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言意兼得:找寻文本解读的有效密码

2014-03-19林春曹

江苏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总能自然段读书

林春曹

一、解题预测文本

师:今天,老师要和大家学习一篇新课文,课题上有个生字,谁来读题?

(“侣”字下加红点。)

生:走遍天下书为侣。

师:读得很好!注意这里要有停顿——走遍天下/书为侣。课题是什么意思呢?

生:走遍天下,书是我的伴侣。

生:不管走到哪里,书都是我们的好朋友。

师:由这个题目再猜猜看,课文可能会写些什么呢?

生:是写关于读书的话题的。

生:可能会写让我们以书为伴的吧。

生:告诉我们读书会有哪些好处的。

生:这可能是作者要表达的一个观点,倡导我们以书为侣。

师:是不是你们预测的呢?认真读书你们便会明白。

二、内容回望形式

师:首先,让我们走进课文第1—3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三个自然段合起来在说一个什么意思?

生:这三个自然段讲的是作者会选择一本书。

生:写的是有很多种娱乐方式,但作者只会选择一本书。

师:发现没有,如果把第1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和第3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连在一起,就是对这部分内容的最好概括了。谁来读读这两句话?

生:如果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我会选择一本书。

师:聪明的同学,只要改变这两句中的一个字,就可以准确概括这三个自然段的意思。

生:(激动地)如果我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我会选择一本书。

师:真棒!作者要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那她为什么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把自己的这个观点说出来呢?

生:作者是把别人的选择跟自己的选择作对比,来突出自己的选择。

师:别人的选择有哪些?

生:一幅美丽的图画,一本有趣的书,一盒扑克牌,一个百音盒,一只口琴。

师:而作者的选择却是——

生:一本书。

师:哦,先写别人的选择,再写自己的选择,这就叫——

生:(齐)作对比。

师:你看,这样一对比,就突出了自己的选择,突出了“选择一本书”这一点。

(生批注:作对比。)

三、徜徉言意之间

师:那么,作者为什么要选择一本书呢?请大家仔细默读第4—6自然段,思考: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是什么?

生: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生:这本书不管你读过多少遍,你都能从书中获得新东西,百读不厌。

生:因为你喜欢的书就像你的朋友,你总能从一本书里面发现新的东西。

师:听出来没有?也就是说,作者选择一本书的理由其实就是第6自然段中的这五个字——

生:(齐)发现新东西。

(出示: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师:请为他们的共同观点喝彩!也请大家在书中画下这五个字。谁再来读这句话,看看你们能从这句话中有什么新发现?注意和我们平时说法上的区别。

生:我们一般是这样说的:“不管你看过多少遍,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

师:而作者却是怎样说的——

生:(齐)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师:是的,一般来说,“不管”在前,“总能”在后。可这儿为什么要这样倒着说呢?为什么跟我们平时不一样呢?

生:就是表明自己获得了新的东西,所以放在前面,要别人发现它的不同。

生:是要突出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这一点,放在前面就能一目了然。

师:请你来读读这句话。

(生朗读。)

师:非常棒!你感悟到了,所以读的前重后轻,强调了“发现新东西”这一点。来,我们一起朗读一遍。

(生齐读。)

师:作者说“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真是这样吗?我们来认真读读第5自然段,看看你们又能从中发现些什么新东西?

生:我发现,作者用自己的“朋友”和“家”,来比喻一本书看过多少遍。

生:我发现,这里有3个反问句。

…………

师:老师也有一个发现,这里好像写偏题了,写到了“朋友”,写到了“家”,这跟选择一本书有什么关系呢?

生:作者用“朋友”“家”这两个比喻,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走遍天下书为侣。

生:作者把书比作了“家”和“朋友”,来说明选择一本书,不管你读过多少遍,总能发现新东西。

师:作者说“家回一百遍”——

生:你还是会发现:“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师:家常回常新!作者说“朋友见过一百次”——

生:你还是会说:“真想不到你懂这个!”

师:朋友常见常新!同样的,一本书你读过一百遍——

生: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

师:书是常读常新!这段话很有意思,虽然没直接写书,但从“朋友”和“家”这两个比方中,我们却深刻体会到了,真的是——

生:(齐)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生批注:打比方。)

师:书就像朋友,常见常新;书就像家,常回常新;一本书,常读常新,读上百遍也不厌倦!

四、得意得言得法

师:一本书读上一百遍该多枯燥啊,那作者又是怎样来读的呢?请默读第7自然段,思考: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的方法是什么?用“——”画出有关句子。

(生默读、思考、圈画、交流。)

师:发现没有?第7自然段中除了开头、结尾,其余的语句都是在说具体的读书方法。不会读书的同学觉得这么一大段,模模糊糊分不清层次,可会读书的同学却分得条理清楚。谁分得清楚?

生:这里有表示顺序的词语。

师:具体说说都有哪些词语?

生:首先——然后——还——做完这些——最后。

师:真棒,你发现了这些顺序词!让我们先把这些词读一下。

(生齐读。)

师:那每一步作者又是怎样来读书的呢?第一步怎么读?

生:思考。思考故事中的人为什么这样做,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

师:第二步呢?

生:编、品和问。编故事,品精彩的片段,问自己为什么会喜欢它们?

师:第三步呢?

生:找。找到以前忽略的东西。

师:第四步呢?

生:列。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列个单子。

师:最后一步呢?

生:想象。想象作者是什么样的,他会有怎样的生活经历。

师:再请五位同学来读这5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你能给这样的读书方法起个名字吗?

生:顺序读书法。

生:一遍一遍读书法。

生:五步读书法。

(生批注:五步读书法。)

师:谁再来读读这五步读书法,请你想想:哪一步读书法是你从来也没有在意过的,是你平时读书时忽略掉的?

生:我觉得自己平时在读书的时候,只是读个大概意思就过去了,没有像作者这样细细品味自己欣赏的段落。

师:是的,大多数人读书就是这样囫囵吞枣式的,要学会欣赏啊!

…………

生:我从来也没有想过,自己读的这本书的作者会是什么样子的,以前只关注了内容,很少关注作者。

师:那现在你们能根据课文的内容,来想象一下我们这篇文章的作者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这篇课文的作者名字叫——

生:(齐)尤安·艾肯。

生:作者可能是一位爱读书的人。

师:是的,她以书为伴。

生:是一位会读书的人。

师:是的,她有自己的“五步读书法”。

生:是一位爱写作的人,她的文章很吸引人。

生:是一位心思细腻的人,她会关注一些我们不在意的读书细节。

…………

师:再猜一猜,尤安·艾肯是男是女呢?

生:(齐)女。

(出示图片,介绍作者:尤安·艾肯(1924年—2004年),英国著名的儿童作家,曾获英国《卫报》小说奖,出版过92本小说以及大量的诗歌与短文。《走遍天下书为侣》是她在1974年为国际儿童图书节所写的献辞。)

师:现在我再请一位同学来朗读第7自然段,让我们把这“五步读书法”印在自己的脑海里,大家可以根据大屏幕上的提示来记忆。

(指名朗读,大屏幕出示填空。)

师:尤安·艾肯在39年前劝勉我们:走遍天下书为侣!愿同学们的一生有好书相伴,让书香伴着我们幸福成长!

猜你喜欢

总能自然段读书
那个人,总能让我们绝处逢生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秋天
美丽的秋天
我们一起读书吧
A house in the sky
读书为了什么
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