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缓坡上升的小学生经典诵读加码

2014-03-21吴亚华

小学教学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课间热情内容

吴亚华

近年来,经典诵读之风吹遍全国中小学校,一时间全国上下大多数语文老师都在名师们的影响下,在教学第一线进行经典诵读的尝试、研究活动。《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道德经》《中庸》《论语》等中华古代经典诗文陆续走进学生的课堂;《飞鸟集》《晨读对韵》《绕口令》《儿歌集》这些中外现代经典诗歌也常从学生的口中说出来。应该说,经典诵读的盛行,给一批喜爱文学的学生带来了福音,也丰厚了广大学生的文化底蕴。但是笔者在近一两年的观察研究中发现,因为有些老师对经典诵读的意义理解有偏差,或者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因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使得经典诵读的路程走得不是那么顺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问题1:内容形式单一,诵读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

不少老师在给学生选择背诵内容时,贪图省事方便,只着眼于操作简单方便,不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或接受能力,或者从一学期的第一天开始每天一首古诗,或者每天一首儿歌,或者每天一句《弟子规》《道德经》,从形式上说,也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读几遍,背给组长听,然后就算完事。这样的诵读只会让学生心生厌烦情绪,久而久之还会产生见“读”就怕的心理。这样的诵读不要也罢。

问题2:简单效仿他人,缺乏诵读热情的长效激励

也有一些老师,内容上采取拿来主义,把其他老师搜集整理的内容给自己的学生进行诵读,却没有注重诵读过程中的激励手段。或许刚开始,学生会因为内容的新奇有趣或形式的变化多样而让自己的诵读热情持续一段时间,但是我们知道儿童毕竟是儿童,他们的坚持更多要靠外部力量的激发,所以一段时间过后,即使诵读内容很丰富,如果得不到老师、家长或同伴的关注和肯定,学生的诵读热情也会大打折扣。

问题3:诵读时间不足,严重影响诵读质量

当然还有一些老师在诵读方面不能做到持之以恒,常常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主要表现在老师放不下一本语文书,更放不下两本练习册,整天钻在作业堆里,批改、讲解、订正,于是诵读时间一再得不到保证,较大程度上影响了经典诵读的质量。

面对以上存在的实际问题,我们必须开拓出新的路子,给缓坡上升的经典诵读增加新的砝码,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经典诵读的热情,以提高经典诵读的质量。笔者在实践中进行思考总结,觉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突破:

砝码一:创新整合,丰富诵读内容形式,延长学生诵读“保鲜期”

笔者认为,内容和形式是经典诵读中的最重要两部分内容,内容离不开形式,形式离不开内容,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让诵读的内容和形式都丰富起来,那么学生诵读的热情就会从根本上得到激发。

1.配乐诵读,吟唱乐无穷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说白了就是一部歌词总集,它按照音乐的不同类型分为“风”“雅”“颂”三个篇章。可惜我们国家经历了太多的战乱,到如今,许许多多古代流传的曲谱早已失传,只剩下那些优美的文字在纸上沉寂。如何在古典与新曲中架起一座桥梁呢?浙江省衢州市实验小学的江映晖老师就想到了新曲装古诗的妙招。所谓新曲装古诗,就是用当今比较流行的学生耳熟能详的一些曲调,然后配上内容与节奏各方面都比较合适的古诗唱出来。其实古诗新编曲有不少,比如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岳飞的《满江红》,李煜的《虞美人》,李清照的《月满西楼》……这些诗词配上乐曲后,学生唱着唱着就不知不觉把这些经典诗词背出来了,可以说不费吹灰之力,而且学生喜唱、乐唱。

2.划分主题,闯关乐无穷

一学期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一般要横跨四个多月,我们不妨把整个一学期要诵读的内容划分成几个主题,每个主题的诵读内容用一段时间来进行诵读,并同时策划好闯关活动,如果在规定的时段内把这一主题的诵读内容都能熟读成诵了,那么就能顺利进入到下一关去。

3.周周展示,表演乐无穷

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让学生把所积累的经典诗词在同伴面前进行展示,得到同伴的赞扬,也是让学生之间互相促进的良好举措。

所以我把每周五中午的午读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诵读展示。展示的内容形式都可以自选,可以是一个人单独展示,也可以是两人合作,当然还可以是小组齐上阵。我把全班50个学生分成10组,每组5个人,在开学初就安排好展示的顺序,每节课由两个小组的同学进行展示,展示的时间不规定,如果一个人一个人展示,就是有10个展示节目,如果是自己分组进行合作表演的,那么展示节目数量就不一定,总之,要在这个时间段内保证每个人都有上台展示的机会。学生的创造力应该说是不可估量的,为了让诵读展示更具有艺术性,他们有时会配着快板来一段晨读对韵,有时会配着音乐来一段抒情诗朗诵,有两人轮读,也有一小组学生一起上台,进行诵读接力……在一阵阵掌声中,学生的诵读热情在一次又一次展示活动中得到激发。

4.模仿迁移,创作乐无穷

经典诵读最基本的形式就是诵诵、读读,但是如果整天诵诵、读读,时间一久,学生就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如果我们把诵读跟创作结合起来,学生的新鲜感又会再度被唤起。上学期,我在领着学生进行经典诵读的时候,读到梁小斌写的《我住的房子像一块蛋糕》:我住的房子像一块蛋糕,/我在里面甜甜地睡觉。/门口还拴着两只小羊羔,/像我写作业那样认真地吃青草。/星期天白云慢慢地飘,/我不用上学,/所以也不用奔跑。/太阳照耀着牛奶和蛋糕,/我对甜的早点有点腻了。/当我爸爸训我的时候,/我就希望客人快点来到。/爸爸对客人一点也不凶,/永远忘不了他的微笑。/我躲在像蛋糕一样的房间,/想了很多,/我什么时候才能长高……领着学生读过几遍之后,我灵光一闪,幻想是孩子的天性,或许每个孩子都希望有个属于自己的房间,那是完完全全属于他的地方。何不让学生模仿这首诗,也来幻想一下自己的房间呢?其实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诵读之后,对诗一样的语言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让他们进行模仿,难度不是很高。此作业一布置下去,大多数学生都欣然接受,开始自己的创作。第二天,交上来的作业真是养眼。其中有个学生这样写自己想象中的房间:我住的房间像一座小城堡/我在里面开心地当公主/门上挂着我漂亮的照片/我在里面甜甜地微笑/粉嫩粉嫩的那是我的小床/米色的书桌像一位绅士/悠闲地靠在墙上……/上面放着精致的小台灯/和那有趣的魔方/哦,对了,/还有我那可爱的小流氓兔/我住的房间像一座城堡/我在里面开心地当公主……纵观整首诗,无论是诗的结构还是诗的语言,都是那么老道,那么有味儿,一点儿也不比诗人写得差呢!模仿迁移,将诵读跟创作进行了有效的结合,既提高了学生的诵读热情,又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真乃一举两得!endprint

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有一定的保鲜期,诵读也是如此。在保鲜期内,做事的效率总是比较高。如果我们能多想办法,尽量延长诵读的保鲜期,未必不是提高诵读效果的良策。

砝码二:多管齐下,注重诵读的有效激励,活跃学生诵读进行时

有了内容与形式上的创新,还远远不够,学生的诵读热情还必须靠外部力量的推动,这个外部力量来自哪里?当然不外乎学生群体、教师、家长了。所以作为老师,经典诵读的组织者就有必要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充分挖掘一切有利于学生能坚持每日诵读的热情因素。

1.教师舍得表扬,让自信常伴学生

教师的表扬只是嘴巴动一动的事情,所以,我们不要吝啬自己的口水,虽然老师只需嘴巴那么一动,但是对学生来说,可能就不是听一听的事情了。在学校集体生活中,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所以老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把自己看到的好的情况及时在班内进行表扬。当然除了口头表扬,老师还可以进行书面表扬,可以在学生的诵读本上,根据学生背诵的时间,流利程度给学生画上相应的一些激励符号,如一颗星、一个笑脸、一个苹果、一颗蝴蝶星,每种不同的符号代表不同的意思,如一颗星表示已经背出来了,笑脸表示老师听了学生熟练的背诵,心情不错,蝴蝶星说明背得非常熟练。更多的时候,可以几种符号同时给学生画上,别看这区区小符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我常常看见学生围在一起,兴致勃勃地数啊,比啊,有时候为了得到老师的一颗蝴蝶星,就会在下面反复诵读,直到熟练了再上来背给老师听。

2.取得家长支持,让诵读滴水不漏

家长的支持也是保证经典诵读能成功进行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是让学生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校的一些活动,二是如能得到他们的帮助,老师能少费不少心思。在我们班上,不要求人人都参与到经典诵读的活动中来,原因当然有很多,主要是不想让经典诵读这样一件美差成为一部分学生痛苦的负担,这样是得不偿失的。所以,开学之初我会通过《告家长书》的形式跟孩子的家长进行沟通,说明我们将要在全班开展的这个活动,以及参与这个活动的好处。然后在班上找时间进行动员,并请学生把《告家长书》带回家,跟爸爸妈妈一起商量决定是不是要参加这个活动。如果需要的,那么就在回执上郑重地签上家长和孩子的姓名。一旦签上大名的,就是家长和学生都要尽力配合老师的工作,老师负责给学生提供、布置诵读的内容,学生负责按老师要求进行经典诵读,家长要负责经常过问或者督促。家长要经常根据自己的过问和督促情况,给予孩子一定的评价,或表扬,或鼓励,或提醒。如此一来,学生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能感觉到老师或是家长也非常关心诵读活动,从而自然地把它看成是自己学习中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习惯一旦养成,一切都会越走越顺。

砝码三:争分夺秒,给予诵读的时间保证,避免诵读进入厌倦期

学生在校时间有限,如果不能充分利用的话,诵读的时间就很难从繁杂的作业堆里挤出来。如何找出恰当的时间段,又不至于过重地增加学生的负担呢?在实践过程中,笔者认为,不妨把学生在校的有限时间进行时段的划分,每个时段再进行争分夺秒地利用,哪怕是短短的几分钟,也能取得非常明显的效果。

1.早间晨读,15分钟效果佳

早晨是一个人记忆的黄金时间,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早晨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诵读。一般可以在当天就把要诵读的内容布置在黑板上,第二天早上学生一进教室就按照老师的要求开始诵读。一般来说,连续读15分钟,无论是诗词还是优美片段,都能大致背出来,即使背不出的,也能做到读得比较流利。自己计算好时间,15分钟后,就可以读其他内容。

2.课间赛读,课余活动更丰富

一天当中,仅仅靠晨间15分钟的诵读时间那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如何促进学生再利用零星时间进行诵读呢?课间10分钟,是个很好的机会。当然不是剥夺学生课间的休息时间,而是让学生在休息或活动时,安排学生进行赛读活动。如几个好友聚在走廊上,休息闲聊之余,抽一点时间出来,进行一场小小的诵读比赛,看看谁在晨间15分钟时间里,记忆得最多、最牢。这样的赛读有一个好处,手里不必捧书,就是大家凭着记忆来比,如背不出,就结束,然后听其他人背,最后看谁背得多。第一个课间来一次,第二个课间再来一次,几个课间背下来、听下来,大多数学生可能就牢牢记住了大部分诵读的内容。这样的微型赛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诵读热情,更是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活动。

3.午间默读,静思默想再巩固

经过了早间15分钟的初读,又经历了几个课间的尝试背诵,那么如果再利用午间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静思默想的话,学生对经典诗词篇的诵读在理解和记忆上就会有新的突破。每个午间阅读时间前5分钟,老师一声令下,开始静思默记早晨的诵读内容,此时的教室鸦雀无声,只有时钟的滴答声陪伴脑子高速运转的学生。这时学生就会在特别难记处,或者在课间赛读的出错处加强记忆,这时候的记忆更多的是进行理解性记忆,会记得更牢,记得更快。5分钟结束后,让全体学生齐诵一遍,这时候,每个学生都情绪高涨,背得也很有节奏感,因为此时的他们都希望老师能看到自己最出色的表现。短短5分钟,却达到了高效巩固的目的。

4.傍晚路读,朗朗乾坤诵中别

每天傍晚,学生排着队伍离开校园,从教室到校门口,学生大概要走两分钟的路程,这两分钟也是进行诵读的好机会。每天组织学生放学,学生排好队伍后,就有领队的学生起头,其他学生紧跟而上,诵读开始,队伍也开始走动。真是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整个一天累计起来,真正用于诵读的时间最多也不超过半个小时,把半个小时分散到一天中的各个时间段,学生既感受不到很大的压力,又提高了诵读的效率,所以如此划分时段进行诵读,还是可取的。

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对学生学好我们的母语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果每一位老师在领着学生进行经典诵读的时候,能够多用一点心,多想一点办法,真诚地鼓励学生,耐心地等待学生,那么学生就会更加亲近经典,经典诵读的热情也会随之越来越高涨。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间热情内容
课间10分钟
课间10分钟
快乐课间
课间10分钟
热情的小山羊
你有没有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