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研究

2014-03-21秦国伟刘利敏卫夏青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中国梦道路特色

秦国伟,刘利敏,卫夏青

(1.北京林业大学,北京 100083;2.安徽行政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9;3.合肥工业大学,安徽 合肥 230601)

一、“中国梦”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重大意义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深情阐述了中国梦。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又多次提到中国梦,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表明: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总是能够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人民为之奋斗。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能预期的中国梦的目标。

习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再次明确了“中国梦”是以国家、民族、人民为主体的共同的梦,是以富强、振兴、幸福为目标的共同的梦,把国家、民族的价值追求与人民的价值追求统一起来,把党的历史使命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统一起来,把中华民族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与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行动纲领统一起来,深刻揭示了中国梦的丰富内涵。

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国梦”,其精神实质也是融会古今、连接中外的。其一,自1840年以来,我们这个古老而又年轻民族的伟大民族复兴,是中国梦的最高境界和核心追求。她凝聚了几代中华儿女的共同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其二,实现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基础和条件的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实践内核与可靠标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为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地发展”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说到底还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福祉,增加人民的幸福指数,促进人民幸福安康。其三,中国梦和世界梦是共通的,和谐共生的。中国梦和世界梦并不冲突,世界梦是中国梦的外延和延伸,中国梦是世界梦的组成部分,两者共处于一个有机体中。求和平、求发展、求合作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梦想。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主张国与国之间和谐共存,求同存异,共同繁荣。“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中国梦和世界梦一样是和平、合作、共进、共享之梦。

“中国梦”以其丰富内涵和独特的精神实质,彰显了时代意义和实践意义。梦想勾勒蓝图,梦想启迪道路——中国梦为现代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指明了方向,并给出了路线图谱和对照标准。“中国梦”在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实质与科学价值的同时,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亲和、更加清晰、更加具体。梦想凝聚共识,梦想汇聚力量——中国梦为现代中国的发展和进步给出了抓手,并搭建了实践平台和攀登阶梯。当前经济结构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念观念深刻变化,人们的行为独立性、多变性、选择性和差异性逐渐增强,思想多元,目标多元,如何凝聚共识,实现“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的生动局面。需要一个能够感召大家、吸引大家、凝聚大家、激发大家的平台和抓手,中国梦应运而生了。梦想激发勇气,梦想鼓舞斗志——中国梦为现代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精神动力,并创造了活力源泉和精神家园。追梦需要勇气,更需要激情;中国梦以其绚烂多彩的迷人魅力,科学合理的蓝图勾勒,让我们对在自身价值融入社会价值,在成就和书写国家篇章的同时实现个人目标,充满了信心。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讲过:“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既指向未来又属于当下,这就为中国梦同时设定了两个时间坐标。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构成的,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个“三位一体”的概括,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种形态,即实践形态、理论形态和制度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发展规律的科学,不仅是一种理论,而且是工人阶级争取全人类解放的运动;同时,它还是一种崇高、美好、理想的社会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与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的有机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点和优势的集中体现。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13年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深刻阐释,指明通向梦想的路径,点燃了亿万人民团结奋进的激情。“道路决定命运”。习总书记在对中华民族历史命运兴衰起落的阐述中,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于中华民族复兴与崛起的关键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接力探索而形成的,是为历史所抉择、为实践所证明的民族复兴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科学与价值、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在新形势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历史与逻辑的有机统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同时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这就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现“中国梦”的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为深入探索和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提供了根本指导方针,与我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它宣示着我们党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并以战略性思维和前瞻性眼光规划了我国改革发展的蓝图。

实现“中国梦”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武器。“中国梦”是历史的,具体的。实现中国梦,必须走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现实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根本上研究、论证、诠释和解决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根本任务、必由之路、内在要求、根本原则、本质属性、必然选择、领导核心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理论问题,把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融入当前发展战略和发展策略之中。这一体系在理论层面凝聚了全体中华儿女的共识,汇聚其整个民族为实现“中国梦”,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中国梦”的制度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创新发展,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影响的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中国梦”是时代的产物,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既符合世界大势,又具有中国特色,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这一制度符合国情,切合实际。这一制度保障民主,体现集中。让“中国梦”的实现既能凝聚力量,又能保证方向。这一制度提高效率,注重公平。让“中国梦”的实现既能发挥个体的创造性,又能保证群体的公平性。这一制度激发活力,规范秩序。让“中国梦”的实现既充满了千帆竞先、万马奔腾的活力,又能保证安定繁荣,有序永续。对于这样一套符合国情、切实有效的制度体系,我们应该引以为豪,充满自信。这是实现中国梦的制度基础。

(五)“中国梦”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并号召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的深厚底蕴存在于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之中,将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进一步展开,可以看出,中国梦以社会发展规律为依据,引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决定了实现中国梦,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必然性。

三、实现“中国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是空想、幻想,不是梦境、仙境,而是包含目标与道路、理想与筹划、动力与纲领的系统工程,是可望而又可及、可知而又可行的发展战略。经过艰辛探索,我们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历史的结论,也是现实的必然;既指明了实现“中国梦”的方向,也彰显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

“中国梦”的深层底蕴是中国精神,是中国文化,是精神家园的理想追求,更是理想、信念、意志的熔铸,也是党和人民一致的追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也提出: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坚持的八项基本要求,它们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和平发展、坚持党的领导。这八项基本要求都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客观要求,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反映,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前提就是坚持八项基本要求。

实现“中国梦”,就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自信是一种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是一种理性、平和的精神状态。实现民族复兴必须提升民族自信。没有民族自信,就没有一个民族的创新创造,没有一个民族的自立自强。自新不是盲目的,是建立在对自身历史、现实和未来准确把握之上的自省、自觉和自尊、自强。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我们的道路、理论和制度不仅符合国情,而且活力无限。新时期,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就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道路自信,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自信。

实现“中国梦”,就要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每个中国人,都是“梦之队”的一员,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书写者。“中国梦”是一个目标,道路通达目标。“中国梦”是一种追求,追求彰显精神。“中国梦”是一个磁场,开启需要力量。“中国梦”因其多彩的目标,中国道路成了必由之路;“中国梦”因其独特的追求,彰显了中国精神的魂魄气质;“中国梦”因其浩大的磁场,凝聚起源源相继的中国力量。

实现“中国梦”,就要艰苦奋斗、顽强奋斗和不懈奋斗。马克思说:如果斗争只是在机会绝对有利的条件下才着手进行,那么创造世界历史未免就太容易了。我们的事业前无古人,通往梦想的道路并不平坦。“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发展中国家的定位,需要我们节约集约、艰苦奋斗。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让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前夜如此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需要我们抓住机遇、顽强奋斗。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让我们前进的步履每一步都不是那么顺利和华丽,需要我们持之以恒、不懈奋斗。

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我们一定会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1] 秋石.中国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新能量[J].求是,2013-05-01.

[2] 彭晓春.“中国道路”的三个有机统一[N].人民日报,2013-02-26.

[3] 辛鸣.中国梦、中国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N].学习时报,2013-03-10.

[4] 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论中国梦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N].解放军报,2013-05-08.

[5] 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凝聚青春的力量共筑中国梦[N].光明日报,2013-05-10.

[6]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能实现"“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3-02-07.

[7] 杨鲜兰.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N].湖北日报,2011-07-08.

[8] 崔新建.中国精神:中国梦的深层底蕴[N].光明日报,2013-09-03.

猜你喜欢

中国梦道路特色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特色种植促增收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