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教结合”新解

2014-03-11何剑康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教体体教结合体教

何剑康

(玉溪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云南玉溪 653100)

[教育教学]

“体教结合”新解

何剑康

(玉溪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云南玉溪 653100)

体教结合;竞技体育;教育

新的体教结合改革模式是对原有三级训练体制的突破,将体校纳入到义务教育体系中来。这样,部分有天赋的青少年可以通过比赛等进入专业队,多数青少年则可以继续学业,从而保证了青少年运动员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

2012年7月28日,4年一度的奥运圣火在伦敦燃起,在距开幕式17天之际,刘延东在国务院召开全国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问题上做了发言,这次讲话是继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之后再一次将运动员的教育与后续保障作为主要议题。在这一特殊时期再度提出“体教结合”必然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因此,总结20年来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的整个历程,以史为鉴,找出以往“体”与“教”结合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总结出未来发展趋势,结合本次讲话中所提及体教结合的新理念与路径,对体教结合未来新走向与实施进行重读,对我国体育发展无疑有着指向性作用和重要参考价值。

一、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的演变与发展

建国以来(尤其是以1952年成立中央体训班为标志),我国在人力、物力、财力极其匮乏的现实面前,借鉴前苏联的成功经验,逐步形成了体校-省市体工队-国家队的三级训练模式,举国之力成振兴民族之事。直至20世纪80年代,我国竞技体育已经在世界体坛崭露头角。毋需置疑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我国在金牌榜上独占鳌头与这一体制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然而,任何一种体制都是建立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之下的(即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生产关系发生变化时,原有体制的僵化不变必然产生很多弊端,举国体制及三级训练体制也不例外。计划经济之下,行政资源的集中是举国体制的基本保障。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深入,市场经济逐步显示出其资源配置效率高、社会成本低、灵活机动等优势。在市场经济下,我国的竞技体育也由单一的国家包办向市场化转变,最为典型的就是足球、篮球等运动的职业化发展。举国体制之下,多数运动员一旦进入专业队就意味着捧得了国家赋予的“铁饭碗”,因此运动员自身存在的文化素养低,社会化程度低的缺点并未明显暴露出来。然而,随着体育市场化发展和深入,很多运动员退役之后都面临着二次择业的考验,以往重视训练,教育不足、学历低的缺点显露无遗。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20世纪80年代,国家体委提出体工队向院校化过渡的设想。1986年7月召开的全国优秀运动队文化教育工作会议提到:“优秀运动队文化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对初中文化水平以下的运动员进行九年义务教育,使他们在训期间达到初中文化水平并取得文凭;其次,要努力办好中等教育,使多数运动员在退役时达到高中或中专毕业水平;对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运动员要进行大专教育。”①转引自:中国论文网.发掘体教结合新内涵明确体育教师新责任[EO/BL]http://www.xzbu.com/4/view-1555344.htm.当时还提出优秀运动队的文化教育必须正规化、制度化、学校化,各运动队的文化教育都应采取一定的办学形式,努力形成从小学到中学、大学的一条龙办学形式,使所有的运动员既是优秀运动员,又是某个层次学校的学生。②冯建中.大力推进“体教结合”[J].体育科学.2005,25(2).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体教结合”。后来,随着市场化的推进,欧美一些国家的竞技体育育才模式逐渐引起国人的关注。以美国为例,不同大学招收不同项目的高水平运动员,这些运动员学生既享受了高等教育的熏陶,又有高水平的教练为之服务,因此形成了教育里面办体育的模式。这一模式在很多国家取得了良好效果,为竞技体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据统计,美国参加奥运会的选手有约80%的来自于各个大学。基于这一事实,我国不少学者认为竞技体育应纳入教育系统,教育系统有着庞大的人才储备,既可以解决体教结合存在学历不高的问题,又可以实现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丁永玺③丁永玺.“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思辨[J].体育与科学,2008(5):62-63.、阳艺武④阳艺武,刘同员.“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的内涵解读[J].体育学刊.2009(5):45-48.等人都撰文认为教育系统办体育有着体教结合所不具备的优势,代表了未来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向,并将这种高校办运动队的模式称之为“教体结合”。迄今为止,以清华为首的国内高校为这种模式提供了相对成功的典范。2003年第23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中国教育部牵头组团出征,取得金牌总数(21枚)第二的好成绩。自此以后,教育部颁布的一系列文件和精神更多提及的是“教体结合”,而非“体教结合”。⑤阳艺武,刘同员.“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的内涵解读[J].体育学刊.2009(5):45-48.

由上不难看出,所谓体教结合是基于竞技目标之下的对教育缺失的弥补,通过将体工队院校化,提高运动员的文化修养,形而上的看来这种办法是最有效、最切实的解决办法。另外,1987年原国家教委发布了《关于普通高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文件,鼓励部分有条件的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以解决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为竞技体育人才培育起到查缺补漏的作用。而教体结合乃是基于教育目的之下的竞技体育发展,是先教后体,不少高校抛却以往高校招退役运动员的方式,自己选材、自主培养,以实现教育目标之下的体育特长生的培养。

二、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优缺点分析

1.体教结合优缺点解析

体教结合作为国家的一项政策,主要是针对竞技运动员“学”、“训”冲突而出台的,在一定层面上解决了运动员低学历、狭出口的问题。其优点主要体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上将体工队转变为高等专业院校,通过院校化教育从单纯的育才向育人的转变,且在学校层面上,其无论是训练水平还是科研实力都得到了显著提高,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尝试同时保留了举国体制固有的传统优势,继承了其人力、物力、财力的集中效应。微观层面上,个人由单一的运动员身份变为学生,通过训练、学习,运动员可获得相应学历,提高了他们的就业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文化修养。

当然,任何一个社会难题都难以通过一项政策一蹴而就、一劳永逸。体教结合实际上是对计划经济之下的举国体制的一次改良,它存在的问题依然明显。首先,微观方面,尽管体教结合解决了运动员的文凭问题,但是由于其院校建设和追求目标不够清晰,队员的文化教育依然不足,适应社会的能力依然较差,就业难的问题依旧困扰着这些已经或者即将退役的运动员。而出口不畅必然造成入口狭窄,进而导致不少运动项目后备人才的短缺。对于其他院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问题,由于不少高校在招生和就业上实行多重标准,运动员也很难真正获得应有的教育。其次,宏观方面,尽管教育与体育携手实施体教结合,然而由于分工不明,权责不清(例如体育部门掌握注册权,运动员须在体育部门注册方有参赛资格,而且参赛后收益比例不宜协调,抑制了教育部门参与的积极性。)导致教育、体育各行其是,“教”与“体”两张皮。①虞重干,张军献.“体教结合”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J].体育科学.2006,26(6).

2.教体结合优缺点分析

教体结合是不少欧美发达国家较为常用的一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有着较强的适应力与推广价值,同时也更符合个人的社会化发展需要。就每个个体而言,青少年处在人生的能力储备阶段,任何一项能力的缺失都会影响个体的未来发展,时间的不可逆性决定了该时段其必须掌握一定的生存、生活的知识与技能,否则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必将出现困难。而青少年的竞技能力的形成也多在这一时段形成(当然,不少项目开始时间更早,如体操、跳水等),且竞技能力也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竞技训练不但可以提高体能、完善品质,这对自我实现与满足等高层次追求都有着积极意义。然而,单一发展个体竞技能力必然影响到其他能力的提高,因此将竞技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为合理的安排,当然不排除个别有天赋的将其作为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

教体结合以“教”为主,对我国传统的体育培养模式有着很强的互补性,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首先,教体结合并未形成完整自生系统,人才储备并非来自教育自身。另外,教体结合多限于高校与高水平运动员的结合,中学、小学却涉及较少,这就造成后备人才不足,而很多高校的高水平运动员直接来自各级体校,文化修养不足。如此,教体结合重又陷入了体教结合原有的痼疾之中。其次,教练水平与科研队伍建设不足。教练能力直接决定了运动员水平的高低,但由于体育与教育各自为战,高水平的教练很难进入教育系统,导致高校高水平教练员和科研人员严重紧缺,抑制了高校竞技水平的提高。因此,人们在为“清华模式”欢呼时更应看到奥运会、世锦赛等国际重大赛事中中国纯正的大学生极其罕见,这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出我国在教体结合上与国外大学存在的巨大差距。站在竞技立场上来看,则是高校运动员被培养成竞技成绩不强,文化素养又不如一般大学生的“半成品”。从竞赛的机会来看,目前我国除了足球、蓝球、排球等少数几个项目之外,大学联赛的比赛项目极少,这使得多数高校运动员缺少应有的竞赛机会,从而影响了其运动成绩的提高。这样,对于多数高校运动员而言,他们进高校的目的在于毕业后能获得一张高校文凭,而高校则是借助这些运动员来提高知名度,扩大自己的影响力。由此,真正着力于竞技体育梯队建设、勇攀高峰的高校少之又少,教体结合在竞技成绩方面陷入了低水平重复的尴尬局面。

三、体教结合新解

建国伊始,竞技体育的主要矛盾是国弱民衰的现实与实现迅速崛起之间的矛盾。为了迅速提高运动成绩,增强国际影响力,于是集举国之力办体育。随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变迁,我国竞技体育成绩已经领先于国内经济的增长,此时的主要矛盾逐步由提高成绩内化为运动员“训练”与“教育”之间的矛盾,这也是体教结合产生的本因所在。当然,设想是好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于个人、体制等因素,体教结合模式并未能切实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素养。而后,我国部分高校又借鉴欧美竞技体育发展模式,自己摸索建队、训练,并取得一定成效,有效弥补了运动员文化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然而,原有的体教之间的矛盾由重“体”轻“教”转变成了重“教”轻“体”,运动员教育水平提高了,但竞技成绩离国际水平差距依然很大。这时,矛盾似乎又回到最初起点,这一过程也印证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否定之否定原理。由此,在计划经济的举国体制向市场经济的举国体制转变之际,如何才找到一种既能保留传统竞技体育培养体系,又能切实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素养的新的机制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议题。针对这一问题,刘延东在全国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部分设想,既是对原有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的革新与重读,又从中规划出了我国未来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变革的方向。

1.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塑

目标对事业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向性作用。无论是体教结合还是后来的教体结合,其目标都有待于重塑。先“体”后“教”,是基于体育与教育分离的情况下所采取的应对措施,运动员……文化成绩跟普通学校的学生相比有很大差距。……过于重视运动能力的提高而忽视文化学习。①黄桑波,李建国.后奥运时代我国“体教结合”模式调整探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1).而教体结合的逻辑起点是先“教”后“体”,这点是基于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运动员身上缺少的并不是运动素质,而是文化素质的现实。②黄桑波,李建国.后奥运时代我国“体教结合”模式调整探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1).然而,由于改制步伐超过了运动员成长的基本规律,也忽视了旧体制原有惯性,导致体教结合的运动员学生文化素养跟上了,但是作为竞技体育核心因素的竞技成绩却难以实现新的突破,甚至与原有的三级训练体制相比也不占优势。可见,重“体”与重“教”都有失偏颇。正是针对两者的不足,未来的体教结合的目标应立足于对人的培养——坚持以人为本,实现运动员全面发展的需要。③刘延东.在全国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体育报.2012-07-10.因为,人的全面发展既是教育的宗旨,也是竞技体育所追求的目标,任何一方面的偏重都难免出现纰漏,从而影响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体教结合的培养目标既非专才培养也不是文化素质的提高,而是以人为本,以培养适应社会建设需要的现代性人才为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暗合了马克思经典作家对人的社会化发展的理想。

2.管理体制重组

管理体制是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制度保障,也是国家体育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与教育协调、融合已经基本达成共识,而如何破解其中难题、理顺两者关系无疑对今后体教结合的成功与否有着直接的关系。《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上指明了新形势体教结合的管理体制的基本形势。即将体育运动学校纳入教育发展规划中,将九年义务阶段的体校纳入到普教系列,由同级政府中的教育与体育部门协同管理,各负其责。原先体校附属学校也纳入到普教系列,使得教育得以真正的普及,在这一过程中,教育部门尽量使优质中小学资源与体校实现资源共享,在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促进业余训练的吸引力。对于体校中专或高中层次的文化教育则由教育部门统一管理,并将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经费纳入到财政预算之中,将文化课教师纳入到教育管理范围,由教育部门统一调配、进修和交流。这种模式保留了举国体制,既有利于动员各方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又通过充实体育运动学校文化教育力量,破解了原有体教结合模式中轻视教育、浮于人事的弊端,对教体结合模式存在弊端也有极好的弥补效应。不难预测,这一新的形式将有效提升文化教育在体育运动学校中的地位,教师的相关待遇也会有所保障,同时体育运动员文化素养提高的问题也有望得以解决。

3.职责明确、协调发展

无论是体教结合还是教体结合,之所以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原因均在于职能错位,体教结合是让体育部门去抓教育,而教体结合则是让教育主办竞技体育,其效果自然不理想。因此,新的体教结合模式对运行机制进行了调整,做到了职责明确,体育部门主管运动学校的训练与比赛,教育部门主管运动学校的文化教育,且实现了体育、教育、财政、人事等部门的相互协调。要求体育运动学校的文化课成绩教育部门应纳入相应考核体系(具体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实施的教育层次而定),对文化课不达标的运动员,即使其竞技成绩合格也不予注册,这样就从入口上提高了对运动员的文化素质要求。在训练期间,同样要对运动员进行不同阶段的考核,成绩不合格者经辅导仍不能达到最低要求的要实施停训甚至退队处理。只有运动员完成相应的课程训练,并取得相应的文凭时方可进入以训练为主的专业队(职业队伍)。而体育部门的职责则是主管各级运动员的训练、比赛。两部门相互各负其责,相互协调,并形成合力,真正做到体与教的共融。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上层体育总局与教育部联合成立工作组,定期商讨体教结合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对宏观问题进行实施监督,而具体实施则需要地方各级政府也建立相应的工作组(联席会议)进行监督实行。

四、结 语

我国竞技体育的三级训练体制在竞技体育发展中被证明为最有效的、最直接的方式,但人才成本高、收益低、队员文化修养不高、出口狭窄等问题阻碍了这一体制的持续发展。而体教结合与后来的教体结合虽然部分弥补了这一问题,但由此又衍生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可见任何一项改革都有其利弊。此次新的体教结合改革模式是对原有三级训练体制的突破,将体校纳入到义务教育体系中来,保证了青少年运动员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未来,部分有天赋的青少年可以通过比赛等进入专业队,多数青少年则可以继续学业。省市专业队则以技能培养为主,部分有天赋的运动员逐步进入国家队(职业队),其他运动员由于受到多年专业训练,通过相应技能培训,可以回流至各业余体校、体育俱乐部、或者到社会其他组织当体育指导员等,促进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

New Interpretation of“The Combin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HE Jiankang
(School of Sports,Yuxi Normal University,Yunnan Yuxi 653100)

combination;sports;education

The reform on the combin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makes a breakthrough to the 3-level training system,which takes sports schools into the accou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system.Thus,some gifted teenagers become profes-sionals through competitions,while more of them continue their education.In this way the development of two groups is guaranteed.

G807

A

1009-9506(2014)12-0056-05

2014年9月1日

何剑康,讲师,研究方向:排球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教体体教结合体教
湘西州举行教体工作务虚会议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中国体教融合推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岳阳县:歌唱教体事业,献礼70周年
上饶县教体系统积极 投身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教体结合对中小学体育活动实施的研究
体教结合“一条龙式服务”模式探索
发展校园足球现存主要问题及改进策略
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
浅谈体教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