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佐良:英语大师 译界泰斗

2014-03-19甘小兰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 2013年12期
关键词:文体文学英语教学

甘小兰

王佐良(1916.2.12—1995.1.19),浙江省上虞县人。从中学时起,便对英语教学及英语文学产生十分浓厚的兴趣。此后,他在英语领域不断钻研,最终成为一代杰出英语教育家、翻译家,是享誉国际的英语文学专家。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新中国的英语教育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英语教师及各领域高端英语人才;同时,他坚持不懈地从事翻译活动,为推动我国英语翻译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成就突出 享誉海外

王佐良1916年出生于人杰地灵的浙江省上虞县,读中学时便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认真,成绩突出。1935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在校期间,表现出非凡的文学才能,曾多次在武汉、昆明等地方期刊上发表散文、小说、诗歌等作品。由于主修英语,王佐良的诗风偏向于西方现代派诗人,引起了国内一些知名作家的关注。

同时,王佐良在英语写作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在清华期间,他的英语写作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当时,受英籍教师燕卜荪的影响,他开始大量阅读原版英语文学著作,对英国诗歌及戏剧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这为他今后从事英语研究、英语翻译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0年前后,王佐良开始进行翻译实践。由于当时的教学工作十分繁重,且生活环境恶劣,他的翻译活动进展得磕磕绊绊。即便在这样条件下,王佐良还是完成了被外界认为天书般的乔伊斯《都柏林人》一书的翻译工作。在从事翻译工作的同时,他撰写发表了《诗人与批评家艾里奥特》等作品,开国内艾略特作品研究的先河。

抗日战争期间,王佐良先后在北大、南开大学以及西南联大从事教学活动。由于生活条件艰苦,他不得不兼职数份工作。即便如此,他也从未间断学习,并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利用自己精湛的英语水平,为盟国的军援工作提供服务。

1947年秋,王佐良顺利考入英国牛津大学莫顿学院,主修17世纪英国文学,师从著名文艺复兴学者威尔逊。在牛津读书期间,他广泛涉猎英国古典及现代文学,不仅提前获得副博士学位,并且撰写了享誉欧洲学术界的论文——《约翰·韦伯斯特的文学声誉》。在充分掌握韦伯斯特生平业绩及作品材料的基础上,用生动准确的语言论述了其文学成就,并且追溯了英国历代评论家对于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态度,很好地体现出英国历代文学的价值取向。

1975年,奥地利萨尔斯堡大学出版社将这篇论文作为专著单行出版,在国际上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有评论称,王佐良的这部作品,不仅在内容上堪称一流,并且在写作手法上表现出高度的技巧和智慧,能将历来十分枯燥的考据内容,写得生动感人,着实非常出色。正是凭借这部作品,王佐良奠定了自己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为中国学术界赢得了巨大的荣誉。

投身教研 英语大师

新中国成立前夕,原本打算前往法国继续深造的王佐良毅然决定归国。由于当时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了严密的交通封锁,他只能先从英国坐船至香港,后绕道至天津。就这样,经过数月的坎坷波折,王佐良终于回到了祖国,与家人共同迎接新中国的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在组织的安排下,王佐良来到北京外国语学院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他大胆采用西方先进的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法,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深受师生欢迎。在他跟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北京外国语学院很快成为新中国水平最高的外语教学和研究基地,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外语人才,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为了全面提高英语教学水平,王佐良潜心研究英语语言学,尤其是英语文体及风格。1963年,撰写了《关于英语的文体、风格研究》一文,开启了国内相关研究的先河。在这篇文章中,他深刻指出,文体及风格的研究具有非常实际的作用,能够帮助人们更为深入地理解英语的性能,从而发现英语的长短,以及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应当注意到的一些文体。同时,在文体研究方面,应当注重实用性,切不能空谈,仅仅掌握一些文体的概念,或是修辞格的定义是不够的,关键在于要能够灵活地应用。该研究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能够有效地指导教师的教材选择和应用。例如,低年级应当选择具有一定文体性的材料,而不能过于口语化。而中、高年级的教材应当加强文体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具有文体和风格方面的知识,就能够更为妥当地选择教材,编写教材,从而丰富教学,深化教学。

事实证明,王佐良对于英语文体及风格的关注是具有相当远见和洞见的。作为当代英语研究领域内的热点,英语文体及风格对于当代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明显。此后,他又从语言学角度研究英语,先后发表了《现代英语的简练》《英语文体学研究及其他》等论文,并且出版了《英语文体学论文集》等重要著作。

与此同时,王佐良将理论成果运用于英语教材的编写工作之中,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为新中国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1961年,他参与了由教育部牵头的大学英语专业参考教材的编订工作。1980年起,又带领一批青年教师在北京外国语学院积极从事欧洲文化方面的课程研发,并且率先采用比较学的方法,从事教学活动。1987年,王佐良主编的《英语文体学引论》正式出版,这部作品的立意、论述以及结构都堪称精品,受到了教育界的一致好评,并且荣获了第二届国家高校优秀教材优秀奖等多个国家级重要奖项。1992年,《欧洲文化入门》一书出版,深受全国各外语院校的欢迎和关注。该书从侧面反映了王佐良的教学理念,那就是从文化中学语言。

王佐良在英语教材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对于丰富我国英语教学内容,以及深化英语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贡献。

潜心翻译 译界泰斗

王佐良不仅在英语教学上有着极为突出的贡献,同时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潜心翻译,先后主编了《美国短篇小说选》《英美文学活页文选》《英国文学名篇选注》等脍炙人口的翻译作品集,堪称译界泰斗。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他先后翻译和主编了《苏格兰诗选》《英国诗选》《并非舞文弄墨——英国散文名篇新选》等作品。这些作品在恢复英语文学翻译、树立英语翻译典范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王佐良不仅在文学翻译方面具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在翻译理论上也颇有建树。20世纪90年代起,他先后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翻译理论文章,例如《翻译:思考和试笔》《论新开端:文学与翻译研究集》《论诗的翻译》等文章及著作。

王佐良认为,所有的作品最终都是靠读者来完成的。因此,作为一个译者应当面向读者,从读者的接受出发来选择翻译策略。他谦虚地将自己的翻译称为“试笔”,称翻译者应当做一个永恒的学生。同时,翻译理论应当不断地发展,而不仅仅停留在所谓的“信”“达”“雅”之上。

在实践的基础上,他提出了自己的翻译观点,认为翻译首先要辩证地选择翻译策略,应当尽可能地顺译,必要时可以直译。也就是说,并不存在顺译优于直译,或是直译优于顺译的说法,而是要从读者的接受出发。应雅俗共赏,无论是深浅、口气还是文体都不能过分地脱离原作。

在诗歌翻译方面,王佐良更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他看来,无论是外国诗歌,还是中国诗歌,都既要在形式上、音韵上接近原作,又应当忠实于原作的风格和意境。按照他的话来说,就是要“传达原诗的新鲜和气势”。此外,王佐良强调,译者必须注重全文和细节之间的关系,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译者如果只是在细节上出彩,而忽略了整部作品的整体风格,那么整部作品的翻译,实际上是失败的。因此,细节和整体必须统一和协调,如果在翻译的过程中发现某些细节与整体不协调,或是不能够促成总体上的效果,那么就必须做一些变通,“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作为一个译者应当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勇气”。

与此同时,王佐良先生积极从事西方文学理论及翻译理论的翻译工作。20世纪80年代后期,王佐良先后主编出版了《英国文学论文集》《中外文学之间》《论契合——比较文学研究》《照澜集》《风格和风格的背后》《莎士比亚绪论》《英诗的境界》等著作,从多个角度介绍了当时英国文学研究领域内的最新成果,以及西方文学的各个方面。这些作品无一例外地包含了王佐良数年从事英语研究的心得,对于丰富我国的翻译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王佐良毕生投入英语事业,积极探索,不断创新,为我国英语教育及翻译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留下了宝贵的知识财富,理应为广大学人所铭记、敬仰。

猜你喜欢

文体文学英语教学
英语教学中对任务的几点思考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另类文体巧谋篇
Cultivation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in English teaching英语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文学小说
考场作文的文体规范
话题作文全功略(三) 符合文体要求
文学
文体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