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几个误区及其根源

2014-03-11余恒记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主导作用误区探究

余恒记

随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全面铺开,课堂教学改革(以下简称课改)也在大江南北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一些课改名校应运而生,吸引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长、教师纷纷前往参观和学习,很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尤其是那些来自落后地区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在参观之后都热血沸腾,纷纷表示回去后也要大干一场。

可是,当他们满腔热忱地宣传、推广课改名校的课改模式时,发现这些模式严重影响教学进度(尤其是高中),教学质量也没有因此得到提高,有的反而出现了下降,从而遭到很多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反对。很多有经济条件的家长纷纷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他们认为不进行课改的名校甚至是普通学校,他们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某种课改模式的试验品或牺牲品。

一、对课改存在的认识误区

1.真课改和伪课改分不清,往往把真课改当伪课改,把伪课改当真课改

什么是真课改?在课堂教学中,凡是能以新课程所倡导的“三贴近”、“三维目标”和“自主、合作、探究”等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教学改革,这样的课改就是真课改。反之,那些看似课改,实则作秀,只注重形式、流程,片面夸大某个环节、某种模式的作用,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片面追求课堂热闹效应的所谓课改,就是伪课改。我们有些学校把这种伪课改当作宝贝,当作真课改,并以它作为判断教师是否进行课改的标准,这就分不清何谓真课改、何谓伪课改了。

2.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对立起来,把二者的关系割裂开来

传统教学中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把“主导”演变成“包办”,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压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结果往往培养出一些高分低能的学生。现在很多学校所进行的课改,都在试图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高度重视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可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导致了另一种倾向:片面夸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些学校甚至还机械地规定教师讲课不得超过10分钟甚至更少,主张教师讲得越少越好,学生展示越多越好,认为课改成功的最高境界是不需要教师!

3.课改功利化,急功近利,沽名钓誉

纵观全国,高调课改的都是些落后地区的学校以及发达地区的弱势学校,而那些传统名校却不动声色。其实他们也在探索课改,只是不刻意追求什么课改模式,不刻意追求什么轰动效应,因为他们已经成名,他们的师资、生源都是优秀的,各种硬件设施也是一流的。他们完全可以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更大提高。而那些落后地区的学校以及发达地区的弱势学校,没有条件与那些名校比师资、比生源、比综合实力,于是就抓住课改这条他们认为唯一可以改变弱势地位而且可以提高知名度的最好办法,满怀信心地进行下去。因为课改对每个学校都是公平的。他们认为,课改意味着能提高升学率,意味着能出名师,意味着能尽快改变弱势地位,甚至意味着会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总之是可以名利双收!这样的课改就难免带有明显的功利化色彩。而一旦上述目标无法实现或效果不理想时,很多学校就会纷纷放弃课改而回归传统,课改就会被背上骂名。其实,课改没有错,为了适应新形势,新课改也必须进行下去,关键是如何改?是不是一定要搞出个模式来才叫课改?是不是要搞得轰轰烈烈才叫课改?否则就不是课改?这是我们应该好好反思的。

4.机械理解“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有些教师认为“自主学习”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可以不管不问。所谓“合作、探究”就是安排学生集体讨论,甚至为讨论而讨论。这些理解都是片面的和有害的。其实,学生的自主学习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教师可以事先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看书,教师也可以创设一些新情境,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这样的自主学习才有效果,自主并不是放手不管!合作学习,也要从实际出发,不能搞形式主义,不能为了安排一个合作学习环节,就不管实际情况是否需要,硬要安排一番讨论,甚至整堂课都是合作讨论。在很多公开课中,我们常常看到这种为讨论而讨论、为合作而合作的现象。探究式学习,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不是课堂上安排几分钟就能完成的。如果是几分钟就能搞清楚的,或在课本上能直接找到答案的,这种情况不能称之为探究式学习,只不过是为了在课堂上安排一个探究环节走走过场而已。探究式学习,应该是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由学生课外去思考、去探究,然后再在课堂上根据教学需要由教师提问,检查他们的探究成果。

以上内容指出了当前我国课改存在的四大误区,现在我们要问,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误区?造成这些误区的根源在哪里?

二、造成课改认识误区的主要根源

1.对课改的本质没有弄清楚

人们对课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对如何进行课改,很多学校也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从技术层面取得了不少的成果。然而对“课改的本质是什么”却研究得不多。本质是根本性的东西,课改技术属于现象层面,如果课改的本质没有弄清楚,课改就会迷失方向,甚至走入死胡同。那么,课改的本质是什么?本文认为,课改的本质就是改变落后的教育教学观念,运用先进的、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对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以及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上进行合理配置和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各个课堂要素的作用。这种合理配置和优化配置应该是动态的,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试图形成一套固定的课改模式和流程,就会陷入伪课改的误区。由于没有弄清课改的这个本质,导致割裂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也就不足为怪了。

2.对新课改的精神没有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导致一些学校的课改出现偏差

新课程倡导“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理念,倡导“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者的统一,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一线教师在各种课改培训中比较集中关注如何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并试图找到一种行之有效且普遍适用的高效课堂模式,而对于“三贴近”、“三维目标”的新理念或新要求则重视不够,这不仅导致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理解存在偏差,也会使整个新课改的目标难以落实。

3.推进课改的价值导向发生偏差

人们总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作出一定的价值选择和行为选择的,目前有的地方的课改及培训工作除了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外,甚至还渗透着商业化运作,这就会导致课改偏离正常的轨道,这是目前某些地方的课改遭到非议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必须明白,课改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静下心来,脚踏实地地进行下去。课改必须是为教学服务的,课改不应掺杂着商业目的!

总之,课改是形势所迫,大势所趋。保守、僵化、不思进取,中国的教育则没有出路。课改已经扬帆出海,只有端正价值导向,准确把握课改的本质和新课改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下去,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责任编辑黄晓)

猜你喜欢

主导作用误区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冬季洗澡的误区
地方人大怎样发挥立法主导作用
三角恒等变换中的误区警示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地方人大进一步发挥立法主导作用的思考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