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人的现代化

2014-03-21朱晓林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现代化价值观

朱晓林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 210098)

【文史哲研究】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人的现代化

朱晓林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 210098)

当前我国人的现代化建设面临过分注重物的现代化,简单移植西方的现代化理论等困境。人的现代化体现在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思想观念的现代化,社会关系的现代化,最终目标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人的现代化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下,重视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社区、大众传媒等交互作用对人的现代化的影响,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关系,考察各种文化的理论源流和发展趋势、价值立场和实践场域等方面,正确对待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

人的现代化;困境;内涵;本质;路径

目前,我国现代化建设正处于一个转型发展阶段,人们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对人的现代化理论认识混乱,并对当前的一切现象产生怀疑,造成理论自信与理想信念的失落以及错位。以色列学者什洛莫·阿维内里曾指出,马克思的人的现代化理论,使马克思关于历史发展的某些深邃的见解闪耀出迷人的光亮,也许有助于矫正有些流行的现代化模式。[1]因此在人们普遍感到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正确理论的指导情况下,科学地审视人的现代化面临的困境等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的现代化面临的困境

首先,过分注重物的现代化,忽视人的现代化,使人对物的依赖关系走向“异化”,产生拜物教的价值观。在现代化的建设中,一些人一味地强调经济建设,重视GDP增长,以物质利益、物的现代化取代人的需求。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2]32因此,现代化必然要求经济的现代化,物的现代化,但是却不能忽视人的作用,忽视人自身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导致人的发展的片面与失衡,对人的现代化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存在误区和偏差。英格尔斯在《走向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等著作中也提出,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因此,要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必须以人为本,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与经济、社会发展同等重要的地步。只有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

其次,人的旧的传统思想、思维方式等阻碍人的现代化。因此,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形成开放的、创新的现代思维和现代意识,同时要意识到思想与思维方式的现代化,也不一定必然导致行为方式的现代化。英格尔斯提出,人的现代化应具有乐于接受新事物、准备接受社会的变革、思路广阔、头脑开放、注重现在未来并守时惜时、强烈的个人效能感、重视有计划的生活与工作、尊重知识探索未知、可依赖性和信任感、重视专门技术、乐于选择新职业对传统敢于挑战、相互了解尊重与自尊、了解生产及过程的品质特性。[3]但同时也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人的现代化只看做是人的某些方面和品质特征,要从本质上综合地把握人的现代化。要对人的现代化进行深层次的系统的完整的把握,避免产生背离人的现代化的现象与行为,避免偏颇的对待人的现代化,要把握人的现代化的本质和规律。

第三,经济全球化促使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体现的价值观念猛烈地相互碰撞,各种错误价值观滋长蔓延,许多人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精神思想涣散、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现象,主流价值观面临被边缘化的危机。①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指出,无意义生活的痛苦是现代人生存深处的焦虑。这些对人的现代化无疑产生了严重的阻碍,导致人们的价值观、道德情操、理想信念及精神状态的混乱,迫切需要我们正确处理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外来价值观与本土价值观、社会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关系。在面对价值选择和实践中产生的困惑,需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增强吸引力、说服力,强化核心价值认同的自觉性、坚定性。社会滞后的精神文明状况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改变,世俗的文化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

第四,片面强调人的物欲,走向消费主义误区,忽视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庸俗化的消费观,偏重物质消费和低级低俗的娱乐消费,人的精神生活畸形发展,这体现出人的信仰缺失缺位,精神空虚没有理想追求,才会形成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使人的现代化极端个人化、世俗化和庸俗化。艾伦·杜宁指出:“消费者社会不能兑现它的通过物质舒适而达到满足的诺言,因为人类的欲望是不能被满足的。人类的需要在整个社会中是有限的,并且真正个人幸福的源泉是另外的东西。”他还就这种“另外的东西”写道:“我们能够培养深层的、非物质的满足,这种满足是幸福的主要心理决定因素。它包括家庭和社会关系,有意义的工作以及闲暇。”所以,应该创造一种能够持续无数代人的生活方式。调整人们的消费结构和消费层次,使人的文化消费得到高度的重视和提高,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而生活质量的提升,为人的现代化转型奠定现实基础。同时,随着“物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使人成为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主人,对自然进行掠夺,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简单移植西方的人的现代化理论②,把人西化、抽象化,忽视人的现代化是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结构制约的。人是具体的人,活生生的人,由具有的历史环境所决定。因此,必须研究在现实的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人,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人的现代化,否则就会走向唯心主义的抽象人性论。部分人崇拜西方的价值观、生活方式、行为方式,认为只有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才是现代化的标志,片面强调人的个体性、自主性等,打着现代化的旗帜宣扬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价值取向,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模式,反对集体主义价值取向,认为人的现代化是个人的现代化,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因此,要学会正确对待个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以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

人的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人的现代化已经具备了条件,交往的现代化,经济的全球化,使现代化的片面性、局限性得到突破。马克思说:“要研究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的联系,首先必须把这种物质生产本身不是当作一般范畴来考察,而是从一定的历史的形式来考察。”[4]346因此,我们需要考察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考察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的现代化的理论,以期更好地实现人的全面的自由的发展。

二、人的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

马克思说人类“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5]295,离开了人的活动,就不可能有社会发展的历史。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现代化,但他在社会形态更替等理论中确蕴含了现代化的思想,对人的现代化发展趋势的揭示,实现人的现代化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过程。最初的社会形态是自然经济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形成的是人的群体本位形态。物质需求的匮乏占主导地位,物质需求的满足是人们的迫切要求,生存问题是人们最关注的问题。人在狭窄的地域范围内,孤立的发展着,人的交往受到地域和血缘、宗族等级的限制。个人在人的依赖关系中成为某种主体的组成部分,表现为自发性和自在性,人自身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第二社会形态是商品经济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是物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形成的是个人本位形态。“毫不相干的个人之间的互相的和全面的依赖,构成他们的社会联系。”[6]113“如果这个人的生活条件使他只能牺牲其他一切特性而单方面地发展某一种特性,如果生活条件只提供给他发展这一种特性的材料和时间,那么这个人就不能超出单方面的、畸形的发展。”[7]295商品社会使人具有了前所未有的独立性和主体性,使人享有更大的自由,但同时也使人产生异化,人的活动具有外在性和异化性。第三社会形态是产品经济形态,在这种形态下,在充分的社会财富基础上,个人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得以实现,形成的是主体本位形态,是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实践活动。人的现代化是人的完整状态,是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人的现代化的特征:第一,人的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当上个世纪的农民和工场手工业工人被卷入大工业的时候,他们改变了自己的整个生活方式而成为完全不同的人”[8]242,生活方式不仅体现在生产方式上,更体现在是把握人自身的生活方式,是工具性与价值性的统一。经济全球化重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为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注入丰富内涵和广阔时代背景。体现在追求健康高效的生活时效,追求运动绿色的生活态度,追求休闲娱乐的生活情趣,追求乐观高雅的生活层次,主动融入全球化的时代大环境,积极参与生活,形成开放、互动、创新的生活氛围,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第二,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形成人的主体意识和对象意识的统一。马克思指出人在现代化的实践中“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9]145思想观念的现代化首先体现在人的主体意识就是意识自主性,人格的独立性、精神的自由性。人的本质力量、价值、尊严、能力等得到正确的认识,人能独立自主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行为,使人产生强烈的责任意识和自我意识。同时也要产生对象意识,对实践的客观对象的属性、本质及变化规律进行认识和把握,使人的实践活动不再是被动的受制于外界的支配,不再听命于神秘的力量支配,摆脱传统的落后的观念束缚,使人的主体地位得到确证,成为独立的社会历史主体,对自身存在状态进行反思,实现自身的价值。第三,人的社会关系的现代化。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7]295发展各种关系,达到个体和社会的和谐统一。人的社会关系表现在许多方面,如人同自然的遵循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交往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发展与超越关系。人的社会关系发展人的能力,规定着人的本质和发展,推动社会历史进程。只有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生活,才算社会关系的真正丰富。

人的现代化的本质和最终目标——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指出,“个人的全面表现,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作用受到个人本身驾驭的时候,才不再成为理想,成为口号,这也正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10]319-320资产阶级创造了大量的生产力,但是却把人变成了低贱、畸形、野蛮、无力、愚钝的奴隶。单纯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人的全面发展,相反生存竞争日趋激烈,就业更加困难,人的许多潜在才能和爱好为生存需要所牺牲,人的发展更加畸形化、片面化。

马克思指出:“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8]79但这并不是最终目标,只有经济的现代化,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现代化,而最终目标是使人自由自主的活动、自由全面的发展。人的现代化就是以人为本,倡导人文精神,深切关注人的命运、人存在的意义、价值和尊严,人的自由、发展、健康和幸福。应更加注重现代化的全面协调推进,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现代化的核心任务。同时,实现了人的现代化并不等同于实现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扬弃现实社会中的人的物化和异化,以及片面化发展的人,这就要求扬弃旧的分工和私有制,扬弃旧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和社会关系。马克思主义的最高追求,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它必须经过第二历史形态,跨越到第三历史形态才能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也包括思维的能力”[8]294。个人的全面发展“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们的得到全面发展的才能”。[8]243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人的最高理想和最高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人的各种各样的需求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因。人的需求形成人的活动的目的。马克思说过,愈是发达的社会形态,愈能容纳社会生产的更大发展,最终必然导致人本身更为充分的发展。基本实现现代化后生产力的充分发展,物质财富的丰富,必然为人的现代化提供充分的物质财富,保证人的物质生活,满足人的生存需求,使人们有发挥精神潜能的良好心态和强烈要求,才能把精神需求当作自觉目标。

三、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基本路径

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下,善于充分利用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作用,把人的现代化建设推向更高的层次,具体路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人的现代化的理论指南。让马克思主义“渗透到群众的意识中去,渗透到他们的习惯中去,渗透到他们的生活常规中去。”[11]100不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实化、生活化,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的认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否则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就会被种种资本主义势力所侵蚀腐化。因此,实现人的现代化就要关注人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提高人们对社会思潮的分辨能力和选择能力,以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指导,进行适合我国国情的人的现代化探索。

其次,坚持系统论的原理,重视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社区、大众传媒等的交互作用对人的现代化的影响,要运用系统的方法,协调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发挥每一个因素的积极作用,促进人的现代化。通过家庭教育培养现代化的独立、自信和宽容等品质,对一切思想和行为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人的现代化多维的理性的发散的思维方式,正确看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丰富人的内心世界,开阔人的理论视野。同辈群体会从模仿、暗示、感染以及从众等方面影响人的行为和观念进行调适,促进人们观念和知识的更新,培养人的集体主义意识,因此说同辈群体是促进人的现代化的有效因素。发挥大众传媒的导向作用,培养人接受信息的能力,加强信息共享与交流,打破传统的狭隘视野,加快人的现代化的进程。社区也在一定程度上规定着人的衣着模式以及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模。帮助人们逐步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形成了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再次,人的现代化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关系。任何现代的因素被认同和接受都必须与传统相融合。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特色优秀文化基因,要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进行开发,促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转型,必须要坚持扬弃与创新,推进形成积极健康的注重人文精神的现代化的新文化,培育中国特色的现代人的尊重友爱、和谐互助的新风貌和新型的人际关系,提升人的价值。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在其《新发展观》一书中指出:“只有在每个人所赞成的和在其各种活动中感受的各种文化价值范围内,每个人才能充分实现自己发展的潜力。脱离了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我们就不能有意义地评判任何发展”。从传统向现代的嬗变中还包含着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关系问题。因此,需要考察外来文化的理论源流和发展趋势、以及价值立场和实践场域等方面,使人们能正确处理几种文化的关系。

最后,正确对待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罗马俱乐部已故主席贝切伊在《论人的素质》一书中认为:“解决人的问题应该先于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变革。”因为人是现代化的主体,是现代化的最基本因素,人的现代化制约着社会现代化的速度、程度和规模。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和最终目标,人的现代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注释:

①关于主流价值观被边缘化的相关调查资料参见高源:《“未来10年10大挑战”调查报告》,载于《人民论坛》2009年第24期.

②西方关于现代化理论有:保罗·哈里森在《第三世界、苦难曲折、希望》中对人的现代化的论述,以及英格尔斯的人的现代化理论,还有罗伯特·E·沃德的经济现代化,萨缪尔·亨廷顿的政治现代化。此外,韦伯、迪尔凯姆、帕森斯等通过从不同侧面对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进行比较来阐述理论。

[1]塞缪尔·享廷顿.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英格尔斯.走向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11]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编辑:徐永生)

An Analysis of Human Moderniz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Philosophy

ZHU Xiao-lin
(School of Marxism,Hohai University,Nanjing 210098,China)

There exist a few problems in current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people,such as too much emphasis paid to material modernization and simple transplant of western modernization theory.Human modernization lies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lifestyle,ideology and social relations,the ultimate goal is to realize human freedom and overall development.To achieve human modernization,we should adhere to Marxist modernization theory,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effects of interactive roles of family,school,peer groups,community and media on human modernization,handle correct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cul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eign culture and native culture,examine theoretical origins,developing trends,standpoints and practice fields of various cultures,and correctly tre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modernization and social modernization.

human modernization;dilemma;connotation;essence;way

B 038

A

1671-4806(2014)03-0089-05

2014-02-12

无锡市教师教研专项课题项目(2013WXJY22)

朱晓林(1985—),女,辽宁盖州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马克思现代化价值观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我的价值观
边疆治理现代化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