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科普期刊网络化发展之路探析

2014-03-21杨亮庆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网络化纸质科普

杨亮庆

(中国青年报社法治社会部,北京 100702)

【传媒学研究】

我国科普期刊网络化发展之路探析

杨亮庆

(中国青年报社法治社会部,北京 100702)

信息技术的发展势如破竹,给科普期刊带来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发展带来机遇。文章首先对我国纸质科普期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概述,阐释了网络化发展的优势,然后对我国网络化发展现状进行说明,并做了具体分析,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

科普期刊;网络化;发展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传播技术获得空前突破和发展。作为肩负传播信息使命的传媒业,迎来了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的春天。当前社会已经进入由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共同组成的大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已不可避免地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生存竞争。[1]对于传统媒体之一——期刊而言,品种的增加、知识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使读者选择余地扩大。与此同时,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使人们的兴趣和消费心理发生变化,加之期刊本身也没有完全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运作,因此面对网络化和数字化的发展态势,期刊营销持续低迷,市场拓展举步维艰。作为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的科普期刊,与新闻类、时尚类的期刊相比,形势则更为严峻。曾风靡一时的《科学画报》(创刊于1933年)、《知识就是力量》(创刊于1956年)等,早已没有了往日的风光。《科学画报》最高发行量曾达到130万份,现在仅有5万份;《知识就是力量》发行量则从50万份下降到现在的2万份。所以,借助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实现科普期刊网络化,是我国众多科普期刊未来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因素。正确认识纸质科普期刊的生存现状、期刊网络化的优势,厘清期刊网络化进程中所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将有助于科普事业的发展。[2]

二、纸质科普期刊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期刊数量有所增加,但大多是新闻类、时尚类等期刊,科普杂志的发展则相对迟缓。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2]

(一)外部的压力

第一,伴随新浪、腾讯等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其内容也开始向科普领域延伸,某种程度上带走了部分科普读者群体,挤占了部分科普期刊的市场。

第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全民科学素养仍然不高、科普意识不强。其对功利性精神文化的追求,严重影响了科普期刊的发展。

第三,大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领域窄众化,但传统科普期刊难以在短期内实现转型,这导致大而全的内容无法满足窄众化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

(二)自身的桎梏

第一,人才的缺失。科普杂志的质量高低,取决于是否拥有一支既具备广博科技知识背景、又懂得经营管理与策划的采编队伍。但是目前多数科普杂志的人才队伍尚不能达到此要求,致使科普期刊缺少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第二,市场意识薄弱。我国目前的科普期刊多数由政府投入建设,导致其对市场规律的把握较差,定位不够科学,使其经营运作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无疑降低了科普期刊的竞争力。

三、科普期刊网络化发展优势

相较于传统的纸质科普期刊发展方式,网络化发展不失为一条创新之路。其具有如下优势。[3]

(一)表现形式多样

网络多媒体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集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影像于一体。网络科普期刊采用多媒体形式展现,能让原本晦涩难懂的科技知识更容易让读者理解并接受,其形象、直观的传播方式也更能吸引众多读者群体。

(二)具有交互功能

网络信息传输技术能满足期刊的编者、文章的作者和读者实时交流的需求。编者、作者、读者可通过期刊论坛等途径在网上直接交流沟通,答疑解惑,并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这种为读者提供更便捷、简单的参与渠道,既能更好实现科学传播的目的外,也是吸引读者、培养忠实用户的有益方法。

(三)传播速度快

与纸质期刊运作周期不同,网络期刊在实现无纸化的同时,免去印刷、发行等多个环节,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如《自然》、《科学》等诸多期刊,基本都能实现网络版在纸质版出版当天同时上线,快速展现在读者面前。

(四)传播范围更广

网络使信息的传播、交流和获取更加便捷。这使网络版科普期刊的传播基本消除了地域、时间的限制,为科普期刊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创设了捷径。

(五)定制化服务强

网络化后,读者可按需浏览、阅读和下载文章全文内容,使“私人定制”的功能更强。此外,因网络具有超链接功能,读者还可根据自己的需求检索和查找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使阅读更便捷。

(六)有利于资源共享

与传统期刊不同,电子期刊可满足多个用户同时通过互联网阅读,不受时间、地理环境等限制,在节约纸张等成本的同时,提高单本阅读利用率。此外,读者还可以把自己认为好的文章,通过分享的方式推荐给他人。

四、科普期刊网络化发展现状及其分析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科普期刊网络化发展是必然趋势之一,应对其正确认识。

(一)发展现状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科普读物的网络化发展较为迅速,国际知名的科技期刊均已上网。根据美国图书馆协会发布的统计显示,全世界约10万种常用期刊中,能通过网络途径获得的有3万种,美国科普期刊网络化的比例最高,约60%都推出了在线期刊。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普期刊的网络化程度还比较低,但也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4]1992年,《中文科技期刊片名数据库》推出,标志着我国网络化期刊的萌芽,其中收录了中文科技期刊仅600种。到1996年时,科技部组织实施期刊集中上网工作,大量国内期刊开始实现网络化。2009年,在网络化和数字化建设方面,95%的期刊自建网站,超过半数的期刊实现全文上网。[3][5][6]

科普期刊如何有效地进行网络化发展是很多科普期刊极为关注的焦点。目前,主要的拓展途径有两条:一是自建网络平台,实现刊网互动;一是借助网站代理商,进行资源优化整合。[7]

1.期刊与网站代理商方合作,进行资源优化

整合《中国精品科普期刊文献库》是以网络化出版形式传播科普知识的全文数据库。该数据库择优收录我国精品大众科普期刊的文献,读者群体主要是高校、科研单位、企业、政府等机构及社会大众。如创刊于1956年的《知识就是力量》,是50年代曾红极一时的综合科普期刊。其选择的网络发展路径是依托中国期刊网,实现上网的功能。

2.期刊自行建设网络平台,实现刊网互动

获《科学美国人》独家授权的简体中文版《环球科学》,由中国科普传媒集团电脑报和科学美国人联手推出,创建了独立的网络平台。一方面,网站提供杂志目录和索引,并将一些精彩文章用丰富的网络表现形式呈现给读者;另一方面,网站建立了生命、天文、地球故事、能源环境、热门科技、观察、专家解答等栏目,为读者提供了更宽泛的科学知识、科技动态。同时还创建了便于读者与编辑、读者与读者互动交流的环球科学论坛。另外,还提供了网上订阅、广告投放的入口。

3.期刊自建网络平台,同时也与网站代理商合作

创刊于1979年6月的《百科知识》,既建有自己的网络平台,也加入了《中国精品科普期刊文献库》。采取类似策略的还有1999年由《科学世界》杂志,引进日本《NEWTON》杂志的部分版权而形成的《Newton-科学世界》。

(二)具体分析

综合《百科知识》、《知识就是力量》、《环球科学》、《Newton-科学世界》四大知名科普期刊网发展络发展情况,可以发现存在这样的一些状况:

(1)传统科普期刊网络发展主要形式依然是依托第三方机构的“期刊搬家”,即使是自行建设网络版,也只能作为纸质期刊的翻版。因而,对那些科普期刊而言,建立一个宣传自己的网站,并安排专人负责维护和管理,存在一定困难。

(2)部分自建网站只向读者提供期刊简介及目录,达不到严格意义上的期刊网络化要求,利用率也较低。

(3)目前只有个别科普期刊(以新兴科普期刊为主)借鉴了国际著名期刊的运作模式,建立自己的网络营销平台,将发布、订阅、支付等功能在网上实现。

(4)科普期刊普遍情况是,仅实现了纸质内容的数字化,互联网的多种体现形式没有运用起来,没有专门针对网络期刊的内容。目前,大量科普期刊出版单位仍是将传统出版业务作为核心业务,没有为网络出版物配备专门的采编团队,网络化期刊的内容都由传统纸质刊物提供。

(5)已建立的编者、作者、读者在线交流平台交互性差。交互性是网络版较印刷版最大的优势。但目前建立起来的交流平台,基本都没有充分发挥网络交互作用,即使建立了论坛,也因各种原因,访问者、参与者极少。

五、科普期刊网络化发展建议

(一)量力而为实现上网,凸显个性化特征

传统科普期刊应该创造条件实现期刊上网。从短时期看,加入第三方机构数据库可能会造成发行量的下降,影响期刊的收益。但从长远看,加入数据库后,期刊知名度、文章被引频次等都会有所提高,能帮助传统期刊更好地应对网络媒体的冲击。

网络能够吸引读者,一方面是因为他没有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便捷性;另一方面是它集文字、图片、视频、声音于一体多媒体呈现方式。但各数据库为科普期刊建设的网页较为简单,甚至是通用固定模板,表现形式单一,不能达到整合资源、宣传期刊、突出个性、树立品牌的效果,所以应逐渐推动、寻求多样化、差异化的网络表现形式。

(二)强化服务读者意识,提供定制化服务

网络具有互动性强、实时更新、传播方便、海量存储等特点,读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要阅读的内容。同时,对于自己认可或喜欢的文章,还可实时分享,从阅读者变为传播者。此外,利用网络平台,读者还能实现与编者、作者间的在线交流。出版社也可根据读者的要求,为读者提供推送等个性化服务,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三)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引导交互活动

可以通过制造科普相关热点话题讨论、热点投票等网友兴趣点集中的话题,来增加网站人气和跟帖质量。话题一定要结合热点,结合的热点越及时、越接近用户体验,所获得的效果也就越好。同时要重视回复,编辑人员应对每一个回复与新帖子都要作出有质量的回复。

线上话题辅之以线下活动、专家在线交流等手段,可以培养忠实读者群和用户群,为期刊网站引进更多“外围”群体。

(四)拓宽宣传渠道,挖掘市场潜力

网络本身为科普期刊提供了便捷、有效的传播渠道。一方面,通过实现定制化服务,满足读者阅读需求,进而调动更多潜在的读者群,扩大期刊的传播范围;另一方面,期刊也可自行向大型门户网站推送精彩、特色内容,要求合作网站对期刊进行推广,拓宽期刊、网站宣传渠道。

在适应网络冲击的同时,从中挖掘盈利模式。如借助网络开展相关辅助经营服务,实现网站服务市场化,通过收费加广告的方式,来支持与扩大网络版的建设。收费内容要合理、科学定价,在不影响网络版发行的情况下,突出内容为王,赢取读者,特别是忠于读者,从而使科普期刊网站朝着精品化方向发展。

六、结语

倡导科普期刊的网络化发展,是适应大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需求,如果传统科普期刊依然固步自封、因循守旧,那么必然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形势,在市场竞争中定然处于极为不利地位。网络化发展,不是简单地把传统期刊内容进行网络化传播,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创新发展,打造网络科普期刊品牌,不断提升其影响力。当然,科普期刊的网络化发展,也不是完全否定传统纸质期刊。传统期刊依然具备网络期刊所没有的优势,比如不少读者仍习惯于纸质阅读,认为能增强阅读的专注性、连贯性等,且无损于眼睛及有助于记忆,这是网络期刊无法满足的。因此,在科普期刊网络化的过程中,决策者仍要从期刊的客观实际出发,审时度势,将印刷版和网络版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二者优势,走出一条适合科普期刊发展的光明之路。

[1]向淑君.大媒体时代:科普期刊如何生存[J].中国出版,2005(3):36-38

[2]吕靖.纯网络版科技期刊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科技与出版,2008(7):16-18

[3]杜玲,刘岩.科技期刊网络化优势及我国期刊网络化发展现状[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9(6):116-118

[4]陈月婷.科技期刊网络化内涵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5):609-613.

[5]曾建勋.中国期刊网络化发展现状与走向[EB/OL].(2008-06-06)[2014-04-02].http://blog.163.com/tianzi 3692681@126/blog/static/3513782420085675540352/.

[6]李朋.浅析科技期刊网络化的优势及发展趋势[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69-70.

[7]徐小敏.传统期刊网络化拓展的有效范式[J].中国编辑,2009(1):35-37

(编辑:徐永生)

Analysis of the Position of Mobile Media in the World Media Pattern

YANG Liang-qing
(China Youth Daily,Beijing 100702,China)

With the functional enhancement of mobile terminals and development of mobile network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mobile phone has become a widely accepted medium in the current society.Mobile phone is thought to be the fifth medium besides newspaper,broadcast,television and the internet.However,this paper questions this statement.Through reconstruc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different media,it determines the position of mobile media in the media pattern.Mobile media is between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world media and dual identity is 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 of mobile phone.

mobile media;media pattern;the first world medium;the second world medium

G 237.6

A

1671-4806(2014)03-0085-04

2014-04-22

杨亮庆(1978—),男,江苏南通人,编辑,副主任,硕士,研究方向为新媒体传播。

猜你喜欢

网络化纸质科普
四川省图书馆发布2019年阅读报告
科普达人养成记
科普漫画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全媒体时代纸质图书出版思考
当代新闻学的网络化发展
独立书店浪漫的纸质生活
基于OPC的网络化群梯管理系统开发
网络化时代社会认同的深刻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