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生为本,缔造练习课新天地

2014-03-21赵国防

小学教学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三位数笔算用笔

赵国防,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现任江苏省无锡市南长区教育局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南长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

曾荣获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无锡市社会事业领军人才、淄博市高层次人才、教育创新人物、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等称号。山东省中小学教师新课程远程研修项目课程团队专家、山东省义务教育新课程骨干教师省级培训专家、山东省农村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专家、无锡市首批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导师。著有《有效教学 和谐课堂》一书,主编《有效上课》《走进名师课堂》,参编多本教师培训用书,累计100余万字。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

练习课,对一线教师来说虽然常上,但在大型教学展示活动中却总是不敢上。原因何在?我想,基本原因可能有三,一是对练习课的定位与功能认识不够,二是对练习课的操作要领和基本程式掌握不够,三是对练习课的评价与检测标准理解不够。因此,练习课常常成为“闭门课”,难登“大雅之堂”也就不足为奇了。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范新林老师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挑战“禁区”,打破传统,展示了一节内涵丰富、设计精巧、充满挑战、以生为本的精彩公开课堂,博得大家的一致好评,缔造了练习课的一片新天地。

一、顺应学生认知规律,让练习课有坡度

练习课,不仅要根据知识的结构特征和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来巧妙设计,更要切实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科学设计,做到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环环相扣,节奏明快。要尽量通过有坡度、有层次的练习,使学生在简单运用、综合运用、问题解决、拓展创新、反思总结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提高技能,增长智慧,尽量照顾到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使他们都获得成功的体验、情感的满足。

范老师的课,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练习设计层次性强,教学推进有坡度,有力度。

课始,范老师便由报算式引入。

(1)师:你能报几个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吗?试试看。

生依次说出如下算式:

325×25 540×97 396×17

100×96 100×10 999×99

(2)师:你觉得哪些算式的答案一看就知道?

学生回答并阐明理由后,教师擦除100×96和100×10。

(3)师:还剩四个算式,你觉得哪个算式的得数最大?

生汇报并阐明理由后,师擦除999×99。

(4)师:估计一下,在这三道题中,哪一道题的积最大?哪一道题的积最小?

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5)师:我们知道了540×97的得数最大。那另外两题哪个得数大呢?

生判断,说理由。

(6)师:那么,325×25的得数到底比396×17的得数大多少呢?我们能不能一眼就看出来啊?

生:不能。

师:是的,我们不能一眼看出得数,这时候该怎么办呢?

生:算一算。

师:对,动笔算一算。

(生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上述教学过程,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让教学拾阶而行,一路攀登。范老师和学生一道充分经历了:生成素材→口算筛选→估算比较→笔算验证→纠错总结等环节,和谐自然,意义深远。

细细品味这一教学过程,我们不难发现范老师的设计匠心独具:首先是素材来自于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是解决过程步步有新要求,深刻把握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然后是练习点密集,这不仅训练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口算和笔算,更训练了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能力。几个算式,承载了单元练习的主要内容,而且不露痕迹,自然行进,扎实高效。

二、把握学生心理需求,让练习课有深度

上好练习课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便是把握好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在练习中有新疑问,有新思考,有新体验,有新成就。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心理需求,他们才会对自认为已经学过的旧知识产生新兴趣,才会对自以为掌握得不错的知识萌发新的深入学习的动力。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在充分把握所练习内容核心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创造性地用好或编好练习题目。

范老师的课,便呈现了他对本单元知识的深刻把握和创造性设计。就拿“编算式”环节来说,不仅顺应了学生好奇、善于挑战的心理需求,同时也为学生留足了创造与思考的空间,让练习课走向深入。

师:在396×17这道算式中,有几个数字?

生回答,师板书:3、9、6、1、7。

师:接下来,我们做一件事情:把这五个数字打乱顺序,给它重新排排队,变成一个新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使得它的积比396×17的积更大一些,你们行不行?请你写几道。

学生写算式。

生1:976×31。生2:713×96。

师:这两个算式的积,哪个大一些?

生:713×96的积大。

师:对,你能不能写一道算式,比它还要大?(指着算式713×96)

生:731×96。

师:你们觉得他写的是不是比它(指着算式713×96)还要大?

生:是。

师:能不能写一道比它(指着算式731×96)还要大?

生1:631×97。

生2:虽然两位数大了1,但三位数的百位上小了1,所以,不大。

师:谁能写一道比它(指着算式731×96)大一些的呢?

生:761×93。

师:你们觉得这道会比它(指着算式731×96)的积大吗?

生不语。

师:我发现,有的同学在用笔算了,好,请你用笔算一算,到底哪道算式的积会大一些。

生计算,汇报。

……

观察黑板上的五道算式的积。

师:我怎么没有看到积是六位数的呢?

生谈自己的想法,用最大的三位数乘最大的两位数来验证,即999×99,积也是五位数。

师:有没有积是三位数的可能?

生谈验证方法,得数最小的都是四位数。

师小结。

“编算式”又编出了一段精彩的学习历程。在利用3、9、6、1、7这五个数字编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的过程中,一步步改变标准,一步步让积变大,让学生深切感受了积的变化来自于两个因数的变化,要使积最大,就要让两个因数最大。本环节进一步训练了学生的笔算能力,加深了学生对两数相乘时,积随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这一规律的理解,同时,让学生深刻感受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的范围。从有挑战性的“编算式”开始,把学生引入了一个内涵深刻的探究活动,把练习课上出了深度。

三、关注学生灵活应用,让练习课有广度

练习课是新授课的延伸和发展,练习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巩固知识、加深理解、提高技能,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那便是提高他们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能力和技巧。在范老师的课上,这一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1)李明从家到学校有4500米,如果他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30米/分,那么21分钟能到学校吗?

汇报交流时,学生有的用估算,有的用笔算,比较发现,本问题用估算比较方便。

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先来思考一下:什么样的问题适合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

(2)四年级有205位同学去看电影,票价39元。带8000元钱够吗?

师:你想想,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

汇报交流时,学生有的用估算,有的用笔算,比较发现,本问题用笔算更简便。

通过两个生活问题的实际解决,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了估算和笔算的价值,加强了对比,渗透了解决问题要灵活选用合适方法的思想,深切体会了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为学生活学活用创造了广阔空间。endprint

猜你喜欢

三位数笔算用笔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云朵装礼物——三位数
不要用笔去玩电风扇
怎样做将格子乘法与三位数乘法笔算相结合
东东“闯关”记
包饺子
三位数密码
智力大闯关
怎样笔算加、减法
探究整式的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