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滋养数学情感润泽数学课堂

2014-03-19高小娣

江苏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天性体验探索

高小娣

【摘 要】数学情感,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一种内心体验和感受,包括学生学习数学时的态度、需要与欲望及其对数学学习的价值追求等心理现象。课堂中应以“趣”激情,以“成”滋情,以“奇”养情,以“理”怡情,使数学课堂成为被积极情感润泽的课堂。

【关键词】数学情感 天性 体验 探索 学科特质

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数学情感,则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一种内心体验和感受,包括学生学习数学时的态度体验、需要与欲望及其对数学学习的价值追求等一系列的心理现象。这种感受是内隐的、稳定的、深刻而持久的,是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动力源泉。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中滋养学生的数学情感,使其成为润泽课堂的催化剂、学生数学学习的助力器呢?

一、顺应学生天性,以“趣”激情

所谓顺应,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先天禀性,知道学生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对什么情有独钟,对什么乐此不疲。然后,让数学教学内容尽量顺乎学生的认知基础,让教学方式尽量吻合于学生的活动特性,这样的教学才会产生增值效应。

学生好奇。新奇的东西会给学生强有力的刺激,不仅能让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而且能激起他们“揭秘”的冲动。比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教师先和学生做了一个“你说我猜”的游戏,只要学生报出三角形中任意两个角的度数,教师立刻就能猜出第三个角的度数。教师屡屡猜中,学生惊奇不已。课堂一旦在这样的心理驱动下展开,便会让学生的每一根神经兴奋起来,使其思维高度聚焦,学习也就不再是一件枯燥无味的“苦差事”了。

学生喜趣。饶有兴趣的题材或情境会带给学生轻松而愉悦的感受。如学过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后,引导学生研究这样一个问题:假设地球和西瓜都是圆的,设想在地球赤道上缠一根橡皮筋,同时在一个西瓜的最大横截面上也缠一根橡皮筋,如果将地球和西瓜的半径都加长1米,那么缠在地球和西瓜上的橡皮筋都将被拉长,哪根橡皮筋被拉得长一些?有趣的题材会让学生喜不自禁。增强趣味性的另一个途径是巧妙地运用电教媒体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将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教师、教材、媒体、学生紧紧地连结起来,使数学课堂能产生情景交融的学习氛围,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真正地改变传统、单调的教育模式,让学生“乐学”。

学生爱玩。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玩的好处是能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这比单纯的“听”来得更真实、更丰富,所以,“玩”在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方面的作用,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比如,学生在搭积木、堆沙中增进了对体积的理解,在饭桌上分筷子、切蛋糕增进了对平均分的认识,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日后进行分类、概括、抽象的依据。陈省身先生说“数学好玩”,就是希望孩子们能“玩好数学”。

二、注重亲历体验,以“成”滋情

学习(尤其是探索性的学习)固然无法不经历失败,但总是由失败累加起来的学习,留给学生的注定是灰色的阴影。好的数学教学应着力于培养学生的亲切感和成功感。

亲切感。数学教学应凸显其文化性,帮助学生全面而深入地理解数学的内涵,让数学课堂变得清新隽永、平易近人。妈妈为什么要穿高跟鞋?水桶为何是圆柱形的?数学都给出了答案。在增进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和了解的同时,也能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从而产生亲近数学的情感。

成功感。培养学生自信、乐观、积极的学习心态,其前提是让学生不断地体验成功。在数学学习中,成功往往与失败和挫折相伴,具体到学习心理上,实际上是一个情感转换的过程,亦即学生由进入探索状态时的困惑、迷茫、焦虑,甚至是尝试失败时的痛苦、懊恼、沮丧,在经过自身的进一步努力、同伴的互助或是教师的指导后,终于获得成功的兴奋、喜悦、满足等,这种悲与喜、痛苦与快乐间的情感转换,恰恰是学生获得数学情感的重要源泉,也是学生可持续学习的不竭动力。

三、鼓励尝试探索,以“奇”养情

探究,能让课堂多一双“发现”的眼睛,让学生体悟到数学理性的魅力,对滋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同样会发挥独特的作用。

震撼感。数学的一大魅力在于它常常超出人们的经验,既在现象上令人匪夷所思又在数据上令人由衷地信服,让人产生一种奇妙的震撼感。比如,对于一个自然数,如果是偶数就除以2,如果是奇数就乘3再加1,经过有限次计算后,得数一定为1(冰雹猜想)……其结论都会让学生惊讶不已。所以,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如果不能让学生体验到无论三角形怎么画、无论画多大,三个角的和竟然都是不变的,这样的教学就会显得索然无味。

解放感。“教育的过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生长过程。”(杜威语)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具体表现为认知螺旋上升、思维不断历练、解决问题的思路不断出现新的突破。一则看似笑话的故事便能说明这一问题:教学《认识小数》一课时,教师从10开始倒数,10、9、8、7……当数到1时,学生都屏住呼吸,静静地等待0的到来。这时,教师轻轻数出的是“0.5”,学生先是一惊,随即开心大笑。一种内心不断得到解放的感觉油然而生。

创造感。创造感类似于“再生”的感受,它已经区别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幸福感”“愉快感”,是更高一个层次的生命价值自我实现的感觉了。对小学生而言,这种创造其实是一种“类创造”“再创造”,未必会对数学发展产生作用,但对自我超越作用巨大。尽管多数数学的答案是确定的,但是,通往答案的路径却是多样的。学生会因自己与众不同而倍感自信,会因能不断创造出新的方法而深感惊喜,事实上,这也正是学生形成数学情怀的必由之路。

四、彰显学科特质,以“理”怡情

弥尔顿说:“儿童引导成人,如同晨光引导白昼。”儿童的率真与童趣,清纯得犹如清晨的朝阳。数学要走进学生的世界,就不仅要呈现其深刻、抽象、严密的一面,还要呈现其“理趣”的一面。这样,才能使数学探索的历史与学生的好奇心联系起来,数学的“理趣”与学生的“童真”相通起来。

审美感。对美的追求,其实已积淀在我们的基因中。数学的美表现为一种结构的美、理性的美、冷峻的美,比如,正方形的规则,三角形的稳定,圆的完美,七巧板的神奇,即便是乘法口诀的编排,同样能让学生领略朗朗上口的句式、阶梯式的递进等带来的简洁与奇异美。建筑物的对称、电梯的平移、芭蕾舞演员的快速旋转,即便是一个小方格、小圆片,也能通过平移、旋转设计出精美的图案。数学美,能让学生为之叹服。美,会让学生对数学崇敬而向往。

批判感。对学生而言,批判感是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其表现为“不唯上”“不唯书本”,敢于质疑、敢于猜想、敢于批判,不随波逐流。数学教育,不是数学知识的简单堆积,而应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和内心自由得以高度释放的教育。所以,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批判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而不是试图用各种清规戒律迫使学生就范。如果我们的学生没有自信,不能独立思考,缺乏坚持真理的批判精神,“这可是人生的大问题”(张奠宙语)。■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城南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天性体验探索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天性是人心的影子
或许,只因为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