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如何将读与写有机结合——以《那树》教学为例

2014-03-12张耀红

语文天地 2014年11期
关键词:果园写作能力习作

张耀红

《那树》一直是笔者最喜欢的课文之一。

每次重读这篇文章,内心就不禁涌起浓浓的哀伤。于是在教学中,笔者格外注重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那棵大树的心情,反省人类的无知,把握作者的感情,并进一步尝试“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写作能力。

教学片断:

第一课时,安排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一段话说说那树的经历,以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概括能力,然后找出具体的语句分析那树具有怎样的价值和品格,体会作者对那树倾注了怎样的感情。第二课时,要求学生以“读了这篇课文,我最喜欢的句子是 ________,因为________”。练习说话,学习本课托物言志的写法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写那树的命运的真正目的,把握文章主旨。

然而,在第一课时刚刚进行完的那个周末,窗外的果园却上演了和那树同样命运的一幕:园子里的桃树、杏树、梨树,还有果园边参天的白杨树都惨遭杀戮,两天之后,只剩下刚露出地面的树桩,枝干躺在地上,首尾已经分了家。

这简直是用事实为课文作最好的注释!

在赏析句子时,笔者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精彩的语句,并简要分析。学生很自然地找出“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下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每一个黑斗士在离巢后,先在树干上绕行一周,表示了依依不舍”等一组拟人句。他们结合窗外的那些果树,想到它们积蓄了一个冬天的力量,要在春天开花、结果却在这个刚刚到来的春天,悲壮地倒在了地上,那满地的木屑,正是其骨粉,是对人类野蛮行径的控诉。

也许是有了窗外那些树桩的警醒,孩子们说得很动情。于是,笔者随机让他们以“那一片果园”为题,模仿课文写一篇随笔。因为是有感而发,孩子们很快完成了,其中也不乏精彩之作(片段摘录)。

习作一:

学校的对面,满地的树的残骸,仿佛一场恶战之后,只剩下一张张惨白的面孔,仰望着天空,无声地控诉着……

习作二:

躺在尘土中的树,静悄悄地,甚至连眼泪都没有流出来。它的眼泪,本该是那刚刚绽放的绿意。然而,它果真没有眼泪吗?

几日之后,角落里那几棵苟延残喘的杏树上,绽开了白中微微透着粉的花朵,如同映照在夕阳余晖中的一层薄雪。如果那些树还在,此刻,又是一番怎样的肆意与绚烂呢?

习作三:

校园里的那棵小桃树,早已在花园中展示她的风姿了,远处的那些桃树,也已开始飘香了。如果这些可怜的树没有被砍下,它们否也会在这时,形成一片美丽的花海?

还曾记得,果园里有一条小路,人迹罕至,只是一些猫啊,狗啊之类的,把它当做自己的乐园,那时,我们下课总爱趴在窗台上,看蝴蝶飞过,看小猫跑过,有时甚至两只普普通通的小狗嬉戏、玩闹,也会引得全班同学放下自己的事情,观望一阵,微笑一阵,让紧张的大脑得到片刻的轻松。……

习作四:

也许它们是笑着离开的。因为他们从生到死,都是在奉献中度过的。对它们来说,没有什么比这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了。

或许,他们在倒下的一瞬间,心里也都是毫无怨言的吧!

…………

案例分析:

那片果园,曾陪伴着孩子们度过了两年多的初中生涯,看到它们的消逝,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是沉重的。有了课文《那树》中作者细腻生动地描述中对通灵的老树深深的同情所渲染出的悲凉的、悲壮的氛围,有了窗外一颗颗果树无言的控诉,即使最怕写作文的孩子也写出了颇有思想深度的随笔。

由此,笔者想到了我们的写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读与写是不分家的。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苏东坡说:“多读多写文自工。”但是很多时候,读与写却很难快速地融合在一起。怎样将读写教学有机结合,几乎所有语文老师都在做着不断的尝试,模仿课文进行练笔,就是常常采用的方法之一。例如在学习《童趣》之后,大多数老师会让学生写《童年趣事》;学习《春酒》之后,就有老师让学生通过家乡最富有乡土气息的事物来寄托思乡之情;学习《猫》之后,会让学生写自己喂养小动物的经历……这样学以致用当然是好的,既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可是学生缺乏作者那样的生活阅历,很难写出真情实感。尤其是思乡之情,十几岁的孩子,大多从没离开过家乡,哪里谈得上“思乡”呢?因此只好绞尽脑汁挖空心思编故事,更有甚者只好抄袭了事。

记得多年前,在一次全区观摩教学活动中,一位资深教师讲授《荔枝蜜》一课,曾让学生模仿作者被蜜蜂蛰过而怨恨蜜蜂的片段,写自己小时候被蜂蜇的经历,这一环节被当时很多同行称赞为“能将阅读与写作巧妙结合”的典范,但至今笔者想起,都替学生感到为难:不是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亲身经历的,那些从来没有此经历的学生,该怎样去完成这份作业呢?那次的仿写当堂并没有完成,学生的作品笔者也无缘看到,只是觉得让学生一味去模仿,而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缺乏真实的生活体验,怎么能写出好文章呢?为了使学生的文章能够有真情,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每次布置仿写练习,笔者都会想换做我是学生,会怎样去写,有没有真切的经历与感悟,以避免再犯十几年前的那类错误。

《那一片果园》仿写的成功,得益于它的真实。叶老说:“出作文题一定要为学生着想,钻进学生心里去考虑,务必使他们有话可说。”仿写训练更是这样。每个人的经历不同,秉性不同。如果我们的仿写练习能抓住一个良好的契机,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让学生能从自己的生活阅历中找到和课文相融合的“点”,就能使学生在文章中自由地抒发情感,抒写性灵。要将仿写练习和学生的生活切实地结合起来,就必须针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形式,或模仿课文的形式或思路,或就文中的某一句话谈自己的认识,更可以针对课文的内容与观点进行逆向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之后,让学生写出两个骗子值得肯定的地方,并说出自己的理由。这些仿写练习的设置,不仅发挥了课文“范例”的作用,也使每个学生能将“所读”与自己的生活自然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会用敏感的心去感悟和感受生活,很快地将“所读”转化为“所写”,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之,阅读、写作、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将阅读的感悟同生活的体验相结合,将对名家名作的阅读与自己的写作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笔写出自己的生活,表达出自己的情感,那么阅读教学的目的就真正达到了,语文课才能做到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教是为了不教”。

猜你喜欢

果园写作能力习作
天、空、地一体化“未来果园”看一下
秋天的果园
挖掘创造潜能,提高写作能力
加强互动交流,提升写作能力
如何有效提高中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理论思考
我家果园丰收了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