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灰色关联分析

2014-03-19

地方财政研究 2014年11期
关键词:第二产业关联度普通高校

于 畅

(辽宁教育研究院,沈阳 110034)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日益密切。辽宁省作为高等教育大省,如何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的功能,推动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协同发展意义重大。近年来,辽宁高等教育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和水平不断提高,为辽宁省尤其是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本文运用灰色关联理论对2003-2012年辽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关联度进行探析,提出促进辽宁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辽宁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概况

(一)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2003年—2012年间,辽宁高等教育逐渐从规模扩张向注重内涵式发展方式转变,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为辽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

辽宁省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2003年—2012年,从辽宁省高等教育绝对规模来看,普通高校数量持续增加。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数量由69所增加至112所,增长62.3%。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由16.38万增长到26.44万,增长了61.4%,在校生由51.42万人增长到93.41万人,增长了81.7%。从相对规模来看,2003年—2012年,辽宁省百万人口高校数由1.64所增加至2.55所,十万人口在校生数由2003年的1836人增加到2012年的2811人,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表明,辽宁高等教育资源较为充足。(见表1)

辽宁省高等教育结构不断调整与优化。从空间布局来看,普通高校空间布局向沈阳、大连、锦州三大核心城市“集聚”的特征明显。2003年和2012年,沈阳、大连、锦州普通高校总数占全省普通高校数的75.3%和72.3%。从类型结构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和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较快,在满足大众对高等教育的多元化需求、创造竞争性的发展环境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数量由2003年的31所增加到2012年的49所,占辽宁省普通高校总数的43.8%,在校生人数由2003年的16.95万人增长到2012年的28.83万人。民办高校数量由2003年的5所增加到2012年的35所,占辽宁省普通高校总数的14.29%。2012年,全省49所高职院校中有11所为民办高等职业学院,占高职院校总数的22.4%,占全省民办高校的31.4%。民办高校本专科在校生占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的比例由2003年的2.7%上升至2012年的18.6%。从层次结构来看,2003年和2012年,辽宁省高校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在校生比例分别是6.1∶62.9∶30.9、8.8∶63.1∶28.1,研究生比例有所增加,专科生比例有所减少。

表1 2003年-2012年辽宁省高等教育发展基本指标

辽宁省高等教育生均教育经费逐年扩大。2003年—2012年辽宁省高等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不断扩大,2003年辽宁省高等教育生均教育经费为4044.1元,2012年增加到14470.9元,是2003年的3.6倍,年均增长率为13.6%,稍低于2003年—2012年辽宁省GDP年均增长率15.3%。这表明,辽宁作为高等教育大省,在加强经济发展的同时,对高等教育及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为辽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辽宁省经济发展情况

2003年—2012年,辽宁省经济发展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正在成为全国重要经济增长区域。辽宁省GDP实现大幅度增长。2003年—2012年,辽宁省GDP由6002.54亿元增长到24846.43亿元,增长了314%,其中2008年涨幅最大,达到22%,GDP年均增长率达到15.3%。2003年—2012年,辽宁省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实现了大幅度增长,从14270元增长到56649元,分别位列全国第8位和第7位。

辽宁省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总体来看,第二产业增加值呈逐渐上升趋势,2003年—2012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从48.3%增长至53.2%。这表明,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第二产业一直是辽宁经济发展的重心。从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看,2003年—2012年,辽宁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一直保持“三一二”结构。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一直占有绝对优势,2012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人口总数的44.5%。受产业结构性调整的影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从2003年的28.2%下降到2012年的26.9%。根据库兹涅茨产业与就业关系理论,就业结构同样遵循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更替规律,即伴随产值结构的变化,就业重心应由“一产”向“二产”、“三产”转移。因此,辽宁的“三一二”就业结构与“二三一”产业结构呈非对称状态,即与产业结构转变相比,就业结构转变相对滞后。

2003年—2012年辽宁省三大产业产值比重变化情况

二、辽宁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

(一)灰色关联理论及模型

灰色系统理论是1982年邓聚龙教授原创的。灰色关联分析的主要思想是根据各个因素序列曲线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因素之间关联度。若序列之间变化具有一致性,则序列之间关联度高,反之则低。灰色关联分析的计算步骤如下:

1.确定系统特征序列与关联序列。设序列Xi(t)(i=1,2……n)为特征序列,又称为母序列;序列Yj(t)(j=1,2……n)为关联序列,又称为子序列。

2.对分析序列进行无量钢化处理。本文采用时间序列的初值化处理以达到消除量纲的目的。母序列无量钢化处理为Xi(t)=Xi/Xi(1),子序列无量钢化处理为Y1(t)=Yj/Yj(1)。

3.求差序列。Δij(t)=|Xi(t)-Yj(t)|,其中,t取任意时刻Δmax,Δmin分别代表两级最大差和两级最小差。

4.求灰色关联系数。rij(t)=(pΔmax+Δmin)/(PΔmax+Δij),其中p为常数,一般选取p=0.5。

(二)求灰色关联度

(三)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每十万人口普通高校在校生数(X1)和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经费(X2)支出作为母序列,分别代表高等教育的规模与质量指标。选取反映经济发展的指标为子序列,分别是GDP(Y1)、人均GDP(Y2)代表经济发展水平,第一产业产值(Y3)、第二产业产值(Y4)、第三产业产值(Y5)代表经济结构状况,财政收入(Y6)代表财政收入状况,居民消费(Y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Y8)、农村居民人均收入(Y9)代表个人对高等教育的消费能力。所有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及《辽宁教育统计年鉴》。

(四)关联度计算

根据上述灰色关联分析的建模步骤及相关指标,选取2003年—2012年辽宁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进行灰色关联分析(见表2)。

表2 辽宁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度

三、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结论

1.辽宁省高等教育投入与财政收入的关联度最强。从分析中可以看出,高等教育投入与财政收入的关联度最强为0.767。一方面,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支付能力,多年来辽宁省财政收入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贡献率相对比较大。另一方面,财政收入与高等教育的关联度大说明了我省高等教育多元化经费投入结构的格局尚未形成,各高校进行教学及科研活动经费来源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

2.辽宁省高等教育与第二产业的关联度排名第二。辽宁省第二产业与高等教育的关联度为1.367,仅次于财政收入,同时,与高等教育投入的关联度为0.713,说明辽宁省高等教育发展对第二产业发展的依赖程度较强。这与辽宁经济发展的情况相符合。2012年,辽宁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的53.2%。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过程中,第二产业一直是辽宁经济发展的重心,第二产业的发展吸纳了大量机械、化工及管理类等相关专业的人才,促进了高等教育发展。

3.辽宁省第三产业一直以来也是辽宁三大产业结构中的重点产业。东北老工业振兴以来,第三产业的发展吸纳了大批专业人才。2003年—2012年,辽宁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一直保持“三一二”结构。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一直占有绝对优势,2012年占三次产业就业人口总数的44.5%。从高等教育与第三产业产值、GDP、人均GDP的关联度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值、GDP、人均GDP也是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辽宁省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结构的协调性较高。

4.居民消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反映了全省居民对高等教育的消费及需求能力。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影响较前两者相对显著,表明城镇居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更加旺盛,同时对高等教育的支付能力相对提高。

(二)对策建议

1.进一步加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经费投入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一方面,政府要继续加强高等教育的财政经费投入,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的功能,完善高等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制度,科学合理的配置高等教育资源,保证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努力降低高校运行成本,推动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通过政府加大投入,学校内部挖潜,提高生均实际投入经费,实现高校的持续、健康及科学发展。

2.加强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的衔接,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共生共长。目前,辽宁省产业发展呈现“二、三、一”的基本格局,第三产业发展潜力仍较大,三次产业发展已形成二、三产业共同带动经济增长的格局。辽宁省已构建了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框架,面向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初露端倪。因此,辽宁省内各高校要面向主导产业培养人才,如加强机械、石化、农科、通讯、海洋生物制药、物流、旅游、金融管理等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继续保持优质专科教育、注重学科综合化发展等;根据产业结构调整需求,加大对研发服务、生产设计、投融资、咨询服务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良性互动,提升辽宁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内涵。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及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等重大创新基地建设,打通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有效通道。

3.探索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鼓励多元主体办学。目前,辽宁省高等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投入,通过个人捐助、社会或集体投资等形式取得办学经费的比例较低。因此,政府在加大高等教育财政性经费投入的同时,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构建学校、社会、个人及企业联动的高等教育投资办学体制,加大高等教育多元化办学经费的筹措力度,推进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及分配机制改革,解决高等教育办学经费渠道单一及经费不足的问题。

4.提高全省居民收入水平,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有效需求。从分析中可以看出,辽宁省农民收入与高等教育的关联度较小,农民高等教育的消费能力不高。因此,政府应进一步注重城乡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努力缩小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民对高等教育的有效需求,从而实现高等教育需求均等化。

〔1〕刘思峰.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李淑贞.广东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J].高教探索,2012(3):43-46.

〔3〕张福昌.关于深化省域教育综合改革的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4(1):1-6.

〔4〕于畅等.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的路径选择[J].高等农业教育,2013(3):22-25.

猜你喜欢

第二产业关联度普通高校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中国制造业产业关联度分析
中国制造业产业关联度分析
沉香挥发性成分与其抗肿瘤活性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简论多球练习在普通高校网球训练中的作用
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