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善课堂合作交流 构建分享共赢课堂

2014-03-21胡英娟

小学教学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交流内容数学

胡英娟

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以往那种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教学方式逐渐淡出,师生互动、探索研究、合作交流等教学方式逐渐成为主流,并取得了许多的成功经验与研究成果。其中,课堂交流呈现出多向化的趋势,关注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这是思维的合作,是教学中的一种合作方式。但在此过程中,由于一些教师的处理不当、指导不到位,这种合作交流往往停留在形式上,课堂交流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数学教学中合作交流的低效现象依然较为普遍。

现象一:合作交流的教学行为随意性很大,变成教师应付教学的护身符。合作交流没有充分预设,没慎重考虑便随意安插。在很多随堂课及教研课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学生没有多少反应,教师没有反思问题的合理性与适切性,于是急中生智地想到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这个问题,以为只要小组合作交流,便会马到功成,然而这种一厢情愿往往落空。

现象二:合作交流时放任自主,成了传统课堂的复制品。课堂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教师放手学生自主交流,个别学生侃侃而谈,其他学生则洗耳恭听或似听非听,教师见问题得到了“解决”,竟陶醉于这样的教学效果。深入了解可以发现,这样的交流者通常是学习尖子,一到小组合作他便是小组的“首席发言人”,全班汇报他又是小组的“首席代表”,教师的充分肯定让他逐渐成为交流的“权威”。不断重复这样的过程,课堂便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中复制出“学优生讲,学困生听”这种不平等的缺乏真正合作交流的形式。

现象三:合作交流成为一种形式,缺乏有效的指导及引领。在课堂合作学习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种现象,当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时,教师仍然处于边缘化的位置,或讲台上、或踱步等待学生讨论,或者做自己的私事,不介入学生的合作交流活动,也不参与小组反馈和进行必要的指导,致使小组合作“乱”“杂”“滥”,合作交流效率低下,学生未能真正分享他人的学习成果。

由此看来,相当一部分教师还缺乏对课堂交流实质的领会和把握,在合作交流学习的实践和研究中获得的有关认识和经验,尚未转化为课堂常规和教师的教学行为。许多课堂仅仅追求合作交流的表面化和形式化,缺乏对学生合作交流意识、习惯的培养,缺乏科学的指导与引领。

其实,有效实施数学课堂的合作交流,需要从合作交流的实质与精髓出发,以强化和改善合作交流的机制为抓手,把握合作交流的学习时机,加强合作交流学习的指导和引领,促进合作交流学习方式的高效运行。

一、关注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行为

数学课堂合作交流机制的有效实施,需要有全体学生的通力合作,学生个体思考、交流的动力与能力,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与习惯。笔者认为,建立有效的合作交流机制,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逐步努力。

1.给学生思考的机会与空间

交流,是个人对问题理解的阐述,是个体思考基础上的表达,并由此达成共识。因此,组织学生交流,需要有学生自身思考的基础。一般说来,数学课堂需要交流的是学生对问题的认识、理解与由此过程产生的结论、对数学事实的解释与应用方法等。这是运用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对新内容进行思考的结果,抑或是新内容的应用策略等。徜若没有了个体对问题的思考与理解,哪怕这种理解是不准确、不完善甚至是错误的,那么交流便会成为无源之水而显得肤浅,必然成为形式。因而,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就要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并进入思考状态。

2.指导学生学会倾听

课堂倾听是一种伴有思维的活动,因为课堂倾听是听取他人的思维过程,了解发言者是怎样想的、怎样分析的,思考其思维的角度、方法,由此作出自己的判断与甄别,帮助自己理解相应的内容。因此,合作交流时的倾听需要克服浮躁之气和轻慢之举,认真而仔细地听取别人的发言而不随意打断或插话,应该有自己发自内心的意会与思考。

在合作学习与交流时,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儿童往往不习惯听取别人的发言,或急于发表自己的想法,或对交流发言的内容缺乏敏感度。因此,要着力使学生意识到认真倾听既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在倾听中得到启发,收获更多的知识、方法;另一方面应参与学生交流,通过适当地提问或补充,启发学生听懂和领会他人所表达的内容、意思。

3.引导学生养成交流表达习惯

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方法的理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与同伴交流的能力。有效的合作交流,必须通过语言的表达阐明对内容的理解,从中把握正确的思维方法与过程,这就需要学生主动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要重视学生围绕学习内容认真思考、大胆表达的习惯,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探索、发现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数学课堂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小老师”“小权威”。他们发言的机会较多,相对的有些同学发言机会较少。对于发言机会少的学生,首先应调动他们参与表达的欲望,鼓励他们敢说;其次,要用恰当的方式帮助他们表达,获得成功的机会;第三,要特别重视给予这些学生肯定和鼓励,使他们增强自信心。

4.指导学生学会质疑

学生的交流内容是个体的思考成果,会有从一般原理出发,也会有从不同角度出发的思考。因此,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需要有思维的碰撞,需要有质疑与辨别,从而使对知识、方法、规律的理解不断深入。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学会质疑、敢于质疑。要让学生在倾听时逐步学会思考对方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想,判断这种想法有没有道理,有没有不同的想法等;鼓励学生有不同想法时,要敢于提出、大胆质疑,甚至辩论;认为不全面或者错误的,要勇于补充和修正。特别要鼓励中等生、学困生提出不同的想法,从保护这个“弱势”群体的质疑出发多作肯定和引导,让他们在质疑与思辨中理解所学内容。

另外,也要注意交流要在一定的组织和纪律约束下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吵闹和争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语而不乱”。endprint

二、合理把握合作交流的恰当时机

合作交流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让学生围绕学习内容,通过主动思考表达自己的理解,分享学习成果,取得共同知识。因此,交流是以学生自身的探究、思考为基础的,是对数学内容的理解过程。所以,课堂合作交流要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根据理解知识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切入点。

1.针对学习中重点和难点问题展开合作交流

数学课上,并非所有内容不分轻重缓急都需要交流,主要应针对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或需要排解的难点。数学课的重点是数学的核心知识,是学生必须理解和掌握的主要内容;难点是学生理解知识的障碍,解开难点有利于学生顺利、准确地理解所学内容。因此,教学时可以围绕重点或难点,引导学生由合适的起点开始,向合理的方向思考,在获得一定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组织交流让学生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

2.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疑问展开合作交流

学生学习数学,最终是需要通过理性思维达到知识理解的程度,但小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较为薄弱,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新的问题或疑问。这些新的问题或疑问,一般是多数学生在理性程度上不能理解的,或者是学生争议较大的地方。这时,就需要组织学生明辨是非,消除一知半解的模糊印象,其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去伪存真,或者通过讨论、争辩明确事理,统一观点。这既可以让学生通过交流提升理性理解程度,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3.针对规律、结论的抽象概括展开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的许多规律、结论是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获得的。一般说来,这些规律、结论,都是可以引导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合作交流自己发现的。但具体实施教学时,由于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概括的能力和水平较差,难于独立发现并总结规律、概括结论。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利用集体的智慧,通过相互启发、补充,取长补短,逐步完善和揭示规律和结论,完成在感性认识和初步体验基础上的抽象概括,获取相应的数学事实。

4.针对易混淆的内容展开合作交流

在小学数学里,有许多不同的内容在表面和内涵上都有相似之处,这在教学中会经常遇到。对于小学生来说,要认识它们的区别及联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凭个人思考不易区分不同点而在认识上出现泛化现象。对于这样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里比较不同的知识,通过讨论找出相互间的联系和不同点,初步形成正确的认识;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认识,从不同角度、层面加以理解分化,达成共识,形成清晰的认知结构。

5.针对一些开放性问题展开合作交流

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里,有许多开放性的问题,特别是在知识应用方面。有些问题的解决,可以应用不同的策略,从不同的角度用多种方法解答,学生个体往往只能想到某一种或两种解法,不易得出全部思路,需要通过合作交流集思广益;有些问题开放度较大、方法灵活,需要综合应用多项知识解决,单靠学生个体的思考难以解决,需要学生共同研究。因此,在解决一些开放性问题时,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后相互交流,集思广益,从中体验不同的策略并获得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沟通不同方法间的联系。这既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又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知识间的联系,并活跃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思路。

三、教师重视合作交流的组织过程

课堂交流作为合作学习的一种群体学习方式,应该有一套规范化的操作模式和活动原则。要充分发挥合作交流的作用,关键在于教师的全程参与以及对合作交流过程的合理组织和指导。

1.合作交流前的指导

合作交流的方式不是教学过程中即时出现的,它是教师预设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指导的学习活动,因此在每一次合作交流前,需要有充分的准备和安排。

(1)注意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员搭配。小组交流要能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小组成员的搭配就需要合理,要适当运用组间共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组建好合作小组,力求小组特质均衡。要使学生明确小组共同学习时,每个人既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又要为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明确每个人都有帮助他人进步的义务,在小组学习中形成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特别是学优生要有带领小组成员共同学习、共同分享的责任感。当一个人回答不完整或遇到困难时,其他同学能及时补充,在主动参与和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真正起到合作交流的作用,而不应把学生当成解释教师所谓新的教学方式的道具。

(2)明确探究、交流的任务。合作交流,一般是围绕某个或某几个问题进行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以期使学生获得对内容的理解与领悟,或获得问题的解决。因此,教师应当重视问题的设计与呈现,对呈现的问题做必要的讲述,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任务,了解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必要时可以借助板书、幻灯等形式列出具体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的放矢。

(3)给予恰当的独立思考的时间。独立思考是合作交流的基础,没有学生个体的思考,便不会有交流的内容。因此,在提出问题或任务组织合作交流前,一定要留有空白,让每个成员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思考、自主探索、自主构建,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想法,甚至拟写发言草稿,这样合作交流才能言之有物,有的学生即使不能做到这一点,他至少可以在这段时间内熟悉问题,为后面的交流做好倾听与思考的准备。谈不上思维碰撞、成果分享。

2.合作交流时教师要适时介入指导

数学课堂的合作交流,是学生向班内同伴交换对所学内容的思考和见解,分享学习成果、获得共同认识的过程。学生是交流和分享活动的主体,教师必须认真倾听、把握典型,及时引导、启示和引领学生思考的方法和思维的方向,促进学生能围绕知识的实质,获得正确的认识。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交流活动引导学生投入学习,促进学生深入思考。

(1)协助学生排除障碍。在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同学意见难以统一,或者理解问题的角度存在缺陷的情况,使合作交流陷入僵局,有时会出现迷茫或找不到继续的方向等问题,这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并参与交流的讨论,进行必要的点拨,解除一些疑点或困难,或作适当的解释说明,确保合作交流能按正确的思维方向展开讨论和研究。

(2)规范交流的学习行为。合作交流活动是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特别需要学生自觉的行为参与和认知参与。但正是由于交流活动是依靠学生的主动参与,往往会有少数学生缺乏自觉而游离于交流之外。因此,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老师需要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当发现有个别或少数学生游离在集体活动之处,特别是缺少认知参与的状态时,教师要及时与他们交流,激发其参与讨论和交流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重新回归交流、认知的活动。

3.要有序组织全班学生交流

合作交流学习,一般需要在个人思考或组内交流的基础上,将获得的认识、成果都要在全班进行交流,这时的交流是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老师注意一方面要有序组织交流内容,让学生有层次地展开讨论,按知识的发展过程达成共识;另一方面要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交流,认识学习内容的实质。有代表性、典型性的问题,一般是理解知识的核心问题,反映在学习过程中,可能是一个争论的话题,也可能是不完整的思考点。抓住这类问题进行交流与研究,就能围绕课堂学习的核心问题展开讨论、交流,确保学习目标的有效达成。

课堂合作交流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有效的合作交流,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深入思考,使学习活动成为一种探究和成果分享的过程,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因此,改进课堂合作交流的组织与实施,促进其收获预想的成效,就可以改善合作交流的学习状态,使学生能共同发展。endprint

猜你喜欢

交流内容数学
如此交流,太暖!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