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建设的对策研究

2014-03-11周石生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14年5期
关键词:试验区区域发展

周石生

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建设的对策研究

周石生

广西、广东两省(区)对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建设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高度的重视,试验区将建成我国东西部地区跨区合作和跨省合作的创新示范试验区。文章分析实验区建设的背景,梳理其理论基础及建设意义,根据实验区所具有的优势,提出重点建设的领域及对策。

区域一体化;粤桂合作试验区;对策建议

一、研究背景

当前我国面临加快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任务,东部地区也面临着传统产业和产品趋于饱和,亟待通过转移寻找出路和加快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迫切任务。东西部经济合作,既是东部发达地区参与和支持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重要途径,也是东部地区保持自身快速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粤桂是我国分属东、西部经济区域的接壤省(区),两省(区)对加强合作、推动一体化发展均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高度的重视。2011年12月,两省(区)政府在北京签署了《“十二五”粤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一致同意在梧州市与肇庆市(封开县)交界区域共同设立粤桂特别合作试验区。

目前,广西、广东两省(区)有关粤桂特别合作实验区的主要政策文件有: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粤发[2008]4号)、《关于促进粤西地区振兴发展的指导意见》(粤发[2009]15号)、《广佛肇经济圈建设合作框架协议》(2009年6月17日签订)。广西《关于进一步加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意见》(桂政发[2009]104号)、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通知》(桂发改西部[2012]360号)、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打造西江黄金水道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若干意见》(桂发[2009]24号)、《广西西江经济带发展总体规划纲要》(2010~2030年)、《广西桂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实施方案》。2011年12月11日广西、广东签订《“十二五”粤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11年12月16日签订《肇庆—梧州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广东省人民政府、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建设的指导意见》。

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具体范围为:以梧州市和肇庆市两市交界为中轴,梧州市白云山以东、肇庆市封开县城西北、沿西江两岸,粤桂双方各划50平方公里,共100平方公里土地面积。其中,在西江南岸以省界为轴,梧州、肇庆各划5平方公里,共计10平方公里作为首期启动区。试验区将建设成为我国东西部地区跨区合作和跨省合作的创新示范试验区,并以此积极探索我国东西部区域合作及跨省合作园区建设和运营管理的新模式、新体制,为后期粤桂两省在更广范围和更大区域及我国其他地方在行政区域交界处开展跨省跨区合作发展提供宝贵经验和积极示范。

二、理论基础

(一)相关理论

布局理论主要是研究区域产业的空间分布规律。最早,在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中有所涉及。杜能最先提出了农业区位理论,尔后韦伯将该理论运用到工业的研究中,提出了工业区位理论。随后克里斯塔勒(1933)提出了“中心城市理论”;胡弗(1936)研究了复杂的运输费用和规模经济对区位的影响。1939年,廖什在《经济空间秩序》一书中,将一般均衡理论应用于经济空间。霍特林(1929)、卡尔多(1935)等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研究了产业布局问题。马歇尔(1890)用外部性解释产业集群。巴格纳斯科(1977)、巴卡提尼(1978)将制度经济学引入空间产业布局研究等等,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建设模式

模式的形成和演变受到区位、资源禀赋、地域类型、技术水平以及宏观政策的影响,不同的地区呈现出不同的模式。一是极核布局模式。物质形态上它以区域中心的形式表现出来,在特定的地理空间上支配经济活动的分布与组合,并通过极化与扩散效应、支配效应、乘数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二是点—轴布局模式。该模式强调沿轴线建立产业集聚区,吸引生产要素向集聚区集聚,使其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极。然后,通过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实现由点带轴、由轴带面,最终形成了点与点之间的发展轴线。三是网络布局模式。在不同等级轴线上,各等级点为满足对商品、技术和市场等的需求,与其他点发生联系。进而在点与点、轴与轴、点轴之间开始形成复杂的交流沟通网络,表现出集中与分散的多重组合。四是圈层辐射模式。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征应该是以城市为中心,依托中心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优势,向外辐射,引导和带动外部圈层经济的发展,整个体系呈现中心—层级的环状发展模式。

三、建设意义

(一)有利于构筑多区域互动、协调的全新平台

试验区建设是深化西部大开发、泛北部湾合作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东西南北互动、协调、合作发展的全新平台。目前,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西部地区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东西部差距依然显著,同时东部地区也面临着传统产业和产品趋于饱和、亟待结构优化、产业升级与发展转型。在这一背景下,东西部区域合作,不仅是东部发达地区参与和支持西部大开发的重要途径,也成为东部地区保持自身快速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可以把西部地区的资源、能源、劳动力、市场等方面的优势,与东部地区的产业、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有效结合起来,促进东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

(二)有利于搭建承接产业转移的有效平台

试验区建设将成为东部产业转移和西部产业承接的有效联接体,推动东西部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将充分集合多区域政策及资源优势,建立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新模式,探索合作过程中产业合理布局、要素优化配置、资源集约利用的有效途径,促进产业承接转移有序开展,为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示范。此外,将有效促进地区积极参与包括港澳在内的泛珠三角地区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对外开放与产业分工合作。同时,将为珠三角地区产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更好地辐射和带动广西其他地区乃至西部地区的产业转型和升级。

(三)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管理的先行先试

发展方向的定位,是一个不断实践、认识和提升的过程。试验区建设,最重要的是要有开放的意识和国际化的视野,在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的基础上,学习并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不断提高园区建设发展的水准。思想观念的开放是先导,同时先行先试对于我国其他区域合作也将具有重要借鉴与示范意义。从2012年起,广西壮族自治区进一步加大支持,在自治区权限范围内,试验区将在投资审批管理权限、财政税收管理权限、土地管理权限、证照和资质管理权限、价格管理权限等多个方面获得更大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四)有利于培育中南—西南战略支点新增长极

试验区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中国-东盟经济圈交汇地带,是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具有多区域合作突出区位优势,尤其是李克强总理对于广西中南—西南战略支撑点的新定位,有利于充分发挥战略支撑点作用。试验区是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对接,拓宽区域发展空间,培育西南—中南两大经济圈新增长极的重要途径,将有利于铁路、高速公路及轨道交通等重要交通设施的有效对接,从而有效拓宽区域发展空间,将进一步优化接壤区域空间总体布局和功能板块,有效推动接壤区域突破行政边界制约、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培育发展成为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新增长极。

(五)有利于推动重大项目带动作用的发挥

首先,重大项目科学布局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要求,全区重大项目(事项)推进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提出,投资拉动、项目带动是当前保增长、保后劲的关键,并要求加强服务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工作;其次,重大项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做法,对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和重点企业壮大发挥了重要作用;再次,重大项目是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也是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核心,服务好重大项目,帮扶好重点企业,经济就能在更高的层次实现更大的发展和飞跃。

四、现实基础

(一)区位优势

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地处“三圈一带”(珠三角经济圈、北部湾经济圈、大西南经济圈和珠江—西江经济带)交汇节点,是区域经济辐射的“交集区”和“叠加区”。肇庆(封开)素有“两粤通津,粤桂咽喉”之称,梧州也是广西乃至西南地区接受粤港澳台地区产业、技术、资金转移的最前沿地区。在此设立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将使试验区获得成本、资源、市场、环境、政策五大比较优势,即可成为西部地区接受东部地区经济辐射的前沿地带,也将成为珠三角地区资金、技术、产业直接向西部转移、打开东盟市场的重要通道节点,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二)交通优势

试验区周边铁路、公路、水运、管道、航空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全部具备,是国内重要的区域性综合立体交通运输枢纽。试验区位于西江亿吨“黄金水道”核心区段,是横跨联结粤桂乃至东西的交通大动脉。随着梧州至肇庆3000吨级航道建设以及贺江、桂江航道整治工程的实施,西江黄金水道航运能力的不断提升将进一步加强试验区与珠三角核心区、北部湾以及东盟地区的联系;广梧高速公路封开连接线(含西江大桥)、省道266线,目前正在开展广佛肇高速(梧封段)、柳肇铁路的前期工作,梧州现有机场的搬迁扩建等,都提供了基础设施保障。

(三)政策优势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粤西地区振兴发展的指导意见》、《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等为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随着《“十二五”粤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和《肇庆—梧州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逐步实施,更多的优惠和扶持政策将推动试验区的建设发展。此外,国土资源部明确鼓励进行低丘缓坡地综合利用开发,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试验区内土地用地需求。

(四)历史渊源

梧州、封开山水相连,唇齿相依,共同拥有光辉灿烂的广信文化,曾是岭南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在饮食习惯、生活习俗等方面非常相近,这种历史的渊源,使得封开与梧州两地人民建立了互信互爱的民间关系,也促进了封开与梧州的民俗文化交流。两地同饮一江水,历史文化同宗同源,这种交融和谐的历史文化优势为建立试验区构筑了先天的合作基础。粤桂双方在合作的空间、内容和模式得到了极大的延伸和创新,将为试验区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五)肇梧一体策略

肇庆明确提出要发展壮大山区县域经济。其中加快山区县域交通、能源、水利、城市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山区与中心区、珠三角核心区对接融合;同时要加快山区优势资源型工业集聚区建设,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建设生态观光旅游度假基地。上述发展策略将进一步推动封开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效支撑试验区的建设发展。此外,肇庆将大力推进“双转移”发展战略,主动承接珠三角特别是广佛地区的产业转移,重点引进金属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家电家具、林产化工、新型建材等产业,从而有效支撑试验区承接产业转移和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梧州市也应积极实施肇梧一体的策略,主动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并发挥连接北部湾经济区。

五、重点领域

(一)重点产业

充分挖掘梧州、肇庆(封开)现有的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以粤桂两省(区)产业链共建和共同发展为切入点,率先发展电子信息、轻工食品、林产林化、生物技术产业、商贸物流、休闲养生等产业,积极培育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文化创意、商务服务等产业,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提升,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经济为支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结构合理、科学发展的现代产业格局,构建粤桂两省(区)新的区域增长极。

(二)政策先行

一是用地指标分别纳入粤桂两省(区)省级土地调控计划,由省级政府统一进行调剂。优先调剂安排试验区用地指标。二是试验区重点发展和承接的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优先列入省(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三是试验区优先享受国家国债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财政转移支付、贴息贷款以及两省(区)级财政每年预算专项资金安排等政策支持。四是对进入试验区企业人员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对接机制。对入区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由地方政府承担进行“订单”式培训工作。

(三)招商引资

试验区管委会下设招商局,发挥试验区合作方利益诉求一致的优势,集粤桂两省(区)力量,组建核心团队。建立统一的招商引资项目管理制度与绩效考核体系,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招商。重视西江流域上下游关联企业及开发本地资源型企业的招商,考虑绿色产业(含静脉产业)及服务业的招商。以加强试验区招商引资项目计划、执行、控制过程的管理为主线,以招商引资项目时间、成本、质量和风险管理为主要内容,探索富有试验区自身发展特色项目管理方法,构建试验区项目管控新型模式。

(四)社会管理

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信息、调解组织和调解员信息网络数据库,实现各类调解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人员共用;组建试验区突发公共事件联合应急委员会,下设联合应急管理办公室作为其日常办事机构,街道建立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社区明确应急管理工作责任人,形成由试验区、街道、社区组成的三级应急组织体系;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与试验区周边的梧州、肇庆等地区协作建立统一规范的劳动用工制度和就业管理服务网络,营造区域内公平竞争、同工同酬、同等待遇的良好环境。

(五)生态产业

严格执行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水资源需求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坚决遏制试验区高耗能、高排放、产能过剩项目的进入;鼓励新技术、新工艺和科学管理的应用,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和新能源产业等低碳产业发展;推进试验区生态循环化改造,抓好循环经济型企业建设。以梧州市进口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园区和封开县华润水泥生产基地示范区为基础,积极推动试验区企业内部及上下游产业整合,加强行业间的生态产业链建设,加快形成耦合、共生、互补和资源梯级利用的循环架构。

六、对策建议

(一)创新和完善合作机制

合作机制体制的创新和完善在跨区域经济合作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形成了许多科学、合理的合作形式和制度,并在国家和区域层面得到了一定的政策支持。试验区要加快合作机制体制的创新和完善,推动试验区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二)政策扶持和支撑保障

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都要展开深入的合作和交流。为保证相关合作能够顺利实施,要在国家和省级层面得到更多政策支持和优惠,要成为相关国家创新政策的特别试验试点及示范区,为推动跨省境的经济合作区和产业园区的建设发展提供更多的经验借鉴。

(三)依托资源和地缘优势

必须紧密依托资源和地缘优势,培育打造竞争优势,优越的资源条件和独特的区位条件是重要支撑。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周边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大背景下,依托资源、地缘优势,加快培育竞争优势,推进产业链向纵深发展的任务尤其紧迫。

(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客观要求。特别是在环境承载力有限的情况下,加快转型升级,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尤为重要。

(五)有序发展梯次推进

结合项目自身的发展条件,确立近期—初创期、中期—成熟期、远期—扩展期目标。提高行政资源、商务资源、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实现“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成规模、十年大发展”的目标。在政府引导下,有序发展、层次推进,阶段性完成经济间协作分工和产业规划。

(六)注重区域可持续发展

当前的资源、环境和人口状况并不乐观,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项目选择与布局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试验区对区域资源和环境的影响;优先考虑保护环境和对环境影响小的项目;在产业项目布局时,应在考虑项目技术含量的同时,注重其对产业人口的充分利用。

[1]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国家发改委2008年12月发布)[Z].

[2]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国发[2010]28 号)[Z].

[3]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粤发[2008]4号)[Z].

[4]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粤西地区振兴发展的指导意见(粤发[2009]15号)[Z].

[5]广佛肇经济圈建设合作框架协议(2009年6月17日签订)[Z].

[6]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意见(桂政发[2009]104号)[Z].

[7]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通知(桂发改西部[2012]360号)[Z].

[8]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打造西江黄金水道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若干意见(桂发[2009]24号)[Z].

[9]广西西江经济带发展总体规划纲要(2010~2030年)[Z].

[10]广西桂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实施方案[Z].

[11]“十二五”粤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11年12月11日签订)[Z].

[12]肇庆——梧州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11年12月16日签订)[Z].

[13]广东省人民政府、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建设的指导意见[Z].

2013年度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课题“面向广西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孵化体系构建研究”及2013年度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课题(批准号:13BGL013)的阶段性成果

周石生,中共梧州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广西梧州,543002

F127.9

A

1007-7723(2014)05-0033-0004

猜你喜欢

试验区区域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分割区域
18个自贸试验区
各试验区先行先试 探索创造模范做法
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展望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区域发展篇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4个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实施率超过90%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