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梦想与现实间的悲情抉择
——电影《海上钢琴师》中的象征意蕴

2014-03-21唐宁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钢琴师麦克斯弗吉尼亚

唐宁

(江南大学数字媒体学院,江苏 无锡 214000)

梦想与现实间的悲情抉择
——电影《海上钢琴师》中的象征意蕴

唐宁

(江南大学数字媒体学院,江苏 无锡 214000)

《海上钢琴师》(《The Legend of 1900》)以20世纪生活为故事背景,演绎了男主人公“1900”的音乐世界和船上生活。主人公最后的悲情抉择是他对整个现代社会的拒绝。电影中的轮船、音乐、城市等元素都具有象征意义。文章阐释这些电影元素的象征意蕴,挖掘电影对人类梦想的悲情演绎,以及对现代社会的深刻批判。

《海上钢琴师》;1900;象征意蕴

《海上钢琴师》(《The Legend of 1900》)是意大利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的“回忆三部曲”之一(又被译为《声光伴我飞》),电影是由亚历山卓·巴利科1994年的剧场文本《1900:独白》改编而成。故事讲述了一个被命名为“1900”的弃婴在一艘远洋客轮上的传奇一生。他被船工丹尼收养,由于其拥有着与生俱来的演奏天分,便担任了船上的钢琴师。他的演奏非常出色,获得许多的荣耀和掌声。在这部电影中,轮船、音乐、城市、船上的过客,包括主人公的名字“1900”以及他的生死抉择,都有着一定的象征意义。

一、轮船承载着梦想

《海上钢琴师》中,在汪洋大海中驶向美国的弗吉尼亚号轮船,本身即是一种梦想的象征。无数欧洲移民带着希冀与梦想,乘船漂洋过海去新大陆寻找自己的幸福生活。每当弗吉尼亚号缓缓地驶入港口,自由女神像在大雾中慢慢显现轮廓的时候,总有一个亢奋的声音响起:“America!”像兴奋剂瞬间刺激了乘客,人们抬起或疲惫、或茫然、或激动的脸庞,朝圣般地对着自由女神像脱帽致敬,甚至热泪盈眶。轮船承载着他们达到梦想的彼岸,是他们投身光怪陆离的现代都市的第一站,象征了梦想和希望。在整部影片中,“America!”的喊声出现过好几次,导演一再强调那么多次的“America”呼声,承载的是一种强烈的归属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人们到达梦想家园时的激动心情。

而在轮船一角,只有1900平静地观察着这一切,看着一群群、一波波的移民欢呼雀跃地涌下船去,涌向那个他很茫然的所在。从出生到他成为有名的钢琴师,虽然他从未下过船,除了音乐几乎也没有其它的生活内容,他却在这来来往往的旅客种感受到了各色人生。在他眼中出现的有沉湎于往事的中年妇女,看破红尘的妓女,混迹于头等舱的小混混,对未来充满期待的三等舱移民等。从这些来自远方社会的人们的表象中,他感到的是混杂的苦恼。这个天分很高的年轻人觉得“陆上的人喜欢寻根问底,虚度了大好光阴。冬天忧虑夏天的姗姗来迟,夏天则担心冬天的将至。所以他们不停地四处游走,追求一个遥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我并不羡慕。”因此,他一直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中,乐谱、节奏、钢琴,年年岁岁的深情弹奏,构成了他生活的全部。电影中,着意安排的一场巨大风浪将1900的音乐世界推上一个巅峰,轮船在不停地颠簸,船上的钢琴随着船舱滑动起伏,在所有人的惊慌中,1900依然随着滑动的钢琴不停地演奏,镇静,自然。轮船的颠簸恰好成了音乐中的优美旋律,风浪的喧嚣成了伴奏,他沉醉其中,手指间升起的美妙声音覆盖了整个船上世界。这个惊险的场景和1900的表现,实质上是轮船上另一种梦想的极致表达:音乐与生命的交融,造就那样一个纯粹的艺术境界,无论外界有什么样的变化,狂风巨浪,生死威胁,都不能把音乐和人分开:这就是1900,是他的生命全部。弗吉尼亚号就是这个梦的方舟,在承载着许多移民奔向梦想的同时,在音乐对所有人的感动中,也承载了1900对人生的理解和诠释。

二、音乐演绎着生命与爱

音乐是这部影片的主体,也贯穿电影始终。对于音乐来说,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追求。和1900形成对照的不仅有涌向美国的乘客,还有怀揣着对小号的热爱的演奏员麦克斯,他从陆地上来,带着“想要成为小号家”的梦想,和1900同时演奏乐曲,在很长一段时间他们是合作者和好朋友,也是1900一生的知己。但他们却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对1900的音乐世界来说,麦克斯终究只是个过客,他对音乐的热爱并不纯粹,他在“追求小号的梦想”这层外壳下包裹了一颗功利的心,因此他最后还是告别了1900离开了轮船。导演安排1900和麦克斯在一起共事,实质上是让1900的世界和麦克斯生活过的现实社会的近距离接触,显示它们之间的巨大差异。麦克斯给1900描述对方所不懂的陆地生活,各种争斗,各种“规矩”,1900的单纯和无知一次又一次让麦克斯大跌眼镜,而麦克斯的讲述也使1900感受着陆地生活的陌生。有意味的是,电影中描写了麦克斯下船后在穷困潦倒中不得不卖掉小号的艰难时刻,还回忆起和1900一起演奏的日子,他无比自豪和骄傲地和别人说:“我在船上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I Played!!”在麦克斯对船上经历的肯定中,显示出了真正的音乐和生存现实的两重天。

在轮船上,和麦克斯相似的还有“爵士之王”杰里,他是陆地上名家,有着高超的演奏技巧,颇受世人追捧,但他急功近利,性格上好胜善妒,对于“传说中的天才钢琴师”1900怀着与其一争高下的愿望。电影中特意安排了他们的斗琴情景。杰里的演奏技巧尽管炉火纯青无可挑剔,但是1900轻易地就可以将他弹奏过的曲子原模原样地再演奏一遍。他们的不同在于,杰里的演奏是技巧性的,后天训练的,属于技术层面;而在1900那里,音乐于他是天然的,超技巧的,那些旋律、节奏是和他生长在一起的大海、云天相融合的,出自他生命的本然,是用生命和爱在演奏,那是一种天籁之音,不是人间的声音所能比拟的。爵士之王演奏的音乐,只有技巧没有感情,而1900却可以面对着不同的人,或者依照自己的心境,演奏出不同的乐曲。因此“爵士之王”在比赛中一败涂地,最后只好灰溜溜地下船。电影运用两种音乐语汇,两个代表人物,一个和功利世界相融合,一个和真正的艺术世界浑然一体,说明同在一个音乐的圈子,同样有着名利追求和精神本然的分界线。

三、城市充斥着现实的喧闹

在影片开头,移民者们趋之若鹜的自由女神,代表了这些移民们对和平、民主、幸福生活的憧憬,是他们梦想的象征,也是城市的象征。自由女神高举的火炬似乎照亮了整个世界,为那些疲乏的、贫困的、挤在一起饱受颠沛的人们点燃了希望。同时,顺着人们的视线,电影中也出现了看不见尽头的城市水泥森林,意味着一种工业化和商业化的生活方式就在眼前;而移民们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向往,则代表了人类现代化梦想。

电影中,1900也曾有过徘徊,那是在见过无数的人为陆地上的生活所狂热,听麦克斯描述上岸后的生活多么的美好,在邂逅了心仪的姑娘之后,1900终于打算要下船了。然而,当他一步一步迈下轮船的梯子,在离地面还有几个台阶的地方停住了:抬头望灰蒙蒙的天空,往前看错综复杂的街道,还有不停排放着废气的烟囱……1900注视着这一切,仿佛用尽了全身力气一般,把头上的礼帽甩了出去,转身回到船上。在1900和麦克斯最后诀别的对话中,表达了他的内心思虑:“你能告诉我哪里才是城市的尽头吗?……并不是我所看到的让我停下了脚步,麦克斯,而是我没有看到的。明白吗?我所看不到的,城市里纵横交错的街道,除了尽头,什么都有,那里没有尽头。我所看不到的是我下船之后的未来,我看不到世界的尽头。……我是生在这艘船上的,我已经和这个世界擦身而过了,但每次这里都会容纳两千人,而且还承载了人们的愿望,但是没有比船头和船尾之间更适合我了。”

在这里,没有尽头的城市既是工业文明和物质社会的象征,也是人类欲望的不断延伸,1900站在台阶上,满眼全是现代世界的喧闹,在那里,1900将找不到他的音乐,他的艺术,他的真正的生活。相比之下,他生活其中的轮船,从船头到船尾,这有限的空间,却是1900的真正家园,虽然有限,但足够承载2000人的梦想,承载1900和他的音乐,在大海中徜徉,谱写着他的辉煌和生命梦想。因此,对于1900来说,如果说城市是无边的海洋,弗吉尼亚号就是救助他的方舟。

四、主人公坚守着内心

从电影叙事来看,“弗吉尼亚号”如果一如既往地航行在大海上,1900继续在他的音乐梦想中弹奏,那么,这部电影就没有太大的意义了。但结局是“弗吉尼亚号”被废弃炸沉,在生与死的交界线上,1900清醒地选择了留在船上,弹奏着伴随他一生的钢琴,和轮船一起共存亡了。电影旁白中说,“他从未上过陆地,从未离开过船,对船以外的世界来说,他确实不存在”,对这样的结局,也许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作为纯粹的艺术梦想,纯粹的精神家园,在这个物质的世界上是不可能存活的,电影讲述的只是人们在心底深处做的一个梦。在这个维度上,“1900”这个人物就是一个美丽而悲情的梦想的象征,纯粹地生活,孤单地绽放,他可以是一个不存在的人,也可以代表着那种独特个性的人,有天分,执着,单纯,充满激情,每个人的心中,也许都住着或者曾经住着一个1900,对自己痴迷的事物的坚持,对厌恶的事物的反感,对心中神圣事物的不忍亵渎。他坚定地站在某一条界限之外,主宰着自己的世界,信仰着自己的神。这个世界,不需要任何人的承认,无所谓别人的探究,是真正自由地独属于自己的精神国度。

二是作为一个年代的意义,走出电影,我们需要追问的是,为什么这个全身散发着梦想色彩的人被叫做“1900”,是否有更深的含义。20世纪是现代化急速发展,科技逐渐主宰人类社会的时代,同时还有两次世界大战留下的伤害,使得西方人对人类自身的理性能力产生怀疑,于是信仰危机就成为20世纪的典型特征。那么,电影中不断出现的现实世界的灰暗,那些城市中工业化远景,也许可以看做20世纪的象征,而1900,这个无论如何也走不出轮船的人,这个把音乐当做家园的人,这个宁愿和轮船一起沉没的人,是否就是停留在20世纪门槛上,面对着20世纪的暗淡,无论如何也不愿走进20世纪的那种人的象征?或者说,就是对20世纪的一个艺术般回绝的象征?

有人为1900的死唏嘘,觉得导演应该让他上岸,找到他心仪的那个姑娘,成为钢琴大师,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有人认为1900完全可以再另外找一条船,过着和从前差不多的日子;也有人认为1900是懦弱,逃避现实,惧怕现实社会,最后不得不和报废的船同归于尽。但这样的设想显然和电影格格不入了。事实上,导演是将1900、音乐(或者钢琴)、船(或者大海)当作了一个整体,缺一不可。离开了出生地和成长地的1900,等于是抛弃了自己的根,他再演奏出的乐曲,也是没有灵魂的,是可以复制的工业产品——那正好是他所厌恶的,和弗吉尼亚号一起退出生命的舞台,是导演塑造出的1900最合适也是唯一的选择。

[1]陈春燕.诗意栖居心灵返乡——电影《海上钢琴师》生态批评[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20):152-153.

[2]徐建纲,何炜琳.论电影《海上钢琴师》的象征艺术[J].电影评介,2007(12):40-41.

[3]栾晓.朱塞佩·托纳托雷电影艺术研究[D].重庆大学,2009.

[4]宋苏圆.《海上钢琴师》代表性镜头辞格分析[J].电影评介,2009(10):47-48.

[5]李显杰.电影修辞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编辑:张雪梅)

Tragic Choice between Dream and Reality

TANG Ning
(School of Digital and Media,Jiangnan University,Wuxi 214000,China)

The Legend of 1900 relates the music world and ship life of the hero 1900 in the 20th century.His final tragic choice indicates hisrefusaltothewholemodern society.In this movie,there are symbolic meanings in such elements astheship,themusic and thecity.This article expounds symbolic meanings ofthesemovie elements and probes into tragic description of human dreams and profound criticism of modern society in the movie.

The Legend of 1900;1900;symbolic meanings

I 106.35

A

1671-4806(2014)03-0094-03

2014-02-10

唐宁(1986—),女,安徽凤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数字艺术及理论。

猜你喜欢

钢琴师麦克斯弗吉尼亚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伦敦风景》中的情景交融
月下钢琴师
美国“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
Why Max Stopped Barking 为什么麦克斯不吠了
隐含暗示
《疯狂的麦克斯4》当选 本世纪最佳澳大利亚电影
钢琴师的歌
一个神奇的发现
论《海上钢琴师》的场所意识
弗吉尼亚·伍尔芙《到灯塔去》的成长主题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