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014-03-11石国华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技能心理

石国华

科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健康的心理离不开健康的身体,健康的身体也离不开健康的心理。对于高中体育教学来讲,体育课堂是高中教学中放松学生身心、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主要场所,体育锻炼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更是有着重要作用。要想实现有效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必须从问题出发,寻求解决的策略。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不良的表现

1.焦虑心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中生是心理压力较大的人群之一,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承受着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压力。因此,他们极易出现心理焦虑的现象,如果不进行健康引导,会严重影响学生的智力或身体发展。焦虑,就是学生在主观上担心将会产生某种不可预测的不良后果。但是,往往事实总是他们在杞人忧天。

2.自卑心理

对焦虑心理而言,自卑心理就是焦虑心理的后遗症。自卑心理,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对自身的能力产生怀疑,产生自卑的情绪。对于高中体育教学而言,有些学生身体协调性好、体质强,往往能够很快地掌握体育学习要点。但是,有些学生由于各种原因,难以跟随教学脚步,就会越走越远,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一旦自卑心理进一步发展,学生就会产生抑郁症等严重的心理疾病。

3.人际关系不良

对于高中学生来讲,人际关系也是重要的资源之一。由于高中学习的压力,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也是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表现之一。学生的性格各种各样,或外向、或内敛、或暴躁、或冷静。在体育课堂里,学生往往会出现落单的情况,做不到合作式的体育学习。碰到不开心的事还会拿同学、体育器材、甚至体育教师撒气。对此,教师必须加强体育课堂中的心理健康教学。

二、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学策略

1.加强对学生的体育技能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的最基本手段就是加强对学生的体育技能教学。对学生的体育技能教学也是高中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手段。在学生的短跑训练中,我们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反应能力和运动距离判断强化,增强学生的体育技能。在体育课堂上,几乎所有的运动项目都需要学生的艰苦付出和不怕困难的体育意识。通过运动项目的比试,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反应能力,增强学生的受压能力和反应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体育竞赛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运动技巧教学,促进学生的自信心建立,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对于我们高中体育教学人员来讲,如何让学生找到自己擅长和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并帮助他们习得专业的体育运动技能,才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2.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促进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在笔者看来,几乎所有的学科都可以融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是,采用体育学科辅助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最合适也是最有效的。如果只是单纯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教育,高中会受到学生先天的逆反心理影响,拒绝这样的教育。然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合适的方式融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会显得更容易接受。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实现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首先要做到让学生对体育学科产生学习兴趣。在学生进行课堂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鼓励、赞扬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间接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对于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展现出来的问题,教师也需要进行批评和纠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通过在体育课堂中对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3.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体育教学,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体育教学是一种集体性教学,但是,体育集体教学也可以丰富多彩,也可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巨大帮助。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增加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教学,帮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通过多人交往的方式健全自身心理的健康发展。例如,我们教师可以在体育课堂上安排一些集体性游戏,拔河、跳长绳、同心协力跑等都是不错的选择。通过这样的体育教学,让学生在互助和理解中,提升自己的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

总之,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不可忽视。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责任编辑黄晓)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技能心理
高级技能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