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前提条件的科学辨析

2014-03-11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14年5期
关键词:边际效用物理学

吴 伟

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前提条件的科学辨析

吴 伟

对经济学影响最为深远的学科莫过于物理学了。然而,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形式上的模仿:理论研究上使用大量高深数学知识、实证研究上倾向于采用丰富的经济数据。然而,这些文献都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因素: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找不到常量、常数。因此,在向物理学借鉴的过程中,不应该拘泥于形式,而应该侧重于可验证性等科学理念的追求上。文章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为例进行说明。

效用;边际效用递减;物理学;可验证性

在经济学文献中,几乎随处可以看到物理学的深远影响,或许是为显得更加客观,经济学不仅像物理学那样大量使用数学、采用数据,而且还直接引进大量物理学概念:诸如弹性、均衡等。经济学应该向物理学取经吗?从物理学的丰硕成果看,答案是肯定的。然而,经济学应该向物理学借鉴的是什么呢?现在的主流趋势是恰当的吗?

一、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提出

经济思想发展历史上,法国经济学家孔迪亚克被认为是效用价值论的开创者①刘勇、朱江丽等人认为最早研究效用概念的学者是英国的尼古拉巴,《贸易概论》1690年。[1][2]。他早在1778年出版的《谈商业与政府关系》一书中就认为[3]:效用是人们消费商品的过程中产生的满足感,因此,效用只是人们赋予商品的一种主观属性而已。这种效用价值观思想迅速传播至法、德、英等欧洲国家。

在效用理论上,影响最大却是比孔迪亚克晚几年的边沁[4]。边沁是英国哲学家,他在1789至1802年期间提出的效用概念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效用概念的基本内涵幸福、实惠、好处、快乐、利益;其二,是每个人都争取这指数愈高愈好。其三,是一个人的收入增加,收入带来的效用增加速度减慢②这一点是后来福利经济学发展的主要思想源头,然而,不同的人之间效用的不可比性使得福利经济学的这个基础假设很不可靠。。

边沁概念的第三个含义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后来,德国经济学家戈森(1810~1858)也提出了“戈森定理”[5],在内容上包含了边沁的第三个含义,概述起来有三个方面:(1)欲望或效用递减定理,消费物品的过程中,人的欲望或物品的效用是递减的;(2)边际效用相等定理,即稀缺的约束下,要最大化满足欲望,分配稀缺物品时,要能使人的各种欲望被满足的程度相等;(3)原来的欲望被满足后,只有发现新享乐或扩充旧享乐,才能取得更多享乐。

19世纪70年代初的“边际革命”由三个代表人物发起③然而,从可验证性来衡量,边际革命的这三个发起者的贡献并不大,因为只是引进了数学的表达形式,这可能对后来的学者产生了不当的影响。但是,他们的贡献也不可忽略:边际分析理念的引入为经济学的后续发展作用极大。[6]: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奥地利经济学家门格尔、法国经济学家L·瓦尔拉斯。他们在经济学上的贡献差不多就是戈森定理的进一步发展,在形式上主要就是数学方法的引进。

19世纪90年代,边际效用价值论发展为两个流派[7]:一个是以奥地利学派为代表的心理学派,另一个是以洛桑学派为代表的数理学派。前者以门格尔和他的继承者庞巴维克为代表。

心理学派将心理分析引入经济学研究领域,引申出边际效用量决定商品价值的规律,认为价值不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量,而取决于物品的效用和稀缺性,取决于消费者主观上感觉到的边际效用。后者以杰文斯、瓦尔拉斯及其继承者帕累托为代表。数理学派用数学方法论证自己的边际效用学说,包括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两套原理和方法。

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适用前提辨析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一个人消费一种产品的边际效用,随其消费量的增加而减少,又叫戈森(Gossen)第一法则[8]。

(一)产品概念的理解

首先,这一规律的分析对象是人们的消费行为,哪些行为算消费行为呢?穿衣吃饭一般都没有异议地被认为是消费。但是读书识字、旅游享受、身体锻炼、寻医问药甚至求神拜佛等诸多行为能否算到消费行为的范围呢?要怎样界定这个理论的适用范围才是恰当的呢?

回到最基本的立场上:从实用主义的立场来看,边际效用理论作为经济学的内容,其主要目的是什么呢?把问题再提升一层:经济学作为经验科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但仍属于科学的范畴,那么科学的目的是什么呢?认识世界。衡量科学最重要的标准是什么呢?解释力。解释力就是一个理论能够解释的事实、现象的多少。解释力越强是指能够解释的现象、事实越多。也就是说,解释力越强的理论,适用的范围越广泛①张五常在畅销经济学著作《科学说需求》中论述到:科学的发展是解释范围更加广阔的理论替代原来较为狭窄的理论。。所以,作为科研工作者,要做的是尽可能拓展理论的适用范围。以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为例,它用于人们对产品的消费行为的分析。如果产品的含义越广泛,那么能够用以分析的行为就会越广泛,就越有机会挖掘出更大的解释力。

那么在经济学的范畴内,什么是产品呢?产品看得见吗?有没有非常客观、直观的标准,一下子就可以判断出哪些事物可以算,哪些不能算经济学中的产品?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其研究领域区别于自然科学的最重要一点就是涉及到对“人”的分析。而人作为社会动物,在社会领域中的所有变量里,没有哪个会是常数[9]。自然科学中,可以找到诸如阿弗加德罗常数等常数、常量,但是在社会科学中,没有这个优势。也就是说,不能找到一个这样的准则,根据这个准则对事物性质的判断结论是一劳永逸的。因此,还需要从“人”自身来界定产品。

作为经济学中最为基础的概念之一——产品,只能从行为上判断:

“‘物品’是从英语‘goods’这个字翻译过来的。因此,‘物品’这一词有很广泛的含义。它不仅可释义为产品(product)或商品(commodity),也包括服务(service)、友情、声望、空气、清洁、幽静、爱人、爱,等等。凡是有胜于无的东西,不管是有形或无形,都是‘物品’——‘有胜于无’是经济学上的‘物品’定义。从个人的角度看,亲生的孩子、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都是有胜于无;美丽的相貌、可信的声誉、动听的声音、温馨的回忆、思考的能力,等等,都是物品。”[10]因此,物品、商品、服务等都是产品的近义词或替代词。并且,产品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

对产品概念的这样广泛理解,立刻就大大拓展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适用范围。从这样的界定,可以立刻判断,如果某产品由多个部分组成,其中单一部分对人们而言就没有什么意义,因此不能算一个完整的产品。

最常见到的一个所谓“反例”是对于一辆四轮车而言,轮胎从一个逐渐增加到四个,边际效用是增加了的。这样的理解就误解了产品的含义。在这里,因为要正常发挥车轮的作用,需要四个轮子同时到位,那么四个轮胎放到一起才能算一个产品。可见,产品的概念与人们日常的理解是不大一致的②这样的理解很可能会遭致唯心主义的批评,这是不恰当的:比如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就是个信仰上帝的唯心主义者,但这并不影响他在物理学上的研究。衡量科学的标准不应该是是否唯心,而应当是是否有助于我们认识这个世界。。

(二)“一定时间”是多长呢?

先来看一个现象: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会时不时地遇到有商场、快餐、电影院等商家派发优惠券。在这些派发优惠券的活动中,有一个容易获得众所认同的现象(规律):商家派发出来的优惠券上主要内容无非就是告诉人们:做回头客,继续来消费,有优惠、有好处,一个较为突出的表现就是价格上会有一个折扣,而且这个折扣在时间上的规律表现往往是,越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回来消费,享受到的价格折扣幅度会越大。因此,折扣券上的有效时间越是迫在眉睫,其优惠幅度越大。这是为什么呢?

毋庸质疑,这是消费领域中的问题,当然可以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来解释。但要怎么进行解释呢?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有时间上的约束,优惠券的现象满足吗?要怎么判断呢?“在一定时间内”,这个时间是多久呢?一年?一个月?一周?一天?还是一个小时呢?对于优惠券这个问题,时间长短要怎么界定呢?如果像自然科学那样,有明确而固定的常量标准,那就太简单不过了。然而,按照前文的说明,人类世界里,是没有常数的。也就是说,我们肯定无法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找到一个明确的时间范围。既然如此,那这个“在一定时间内”的前提是否多余呢?

这里用一个经典物理学定律来解释一个重要的理念:

好些物理学规律,比如自由落体运动规律中的重力加速度数值为9.8米每秒、库仑定律等理论的前提条件都需要真空状态。而何为真空呢?真空是一种不存在任何物质的空间状态。在验证这些物理定律时,物理学家们找到的是“不存在任何物质的空间状态”吗?物理学家们的实验室基本上都是人造的,也就是说真空的状态也是人造的。那么他们如何能做得到造出来的确是真空状态呢?要把实验仪器中的所有气体全部抽走是真空的必要条件,但是这一点就无法绝对完成。要构造真空的实验环境,科学家们能做的就是不断地努力把仪器中的气体抽出来,但是他们永远不可能达到一个所谓的绝对真空状态。既然不可能达到绝对真空状态,岂不是这些物理学定律就没有机会得到检验了?

物理学研究得到的丰硕成果,以及带给我们的巨大价值意味着:我们想错了。错在误解了科学①高小勇对科学分析与道德判断的区别有较为深入的分析。[10]。首先,实验条件越苛刻,难度就越高,相应的成本就越高。而科学本身就含包着效率、简单之意,也就是说绝对不是不顾成本进行科学研究;其次,更重要的是,所有的检验都只是模拟、只是逼近。即对于需要真空状态的物理学定律而言,真空的程度越高,那么实验结果与理论推推测的结果之间的误差就会越小。所有的验证都是有误差的,人们能做的是,不断努力(或改进实验条件、或者改进理论)从而缩小实验结论与理论结论的误差。

经济学作为科学,其验证过程与物理学没有差异。回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前提条件之一——“一定时间”中,其含义的时间有多长呢?理论上,这个时间应为零:即消费一个产品与下一个产品之间的时间间隔为零。显然,这样的条件怎么可能达到呢?当然达不到。作为发展最为成熟的物理学所需要的绝对真空状态又何时实现过呢?如同物理学中,越是接近真空状态,理论推测结论就会越准确(即实验结论与理论结论误差越小),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里,消费同种产品时,相邻两次消费活动之间的时间间隔越短,边际效用递减的效果就越明显。消费者对所消费商品的愿意付出的价格高低取决于消费所得的效用大小,消费所得的效用越大,愿意付出的价格也就会越大。在优惠券的例子中,如果消费者在更短的时间内做“回头客”,则能获得的效用就会下降得更多,那么商家就得给予更多的价格优惠。这就是前述问题的解释。

三、结 论

经济学受到物理学的影响绝不能被低估。新古典经济学的大宗师马歇尔[11]是一个极佳的例子,他本人首先是个数学家、哲学家,然后才是经济学家。非常容易观察到的情况是:不仅表现在大量物理学概念不断被引进到经济学中,还表现在对数学知识的大量应用。可以说,没有物理学就没有经济学。但是,不幸的是这些方面的影响对与经济学的科学性的进一步发展可能是弊大于利的。笔者认为,经济学更应该受到物理学在追求科学性的理念上的影响,其中最为重要的理念就是追寻可验证性,即可以用现实中事实、规律来证实这个理论的对错。这是科学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要求。物理学作为一门发展得最为成熟的自然科学,在追求可验证性方面积累了大量难得的“经验”、“教训”。经济学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应该停下脚步,反思现在所做的工作是否是恰当的,反思向物理学所学到的是精华还是表象、形式。我们应该以理论大师马歇尔为榜样,他虽然具备深厚的数学功底,但是在其代表作《经济学原理》中却见不到数学知识的大量应用,显然,他认为数学只是形式,代表不了经济学的实质内容,即数学的采用与经济学的科学性无关。同时,也有人指出,上世纪60年代末经济学颁发诺贝尔奖的原因并非是数学的应用[12],而是可验证性的富有成效的追求。作为经济学者,只有随时牢记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必须按照科学的要求来进行学习和研究,才能无愧于社会科学皇后的美誉。

[1]刘勇,李鹏.边际效用论价值述评[J].价值工程,2005,(1).

[2]孔欣.边际效用理论述评[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02,(4).

[3]于新.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发展历程的比较研究[J].经济纵横,2010,(3).

[4]张五常.科学说需求[M].上海:中信出版社,2010.

[5]理查德·豪伊.边际效用学派的兴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6]George Stigler.The Development of U tility Theory[J].The Journalof Political Economy.Vol,LⅧ(Augustand October,1950)

[7]朱江丽.边际效用理论的研究方法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6,(4).

[8][美]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M].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9]帕斯卡·萨兰著,李子旸译.奥地利经济学派:学智之旅的顶级成就[EB/OL]http://www.impencil.org/Portal/pencilwork/20110518014127.aspx,原文见“在线杂志”“自由意志学派论文”(Libertatian Papers).

[10]高小勇.经济学家:无知无畏的疯狂[M].北京:朝华出版社.2005.

[11][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刘生龙,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2]张树民.固定成本的陷阱[N].经济学消息报,2003-01-10.

吴伟,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价格理论及其应用,重庆,401331

F016

A

1007-7723(2014)05-0014-0003

猜你喜欢

边际效用物理学
点击物理学中的质量
浅议导数和边际在量本利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美食物理学
小学美术课堂板书的四种效用
物理学中的“瞬时美”
物理学中的“瞬时美”
追求骑行训练的边际收益
社会治理的边际成本分析
定积分在几何、物理学中的简单应用
纳米硫酸钡及其对聚合物的改性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