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走在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之间

2014-03-19田亮

江苏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小棒正方体长方体

田亮

接受学习是以听讲和练习为主要方式的学习,以突出教学的结果为标志。探究学习以体验和感受为主要方式的学习,以突出学习的过程、在过程中求发展为标志。新课改的突出特点就是提倡探究学习。2001年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这样的修改,让我们更加明确:应客观而理性地理解、运用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

周玉仁教授也曾说过:“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各有其功能,两种形式不可偏废,切勿提倡一种而否定另一种。”因此,教学设计应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合理地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在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间找到平衡?笔者以六年级《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

一、课堂观察:找准两种方式的平衡

1.观察讲解:认识顶点、棱、面。

(1)(出示一个长方体饼干盒)它是什么形状的?关于长方体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2)(学生介绍后,教师讲解长方体顶点、棱、面的定义)下面我们就从顶点、棱、面这三个方面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入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采用接受学习方式,由教师讲解长方体顶点、面、棱的定义。因为这个概念是人为规定的,无需探究,直接讲解节约时间、易于理解,也为下面的探究腾出时间。】

2.验证猜想:探究面的特征。

(1)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是什么形状?怎样有序地数?

(2)猜一猜:面有什么特征?怎样验证?

【通过“数一数”,让学生感悟“有序”思维的方式。不是“摸一摸”“画一画”或“比一比”,而是“先猜想再验证”,由长方形的特征推理得出长方体的面的特征,让新的学习内容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取得联系,学生自主思考的动力得以激发,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培养。以上两个学习过程,实现了以思维为核心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以自主构建为核心的探究学习的和谐统一。】

3.拼装推理:发现棱的特征。

(1)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怎样数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2)(出示4根8cm长的蓝色小棒、6根5cm长的红色小棒、4根4cm长的白色小棒、12根3cm长的黄色小棒)搭一个长方体框架,想一想、选一选、拼一拼。

(3)通过拼装,你发现棱的特征了吗?

(4)你能用推理的方法证明棱的特征吗?

【小棒的长度、颜色、数量是有意识的预设,活动目的不是通过实物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是通过“想一想、选一选、拼一拼”的实践过程,让学生体验感悟颜色相同的小棒长度也相同,放在相对的位置才能拼装成一个长方体,从而探究出长方体棱的特征,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用长方形对边的特征加以推理验证,有利学生思维严谨性的培养。】

4.列举分类:迁移正方体的特征。

(1)罗列出用上面的小棒搭出的所有不同的长方体,可以分成几类?哪一类比较特殊?

(2)你能说说正方体的特征吗?

【让学生将自己的探究成果分类,发现其中“特殊”的一类,自然进入正方体的研究。正方体的特征迁移的过程,既是一个模仿、接受的过程,也是一个感悟、学习、创造的过程,是学生有意义地建构知识的过程。】

5.变化想象:感悟图形间的联系。

(1)把一个长方体的宽缩短,变成特殊的长方体(两个面是正方形);再把这个特殊的长方体的长缩短,变成正方体。

(2)把一个长方体的高缩短至零,变成长方形;再把这个长方形的宽逐渐缩短至零,变成一条线段;再把这条线段的长度缩短至零,变成一个点。

【课件动态演示长方体变成正方体的过程,让学生感知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联系;把长方体逐步变成长方形、线段、点,让学生感知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从而感悟图形中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二、教学反思:找到学生学习的需要

1.科学探究需要接受学习。

科学家从事科学探究,寻找事物的规律和本质,但探究过程中有接受的成分。同样,学生的探究学习也不可能与接受学习截然分开。探究有价值的问题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做出猜想、假设时,需要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掌握相关的原理和方法。探究必须与接受相结合,才能提高探究的有效性,探究学习才能成为科学探究,探究才有可能在课堂中存在,学生才能将探究进行到底。

2.接受学习需要渗透探究的思想。

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渗透探究的思想,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当新知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建立起非人为、实质性、有机的联系时,就实现了有意义的建构,即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3.两种方式如何选择取决于学生的需求。

尽管在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中都有接受和探究成分的互相渗透,但两种学习方式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在对过程的感受和体验上,在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上,在对探究能力的培养上,探究学习优于接受学习;在对知识结构的理解上,在课堂上获得知识的效率上,接受学习优于探究学习。

总之,探究或接受都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针对学习内容、学生需求等具体情况,将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取得最佳的学习成效。■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小学数学‘双基教学的当代理解和校本实践研究”(C-a/2011/02/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维扬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小棒正方体长方体
1立方厘米与1立方分米
拆拼长方体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巧移小棒
智力魔方
方方正正的正方体
风车转转转
表面积是多少
摆六边形
谁和谁搭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