巴马总统的会谈中,习近平阐述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各国人民,中国梦是与美国梦和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的,指明了中国梦的世界意义。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不同重要场合,高密度、多维度地阐发中国梦,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托举出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愿景。这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的重要部署和重大决策,是对数十年来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一次重要理论升华。正因为此,中国梦的提出,拨动着亿万民众的心弦,得到全国上下、宇内海外的热烈响应。教育界特别是高校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和人力资源保障的重任,理应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助推器。中国梦的提出,同时为思政工作注入了强大的思想正能量,积极启示我们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一、少年梦、教育梦,中国梦落地高校教育的主要契合面

围绕中国梦主题,新一轮的教育实践活动正在中国教育界如火如荼地展开,相关思政论文层出不穷。综览这场处于进行时的思想激荡,中国梦所以在教育界风生水起,主要缘于两大契合面:一为少年梦,一为教育梦。事实上,这两大梦想也是思政工作者在高校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切入点。

青年学生,是高校教育对象,也是思政工作的主要受众。关于“青年”,近代中国另有一称谓由于梁启超的那篇名文而更为响亮,那便是“少年”。面对老大自居、积贫积弱,在世界近代国族竞争中江河难挽地走向没落的大清帝国,梁启超撰文《少年中国说》,大力倡导少年自强自立,担负起振兴中华的重任:“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文颇有预见性,那确实是一个以青年为主导的激进时代。此后,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发动了新文化运动;五四爱国运动,青年学子冲在了抗争的最前面。五四新文化运动促成了有识之士的思想左转,中国共产党的创建顺理成章,青年知识分子又是走在前列。中共一大代表平均年龄只有27岁。正是这些热血沸腾的青年,怀着救国兴华的崇高理想与远大抱负,做出一番开天辟地的大事业。

身处21世纪前叶的中国,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与革命前辈面临的救亡图存已迥然有异,但是社会发展仍需要激发青年一代的创思灵感、创业热情与创造能力。青年,正是做梦的年龄。没有梦的青年,不过是没有灵魂的年轻躯壳。随着高科技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跃进,新世纪早已跨入了“后喻时代”,在相当领域需要年轻人来担当主角,需要年轻人来进行文化反哺。青年学子年富力强,他们的健康成长更是关系到国家发展的未来。正如2013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参加“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主题团日活动,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所指出的那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是我们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用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1]高校理应为少年梦铺设理想的温床。

从历史上看,教育梦一直是中华强国梦的有机组成。如果说民主革命时期,由于战乱频仍、民不聊生,教育救国的理想不能真正实现的话,那么,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就为教育兴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引领功能,对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都发挥了强大的支撑作用。正如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高教系统中国梦教育活动座谈会上所言,“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国梦,教育是先导和基石。[2]

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高校的第一使命便是培育人才,理所应当地成为培养有灵魂、厚基础、强能力、宽领域、有创新的复合型高学历人才的孵化地,成为实现“教育梦”的参与者、实践者,凝聚起推动教育进步的强大正能量。教育兴,国家兴。中国梦有利于激发广大青年学子的历史责任感,有利于每个青年的大学梦与中国梦的水乳交融,更多的青年在高校学有所成,最终必将加速中国梦圆梦中华。

二、高校思政工作者宣扬中国梦时亟需厘清的三个思想误区

中国梦在高校的宣教实践,思政工作者是重任在肩。即便是“教育梦”在高校的实现,也绝不仅限于单纯的知识教授,其间必然包含着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政治素养等多方面的塑造与锤炼,思政工作大有作为。经过前阶段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在高校的开展,思政工作者亟待解决以下三个思想误区:

一是以中国梦文化的负面内容来否定中国梦的理论价值。梦文化在中国可谓是源远流长,以甲骨卜辞、诸子百家、史汉典籍为发端,在中国哲学基础与神秘信仰亚文化的支撑下,梦文化在封建社会时期一线发展,具有理论薄弱而想象力丰富的特点,亦幻亦真,相关文学创作层出不穷、落落大观。[3]然而,从庄周梦蝶、唐传奇的南柯一梦,到苏轼的“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直至古代长篇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儒释道三教合一、相互激荡,中国梦文学明显呈现出人生幻梦的消沉倾向。“黄粱美梦”、“醉生梦死”、“如梦方醒”、“痴人说梦”、“梦魂颠倒”、“梦幻泡影”等成语,都清晰地表明梦在传统文化中的负面情感色彩已具标签性质。

但是,这不足以否定中国梦的当代意义。须知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存在着类似鸿沟大跨越般的文化质变,早在20世纪初,中国梦文化就在亡国灭种危机的刺激下,积极吸纳西方政治文明因子,实现了梦文化的一次新变。由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开创的未来小说,展开对中国近代化发展未来的全新一轮的梦想。在蔡元培的《新年梦》、吴趼人的《新石头记》、陆士谔的《新中国》等作品中,梦境成为新社会的畅想地。1932年,《东方杂志》又发起了“于一九三三年新年大做一回好梦”活动。尽管在此“征梦”活动中,不乏有人骂题,比如,陶孟和认为:“梦想是人类最危险的东西。”张若谷持论:“在这个受难的时期,在这样不景气的社会环境里,我们那里还有做甜蜜而舒适之梦的权利?”但大多数应征者还是以“梦”为名表述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此后,梦文化在中国趋于低落,直到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这才重新抬升。根据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的检索统计,21世纪10年发表的“梦”文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前50年总合的近5倍。新世纪真正是中国人“梦”飞扬的时代,这足以构成中华民族广为接受中国梦的民意基础。

二是不恰当地将中国梦与“美国梦”进行浅表比照。中国梦提出不久,便有专家学者强作解人,认为迄今为止,敢以国家来“做梦”的只有中国和美国这种大国。有基于此,有关文章对中国梦与“美国梦”强作分别,其主要论点实源自于集体与个体的区别。[4]这其实只是反映了论者对美国文化的一知半解,对于中国历史与现实也缺乏理论把握力。如此观点显失偏颇,相关论者后又撰文论述中国梦与“美国梦”的相通点。[5]迅速自我修正,正因为前说经不起推敲。

事实上,任何国家都拥有属于自己国族的梦想。若是严格地着眼于以“梦”为表达,中国早在20世纪初就实现了中国梦的首轮表达,那是在不同于美国梦情境下产生的民族共同体想象。美国梦最早是美国历史学家亚当斯在1930年代初期提出来的,其世界影响自然在后。《东方杂志》1933年征梦活动,再度表明中国民众拥有中国梦的表达自由权。在历史上,中国梦与美国梦并行不悖,各自表述,现今也应如此。

三是过分强调中国梦的集体内容而轻忽个体的前途命运。缘于对中国梦与美国梦的不恰当比较,也是因为对于中国梦的片面理解,社会上颇有人认为中国梦强调的是民族复兴的集体内容。实际上,《东方杂志》1933年那次征梦活动明确提出两大问题,一是有关未来中国,其二关于个人生活的梦想。中国梦的历史表达并不排斥个体,在个性日益得到尊重的当代,个体的前途命运更应得到重视。唯有如此,才能长葆中国梦源源不绝的精神源动力。习近平在2013年五四活动中的讲话说得好: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

三、中国梦指引我们努力开拓高校思政工作的新格局

总绾上述,思政工作者在高校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务必充分关注大学生的“少年梦”特性,以及教育成才的“教育梦”内涵。面对有关中国梦的种种错误言论,思政工作者首先要做到的是自强政治文化素质,厘清中国梦的历史与现实,各自发挥学术特长进行创造性阐发,进而促成中国梦的系统理论建设。

同时,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宣扬中国梦不仅是当前高校思政工作的有力抓手,而且它还积极地指引我们去努力开拓思政工作的新格局。其对思政工作的创新至少有三点启示:

一是思想政治话语的创新。以梦想传达心愿,在中国历史上虽然至少有过两轮的集体表达,但是在新中国没能延续下去。究其根源,中国共产党是有意规避乌托邦的嫌疑,更注重将远大理想付诸实践,“梦”话语在官方一度受到强大的压制,从而使之具有相当的民间属性。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顺应民心,张扬中国梦,是思想政治话语的又一次接地气,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思政工作优良传统的回归。中国梦分明是一个鲜明的信号,指引我们开创理想信念教育的新的话语体系。与中国梦相匹配,应该有一系列群众话语登堂入室。只有这样,科学的思想理论才能为群众所接受,而群众一旦掌握理论,便会爆发出强大的物质力量。

二是国家与个体共荣机制的创新。毋庸讳言,以往的思政工作更多地强调了国家、集体的利益,对个体前途命运有所忽略。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当代大学生的国家意识明显有所淡化,而个体的自我实现需求意识明显增强。这种失衡现象,对于国家社会与个体发展其实都是一短板。既有的思政工作对此并不完全奏效。中国梦的提出,创造了国家与个体共荣的新机制,思政工作者藉以增进了自我认同,增加了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自信心,教育对象则在理想信念问题上走向了知行合一。

三是组织动员模式的创新。中国梦一经提出,倡行天下。这既有党政部门自上而下的传达布置,另一根源也在于广大群众自下而上的积极呼应。传统思政自上而下的传达方式,教育对象处于教育环节的终端,信息和效力自然逐层递减。在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中,网络新媒体包括微博等自媒体积极加入到中国梦话题中去,从而使这场宣传教育活动赋予了草根发动的特性。中国梦主要是依靠其话语方式和价值追求贴近民众,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下而上的组织动员模式的创新。[6]高校思政工作理应从中汲取丰富的政治智慧,促成思政工作的创造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天津日报,2013-05-05(2).

[2]杜玉波.“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J].中国高校科技,2013(04):80.

[3]傅正谷.中国梦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7-8.

[4]石毓智.专家解读中国梦区别于美国梦的七大特征[EB/OL]人民网. 2013-05-27,http://fujian.people.com.cn/n/2013/0527/c181466-18742632.html

[5]石毓智.中国梦与美国梦的七大“相通点”[EB/OL]. 石毓智新浪博客. 2013-06-09,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af05000101p11g.html?tj=1.

[6]董晓蕾,王季丽.中国梦开创理想信念教育新篇章[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07):22-23.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责任编辑:姚 东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初中地理教材渗透思政教育的探索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