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教结合“一条龙式服务”模式探索

2016-12-23王明亮

体育教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体教结合

王明亮

摘 要:少体校招生难,基层学校特色发展遇高水平竞技瓶颈,如何破解这两大难问题,温岭市少体校在此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该校采用少体校和普通基层学校(网点学校)实施“一条龙式服务”体教结合模式,两条腿走路,双方各方面都取得了双赢的局面,为体教结合做出了有效的探索。

关键词:体教结合;一条龙式服务;网点学校;体育特色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11-0062-02

基层学校具有广泛的群众体育基础,也具备相对优质的文化教学资源,如何把体校的专业优势和基层学校的文化教育教学优势进行合理整合,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是我们所应思考的问题。我市从2008年前就开始了走体教结合“一条龙式服务”的尝试,即把一个项目放到一个镇去(即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式体教结合之路),再由项目学校向周边学校辐射,最后产生“1+1>2”的效应,形成基层少体校和普通学校相辅相成、两翼齐飞的发展态势。

一、网点学校训练管理建设

1.招生管理:一条龙

在以往很长一段时间里,竞技项目基本由少体校控制,即所有项目都集中在体校里进行训练,然而,当面临体校招生困难这一难题时,集中体校训练已经行不通了。因此,我市少体校研究决定,通过体育局提议,教育局干预,把竞技项目分散到各大集镇的普通学校,而且我们有意识地会选择一些教学质量较好的乡镇进行合作,这样更有利于招生。通过优质高中的品牌效应,把运动员从小学阶段就选拔出来,首先进入本镇的小学完成小学教育,接着直升本镇初中学校,最后特招直升进入高中,扫除学生和家长的学业顾虑,为招生创造最有利条件。例如:我校把排球网点学校设置到我市新河镇的学校,新河镇是省教育强镇,新河小学是省示范小学、新河镇中学也是省示范初中、新河中学是省一级重点高中。借助新河中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品牌效应,由新河中学牵头去面向全市招生,保证进入新河中学排球队的学生能进入新河相应的学校就读,最后高中直接就读于新河中学,这样既解决了招生困难的问题,也便于排球队的系统训练。通过几年的招生探索,我市的排球项目招生难的问题迎刃而解了。

2.人事管理:委员会

我市体育局和教育局针对网点学校人事管理问题,专门成立了体校校务委员会,由体育局、教育局局长任主任,两局分管领导任副主任,两局相关科室负责人和各校校长任委员,由他们统筹管理区域内的业余训练项目学校。网点学校设立专门的专员校长,与主教练一起负责运动员的招生工作、监督项目队的训练工作、文化成绩管理和相关校内事务协调。体校校务委员会聘任相关教练为各网点学校的项目主教练,负责教练的选拔与分工、日常常规训练、运动员选材、组织项目比赛和特色学校比赛等。而下派的项目主教练的人事关系依旧归属于体育局,不占网点学校人事编制。有了专员校长和主教练的共同携手管理,网点学校的各项工作就分工明确、任务清晰,使得业余训练项目在学校里得到了良性的发展,形成了欣欣向荣的局面。

3.训练管理:主教练

主教练负责运动队的所有选材、训练和比赛等工作。主教练聘任后立即着手组建教练团队,选拔聘任相关专业教练和兼职教练(一般为网点学校的在职体育教师)。专业教练由于其人事属性关系,不承担学校功课,他们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和学习钻研时间,这样既有利于教练的专业发展,更有利于教练有更多的时间与队员生活学习训练在一起,从而因为深厚的感情促进训练的有效性。主教练的聘任也是有周期性,一般四年为一周期,每一周期结束后,体育局和教育局对其各方面成绩督导评估考核,考核合格才有继续聘任的资格。通过这样的周期考核,既提高了主教练的责任意识,又保证了网点学校的项目特色正常发展。

4.生活管理:一学校

运动队的生活管理也是学生和家长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尤其是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掌上宝,没有完善良好的后勤保障,也会成为招生和训练的重要障碍。我市体育局和教育局领导一开始就高瞻远瞩,在后勤保障方面完全打消了学生和家长的顾虑。选拔进入各自网点学校的学生全部安排在各镇的高中学校统一食宿,实行全免费制度。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全部交由高中学校负责,便于统一管理和集中教育。例如,我校(排球网点学校)在新河中学训练的学生,在校完成一天的学习后,统一回到新河中学进行训练。训练结束后由新河中学负责学生的晚餐管理,并保证一天24小时热水供应,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自从排球网点学校设置在我镇以来,各自学校至今还未收到家长因为后勤保障问题的不满和投诉,说明一校生活负责制还是比较成功的。

5.经费管理:多渠道

当各竞技项目进入各大集镇学校后,为了使各自项目能得到长效发展,财力保障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关键因素。在实践中,通过体教结合,政府财政支持,每年拨入项目学校的经费有:一是网点学校经费为100万;二是业余训练项目布局经费约10万;三是网点学校训练补贴经费约15万;四是台州市队(地区队)县办项目经费15万/队;五是省级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经费5万;六是购买训练器材经费20万;七是教育局规定的学校公用经费总额的5%;八是项目队考核奖励经费20万。这样多渠道、多内容的经费保障,保证了各项目在普通学校的正常运作。

二、学校体育特色文化建设

1.校本跟进

校本教材作为学校的一种特色,普遍的运用到学校的各个教学学科中,因此在体教结合上,也实现了校本跟进。通过体教结合具体实践的探索,经过归纳、总结、提炼、创新、演绎等手段,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校本教材。这种校本教材是非常有益的,因为它结合了体育与教育在学校的基本特征,作为一种知识的总结,又具有传承的特性。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每一个学校的同一学科的校本教材都是不同的,因为它拥有了在这个学校的特色文化。如足球网点学校泽国镇第二小学,通过开发足球校本项目特点,编制了具有学校特色的足球校本教材,在体育课中发挥着巨大的项目作用。可以说,校本教材是项目进学校从精英体育教育向大众体育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经之路,也是发展和壮大项目体育的长效之路。

2.馆舍文化

体育工作者在发展一个体育项目时,首先很大程度上都是从竞技成绩入手,把大部分的精力和财力放在如何提高竞技成绩,这也是无可非议的。但一个项目要在一个学校、一个区域发展,必须学会软件和硬件两条腿走路。楼堂馆舍作为一种物质基础,可以经过加工,成为体教结合文化的载体,在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地方,在视野所及,创造性的展现体教结合的特色理念、活动或荣誉等,日积月累,自然印记在学生的思想之中,自然容易形成文化的传承。如乒乓球网点学校新河小学,借助乒乓球馆的装修,在场馆周围张贴大量的乒乓球知识,还把曾从学校走出去的奥运冠军吕林、世界冠军陈治平以及省市冠军的事迹挂在场馆墙壁上,通过这种场馆文化的熏陶,让全校学生知道乒乓球项目,爱上乒乓球项目,从而进一步去推广和发展乒乓球项目。

3.项目文化

作为人才的一种培养模式,项目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年一度的邀请赛、大比武或者其他一些体育活动等,作为每年都予以实施的项目,自然会在师生中留下印记,也正是这些项目,可以充分体现体教结合文化的存在感。如跆拳道学校箬横中学的跆拳道队,从跆拳道项目特点入手,在文化层面把其发展为礼仪,在体育赛事方面为跆拳道比赛,在大众健身上为跆拳道操,多管齐下,遍地开花,把跆拳道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也使跆拳道项目深入到学生心中,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为进一步发展跆拳道项目打下了良好的群众文化基础。

4.学校特色

各个学校都在打造学校品牌项目,进行特色文化建设。体教结合引进的体育项目,通过有效打造很容易形成学校的品牌项目、特色文化。一校一项目在温岭各学校的开展,也带来了不错成效。如新河、箬横、大溪、泽国、松门五大强镇分别在排球、跆拳道等项目中打响品牌,也给所在学校打响品牌。每每提到某某学校,特色体育项目总从口中脱口而出。通过学校体育特色品牌建设,各个体育项目基本都成了各自学校的一张响亮的名片,也为推广和宣传体育项目赢得了群众口碑,树立了项目形象。

5.精神传承

传承是文化的重要特性,文化是固定的,人是流动的,因此要实现文化随着人的流动而流动,这种文化就必须为大家所认同,在这方面将有很多作为,譬如创设特色的口号、标语、体教歌曲、文化衫等。另一方面,将体教模式的衍生物转化为学校德育特色建设,形成精神文化。如箬横中学跆拳道队,以“礼仪廉耻、忍让克己、百折不屈”为座右铭,这种精神的感染,无形演变为全校学生对师长的鞠躬问好、文明尊重,这种德育传承将是学校毕生财富。

三、体教结合成效大丰收

我市少体校自近几年的网点学校设置以来,摸索出一套完整有效的体教结合之路,为基层少体校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参考作用,在竞技体育成绩和学校群众体育两个层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仅以我市跆拳道网点学校箬横中学2015年取得成绩为例:在2015年全国跆拳道青年赛山东淄博站中学校输送的学生李嘉慧获得第一名、吴玉曦获得第二名、赵芳获得第五名;在2015年的全国青运会上我校输送的学生吴玉曦获得了第二名、李嘉慧获得第五名;在2015年省级比赛中我校学生获得第一名5个、第二名4个、第三名8个以及多个其他奖项;在台州市级和温岭市级比赛中,获得各类跆拳道比赛荣誉无数。目前该校输送上去的学生中国青队在训2人,浙江省队在训4人,解放军队在训1人。该校学校体育成绩近几年也取得了巨大丰收:2010年获省运会金牌1块,2014年获十五届省运会金牌4块;2010年获浙江省体育特色学校,2012年获浙江省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称号,2013年被评为浙江省100所特色发展学校之一,2009年被命名为温岭市队,2011年升格为台州市队等等。

温岭市少体校网点学校建设的尝试,在体教结合的老路上探索出了新的思想、新的路子,在区域范围内有效解决了竞技体育发展难、体育运动员文化成绩差、体育系统独立办队难、基层运动员人才效益差等问题,更好地为基层运动队办队以及基层少体校的发展提供了实践和参考案例。

猜你喜欢

体教结合
“体教结合”模式在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让“体教结合”走向“体教共生”
“体教结合”在我国体育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与“体教结合”发展模式分析
“体教结合”培养篮球后备人才的必要性
体教结合视野下鞍山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我国“体教结合”培养高层次竞技体育人才管窥
发展校园足球现存主要问题及改进策略
“体教结合”体系下体育班化学教学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