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梦学习研究情况述评

2014-03-19姬全生

西部学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民族复兴中国梦

姬全生

摘要:自中国梦提出以来,学术理论界对中国梦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文章全面梳理和归纳了近期关于中国梦的内涵、基本特征、重大意义、实现路径等问题的研究现状,并从中国梦理论框架的构建与完善、中国梦目标实现的层次性和动态性问题,以及加强中国梦目标实现的具体标准等方面展望了中国梦研究的趋势。

关键词:中国梦;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

D61

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1月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自此以后,我国理论界对中国梦的研究随之兴起。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3月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代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述了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和实现路径,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2]。这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识的深化。中国梦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人们尽快地接受并激发、凝聚为实现中华民族百年复兴之梦而努力奋斗的动力和力量。本文试图对理论界近期研究中国梦的情况做一述评,以期为下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一、关于中国梦的内涵

关于中国梦内涵的界定,学界大体上经历了由“一元说”向“多元说”的转变过程。国内有些学者关于中国梦内涵研究的观点主要集中于将中国梦概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之梦。有学者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伟大的中国梦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通俗表达,换言之,中国梦的理论表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3]。也有学者认为:“中国梦包含现代化之梦、社会主义之梦、民族复兴之梦。在中国梦这三种含义里,现代化是形态,社会主义是灵魂,民族复兴是主体”[4]。还有学者从梦想的不同主体来划分,认为:“中国梦应该划分为个人梦想、社会梦想和国家梦想”[5]。汪金友和周天勇对中国梦的理解更为具体化。前者认为:“中国梦是复兴的梦、时代的梦、民族的梦、人民的梦、强国的梦,中国梦是富民的梦、创新的梦、攻坚的梦、奋斗的梦、出彩的梦”[6]。后者认为:“中国梦为数亿民众的新生活梦、安居乐业梦、社会保障梦、公共服务梦、环境优美和家庭平安梦”[7]。

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引起了国内学者广泛的关注和共鸣,同时对中国梦内涵的理解更加清晰,并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学术界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梦的内涵作了相关的理论补充。有学者指出:“国家富强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民族振兴是实现中国梦的核心,人民幸福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8]。也有学者提出:“在国家和民族层面,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目标;在百姓和个人层面,中国梦是每个中国国民的道德理想”[9]。

有学者对中国梦的内涵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政党梦与人民梦的有机统一,是集体梦想与个体梦想的综合交融”[10]。另有学者指出:“中国梦包含丰富的内容,具体来讲,包括经济发展、政治民主、社会正义、文化繁荣、生态文明等内容”[11]。有学者从历史纵向角度指出:“中国梦的内涵包括民族独立梦、人民自由解放梦、国家繁荣富强梦、人民共同富裕梦;也有学者从中外横向角度指出,中国梦的内涵应该包括中华民族对世界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这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梦的内涵”[12]。

二、关于中国梦提出的意义

从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民主革命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开启的社会主义建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的确立,再到新一届党的领导人提出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标志着我们党对发展目标和发展阶段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中国梦的提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新境界,并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指明了新的方向。中国梦对世界的发展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中国梦同时是维护世界和平之梦,是促进共同发展之梦,是推动合作共赢之梦。

1.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角度研究中国梦提出的意义。有学者认为:“中国梦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又一新的光辉典范,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中国梦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13]。也有学者认为,实现中国梦赋予了的科学发展观新的目标性内涵,同时为实现科学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源泉,科学发展观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中国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实现科学发展的目标问题 [14]。另有学者指出:“中国梦的实现必须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成果为人民共享。这就意味着中国梦以实现人民幸福为终极目标,中国梦将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人民主体观与中国新时期改革开放实际相结合,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观的继承和发展”[15]。

2.从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角度研究中国梦提出的意义。学界普遍认为,中国梦的提出增强了人们的自信,有利于整合中国社会的一切力量,中国梦超越党派,超越阶层,超越行业,超越贫富,中国梦概念提出的目的之一是凝聚大家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强国[16]。“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赶上并超过西方发达国家,这是对西方发展范式的突破与超越”[17]。有学者提出:“中国梦有利于凝聚内力,协调各方力量,是凝聚各方力量的粘合剂、推进中国发展的催化剂,这就为国家和社会建设汇集正能量”[18]。另有学者提出:“中国梦围绕‘中国命运和‘中国道路形成价值共识,有助于消弭价值冲突,凝聚发展共识,激活改革发展的动力。人民本位的中国梦是个人梦与国家梦的统一,有助于增进公民认同,促进社会和谐。中国梦具有全球意义,探索出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惠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同时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19]。

3.从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角度研究中国梦提出的意义。中国的发展坚持走和平复兴之路,中国也将会和世界各民族共同发展,实现共赢。中国梦不仅仅属于中国,也属于整个世界。中国梦与世界各国梦、世界梦紧密相关。有学者认为:“中国梦的提出表明中国共产党为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树起了新旗帜;表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得以彰显,民族共识重新汇聚;表明应在强调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统一中成就个人梦想,为世界和谐发展和丰富多样注入了新活力”[20]。另有学者指出:“中国梦体现了和平发展、与各国互惠互利共赢的时代精神。中国梦的实现需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梦是开放梦、发展梦、和谐的梦,中国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的共同繁荣,并将在实现自己梦想的过程中与各国分享更多更好的发展成果,为人类发展做出巨大贡献”[21]。“中华民族有足够的勇气、信念、责任感,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与世界各国携手共进,共同破解人类发展的世界性难题”[18]。

三、关于中国梦的实现路径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梦的实现。关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梦实现的关系问题,学术界的认识比较统一。学界普遍认为,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就落在中国共产党的肩上,中国梦所要实现的目标与中国共产党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历史和时代的背景共同赋予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神圣职责。有学者指出:“回顾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90多年的奋斗历史,实际上就是努力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追逐中国梦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历史,90多年进行的所有实践探索就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国梦展开的,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永恒追求。”[22]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梦的核心领导力量。关于坚持党的领导对于实现中国梦的奋斗目标的重要性,学术界认为:“中华民族能够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展现出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综观全局,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就是有一个能够依据世情、国情、党情的不断变化和人民伟大实践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主心骨和领路人,这个主心骨和领路人,就是中国共产党,她是实现中国梦的领导核心”[23]。

2.坚持“三个自信”与中国梦的实现。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三个自信”,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国梦是在自信前提条件下中华儿女付之于实践的行动。没有对国家、民族和个人未来发展预期的坚定的自信心,就不可能产生为实现崇高目标而坚持不懈的勇气和动力。关于“三个自信”与中国梦,有学者指出:“道路自信:明确实现中国梦的正确征程;理论自信:指引实现中国梦的前进方向;制度自信:推动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障”[24]。另有学者认为:“‘三个自信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正确的路径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梦指引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梦奠定价值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梦提供保障”[25]。还有学者从中国梦与“三个自信”的辩证统一性角度分析坚持“三个自信”的重要性,认为:“‘三个自信与中国梦之间具有本质的一致性和内在的统一性,实现中国梦,道路自信是根基、是方向;理论自信是灵魂、是动力;制度自信是保障、是支撑”[26]。同时,中国梦实现的基础来源于百年来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实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三个自信”,中国梦因此也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27]。

3.坚持“三个必须”与中国梦的实现。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道路关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实现中国梦也必须弘扬中国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实现中国梦还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力量是全体中国人民汇聚而成的整体力量,是实现中国梦强有力的保证。有学者强调:“走中国道路,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高扬中国精神,就是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就是凝聚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28]。学者们大多认为“三个必须”具有辩证统一性。“三个必须”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不仅是中国梦的实现路径,同时也是中国梦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并推动伟大的事业,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生存发展的实践中,要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实现伟大梦想,就必须有一个具有自身特色、与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的共同精神家园;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力量,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活动的主体,是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29]。

四、关于中国梦的研究展望

(一)中国梦理论框架的构建与完善问题

目前我国理论界关于中国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什么是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以及对党和政府主要领导人讲话中涉及到中国梦的论述,对中国梦的基本问题,如中国梦的由来和发展、本质内涵、鲜明特征、实现路径等作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但这些研究主要停留在对中国梦的解读和宣传层面,系统化、理论化的成果较少。为了提高中国梦的国内认同度,让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同时提升中国梦的世界影响力,广大理论工作者不仅要把研究的视角放在对中国梦进行及时、科学地解读和宣传上,更要把研究的着力点放在中国梦理论框架的构建与完善上,打造中国梦的理论体系,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向新的历史高度,理论上不断与时俱进,进一步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二)中国梦目标实现的层次性、动态性问题

中国梦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正如人的发展一样,先要有低层次的发展,再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目标的实现也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发展过程。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从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片面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稳步地逐层次发展。中国梦是每一个时代不同历史任务的体现,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的社会群体又对中国梦有不同的诉求。这就决定了中国梦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目标的确立又形成了三个层次不同的梦想。

猜你喜欢

民族复兴中国梦
浅析中国共产党人的民族复兴思想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特”在何处
做好青少年人生扣子的“五道题”
传统射箭复兴中的民族主义
人文信仰的建构是民族复兴的关键
供电企业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