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生运动项目喜爱度调查及其应对之策

2014-03-18尚大鹏

中国德育 2014年4期
关键词:武术课外运动

发现一 不同年龄、性别的学生对运动项目的喜爱度不同,学校体育需要根据学生年龄和性别差异选择运动项目和教学手段。

发现二 中小学生不喜欢参加体育运动大多与“累、伤、无聊、不会”这四个关键词有关,消除这些消极情绪的关键是解决学生在“体力、安全、兴趣、技能”方面的问题。

发现三 目前我国中小学校开展的运动项目种类尚不够丰富,非奥运会项目和民族民间传统项目普及程度不高,特别是武术项目有从中小学视野中消失的迹象。对于中小学到底应该开展哪些运动项目,有必要从国家层面重新统筹规划。

一、问题与方法

体育运动受到人们喜爱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它本身所具有的趣味性。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强化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精神的关键是激发学生上体育课和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内在兴趣。因此,深入了解学生对运动项目的喜爱度就显得非常重要。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文献研究、比较研究以及实地考察等方法,从华北(北京、石家庄)、东北(铁岭)、华东(南京)、华中(郑州)、华南(深圳)、西北(兰州)、西南(成都)七个大区的8个城市中,抽选8所学校的小学六年级和中学三年级的男、女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 638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9%,所得数据使用SPSS14.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真正喜欢的运动项目不多

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体育总局自2006年至2012年连续下发和转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三个属于国家层面上的文件,重点强调提高各级中小学校的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切实保障青少年每天能够锻炼一小时,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的明确要求。我国中小学校正是在深入贯彻落实好这三个文件精神的过程中,校园开展的运动项目种类日益丰富。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有篮球、羽毛球、足球、网球、乒乓球、棒垒球、排球、曲棍球、台球、游泳、长跑、自行车、溜冰、击剑、围棋、五子棋、跳绳、跳远、跆拳道、街舞、踢毽子等20余项之多。从中小学生喜欢的各项运动所占比率看,前三项即篮球、羽毛球和游泳所占比率之和接近2/3,前10项运动所占比率之和为95%左右。从运动项目类别看,奥运会项目占大多数,而非奥运会项目和民族民间传统体育以及冬季项目所占比率极少。(见图1)

这一统计结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即我国中小学校为学生开展的运动项目种类虽然繁多,但是能够让学生真正喜欢的运动项目却不多。另外,对抗性强、有身体接触的项目还尚不能满足学生多样的运动需求。

分析中小学生最喜欢的运动及原因,发现不同性别、年龄对运动项目喜爱度有一定差异。(见表1)

调查结果还表明,小学男女生对运动的喜爱取决于运动项目的趣味性,更多注重运动的过程,而不关心运动效果,比较追求精神上的快乐和心理上的满足。到了中学阶段,男、女生之间开始出现差异,男生喜欢参加某项运动,很大程度是受到偶像崇拜心理的影响,女生喜欢参加某项运动的目的,则很大程度是出于追求某种运动效果。

(二)学生不喜欢参加体育运动源于“累、伤、无聊、不会”这四个关键词

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学生对于不喜欢的运动,不同年龄、性别的表现差异不大。中小学男女生不喜欢的运动项目前四项基本一致,依次为跑步、足球、广播操、篮球。但其中的篮球和足球也是部分中小学生所喜爱的运动,说明这两项运动在学生中的关注度高,也反映出学校里开展的运动项目种类还不够丰富,可供学生选择的项目不多,尤其是女生对这两项运动喜爱度不高。(见图2)

统计结果表明,中小学生不喜欢这些运动的主要原因分别为“跑步太累”“足球没意思”“广播操无聊”“篮球不会”等,因此,“累、伤、无聊、不会”成了学生不喜欢某一运动项目的四大关键词。对应这四个新的关键词,研究从“体力、安全、兴趣、技能”这四个方面作如下分析。

1.有些运动需要一定的体力。对于这些运动,学生如果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顽强的意志品质以及良好的身体素质,很难长时间坚持下去。跑步之所以成为中小学生最不喜欢的运动,一方面反映出学生耐力较差的身体状况,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学生的意志品质薄弱的心理状况。

2.某些运动具有一定潜在危险性。诸如足球、篮球等运动项目,其特征是选手之间有直接的身体接触并且对抗性强、运动强度大。对于体质较弱、运动技能较差的学生来说,从事这类运动就会产生被撞伤、踢伤或者摔伤的心理恐惧,从而表现出只关注不参与或者既不关注也不参与的消极态度。

3.个别运动项目缺乏趣味性。这类运动项目的特征通常表现出动作的机械性和重复性,如广播操、长跑、太极、游泳、跳绳等。对于没有明确的体育学习目的的学生来说,参加这样的运动就容易出现“枯燥”“乏味”“没意思”等不良情绪。

4.有些运动项目需要一定的运动技能。诸如篮球、足球、排球等运动项目对参与者在速度、灵敏、反映、耐力等方面有一定要求。从事此类运动,对于技术不够娴熟或者身体素质差的学生来说,运动中快乐的体验就会减少,时间一长,自然就出现“不会玩”“没意思”等消极心理状态。

(三)中小学生对武术运动喜爱度极低

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在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中所占的比率非常低,而且出现的运动项目也非常少,只有围棋、五子棋、跳绳、踢毽子等。尤其是武术,在中小学生喜欢和不喜欢的运动项目中都没有,说明中小学生对武术的喜爱度几乎为零,即使在“功夫片”“武打片”“武侠片”等影视剧泛滥的今天,也没有激发起学生习武的欲望,武术似乎从中小学生视野中消失了一样。(见图1)

中宣部、教育部在2004年3月就联合颁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其中明确规定:“体育课要适量加武术等内容”,2011年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无论是在小学阶段还是在初中阶段,都要重视选择武术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的学习”,并对中小学各个年级都提出“掌握武术的基本动作和套路”的建议。但是武术在中小学的普及程度却并不理想。

与之相反,近十几年作为舶来品的跆拳道却受到中小学男女生一定程度的欢迎。跆拳道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冲击正如中国青年报所说:“当跆拳道、空手道等舶来品在中国大地上流行时,历史积淀深厚,分属种类繁多,踢、打、摔、拿兼备,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武术,却不可避免地在民间,尤其是青年人中衰落。”这不得不让我们对传统武术进校园、进课堂的方法与路径进行重新思考。

三、对策与建议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激发中小学生的运动兴趣,对他们参加体育活动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够使我们的体育课堂变得生动、活跃,课外体育锻炼变得更为有效、高效。对此,笔者针对上述调研结果提出如下对策思考。

(一)增加符合学生个性需求的终身运动项目

个体差异的存在决定了对运动项目喜爱的不同。因此,我们在小学的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中,应特别注意学生运动过程中的快乐体验,这就需要通过增加运动项目种类,选择一些趣味性强同时又符合小学生身心发育的运动项目来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如近些年兴起的软式垒球、软式网球、软式排球、软式足球、笼式足球、少儿田径、小手球等新兴项目。这些项目对小学生来说不仅趣味性强,而且在运动技术、运动安全、比赛规则等方面也符合学生的身心发育特征,同时从事这些运动也能为将来从事棒垒球、网球、排球等成人式的运动奠定基础。

对于中学生来说,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日益明确并趋于稳定。因此,在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项目设置上,需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内容编排和设计上需要增加运动的趣味性,提升运动后的效果体验。同时,注意让学生了解运动的相关知识,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逐步形成自主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提高专项技能,最终把对某一项运动的兴趣与个人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使之成为终身运动。

(二)消除学生的消极心理

要激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就要为学生提供包括场地设施、器材设备等物质保障,同时还要有安全、竞赛、奖励等制度上的保障。对于场地条件不足和专项教师缺乏的学校来说,可以通过联合周边的学校共同设立单项俱乐部的形式,实现场地器材和体育教师的共享。另外,学校要充分发挥体育竞赛的杠杆作用,除了课堂教学比赛之外,应该让学生有机会参加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的各种比赛,并将比赛项目的时间、形式以及奖励办法等常态化和制度化。虽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非常重要,但如果完全从学生的运动兴趣出发,类似长跑这样基础性运动就很难开展。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激励学生从室内走到户外,从虚拟的世界回到现实生活中,从游戏场回到运动场。

(三)丰富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内容

我国中小学生真正喜欢的运动项目之所以少,与很多项目没有得到普及有直接关系。因此,要增加中小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种类,就要普及一些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育特征的运动。对中小学校开展什么样的运动,不仅要从学生的身心发育特征考虑,还要从社会的需要、国家的需要考虑。教育行政部门要为运动项目的持续性开展铺路搭桥,即要在运动项目布局上处理好中小学衔接、大中学衔接乃至大学与社会衔接的问题,又要充分发挥运动竞赛的杠杆作用和体育考试的指挥棒作用,对要普及的运动项目在宣传、教材、经费、师资、设施设备等方面做好相应的保障。像武术这样国家推广了很多年但没有普及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像广播操这样普及率最高但是学生最不喜欢的体育活动,都应从形式上和内容上深入研究,不能仅停留在课标里、教材中和形式上。

【尚大鹏,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博士】

责任编辑/李书华

中宣部、教育部在2004年3月就联合颁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其中明确规定:“体育课要适量加武术等内容”,2011年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无论是在小学阶段还是在初中阶段,都要重视选择武术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的学习”,并对中小学各个年级都提出“掌握武术的基本动作和套路”的建议。但是武术在中小学的普及程度却并不理想。

与之相反,近十几年作为舶来品的跆拳道却受到中小学男女生一定程度的欢迎。跆拳道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冲击正如中国青年报所说:“当跆拳道、空手道等舶来品在中国大地上流行时,历史积淀深厚,分属种类繁多,踢、打、摔、拿兼备,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武术,却不可避免地在民间,尤其是青年人中衰落。”这不得不让我们对传统武术进校园、进课堂的方法与路径进行重新思考。

三、对策与建议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激发中小学生的运动兴趣,对他们参加体育活动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够使我们的体育课堂变得生动、活跃,课外体育锻炼变得更为有效、高效。对此,笔者针对上述调研结果提出如下对策思考。

(一)增加符合学生个性需求的终身运动项目

个体差异的存在决定了对运动项目喜爱的不同。因此,我们在小学的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中,应特别注意学生运动过程中的快乐体验,这就需要通过增加运动项目种类,选择一些趣味性强同时又符合小学生身心发育的运动项目来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如近些年兴起的软式垒球、软式网球、软式排球、软式足球、笼式足球、少儿田径、小手球等新兴项目。这些项目对小学生来说不仅趣味性强,而且在运动技术、运动安全、比赛规则等方面也符合学生的身心发育特征,同时从事这些运动也能为将来从事棒垒球、网球、排球等成人式的运动奠定基础。

对于中学生来说,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日益明确并趋于稳定。因此,在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项目设置上,需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内容编排和设计上需要增加运动的趣味性,提升运动后的效果体验。同时,注意让学生了解运动的相关知识,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逐步形成自主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提高专项技能,最终把对某一项运动的兴趣与个人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使之成为终身运动。

(二)消除学生的消极心理

要激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就要为学生提供包括场地设施、器材设备等物质保障,同时还要有安全、竞赛、奖励等制度上的保障。对于场地条件不足和专项教师缺乏的学校来说,可以通过联合周边的学校共同设立单项俱乐部的形式,实现场地器材和体育教师的共享。另外,学校要充分发挥体育竞赛的杠杆作用,除了课堂教学比赛之外,应该让学生有机会参加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的各种比赛,并将比赛项目的时间、形式以及奖励办法等常态化和制度化。虽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非常重要,但如果完全从学生的运动兴趣出发,类似长跑这样基础性运动就很难开展。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激励学生从室内走到户外,从虚拟的世界回到现实生活中,从游戏场回到运动场。

(三)丰富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内容

我国中小学生真正喜欢的运动项目之所以少,与很多项目没有得到普及有直接关系。因此,要增加中小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种类,就要普及一些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育特征的运动。对中小学校开展什么样的运动,不仅要从学生的身心发育特征考虑,还要从社会的需要、国家的需要考虑。教育行政部门要为运动项目的持续性开展铺路搭桥,即要在运动项目布局上处理好中小学衔接、大中学衔接乃至大学与社会衔接的问题,又要充分发挥运动竞赛的杠杆作用和体育考试的指挥棒作用,对要普及的运动项目在宣传、教材、经费、师资、设施设备等方面做好相应的保障。像武术这样国家推广了很多年但没有普及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像广播操这样普及率最高但是学生最不喜欢的体育活动,都应从形式上和内容上深入研究,不能仅停留在课标里、教材中和形式上。

【尚大鹏,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博士】

责任编辑/李书华

中宣部、教育部在2004年3月就联合颁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其中明确规定:“体育课要适量加武术等内容”,2011年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无论是在小学阶段还是在初中阶段,都要重视选择武术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的学习”,并对中小学各个年级都提出“掌握武术的基本动作和套路”的建议。但是武术在中小学的普及程度却并不理想。

与之相反,近十几年作为舶来品的跆拳道却受到中小学男女生一定程度的欢迎。跆拳道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冲击正如中国青年报所说:“当跆拳道、空手道等舶来品在中国大地上流行时,历史积淀深厚,分属种类繁多,踢、打、摔、拿兼备,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武术,却不可避免地在民间,尤其是青年人中衰落。”这不得不让我们对传统武术进校园、进课堂的方法与路径进行重新思考。

三、对策与建议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激发中小学生的运动兴趣,对他们参加体育活动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够使我们的体育课堂变得生动、活跃,课外体育锻炼变得更为有效、高效。对此,笔者针对上述调研结果提出如下对策思考。

(一)增加符合学生个性需求的终身运动项目

个体差异的存在决定了对运动项目喜爱的不同。因此,我们在小学的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中,应特别注意学生运动过程中的快乐体验,这就需要通过增加运动项目种类,选择一些趣味性强同时又符合小学生身心发育的运动项目来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如近些年兴起的软式垒球、软式网球、软式排球、软式足球、笼式足球、少儿田径、小手球等新兴项目。这些项目对小学生来说不仅趣味性强,而且在运动技术、运动安全、比赛规则等方面也符合学生的身心发育特征,同时从事这些运动也能为将来从事棒垒球、网球、排球等成人式的运动奠定基础。

对于中学生来说,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日益明确并趋于稳定。因此,在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项目设置上,需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内容编排和设计上需要增加运动的趣味性,提升运动后的效果体验。同时,注意让学生了解运动的相关知识,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逐步形成自主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提高专项技能,最终把对某一项运动的兴趣与个人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使之成为终身运动。

(二)消除学生的消极心理

要激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就要为学生提供包括场地设施、器材设备等物质保障,同时还要有安全、竞赛、奖励等制度上的保障。对于场地条件不足和专项教师缺乏的学校来说,可以通过联合周边的学校共同设立单项俱乐部的形式,实现场地器材和体育教师的共享。另外,学校要充分发挥体育竞赛的杠杆作用,除了课堂教学比赛之外,应该让学生有机会参加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的各种比赛,并将比赛项目的时间、形式以及奖励办法等常态化和制度化。虽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非常重要,但如果完全从学生的运动兴趣出发,类似长跑这样基础性运动就很难开展。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激励学生从室内走到户外,从虚拟的世界回到现实生活中,从游戏场回到运动场。

(三)丰富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内容

我国中小学生真正喜欢的运动项目之所以少,与很多项目没有得到普及有直接关系。因此,要增加中小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种类,就要普及一些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育特征的运动。对中小学校开展什么样的运动,不仅要从学生的身心发育特征考虑,还要从社会的需要、国家的需要考虑。教育行政部门要为运动项目的持续性开展铺路搭桥,即要在运动项目布局上处理好中小学衔接、大中学衔接乃至大学与社会衔接的问题,又要充分发挥运动竞赛的杠杆作用和体育考试的指挥棒作用,对要普及的运动项目在宣传、教材、经费、师资、设施设备等方面做好相应的保障。像武术这样国家推广了很多年但没有普及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像广播操这样普及率最高但是学生最不喜欢的体育活动,都应从形式上和内容上深入研究,不能仅停留在课标里、教材中和形式上。

【尚大鹏,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博士】

责任编辑/李书华

猜你喜欢

武术课外运动
校园武术“学、练、赛”一体化实践探索
我爱传统文化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中国功夫成青少年新宠
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思考
不正经运动范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取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