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探农村中学语文课堂学生“失语”现象

2014-03-11苗晓红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失语语文课语文课堂

苗晓红

“失语”在医学上是指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症状,主要表现是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的丧失。我们所说的学生课堂“失语”并非医学所指,而是专指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课堂发言日益减少,默不作声的情况越来越多,即令有的学生能够发言,往往也是言不由衷、词不达意,学生不敢、不愿、不会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一种现象。

我们的许多语文教师面对课堂学生的沉默无语,也很是无奈与纠结。教师不得不喋喋不休地讲解,沉醉于自我表演,满足于所谓的深刻剖析,看似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这样的教学既没有“温度”,更谈不上“深度”。那么造成农村中学语文课堂学生“失语”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学生课堂失语的原因

(一)教师方面的问题

1.教师知识更新较慢,知识结构不合理

今天在进入后工业时代,知识经济初露端倪,我们总能从孩子口中听到一些对我们来说陌生的新术语、新名词,我们每天不得不面对生活中的许多新情况,努力去解决一些新问题。

可是,纵观我们的课堂教学,作为施教者的我们知识结构又有哪些改进呢?一方面教师学历层次在不断提高,但文化层次的提高却没有大的突破。“终身学习”的观念还远未深入人心,更谈不上知识结构的更新与重建了。另一方面,在信息日益发达的今天,学生的独立性增强了,他们思维敏捷、充满活力,特别喜欢对发表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思想。相反,作为教师的我们则在适应新事物、获取新信息的能力方面已落后于一些学生。我们经常讲教与学是“一桶水”与“一碗水”的关系。不,现在对我们老师的要求不是“一桶水”,而是一溪水呀!是常流不息的活水。但令人尴尬的是,一些农村语文教师知识更新远远低于学生的学习需求,这种问题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师生在课堂上对话的不和谐,进而出现“失语”。

2.教师剥夺了学生课堂的发言权

新课程理论强调教师在课堂上应是主导,学生才是主体。但常常发现有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了赶进度,唯恐学生活动多了会影响自己教学任务的完成,整节课教师从第一分钟开始就讲个不停,始终不给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严重颠倒了主客体的关系。久而久之学生没有了课堂发言的意识,丧失了主体地位,渐渐地由课堂的主角变成了观众与看客。

3.教师缺乏培养学生话语能力的意识

语文教学培养的是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重视的是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但遗憾的是有些农村学校、有的教师课堂教学方法单一,教师观念落后,语文课堂死气沉沉,脱不开灌输与填鸭式的窠臼,授课离不开教参与教案,对于学生重要的语文能力——说的培养既缺乏认识的深度,当然更谈不上技法的指导,甚至简单肤浅的认为我讲你听,我说你写,这就是教学。教者思想认识模糊,学生能力培养又从何谈起?

4.语文课失去了应有的魅力

语文课本来应是最具魅力的。母语教学理应得到重视,因为它承载着传承文明,延续文化,塑造性灵,培养真人的多重任务。但曾几何时语文课却沦落为“大奶奶”的身份,使唤丫头的命。大家平日里提到语文似乎很重要,但现实中却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这一方面因为语文学科量大面广,学习它需要的是慢功,非得像古人“铁杵磨成针”“捋断数茎须”方才有望知其真味。但应试教育需要的却是立竿见影,功利的色彩越发分明。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语文教师一味地为学生深刻的剖析各种题目,使得语文课缺乏整体的美感。本来是书声琅琅,充满笑语的课堂却变得一片沉寂。有时教师的教学言语又严重脱离文本,一味地空谈泛议,全然不顾学生的感受,自顾自地海阔天空的神侃,如同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教者看上去似乎在引申拓展,但是在40分钟的课堂中却不能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研读文本,进而产生阅读的兴趣,这样的阅读教学效果到底有多大?是可想而知的。

5.课堂设问缺乏启发性

语文课堂本来是表情达意,抒发性灵的舞台。除了知识的传授,更多的应是思想火花的撞击,应是对学生心灵的洗涤,更是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课堂设计的问题自然应有梯度,更应有深度与广度,至少应该有启发性。但有的教师说来说去只是为了把学生引向所谓的标准答案,设计的问题缺乏思辨性。

(二)学生方面的原因

升入中学,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加,生理上发生明显变化,心理上也起了一些微妙变化。他们不再像小学生那样争先恐后,喜欢说话了,好胜心不再强烈。有的孩子为了在同伴面前表现自己的“成熟”,有时故意装出一副深沉、沉默的样子,不再大胆表现自己。同时中学课业负担显然比小学时加重了,学科的教法与学法也与小学时有所不同,学生有些不适应,有的学生渐渐产生了厌学倾向,畏难心理等,这些也是造成学生语文课“失语”的内在原因。

上面我们明确了学生存在“失语”的两方面原因,认识到语文课失语的严重性,那么究竟如何解决学生语文课堂失语问题呢?

二、解决学生语文课堂失语的策略

(一)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变讲堂为学堂,还课堂于学生,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

失语的根本问题在于学生个性思想的缺失或不自信,所以,解决“失语”的根本出路在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入手,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要有一颗童心,要呵护学生的天性。如果我们在课堂上粗暴地打断学生的发言,就会使他们对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失去自信,或“不敢直言”或只能“顾左右而言他”,同时课堂问题的设计一定要有启发性,要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为出发点,注意问题的难易。

(二)课堂上多给学生创造发言的机会

笔者曾写过一首小诗:我们不是导演,我们只是教师,面对一群孩子,我们只觉得他是学生,但在一个平凡的日子里,我们仅给学生搭建了一个简易舞台,学生却成了出色的演员。语文课堂理应成为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学生才是真正的演员。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创造各种各样的发言机会,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记得著名央视节目主持人白岩松说过: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因此一定要以正面鼓励为主,即令是学生说错了也切不可讽刺挖苦。

(三)教师一定要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

目前语文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语文味的淡化甚至消失,直接的表象是少了诱人的朗朗的读书声,鲜有师生会心的笑声,大多数教师以喋喋不休的讲解与分析主宰课堂。那么如何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呢?

首先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诵读。“三分文章七分读”,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读书,指导学生读好书。诵读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我们常见老一辈专家学者引经据典如数家珍,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这与他们在记忆力旺盛的少年时代,下过一番熟读与背诵的工夫是分不开的。

其次,要让学生静心品读词句意味。要引导学生沉入到字里行间,感受文字的体温、体味文字的气息。让学生在品词、悟句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把这些好词佳句记忆在脑中,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储备”。

第三,要拓展课外阅读渠道,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词语,积累句式,积累片断,养成边阅读边摘录的习惯。另外要加强表达训练,一是重视口语交际活动,使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二是重视书面表达活动,使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只有这样我们才算教出语文味,学生也才能练出真本领。

(责任编辑韦淑红)

猜你喜欢

失语语文课语文课堂
可怕的语文课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强权下的失语者
官员“失语”无异于“失位”
沉默的先知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