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社会学视角下地方高校与云南壮剧教育传承的关系研究
——边疆少数民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研究(之三)

2014-03-21李萍

文山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壮剧遗产地文山

李萍

(文山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 文山 663000)

教育社会学视角下地方高校与云南壮剧教育传承的关系研究
——边疆少数民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研究(之三)

李萍

(文山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 文山 663000)

针对云南壮剧的传承困境问题,地方高校可通过整合校内外各类科研和教育资源,为教育传承云南壮剧建设一个集科研、校内外教育为一体的服务平台,使地方高校在参与云南壮剧教育传承保护服务实践过程中互动生成一种共存、共建和共生共赢的关系,为地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传承和难保护的社会问题,提供一种基于双向互动关系而获得共赢的问题解决模式。

地方高校;云南壮剧教育传承保护;关系研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地方高校参与云南壮剧教育传承保护的关系定位

地方高校参与云南壮剧教育传承保护的关系定位,主要涉及二者间的共存关系、共建关系和基于共生的共赢关系三个层面。

(一)基于同一地域的地缘共存关系

首先,云南壮剧的三个分支,皆产生和流行于文山州境内。富宁土戏、广南沙戏和文山乐西土戏,分别产生和流行于富宁县东北部地区、广南县的北部和东部地区和文山县德厚镇乐西村。[1]22其次,作为文山州境内唯一的一所地方高校,文山学院具有服务地方民族文化发展的社会职责。因此,基于同一地域的地缘共存关系,是地方高校参与云南壮剧教育传承保护关系定位的基础。

(二)基于服务需求与服务供给的共建关系

从解决社会问题的层面看,当云南壮剧的生存与发展面临传承困境时,地方高校有责任和义务为其提供力所能及的科研和教育传承服务。首先,从共建关系的角度来看,应从遗产地学校教育缺位的问题切入,探索一种地方高校主动参与科研服务和教育传承保护服务的校内外传承模式,以便在地方高校与云南壮剧可持续发展之间建立一种基于双向良性互动的共建关系。其次,从共建关系的实践来看,二者基于双向互动的共建关系实践,不仅需要解决好地方高校的服务角色如何定位及其扮演的问题,还需要在实践过程中通过科研服务解决好如何整合开发遗产地地方教育资源和连结相关社会资源等具体方面的服务问题。

(三)基于共生的共赢关系

首先,“共生”的生物学定义,指的是两种不同生物之间所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在共生关系中,一方为另一方提供有利于生存的帮助,同时也获得对方的帮助。[2]其次,“共赢”,指的是合作的双方或多方能够共同获得利益。[3]本文借用共生和共赢的概念,阐述了地方高校与云南壮剧教育传承保护之间相辅相成的互利共赢关系:一方面,地方高校通过整合教育资源、提供教育传承服务,以帮助云南壮剧解决传承保护方面的困境问题;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在提供教育科研实践服务过程中,也锻炼了校内科研教学的服务团队,并收获了相应的教学科研成果。因此,地方高校在参与云南壮剧教育传承保护服务实践过程中互动生成的基于共生的共赢关系,不仅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难的社会问题提供了一种双向共赢的解决途径,而且也为地方高校服务地方拓展出了一个新的科研教学服务领域,推动了地方高校的创新服务及其多个层面的发展。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地方高校在参与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及其研究服务的实践过程中,互动生成的共存、共建和共生共赢的关系,是地方高校服务地方民族非物质文化发展的一种基于良性互动的实践关系。

二、地方高校参与云南壮剧教育传承保护的关系实践

(一)研究服务实践类

1. 学术期刊平台建设:文山学院学报壮剧研究特色栏目

(1)地方高校学报通过开设云南壮剧研究栏目的方式,自觉搭建学术研究成果的宣传展示平台。2006年11月,学校召开专家座谈会,讨论学报从2007年起开设云南壮剧研究栏目问题,并向与会专家约稿,此举对于保护、传承、提升、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壮剧、地方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4]

(2)云南壮剧研究栏目设置以来的学术研究成果综述。第一,从期刊文章的数量来看,作为文山学院学报独有的特色栏目,云南壮剧研究栏目自2006年酝酿并于2007年正式设置以来,每期刊载2~4篇学术文章。截止2014年5月,已累计发表壮剧学术期刊文章59篇。其中,2006年1篇;2007年8篇;2008年8篇;2009年6篇;2010年8篇;2011年10篇;2012年6篇;2013年8篇;2014年4篇(第1、2期)。第二,从期刊文章的选题来看,既有对云南壮剧的起源历史、云南壮剧的文物调查、人文内涵、艺术特征、剧目音乐的艺术探索、多声腔腔调音乐的系列研究,也有云南壮剧与壮族宗教、民歌等其他文化间的关联性研究,还有云南壮剧传承群体的形成发展、目前的传承困境现状调查、地方高校介入遗产地开展社区教育传承保护模式的实践探索研究等对策方面的研究,研究选题内容多样,但系统深入的专业研究较少,有待加强。第三,从期刊文章的社会效果来看,上述研究成果对挖掘、保护、传承云南壮剧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虽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需要加强,但不可否认这些成果已经是目前云南壮剧研究的最新成果,它们代表了目前云南壮剧研究的最高水平。[5]

(3)云南壮剧栏目在科研人才培育和学术交流互动等方面所发挥的正功能。围绕壮剧研究栏目所形成的壮剧研究学者群,如曲六乙、黎方、何朴清、刘诗仁、许六军等都是云南壮剧研究的老专家,这些权威又带出了刘琉、徐建等年轻研究者,该研究群体的壮剧研究文章几乎都发表在“壮剧研究”栏目,这就决定了“壮剧研究”栏目的权威性,并由此成为《文山学院学报》的特色栏目,进而又凸显学报的特色。[5]由此可见,学报壮剧研究栏目的宣传平台服务,不仅为云南壮剧的研究提供了学术成果的宣传平台,而且还通过这个平台聚集了一批老中青学者群,成为云南壮剧学术研究群体的传承平台、科研成果分享与学术交流互动的平台。因此,在地方高校学报搭建壮剧文化科学研究成果展示平台的做法,值得借鉴。

2. 科研服务实践:课题的申报立项及在研情况

根据选题内容和课题级别的不同,可将所获立项的云南壮剧课题分为两类:第一类,云南壮剧资料收集整理和云南壮剧音乐研究类课题,如许六军主持完成的校级重点课题“富宁土戏〔哎依呀〕〔哎的呶〕壮剧班社田野考查及研究”和一般课题“整理、编辑《富宁土戏田野考查资料》”和“广南沙戏和文山乐西土戏田野调查及研究”以及“富宁土戏〔乖嗨咧〕〔依嗬嗨〕壮剧班社田野调查及研究”等课题,课题组运用数码设备和数字化技术对民间壮剧班社演出的剧目进行摄录和保存;课题组还先后对一批壮剧土戏班社和沙戏班进行了壮剧音乐的田野调查,并在调查基础之上撰写发表云南壮剧音乐的系列论文10余篇,其中有3篇论文填补了少数民族戏曲音乐研究的空白。[6]第二类,云南壮剧的保护传承研究类课题。一是文山学院音乐系刘琉主持完成的校级科研项目“云南壮剧保护和传承研究”。二是文山学院民族研究所李萍博士主持在研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2YJC840020)和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12XSHO17),其子课题不仅涉及云南壮剧文化进校园、进政府、进媒体、进遗产地农村社区开展教育传承模式的探讨,而且还涉及地方政府、学者、传承人及其媒体在云南壮剧保护过程中的文化自觉能力类型构建与建设研究。

(二)教育服务实践之一:云南壮剧保护认知教育进大学开展校内课堂教育

1. 依托艺术学院音乐专业选修课开展的云南壮剧认知教育

2013年12月,云南壮剧文化学者受邀到艺术学院音乐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云南原生态民族音乐”课堂,开展关于云南壮剧基础知识的认知教育讲座。(1)教学目标。面向艺术学院学生开设云南壮剧专题讲座活动,旨在通过培养专业学生对云南壮剧的认知教育,激发其参与传承的行动,为毕业后从事基层文化辅导的工作提前进行认知、认同和合作参与的教育。(2)教学方式。以专题讲座PPT演示的方式为主,以讲座者与学生的课堂互动为辅。(3)教学内容。以云南壮剧基础知识的介绍为主,涉及云南壮剧的分支及其形成;云南壮剧的文学剧本、演出剧场类型、演出习俗;云南壮剧的艺术形态、角色形象;云南壮剧音乐的7个组成腔调、特色乐器、器乐曲牌;云南壮剧文物;云南壮剧组织(一个专业剧团和多个农村土戏班)的传承保护现状;主讲人参与保护传承云南壮剧的故事等内容。(4)教学效果。笔者通过对到课的35名学生进行的课堂问卷调查分析可知:第一,认知教育效果明显。通过讲座形式开展普及云南壮剧基础知识的认知教育,达到让艺术专业学生从专业知识角度认识和了解云南壮剧的教学目标。第二,学生进一步学习传承云南壮剧的教学服务需求明显。首先,学生在回答今后开设云南壮剧技艺传承课程的必要性时,有33人回答必要且重要,占94%;有1人回答无所谓,占3%;有1人回答没有太多必要,占3%。其次,学生在回答是否会选修此类传承课程时,有32人回答会选课,占91%;有1人回答如果学分没修够才会选,占3%;有2人不会选课,占6%。(5)课程意义及其价值分析。第一,从实践层面尝试的可能性。云南壮剧文化学者进艺术学院专业必修课开展专题讲座的模式探索,使云南壮剧进地方高校课堂得以实现,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第二,开展云南壮剧认知教育,普及基础知识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从学生课前对云南壮剧的认知状况调查分析其必要性,有8人回答不知道云南壮剧是什么,占23%;有25人回答大概知道云南壮剧是什么但却说不太清楚,占71%;只有1人回答对云南壮剧很了解也很熟悉,占3%;1人无回答,占3%。另一方面,从学生认识云南壮剧的方式途径调查可知,有34人回答通过老师在课堂上介绍才得以了解,占97%;只有1人回答曾听老人说起过,在书上看到过,占3%。学生对云南壮剧知晓度较低、认知渠道较少,由此可见开设此类非遗教育认知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 依托全校公共选修课开展的云南壮剧保护教育

(1)教学目标。面向全校开设的《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选修课程中设计有云南壮剧保护教育的专题内容,旨在通过邀请壮文化学者到课堂与学生互动的教学环节,分享其参与保护云南壮剧的艰辛故事,以便唤起大学生参与保护传承云南壮剧的文化自觉意识和能力,尤其注重培养其文化自觉参与壮剧保护的行动能力、合作能力和反思能力。(2)教学方式。采用授课教师和特邀嘉宾合作的方式进行启发式的互动教学,既注重与学生的课堂互动,也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的效果评估。(3)教学内容。第一,授课教师开展的保护教育内容,涉及云南壮剧的文化价值与地位(云南四大民族剧种之一)、云南壮剧的定义与分类、界定过程及重要会议、云南壮剧的发展历史以及政府参与保护的情况、国家级非遗·云南壮剧和云南省省级非遗·壮剧之乡的申遗情况、云南壮剧的保护情况介绍等。第二,特邀主讲嘉宾开展的传承教育内容,一是云南壮剧的内容和形式的介绍,涉及音乐、剧本、服装、舞台、演出习俗等内容。二是分享其参与云南壮剧保护所经历的故事和应引起的思考等内容。(4)教学效果。一是数量层面的效果,已培养四个班级360人。二是质量层面的效果,学生中成长最多的以壮族学生和生活在云南壮剧三个分支地域(富宁县、广南县和文山市乐西村)的学生最为明显,其能力培养以认知能力和反思能力效果最佳。(5)课程意义及其价值。第一,当下的课程价值。通过全校公共选修课的保护教育和传承教育,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云南壮剧,反思保护的历史与现状,引导大学生思考其参与保护的方式方法。第二,长远的课程价值。结合学生毕业后到少数民族地区从事教师、公务员等职业的可能性特点,让学生在大学期间接受非遗保护的预防性教育,倡导学生自愿参与传承和保护云南壮剧,即便是那些不愿意参与行动的学生也能具有不去破坏非遗的理念,此课程的长远价值即由此得以体现。

(三)教育服务实践之二:云南壮剧传承保护教育进遗产地农村开展校外社区与社会教育

1. 服务方式。以文山学院民族研究所专业人员介入富宁县那能乡那瓜村社区,开展云南壮剧传承人才培养的遗产地社区教育传承保护服务为个案,综合运用社会工作小组方法和行动研究等方法,通过对服务构想方案的设计、研究、再实践等边研究边服务的交叉实践过程、社区资源与社会资源的整合等方式,完成校外遗产地的社区与社会教育服务。

2. 服务目标。通过培养云南壮剧遗产地传承人、壮剧爱好者、社区民众等相关者,自觉参与本社区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能力和在经历困境时的抗逆力培养,实现云南壮剧民间土戏的可持续发展。

3. 服务内容。重在促进戏班传授者与学生之间教学的良性互动关系,以便更好地传承云南壮剧唱腔、表演以及乐器等技艺,使得云南壮剧后继有人,实现可持续发展。

4. 服务对象。面向全体社区成员,重点面向那瓜村小学自愿参与学习传承云南壮剧的在校小学生,服务过程中也会涉及参演小学生的家长、小学老师、戏班传承人、导演、村组长、活动组织者和社区居民等服务对象。

5. 服务效果。通过为期一年(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的社区与社会教育服务,第一,那瓜村12名小学生壮剧爱好者自愿参与壮戏的传承,从其成长来看服务效果——他们从不确定是否喜欢到喜欢,从不敢上台表演到游刃有余参演,从只会表演一小段简单的唱腔节目到可以合作演出一个壮剧剧目,从那瓜村舞台走向那能乡的舞台和富宁县的舞台进行表演,从只会壮戏表演到同时掌握了鼓锣等乐器的演奏,在社区教育服务过程中,针对参与者提升的不仅是认知能力,还有对壮剧的自觉认同能力和参与传承的行动能力。第二,戏班传承人、导演、参演小学生的家长、老师、村组长、活动组织者和社区居民在服务过程中的成长,经历了认知、认同、参与合作行动的成长过程,教育服务效果已达到。

6. 服务活动的意义及其价值分析。文山学院民族研究所发挥非遗保护研究项目平台及其服务人才优势,依托两项国家级科研课题的平台及其经费支持,重点探索遗产地云南壮剧人才培养的科研服务模式和教育服务模式,为地方高校服务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拓展出一项新的服务领域,探索出一种边研究边服务的遗产地社区与社会教育模式,并通过实践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三、地方高校参与云南壮剧教育传承保护的困境

(一)研究服务的困境

1. 研究者个人参与及其团队合作的困境

(1)从团队参与云南壮剧研究的现状来分析,个人研究行为多,组织团队合作行为少。研究参与者“单打独斗”的“散打”现象较为多见,尚未形成专业的研究团队,更没有在学校民族研究机构层面形成有合力的研究服务团队。(2)从个体参与云南壮剧研究的现状来分析,专业人员参与者较少,重视田野调查者更少。从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及其条件来看,一是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专业的研究人员数量有限,二是有兴趣者少,愿意参与者则更少,研究氛围的营造有待完善。三是由于调查差旅费有限、教学任务多无法兼顾、主观上没有足够重视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地方高校研究者深入遗产地去调查了解传承保护服务需求并提供研究服务者较少,云南壮剧的田野调查研究应引起重视。

2. 从研究选题来看,缺乏系统的研究规划

从文山学院学报“壮剧研究”栏目期刊文章的发表来看,有的学者已经在做系列研究,如壮剧音乐和壮剧教育传承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已经有系列成果发表,但大多数文章的选题则缺乏明确的研究规划。

3. 地方高校主办或合作承办的与云南壮剧相关的学术研究活动较少

虽然已基本具备召开云南壮剧学术研讨会的条件,如文山学院学报“壮剧研究”栏目平台运作及其论文群的形成、国家级和校级课题的立项与在研、校内外已集聚了一批云南壮剧研究人员、已有专职的民族研究所机构成立运作等,但却没能实践与实施,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文化部门合作开展的研究活动有待拓展和加强。

(二)教育服务实践的困境

1. 校内教育服务实践的困境

第一,目前可将云南壮剧作为教学内容介入的教学活动,大多数系在相关课程中进行“搭车”教育,即没有单独开设的云南壮剧课程,而只是在部分专业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中穿插相关知识进行简单的认知教育。课程“搭车”式的认知教育,授课时间少,即便是一次专题讲座最多也只有120分钟,在短短的两个课时内要介绍云南壮剧的概况内容,其深度和广度难免受限。因此,此类“走马观花式”的认知教育,不利于学生对云南壮剧全方位深入系统的了解和认识。第二,面向全校开设的《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课程,虽然授课教师设计有云南壮剧保护教育的专题,但由于此类公共选修课面向全校各个专业学生开设,而有些学生的选课动机只为学分而来,因此,针对此类学生开展的教学服务效果有限。

2. 校外教育服务实践的困境

目前,在校外开展的云南壮剧遗产地的社区与社会教育,已经从国家级科研项目的行动研究层面开始探索和实践,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此类教育服务的开展,目前仍没有形成固定的服务平台,也没有专职的服务者和专项的服务经费支持,一旦课题结题,经费来源就中断难以可持续进行下去,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四、地方高校参与云南壮剧教育传承保护的共存、共建和共生共赢关系展望

(一)研究服务实践的关系展望

1. 以学校民族研究所为平台,建设云南壮剧研究团队和教育传承服务团队

首先,组建成立云南壮剧保护研究团队,以便通过整合校内外云南壮剧研究人才资源,形成合力共同参与到系统深入的云南壮剧专题研究中来。其次,云南壮剧教育传承保护服务团队的建立,应着眼于服务层面,整合校内专业人员、遗产地社区教育人才、州内本土教育人才等各类人才资源,组建以学院专业必修课、全校选修课、遗产地社区与社会教育课程等多元化的教育课程师资队伍,面向遗产地大中小学校、遗产地社区及其传承者群体,开展基于不同需求的教育教学服务。再次,应重视开展云南壮剧的专业教育培训活动。面向校内的云南壮剧研究爱好者,通过开展研究方法、传承方法和保护方法等方面的培训活动,组建科研团队开展云南壮剧系列研究等措施来完成云南壮剧研究团队的专业建设。最后,在提供教育研究服务行动的过程中,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使用灵活多样的服务方法,提供人性化的科研服务和教育传承保护服务。

2. 开展多样化的学术研究活动

一是组建团队,从申报校级课题为起点,为省级、国家级课题的申报奠定前期的研究基础。二是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同举办集壮剧展演、现场观摩体验和学术研讨为一体的学术研讨会,从多个层面宣传研究云南壮剧的保护与传承。三是在研究选题方面,应多关注现实层面的传承困境问题,如云南壮剧专业剧团的改制问题及其后续影响问题、云南壮剧民间土戏班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戏班成员大部分外出打工引发民间土戏班招生难的传承困境问题、对策问题研究等方面。

(二)教育服务实践的关系展望

1. 以问题为服务导向,边开展服务需求调查,边提供教育传承保护服务

有鉴于遗产地云南壮剧民间土戏班目前所面临的招生传承难、专业壮剧团人员流动大等问题困境,建议以地方高校民族研究所为服务平台,首先深入到云南壮剧遗产地开展教育服务需求调查评估,然后再根据需求设计有针对性的教育服务方案,并根据实际条件逐步实施。

2. 倡导地方高校与地方文化单位合作,开展云南壮剧的传承教育和保护教育

首先,无论是对云南壮剧传承教育课程和保护教育课程的开发、师资课酬经费的筹措,还是壮剧传承人才和保护人才的教学培养实践等方面,都需要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文化部门,甚至是遗产地社区内外成员个人等相关者的共同参与行动才能完成。其次,云南壮剧教育传承保护课程的教材开发、师资来源等方面的合作,需通过整合文山学院艺术学院师资、文山州壮剧团专业演员、县级文化馆辅导老师、已退休的第一线壮剧辅导老师、云南壮剧剧作家、音乐创作人、研究学者等各方面的教育人才资源,才能保障云南壮剧认知教育和传承教育的开展。

3. 校内外课程服务合作的模式值得倡导

首先,从合作模式类型来看,一是包括在校内依托专业必修课程开设的云南壮剧传承教育课和依托全校选修课程开展的云南壮剧保护教育课两种类型。二是校外遗产地社区,依托民族研究所专业研究人员和教学服务人员,整合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资源开展社区平台传承云南壮剧民间土戏的活动教育。其次,现阶段的传承教育和保护教育,应以认知教育和认同教育的开展为基础和教育重点,然后逐步提升到自觉参与行动能力、合作能力和反思能力的教育培养等层次。再次,认知教育内容的传授方式应多样化,如可邀请文山州壮剧团或民间土戏班进校园开展展演活动、也可以让学生现场观看文山州壮剧团大型壮剧如《彩虹》的演出视频,还可以邀请云南壮剧剧作家、音乐创作者、州壮剧团从业者、土戏班班主和传承人到课堂进行现场分享与互动,增加学生对云南壮剧的感性体验,从而激发其对云南壮剧的认知兴趣,进而激发参与保护和传承的内驱力。

(三)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与营造的展望

首先,从云南壮剧藏书的情况来看,一是图书馆、民族研究所和艺术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中,与云南壮剧有关的藏书数量有限。二是对云南壮剧知晓并感兴趣的读者数量有限,需要开展带有引导性质的宣传活动。其次,从壮族学生社团开展活动的情况来看,壮族历史文化交流协会目前的活动中并未涉及到云南壮剧的传承或保护活动,壮族学生对自己本民族的国家级非遗——云南壮剧的认知了解受限,需要引入社会工作小组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有针对性地为学生社团成员开展云南壮剧传承保护的系列教育活动,以便通过培养其参与云南壮剧传承保护的自觉认知能力、自觉认同能力、自觉行动能力、自觉合作能力和自觉反思能力,进而参与到开展学生社团活动营造校园壮剧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行动中去。

综上所述,笔者以文山学院参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壮剧的教育传承保护实践为个案,从教育社会学视角关注地方高校在参与云南壮剧教育传承服务实践过程中互动生成的共存、共建和共生共赢的关系,通过对二者的关系定位、关系实践、关系困境和关系展望,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传承难保护的社会问题,提供一种基于双向互动关系而获得共赢的问题解决模式。

[1] 黎方,何朴清. 云南壮剧史[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2] 百度百科. 共生[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174295. htm?fr=aladdin.

[3] 百度百科. 合作共赢[EB/OL]. http://baike.baidu.com/ view/2906013.htm.

[4] 胡耀池. 文山师专学报将开设云南壮剧研究栏目[J].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封二、封三.

[5] 王光斌. 特色栏目与刊物特色 ——《文山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审读报告[EB/OL]. http://wssz.chinajournal.net. cn/EditorB/WebPublication/wkTextContent.aspx?contentID= b787d5bd-daf0-4334-857b-c0274224bd7f&mid=wssz.

[6] 李萍. 云南壮剧研究者的文化自觉行为及方式研究[J].文山学院学报,2013(2):1-5.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 Universities and Education-Inheritance of Yunnan Zhuang Dram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Sociology: The 3rd Study of Education-Inheritance of State Nonmaterial Culture Heritages of Frontier Minorities

LI P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Nationalities, Wenshan University, Wenshan 663000, China)

Directed at the inheritance dilemma of Yunnan Zhuang drama, the paper deems that local universities are supposed to construct a service platform involving functions of research and education in and out of the universities for providing an interactive model for solving difficult social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which makes local universities take part in education-inheritance practices and form the relationship of coexistence, co-construction and co-benefit.

Local universities; education-inheritance-protection of Yunnan Zhuang drama; relationship study; state nonmaterial heritages

I207.367.4

A

1674-9200(2014)05-0001-06

(责任编辑 杨爱民)

2014-06-1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边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模式建构与实践研究”(12YJC840020);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文化自觉与边疆民族特色文化遗产化保护研究”(12XSHO17)。

李萍(1978-),女,彝族,云南文山人,文山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教授,社会学博士,主要从事少数民族社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民族文化社会学领域的研究。

猜你喜欢

壮剧遗产地文山
Modulational instability of the coupled waves between fast magnetosonic wave and slow Alfvén wave in the laser-plasma interaction
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与旅游需求关系
申遗重要俦;じ重要
文山肉丁
文天祥与文山肉丁
山歌唱文山
壮剧来啦
世界自然遗产地监测评价研究进展
广西壮剧的保护与继承研究
云南壮剧的舞台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