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年来国内关于“中国梦”的研究述评与展望

2014-03-11陶林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中国梦中华民族

陶林

(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与政治教育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近年来国内关于“中国梦”的研究述评与展望

陶林

(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与政治教育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自从习近平同志2012年11月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提出“中国梦”的重要思想以来,学术界掀起了研究学习宣传“中国梦”的热潮。“中国梦”研究成为当前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对“中国梦”的研究的问题、取得的成就和不足进行评价,并乐观的对其前景进行展望,对于当前深入宣传学习“中国梦”,贯彻十八大提出的“三个自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梦”;研究述评;问题;展望

自从习近平同志在2012年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以来,国内学术界开始兴起研究“中国梦”的热潮。据笔者在中国期刊网上检索,2000年以来,至今约有近千篇论文是以“中国梦”为题名的文章。其中详细的情况如下:2000年6篇,2001年7篇,2002年8篇,2003年6篇,2004年8篇,2005年18篇,2006年22篇,2007年11篇,2008年19篇,2009年22篇,2010年30篇,2011年26篇,2012年51篇,2013年870篇。但是精确以“中国梦”为篇名,探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特定内涵的的论文实际上是从2006年开始的。在此之前的以中国梦为篇名的文章大多没有特定的含义。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在《中国梦:构建和谐社会》一文中提出了实现和谐社会是中国梦的新形式。从实现“社会大同”到“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人的千年梦想,只有在今天,这一梦想才以制度的形式成为我们国家发展的大政方针,才具备了实现这一梦想的制度环境和物质基础,我们一定要把握这一战略机遇期,通过30年左右的努力,建立一个“稳定和繁荣”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他的文章指出了构建和谐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目标。而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研究成果从2012年11月习近平同志的讲话之后,开始出现井喷现象,从2012年的51篇上升到2013年的870篇。2013年1月截止到2013年8月15日的870篇文章中,再以核心期刊精确检索,有164篇论文。其中再除去一般的宣传类文章,实际的理论性文章不是很多,仅为46篇。评析我国“中国梦”的研究现状,寻找和分析其中的主要成就和不足,探究“中国梦”研究在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新时代的呼唤和当代学者的使命。

一、国内关于“中国梦”研究的热点问题

根据中国期刊网搜集的论文情况,现将现有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分为以下八个问题,以求推进学术界的“中国梦”的研究。

(一)关于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秦宣认为,“中国梦”是一个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人民的梦,具有广泛性和包容性。“中国梦”体现了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具有科学性和长远性。“中国梦”坚持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辩证统一,把中国人民利益与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始终不渝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具有广泛的世界意义。

胡联合,胡鞍钢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根本上讲,就是中国每一个人的公平发展梦。从社会来看,公平是人类社会稳定和秩序的基石,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效率的源泉。从个体来看,公平是人的首要利益和首要价值,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最大动力。健全社会公平流动制度,建设一个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每一个人有“中国梦”梦想成真的公平发展机会,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支撑所在。

朱春奎认为中国梦的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不是美国梦的翻版;两个百年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国梦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

石仲泉认为,“中国梦”展现了中国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梦想传承,是对过去历史的深刻回顾,是对现实繁荣昌盛的生动写照,是对未来发展的热切期盼;“中国梦”体现了民族、国家、政党及个人的多维发展,即中华儿女的富民梦、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和复兴梦、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人民实现民族复兴强盛的政治梦;“中国梦”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它不仅仅是对形而下的物质生活富足的向往,更是对形而上的精神、文化和价值等“超越的存在”的追求。

孙来斌,刘近认为,科学、全面地把握“中国梦”的内涵,需要将其置于比较视野之下进行多维度透视。从东西方比较来看,在追求目标、价值基础与世界效应等方面的根本性差别,使得中国梦绝不会成为美国梦的副本、欧洲梦的翻版;从今昔对比来看,不能将中国梦简单地理解为“中山梦”或“中共梦”,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只有将其置于整个近代历史语境中,才能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来之不易;从大与小或群体与个体比较来看,大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与小梦——人民幸福是中国梦不可或缺亦不可偏废的两部分。小梦以大梦为依托和追求,大梦以小梦为动力和源泉。

李君如认为,中国梦就是要用文明的理念、文明的方式、文明的形象去实现中华文明的现代复兴。赵汀阳认为,“中国梦”是一个使中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的梦想,是百年来的“现代化”梦想。中国梦虽然主要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许多中国人的个人梦——财富、名誉、地位;二是中华民族的国家和集体之梦——大国梦、强国梦。财富、名声、地位等不过是“梦”的外部映射,其真正的内涵——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背景和集体心理走向的大国梦、强国梦。

周天勇所理解的“中国梦”则比较具体化:数亿民众的新生活梦(包括新市民梦、新村民梦)、安居乐业梦(包括住房梦、就业和创业梦)社会保障梦、公共服务梦(包括教育成才梦、看病便利梦、出行和通讯便利梦和美国式的轿车梦)、环境优美和家庭平安梦(包括饮水和食品安全梦、空气清洁富氧梦、环境安祥宁静梦、社区、街道和工作场所环境卫生整洁梦、园林、湿地、山水生态以及家庭生活和工作安全梦)、精神生活梦。陈晋认为从根本上说,中国梦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具体说来,中国梦就是现代化之梦、社会主义之梦、民族复兴之梦。辛鸣认为,“中国梦”就是让国家更强盛、人民更幸福、中华民族对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叶再春认为,“中国梦”通过三个向度展示三种面相:富民梦、强国梦和复兴梦。它们既相互区别又互相联系。没有富民梦,强国梦、复兴梦的实现势必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没有强国梦,即便是实现了富民梦的中华民族也必然一盘散沙,不可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没有复兴梦,富民梦、强国梦必然缺少前行的灯塔,摆脱不了形而下的物质属性。富民梦是基石,强国梦是关键,复兴梦是目标,三者唇齿相依,缺一不可。只有三个梦全都实现,“中国梦”才算完整、完美。

林培雄,刘光明认为,“中国梦”具有多个维度,实现“中国梦”,不是增强国家实力的单项推进,而是国家、民族、社会、个人的多维发展。从国家实力看,“中国梦”就是要实现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从幸福指数看,“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人民幸福感的进一步提升。从文明形态看,“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中华文明的进一步演进。从价值追求看,“中国梦”就是要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

赵汀阳在比较美国梦、欧洲梦和中国梦的过程中揭示中国梦的含义。认为中国的现代化梦想,不仅要实现物质上强大的梦想,还要实现“构思一个普遍有效的世界政治制度”的精神梦想。

汪金友认为,“中国梦”就是每一个中国人通过在创业和就业中的奋斗,实现自己安居乐业的需要,以及所追求事业的成功;就是数亿向往城市的人,到城市里工作、居住和生活,成为新市民,并且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就是每一个中国人诚实合理纳税,政府提供满意的公共服务;就是每一个中国人工作和生活在环境优美并安全的环境之中;就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工作和生活在自由、民主、平等、公平、公正、正义和有秩序的和谐社会之中;就是中国人同舟共济、艰苦奋斗,凭着根植于中国梦的中国精神,再经过30—40年的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人民富裕、国家强盛、社会安定、生态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伟大复兴。中国梦是复兴的梦、中国梦是时代的梦、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中国梦是人民的梦、中国梦是强国的梦、中国梦是富民的梦、中国梦是创新的梦、中国梦是攻坚的梦、中国梦是奋斗的梦、中国梦是出彩的梦。

关于“中国梦”的特点。汪玉奇认为,“中国梦”有三个特点:一是有最广泛的民族共识。“中国梦”不属于某一个政党、不属于某一个阶层,它是深藏在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一种集体记忆、集体意识、集体愿望,它不是某一个政党的梦,也不是某一个阶层的梦,而是全民族的梦;二是有最强烈的民族情怀。“中国梦”有全体中国人民最强烈的要求复兴、要求崛起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情怀;三是有最彻底的民族信念。实现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坚定不移、代代相传的信念。中国人民对于民族的复兴之梦,从来没有动摇过自己的信念。吴建民认为,“中国梦”有三个特点:第一,规模大。中国的崛起是13亿人在崛起,人类历史上没有13亿人的国家崛起的先例。第二,领域广。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都涌现出大量杰出人士,他们用自己孜孜不倦的追求和踏实勤奋的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第三,与世界分享。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决定了中国的发展是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因此“中国梦”必须与世界分享。梁丽萍认为,“中国梦”有两个特点:一是强烈的忧患意识。这是因为“中国梦”萌发、形成于耻深痛极的近代百年。二是坚定的民族自信。“中国梦”始终坚信有着五千年优秀历史文化的中华民族,无论面临怎样严峻的考验,终将转危为安、再造辉煌。原魁社认为中国梦的价值取向是人民主体性。“中国梦”归根结底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人民通过对发展成果的共享彰显自己在“中国梦”中的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的地位。人民是发展成果的创造者,理所当然也是发展成果的享有者。只有从人民主体的利益出发选择评价标准,才能顺利推动“中国梦”的实践进程。

综合学术界的观点,可以看出学术界对于中国梦的内涵表述大多赞同三维说。认为中国梦是强国梦、富民梦和复兴梦,是为了人民幸福,国家的繁荣富强。中国梦的理论特征包括:民族性、广泛性、人民性、包容性、世界性。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民族性。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具有广泛性。是为了人民的幸福,具有人民性。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具有包容性。是与世界分享的梦,具有世界性。

(二)关于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中国梦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和光荣使命。学界阐述了实现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应有之义。中国梦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结果和历史选择。

陈晋认为中国道路承载着“中国梦”前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道路是着眼于现实,面向未来,催人奋进的复兴大道,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和永续奋斗。走“中国路”,圆“中国梦”,无疑是当代中国最耀眼的时代主题!

石仲泉认为,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中国梦”,是对十八大思想理论的进一步发挥,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而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个长期艰苦奋斗的历史过程。陈晋认为,中国道路从来连接着中国梦,中国梦本就是中国道路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探索积累和开创发展中国道路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对现代化之梦、社会主义之梦、民族复兴之梦的追求。关于“理论、道路与制度”与“中国梦”。肖贵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现“中国梦”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中国梦”的制度保障。辛鸣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国梦”确立了根本方向和基本价值,九十余年来的中国道路又奠定了“中国梦”坚实的实践基础。把“中国梦”、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机统一起来,既对我们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又对在我们政治话语与时俱进的同时保持意识形态的一以贯之具有极端重要的理论价值。

(三)关于中国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徐徐探讨了中国梦背景下青年学生理想教育的路途。十八大后,“中国梦”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赋予了重要意义。当代青年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中国梦”使得当代青年大学生理想信仰培育的历史时机更为成熟,给大学生理想信仰带来正向影响,并从思想引领、文化培育、实践成才三个维度系统构建大学生理想信仰培育体系提出了建议措施。

吕健探讨了中国梦宣传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深情阐释,引起了中华民族对自身光荣、责任、使命的热切关注,激发了中华儿女走向伟大复兴新的自觉。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有必要认识和理解“中国梦”。因此,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育全过程,使大学生了解祖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肩负起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具有重要意义。

邵艳军从实现中国梦理想的角度,探讨了中国梦理想下的价值观。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演变,我国在价值观领域面临着巨大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尽快建立起价值观体系。习近平提出中国梦的理想追求,这对于我国的价值观构建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通过解构价值观包含的内容,可以建立起三维四层的价值观模型,并根据模型提出我国价值观构建的路径与策略。

史小娟、邓谨、郭小莉探讨了中国梦的德育价值。“中国梦”的提出,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心渴望和高涨热情,在全国上下掀起了“中国梦”的讨论热潮。“中国梦”的德育价值在于它有利于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同时对全体国人也是一次普遍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及群众路线的教育,而且对于培育国民的世界主义胸怀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四)关于中国梦与中国共产党

叶再春认为,“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地担当起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解开了民族复兴新篇章,使中华民族的命运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已经紧紧地连在一起。实现“中国梦”,不能没有党这个领导核心。90多年苦难辉煌的历史表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踏上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光明道路,开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壮丽征程。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这不仅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也是各族人民奔向美好生活的现实选择。

也有学者认为,实现中国梦,需要加强党的建设。我们党要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必须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要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宗旨意识、使命意识和忧患意识,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

辛向阳认为,中国梦的出现是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奋斗历史紧密相连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中国人民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先后有洋务派自强求富梦、农民阶级的天国梦、维新派的改良梦、革命派的共和梦,但这些梦一个接一个地破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带领人民进行不懈奋斗,建立了新中国,为中国梦的实现找到了可靠的保障。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奠定了道路、理论、制度基础。

汪玉奇探讨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梦的关系。认为中国共产党人与中国梦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一是中国共产党人因中国梦而生而壮大。二是中国人民因中国梦而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第三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雷鸣周显信探讨了毛泽东对于中国梦的思想贡献。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的执着追求,毛泽东为此做出过巨大贡献,他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开启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双重任务,阐明中共“两个先锋队”的双重使命,坚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理想信念,赋予爱国主义精神以鲜明的时代内涵,确立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基本方针,把统一战线确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

(五)关于中国梦的理论意义

许晓平探讨了中国梦的时代价值。“中国梦”的提出,表明中国共产党为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树起了新旗帜,表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得以彰显、民族共识重新汇聚,表明应在强调“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统一中成就个人梦想,为世界和谐发展与丰富多样注入新活力。

还有学者探讨了中国梦的世界意义。吴建民认为,中国人做“中国梦”不是关起大门、自己做,而是与世界合作、共同做。“中国梦”必须与世界分享。因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决定了中国的发展是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国际合作,要使国际合作可持续,就必须使其建立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刑文利认为,实现“中国梦”是对人类发展做出的一个巨大贡献。中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十多亿人的面貌和命运,这本身就是对人类发展做出的一个巨大贡献。

(六)关于中国梦和美国梦欧洲梦的比较

关于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关系。赵磊,幸尧,比较了中国梦和美国梦的不同:认为二者的思想基础不同,本质内涵不同,社会经济类型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历史境遇不同,政治文化不同,实现路径不同。

“美国梦是强调一个人只要辛勤工作就能有体面的生活,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中国人民不仅关心自己,还仁者爱人、心怀天下,崇尚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和谐,有着强烈的集体主义倾向。”个人主义是“美国梦”的思想基础和灵魂,“美国梦”的核心是实现个人的价值,即通过个人奋斗实现美国倡导的自由、民主核心价值观。与强调个人奋斗的“美国梦”相比,“中国梦”是建立在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基础上的,“中国梦”的核心是实现集体或整体的价值,是通过集体即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奋斗实现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个人的梦想是共同理想的具体表现和组成部分,“中国梦”既是个体梦又是国家梦.

周显信,卞浩瑄探讨了美国梦特色和对中国梦的启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梦”,它是引导国家前进的恒久动力和崇高追求。美国是典型的因梦想而强大,因梦想而高飞的国家;近代中国是一个噩梦不断的民族,但是强国之梦一直顽强地存续着,中国共产党开启了圆梦的大门。“美国梦”对实现“中国梦”有若干启示。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价值观。把创新精神融入“中国梦”的内涵。国家要努力营造公正平等的社会环境。促进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协调发展。

(七)关于中国梦的法学解读

钱锦宇探讨了中国梦的宪法学意义。中国现行《宪法》的序言勾勒了两种不同维度的国家梦想:中国作为历史文化共同体的“民族复兴梦”和中国作为政治法律共同体的“富强、民主、文明梦”。现行《宪法》正是借助于对这两种梦想的宣告,来证成当下政治中国的政治统治及其权力的正当性。“中国梦”的实现,内在地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制建构,其合理性的基础就在于政制建构作为地方性知识所具有的文化相对论意义上的价值合理性。

魏治勋认为,社会正义对于任何一个政治社会的存在和可持续发展而言都具有构成性的意义,在“中国梦”语境中探讨社会正义问题尤其具有批判性锐度和建设性内涵。“中国梦”为中国社会正义建设提供了政治原则指导,在吸收经典正义理论合理要素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正义必须基于中国的社会现实和政治话语语境建构自己的基本正义原则,并以此为指导藉由宽容的制度设计充分开放出差异性,在通过理性对话不断寻求社会共识基础上重塑社会基本结构,由此中国的社会正义建设就应当践行一条从差异到融合、从争议到共识、从多元到统一的和谐渐进之路。

(八)关于中国梦的实现路径

李君如认为,实现中国梦需要处理以下几对关系。实现“中国梦”,必须深入思考和把握实现这一梦想必定要遵循的历史辩证法,处理好改革开放进程中理想与实干、改革与发展、机遇与挑战等辩证关系。“中国梦”的提出,本身就是把十八大精神落到实处的一个重要举措,是为了脚踏实地地走向未来;实现“中国梦”与推进改革开放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改革开放的成功就是“中国梦”的实现;我们在深化改革开放、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机遇与挑战的关系。

艾四林探讨了中国梦和中国软实力的关系。认为,“中国梦”内在的文化和价值凸显其强大的软实力。“中国梦”体现了真善美的统一;“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独特历史文化的自然生成;人民幸福是“中国梦”之根本;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则是“中国梦”内在的“世界观”。

吴晓斐认为,“中国梦”是中国人的梦想,是为了中国和中国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梦想,中国梦必然区别于其他国度的梦想,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梦既负载了历史传统的期待与责任,又脚踏实地的立足当下,满怀期待的展望未来。中国梦的实践在中国由来已久,并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艰难险阻,一路跋涉,永不停止对国家历史命运的探索,充分体现了中国历史传统中形成的“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在21世纪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提出中国梦是在全球多样发展道路和多元文化发展态势中对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坚定信念和信心的彰显。

左鹏认为中国梦需要呼唤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不仅要求我们具备强大的物质基础,也要求我们具备强大的精神力量。这个精神力量,就是中华民族在长期求生存、图发展、谋振兴中形成的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唐洲雁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来实现。章传家指出,实现中国梦,既是一个历史命题,更是一个时代命题。同样,凝聚中国力量,既要倚重历史的力量,更要倚重现实的力量。

石仲泉认为实现中国梦有四大基石。怎样实现中国梦这个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呢?习近平同志在人代会的闭幕会上讲了“三个必须”。一是必须走中国道路,二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三是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是从最高的宏观层面,也即顶层设计角度讲的。具体有四大基石:一定要坚持信仰宗旨。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一定要坚持反腐倡廉。一定要坚持艰苦奋斗。

朱继东认为,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解放思想,在解放思想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杨玲玲认为,“中国梦”是对古代中国辉煌的拷贝与提升,应能从实践上证明良政的模式是多元的,是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之梦。“中国梦”为中等收入群体的壮大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中等收入群体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未来培育中等收入群体的主要措施包括“扩中”、“稳中”和“提中”。范文认为实现中国梦,需要把中国梦和加强社会建设联系起来。习近平同志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论述,为全国人民形成共识,凝聚力量,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实现中国梦需要把“民族的梦”和“每个中国人的梦”结合起来,把民族复兴的“宏大述事”与关注民生的“个人生活”结合起来,把国家梦植根于国民个人的生活之中,进一步推进和加强社会建设。

李旭华认为,中国梦的实现是一个系统实践过程。它由实践目标、实践方案和实践措施构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梦”的实践目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步走”战略是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国梦”的实践方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国梦”的具体实践措施。

二、现有研究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

可以说,关于“中国梦”的研究正方兴未艾。从现有成果看,一方面现有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表现在:

(1)研究“中国梦”的成果初步体现了研究的多学科和多视角,有政治学、法学和马克思主义三方面的学科介入“中国梦”的研究。(2)研究的成果较为丰硕,有一批研究“中国梦”的论文在重要期刊和报纸上发表,起到了很好的研究和宣传的效果。(3)已有的关于“中国梦”的成果对于“中国梦”这一重要理论进行了初步的探究。对于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理论意义,中国梦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实现中国梦的路径等方面有了一批成果,初步形成了研究“中国梦”的轮廓和思路。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现有的研究仍然存在以下不足:

(1)一般的宣传性的文章多,有深度的文章较少。对于“中国梦”的科学含义,基本特征,历史背景,理论意义,实现路径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章和专著还不多见。特别是关于“中国梦”的理论渊源阐述的文章不是很多。

(2)研究存在零碎化,简单化。有一些文章仅仅讲了“中国梦”的概念,具体怎么结合实际,如何推进没有深入阐述。没有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开展深入探索。对于“中国梦”和中国现代化的关系,对于“中国梦”的思想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思想的关系阐释不够。现有文章仅对毛泽东的“中国梦”思想有一定的阐释。对于“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关系阐述不够。对于“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阐述不够。对于实现“中国梦”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关系阐述不够。

(3)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没有把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特别是近代以来的历史结合起来研究,对于“中国梦”的探索缺少历史纬度和世界视野。对于中国梦的历史意义,中国梦的世界意义,特别是结合近代以来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革命史、建设史、改革史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的文章还不多见。

(4)没有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关于“中国梦”探索的历程和经验。没有理顺“中国梦”和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现代化,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的关系。

三、关于推进“中国梦”研究的展望

根据我国“中国梦”研究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结合当代中国的社会环境以及当前理论发展的趋势分析,我们认为,“中国梦”研究在未来几年社会发展中将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和时代课题。根据目前学术界对于“中国梦”问题研究的关注程度,我们可以相信,未来中国梦研究的队伍将日益壮大,研究层面将日益拓宽,研究的理论深度将不断延展,研究的视角将更加具体清晰。中国梦的主要研究趋向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研究方法上,运用和鼓励法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等多学科的方法,对“中国梦”提倡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在比较研究、历史研究、文本解读、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的解读等方面有所拓展和深化。

第二,研究视角上,有历史的纬度和世界的眼光。对中国梦的内涵解读以历史的深度和世界视角,深刻阐发其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中国梦是一个理想,一个奋斗目标,一个伟大的系统工程,是民族复兴梦,国家富强梦,人民幸福梦。需要走中国道路,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

第三,研究内容上,对中国梦进行系统的解读和深入的拓展研究。初步概括为六个方面需要深入研究的内容。第一,中国梦的理论体系构建,包括科学内涵,理论特征,历史背景、理论渊源、历史地位和世界意义。第二,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的关系。第三,中国梦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思想逻辑,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逻辑。第四,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五,中国梦的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第六,中国梦的实现路径研究。

[1]竹立家.中国梦:构建和谐社会[J].中国改革,2006,(11).

[2]秦宣.准确把握“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和时代特征[J].思想教育研究,2013,(6).

[3]胡联合,胡鞍钢.中国梦:中国每一个人的公平发展梦[J].探索,2013,(3).

[4]朱春奎.中国梦的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J].人民论坛,2013,(5).

[5]石仲泉.“中国梦”的多维审视[J].理论探索,2013,(4).

[6]孙来斌,刘近.比较视野下的“中国梦”多维透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5).

[7]李君如.阐释中国梦,设计中国道路[N].中国经济时报,2011-6-17.

[8]马静.十字路口的国家路径选择:美国梦?欧洲梦?还是中国梦?——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汀阳[J].人民论坛,2011,(9).

[9]梁仁.中国梦,关于一个情结的沉思与拷问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08.

[10]周天勇.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梦[N].经济参考报,2011-02-11.

[11]陈晋.从中国道路到中国梦[N].光明日报,2013-03-19.

[12]辛鸣.“中国梦”:内涵·路径·保障[J].理论导报,2013,(1).

[13]叶再春.“中国梦”随想[J].前线,2013,(1).

[14]林培雄,刘光明.奋力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2-12-12.

[15]汪玉奇.中国共产党人与中国梦[J].农业考古,2013,(1).

[16]梁丽萍.百年沧桑“中国梦”[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2).

[17]原魁社.人民主体性:“中国梦”的现实基础与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3).

[18]陈晋.中国道路与“中国梦”[J].党的文献,2013,(2).

[19]石仲泉.十八大发展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3).

[20]肖贵清.思想理论高度引领“中国梦”的实现[J].党建,2013,(2).

[21]辛鸣.“中国梦”、中国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N].学习时报,2013-3-11.

[22]徐徐.“中国梦”背景下当代青年大学生理想信仰培育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7).

[23]吕健.“中国梦”宣传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S1).

[24]邵艳军.中国梦理想下的价值观解构与建构[J].人民论坛,2013,(8).

[25]史小娟,邓谨,郭小莉.试论“中国梦”的德育价值[J].中国报业,2013,(4).

[26]辛向阳.中国梦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J].重庆社会科学,2013,(5).

[27]雷鸣,周显信.论毛泽东对实现中国梦的巨大贡献与宝贵经验[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4期).

[28]许晓平.“中国梦”的时代价值[J].理论探索,2013,(4).

[29]吴建民.中国需要,世界需要[N].人民日报,2012-12-27.

[30]邢文利.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N].大连日报,2013-03-27.

[31]赵磊,幸尧.中国梦与美国梦[J].世界知识,2013,(7).

[32]李抒望.“中国梦”圆日,民族复兴时[N].青岛日报,2013-03-23.

[33]周显信,卞浩瑄.“美国梦”的特色及其对“中国梦”的启示[J].探索2013,(2).

[34]钱锦宇.宪法序言、国家梦想与政制建构——“中国梦”的宪法学阐释[J].法学论坛,2013,(4).

[35]魏治勋.“中国梦”与中国的社会正义论[J].法学论坛,2013,(4).

[36]李君如.实现“中国梦”的辩证逻辑[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3).

[37]艾四林.“中国梦”与中国软实力[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3).

[38]吴晓斐.解析中国梦及其实现条件与路径[J].前沿,2013,(8).

[39]左鹏.中国梦呼唤中国精神[J].前线,2013,(5).

[40]唐洲雁.凝心聚力共筑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3-03-28.

[41]章传家.实现中国梦的伟大道路[N].光明日报,2013-03-22.

[42]石仲泉,李君如,胡鞍钢,颜晓峰.名家畅谈中国梦[J].前线,2013,(3).

[43]朱继东.实现“中国梦”需要解放思想[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4).

[44]杨玲玲.试论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在实现“中国梦”中的历史作用[J].科学社会主义,2013,(2).

[45]范文.实现“中国梦”与加强社会建设[J].新视野,2013,(3).

[46]李旭华.“中国梦”:一个系统的实践进程[J].理论月刊,2013,(7).

(责任编辑 刘强)

D602

A

1671-0681(2014)02-0038-06

陶林(1979-),男,江苏阜宁人,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与政治教育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后。

2013-11-25

猜你喜欢

中国梦中华民族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聂耳,你是中华民族的英灵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