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心的政治基础*

2014-03-11孙百红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民主道路特色

孙百红

(渭南师范学院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陕西渭南,714099)

人民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心的政治基础*

孙百红

(渭南师范学院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陕西渭南,714099)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重要政治任务。它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实践中的思想自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所以能够实现其根源在于我国始终在道路,理论和制度三个维度上坚持人民民主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民民主构成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自信心构建的政治基础。

人民民主;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软实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重大理论命题,1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实践来说,实现上述三个自信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实践进程中的一次重要的理论自觉和理论突破。必将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具体而言,上述三个自信心的构建具有如下三个方面的意义。

首先,三个自信的提出标志着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的深化和总结,从道路、理论和制度三个层面归纳和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成功经验,从而为全面而深刻的分析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一个超越具体学科窠臼,更加具有解释力分析框架。就其内容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全面的整体,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民族问题等诸多内容,经过六十多年来的发展,尤其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在上述各个领域中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年来,我国在总结这些成就的时候,通常还是采取上述划分学科的办法进行分门别类的讨论。必须承认,这种方法依据不同学科的研究内容,从而极大的廓清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诸多特质。但是仅仅从这种学科视角出发,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即它更多的是从各个学科的视角出发,从静态的角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总结和归纳。但是社会主义实践是一个全面而动态的整体,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三个自信,无疑为我们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框架。在这个崭新的分析框架中,理论,制度和道路三大要素各自独立,同时又相互促进,从而实现了静态与动态,过程与结果,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可以说,这个新的视角将会给我们认识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更加丰富的内容。

其次,三个自信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对于自身发展模式的一次全新的总结,这将有效的提升中国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增强国家的软实力。现代国际社会中的竞争,一方面在传统的经济、政治、军事领域进行;另一方面则在新的思想观念领域展开。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一个国家能够形成具有影响力的思想观念是该国能够成为世界强国的重要标志。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大增加,可以说,中国正在从一个区域性大国逐步成长为一个新兴的全球性大国。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软实力建设至关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讲,实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标志着我国软实力的提升,中国在逐步成为一个经济和政治大国的基础上,正在成为一个思想大国,让更多的国家了解和借鉴中国发展的有益思想成果。

最后,实现三个自信更是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警惕西方国家从思想文化领域分化瓦解我国的重要途径。在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中,意识形态的作用需要我们高度重视。从功能上讲,意识形态能够有助于维护政治秩序,提升公民对于政治体系和政治权威的认同程度。因此确保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必要前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所指出的,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更要着力做好宣传工作,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色,同时也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发展。2从这个角度看,实现三个自信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这对于维护我国的政治稳定,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提高民众抵御西方思潮的能力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近些年来,海外对于中国模式的高度关注,无疑表明中国发展实践及其所蕴含的思想理念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不少发展中国家还将中国模式视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成功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选择。3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通过政府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在短期内就摆脱了世界经济危机的不利影响,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社会民生事业的大发展,更是在国际社会吸引了众多的赞誉。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我国的发展实践进行有效的理论总结,能够提升民众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从而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坚实的观念基础。

中国之所以能够实现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其根源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实现了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极大的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正如诸多海外观察家所指出的,中国现在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阶段,而其中的秘密正值得学者们深入思考。本文认为,正是始终坚持人民民主,把人民民主始终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才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并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出发点和归宿。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彻底摆脱了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境地,通过政治上的独立自主和经济上的自力更生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愿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发展道路。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中国成功的实现了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型,保证国家发展的可持续性。如同海外学者所观察到的,中国并没有盲目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倡导的华盛顿共识,而是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性的利用各种政策方式,通过渐进式的战略推动国家的转型。4在这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我国始终坚持人民民主的政治理念,把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增进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才能够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改革才具有持续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道路探索中,始终坚持人民民主体现在改革目标,改革战略和改革绩效三个方面。换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目标设计,方案实施和绩效评估方面都坚持人民民主的理念。

首先,在道路目标的设计方面,人民民主是其最终的指向。选择什么样的发展目标是中国社会主义性质的鲜明体现,正所谓目标决定道路。具体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目标就是要通过各种方式,采取各种措施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政治地位,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诉求,最终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我国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根据国情的不同,提出了不同的发展目标。改革开放之初的党的十二大,我国提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到上世纪末使得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5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迅速有效的改善人民生活成为实现人民民主的物质前提。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6而基本路线所孕育的基本精神就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人民社会水平的快速提升,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目标,让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能够安居乐业成为了我国在未来十年中的目标。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目标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但是这些不同的目标所蕴含的精神是始终如一的,这就是把实现人民民主作为的一切目标的根基。

其次,在道路方案的实施方面,确保人民民主的实现,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决定选择何种实施方案的依据。在目标确定的前提下,选择什么样的实施方案同样需要依据相应的价值基础。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的发展道路在方案实施方面始终将人民民主作为了方案选择的依据。从本质上讲,改革是一个利益格局重新调整的过程。任何一场改革,都会出现旧有体制下利益受损者和新体制下利益的获益者。如何平衡这两方面的利益决定着改革采取何种方案。中国所采取改革战略的独特之处是一方面尽可能不去触动现有利益格局下的利益获益者,同时采取各项政策和体制创新让更多的群众在改革中受益。这种在尊重已有利益格局的情况下,着重扩大利益受益面的改革战略被学者们总结为“增量改革”。7这种改革战略不是将一部分社会成员的利益转移到另一部分社会成员之上,而是通过做大蛋糕的方式来增加可分配的资源总量,从而使得各个方面的社会成员都尽可能多的从改革中获益。也正是采取了这种增量式改革战略,我国的改革进程才避免了一部分社会成员对于另一部分社会成员利益的剥夺依旧由此产生的复杂社会冲突。回顾中国的发展道路不难发现,正是在发展道路的方案实施的选择上采取了这种增量式的改革方案,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够始终支持国家的发展道路。选择这种增量式改革的道路,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种实施方案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人民民主是支撑上述实施方案的思想根基。

最后,在发展道路的评价标准上,是否维护了人民民主是判断改革成绩的根本依据。如何评价中国发展道路的成果反映了国家为哪些人服务,代表哪些人利益的重要标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形成明确的评价标准有力的引导着改革的方向和内容。回顾我国发展的历程,我们能够更加清醒的认识到人民民主在程度上不断深化,范围在不断扩展。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作为了革命的目标,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和国。在此基础上,通过社会主义改革和思想观念层面的革新,人民当家作主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成为了现实。限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和当时认识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还是初步的,探索的过程也走了一定的弯路。从根本上讲,建国前三十年的发展为人民民主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制度框架。改革开放之后,坚持人民民主的评价标准有了新的内容,一方面继承了之前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更加重视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邓小平曾经鲜明的提出改革要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其中的根本就是改革要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换言之,改革的评价标准必须是它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受益。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的重要内容就是要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历届领导人所提出的这些重要思想,从本质上看,都是为中国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根本的评价标准,这就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地位。因此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评价标准看,我国始终坚持人民民主的理念。

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政治追求和价值引领。一百多年来,为了迅速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中国人积极向西方学习,以期找到国家富强和人民康乐的途径。在这一过程中,各种西方思潮纷纷传入中国,各种救国方案也孕育而出。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保守主义,社会主义,法西斯主义等等西方思潮都在中国的大地上找到了追随者。在各种思想主张或主义的传播与竞争过程中,马克思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脱颖而出,并最终获得了胜利,成为了指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指导性思想体系。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将这些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结合起来,创立并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随着实践的发展,该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从历史发展的过程和发展实践的效果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的指导性思想体系,始终坚持人民民主是其中根本的政治原因。

一方面,实现人民民主是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根本政治追求。从欧洲政治思想史的发展历程来看,近代以来欧洲政治思想的发展脉络就是民主思想的萌生和逐步成熟。经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天赋人权的观念得到了普及,人民主权取代了君权神授成为了现代政治权力正当性的根基,个人的自由权利得到了彻底的彰显。这些思想元素的出现为民主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洛克、斯宾诺莎、卢梭、托克维尔等资产阶级思想家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借助不同的思想资源论证了民主政治的正当性和历史发展趋势。但是限于自身阶级立场,这些思想家对于民主政治的论证只是出于对业已兴起的资本主义制度给予极强烈有力的辩护需要,而资本主义不合理经济制度对于民主政治的损害则并没有引起这些思想家的重视。诞生于十九世纪中期的马克思主义在这些启蒙思想家的基础上,深刻的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其基础上的剥削制度与真正民主政治所要求的人人平等存在着深刻的矛盾性。基于此,马克思尖锐的批判了奠基于私有制基础上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神话。在马克思看来,废除私有制,消灭经济领域的不平等才能够真正实现人民民主的政治理念。在这一政治信念的引导下,马克思致力于推动工人阶级的革命运动,推翻虚伪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建立一个真正实现人民当家的新国家。从人类思想史的角度来看,马克思真正将民主的精神作为了自身理论体系的根本任务,为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建设时期和改革时期,不管面临着何种不同的环境,承担着哪些不同的任务,但是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了自己的指导思想是始终如一的。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必然要求坚持人民民主的政治理念,必然将实现人民群众真正的当家作主作为历史重任,这构成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思想渊源。

另一方面,遵循人民民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重要指导原则。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迅速传播,成为了当时中国社会重要的思潮。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伊始,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将马克思基本原理应用到具体国情的分析,并由此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始终遵循人民民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性指导思想。党的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成功开创者,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宝贵理论总结。在毛泽东思想的宝贵思想资源中,人民民主是始终一如的价值追求。在延安时期,毛泽东系统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思想,其中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贯彻始终。一九四五年七月,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在当时的陕甘宁边区首府延安,与毛泽东进行了深刻的对话。针对黄炎培所提出的王朝兴衰问题,毛泽东自信的答道:“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8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样将实现人民民主作为改革的重要任务,坚定不移的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邓小平曾经明确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当然,民主和现代化一样,也要一步步的前进,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9江泽民同志高度重视人民民主的实现,并将人民民主上升到政治文明的理论高度予以总结,这反映了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于实现人民民主的高度重视。胡锦涛同志提出和谐社会思想体系,其中民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一个社会只有充分实现了人民民主,人民的意愿能够得到表达,人民的利益能够得到尊重,这个国家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不难看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党的历代领导人都将实现人民民主作为了自身治国理政的思想根基和政治理念,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民民主的理念已经深刻的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精神之中,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思想支柱,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前提。

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价值根基。实践不仅需要理论的指导,同时还需要制度的保障。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一方面包括了深刻而丰富的理论,另一方面还依靠一系列的制度安排。这些制度安排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得以展开的框架,因此深入考察这些制度安排所蕴含的价值根基是我们实现制度自信的重要前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方面,实践人民民主是这些制度的价值根基。制度需要人的参与才能够发挥功能和运转起来,我国的制度体系正是坚持了人民民主的价值根基,它才获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实现了最优的制度绩效。

在当代中国的制度体系中,一系列具体的制度设计都是为了保障人民民主的实现。从宏观制度层面来看,为了充分实现人民民主的政治理念,我国设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民政治协商制度,这两大制度安排成为了宏观层面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理念,保障人民群众根本政治权利的基础,因此也构成了实现制度自信的支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集中体现着制度设计中的人民当家作主理念。我国的宪法明确规定,人大代表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权利,充分实践人民民主,我国年满十八岁的公民不论民族,职业,性别,信仰,教育水平,财产状况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国家宪法的这些规定为人民民主的实现奠定了法律的基础。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民主参与热情也空前高涨。有研究表明,在我国县、乡两级的人民代表大会直接选举中,超过99%的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公民都参与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活动,参选率维持在90%10,相比较而言,这远远高于欧美国家的民主参与水平。随着我国民主改革进程的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结构与功能方面也在进行着不断的优化,以期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的参与需求。在结构方面,近些年来,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扩充或设立人大机构的各个专业委员会;扩大差额选举的范围;改善议事程序,提升政治透明度。在功能方面,各级人大不断提升自身在政治过程中的职能,在监督权,预算权,立法权等方面发挥日趋显著的作用。11人民代表大会始终以维护人民当家作主地位为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的基石,才使得这一制度的功能不断提升。人民政治协商制度是实现人民民主的另一项制度安排。所谓协商“就是公民通过自由而平等的对话、讨论、审议等方式,参与公共决策和政治生活。”12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利益结构也变得日趋复杂化。在这种情况下,政治决策的过程就需要不同利益群体之间进行更多的讨论与协商过程,从而使得决策能够最广泛的考虑到各方面的利益。因此通过不断的协商,政治决策才能够实现最优的效果,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才能够得到最大的满足。从这个角度讲,人民政协尽管不是国家最高的权力机关,但是在实现人民民主的过程中同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从微观层面看,我国建立了村民自治、社区自治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基层民主参与制度。村民自治制度为我国农村的人民群众实现民主提供了制度渠道,通过村民自治制度,我国农村的广大群众能够在本地区内自我管理。社区自治则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自我管理公共事务的平台,广大城市居民在关切自身利益的诸如社区服务,治安,公共卫生,初等教育等方面,能够积极投入到民主自治的实践之中。在公有制企业中,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企业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维护自身经济利益的重要途径,这一制度安排进一步落实了人民当家作主在经济地位的体现。可以说,基层民主制度是与广大人民群众联系最为密切,影响最为显著的制度安排,这些制度的确立和功能的发挥对于发扬人民群众的民主观念,调动人民群众的民主积极性具有决定性影响。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基层民主的充分发展将为未来国家层面的民主改革提供丰富的经验和奠定坚实的民众基础。

在这些正式制度之外,我国持续的推动制度的创新,来更加充分的保障人民当家作主。除了上文所述的政治制度之外,国家在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事务方面也不断提高政治决策的透明度,将人民群众的各种利益诉求吸收到决策过程中,从而最大限度的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13比如我国在关于五年发展规划的制定,关于民生问题的政策制定等方面进一步提高了决策的透明度,充分发扬了民主决策的精神,使得这些政策有效的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这些年来,我国在制度体系建设方面,将推进人民民主作为了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使得我国的制度体系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讲,始终坚持人民民主是实现我国制度自信的根基。

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从道路,理论和制度三个维度进行解析我们发现正是始终坚持了人民民主,中国的发展才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从人类几百年的发展趋势来看,不断实现人民民主同样是历史发展的脉络和精髓。蒂利总结人类的政治发展史精辟的指出:“民主本身是一种善,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它让某一政权下的人民以集体的力量来决定自己的命运。总之,它使普通老百姓免受在大多数政权中流行的暴政和社会混乱之苦。而且,在大多数条件下,它意味着更好的生存条件,至少当它涉及诸如教育、医疗保健和法律保护时。”14以此观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更加深刻而全面的实践了人民民主的政治理念,作为其结果,广大人民群众所培育起来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也必将更好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这种观念与实践的相互促进,将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1]http://news.xinhuanet.com/18cpcnc/2012-11/17/c_113711665_3. htm

[2]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8/20/c_117021464.htm

[3]黄平,崔之元.中国与全球化:北京共识还是华盛顿共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彼得·罗澜.中国的崛起与俄罗斯的衰落:市场化转型中的政治、经济与计划[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5]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6]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7]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8]毛泽东思想年谱(一九二一——一九七五)[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石亚军.中国政治建设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1]孙哲.全国人大制度研究[R].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12]俞可平.协商民主:西方民主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N].学习时报,2006-11-07.

[13]周光辉.当代中国决策体制的形成与变革[J].中国社会科学,2011,(3).

[14]查尔斯·蒂利.民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刘强)

D616

A

1671-0681(2014)02-0064-04

孙百红(1978-),女,陕西蒲城人,渭南师范学院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2013-12-10

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依托社团建设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项目号:SGH13232

猜你喜欢

民主道路特色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特色种植促增收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好民主 坏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