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参与文献资源建设的机制研究*

2014-03-10孙权潘睿储继华袁园

新世纪图书馆 2014年1期
关键词:馆员馆藏文献

孙权 潘睿 储继华 袁园

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参与文献资源建设的机制研究*

孙权 潘睿 储继华 袁园

作为高校文献信息中心,图书馆在高校学科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尤其是学科馆员,对于高校的学科建设具有积极作用。高校传统文献资源建设体系存在一定缺陷,随着学科馆员制度的推广和实施,学科馆员应作为核心和主体,参与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这一过程应形成机制,进而促进学科建设和高校发展。

学科馆员文献资源学科建设

作为高校文献情报中心,图书馆在高校学科建设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其文献信息服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为高校的学科发展提供优质的文献资源体系,是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取向,学科馆员则为实现这一目标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然而学科馆员在文献资源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作用目前仍旧缺乏有力的机制加以实现。如何确立此种机制,进一步加强学科馆员在文献资源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从而实现学科化的文献资源建设模式,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1 高校图书馆传统文献资源体系建设的缺陷

目前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主要形式仍是以采访馆员为主的传统文献采访模式。就采访馆员的分工而言,这种模式又是一种横向的分散采访,即由多人同时负责不同资源类型的全部学科文献。然而,随着当前信息载体的多元化涌现和资源建设格局的立体化发展,这种横向分散采访模式中的固有缺陷和各种矛盾显得越发突出起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无法适应采访文献载体的多元化发展

很长时间以来,考虑到我国过去文献发行体制方面的因素,多数高校图书馆的文献采访分工,都选取了一种方便图书馆与供应商之间联系和沟通的所谓“对口”模式。即大多是依据文献的文种及载体形式来进行分工,一般划分为中文图书采访、外文图书采访、中文期刊采访、外文期刊采访、电子数据库采访等几大块,以此配备相应的采访人员。这种模式下的采访业务相对集中,但却忽略了对文献本身的关注,人为地割裂了多种载体文献之间的关系。

众所周知,随着出版技术的发展和出版市场的活跃,同一种文献以多种载体形式出版的情况越来越多,纸本、电子、多媒体、缩微资源等载体形式下各自内容互有交错,甚至图书与期刊合订本的内容都不免重复。而在传统文献采访模式下,不同类别的文献由不同的采访馆员负责采购,采访馆员之间缺少协调,极易导致重复采购,从而浪费图书馆有限的采购经费。

也正是由于各种资源载体形式的大量涌现,资源建设格局的立体化趋向日渐明显,它不再仅仅局限于选购几本图书、几种报刊,更不能仅仅依靠某几位采访馆员就能实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文献载体的多元化发展必将引发资源建设格局的群体化构建。

1.2 采访馆员单一知识结构与采访文献学科多样性之间的矛盾无法解决

在传统模式下,既然文献采访分工是按照文种和载体形式来进行,那么每个采访馆员所要面对和负责的,便是某一文种和特定载体下的多学科资源。很显然,采访馆员个人并不可能掌握所有学科的专业知识,对不熟悉学科的文献资源的把握也难免出现偏差,正是采访馆员自身知识结构的这种局限性与其所负责学科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导致入藏文献资源的合理性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如此一来,馆藏的发展也只能粗线条地规划,无法做到深入细致,难以建设系统全面的高质量馆藏体系。

当然,除历来由采访馆员专职进行文献采访外,为提升馆藏的专业性,还辅以院系教师、专家选书作为补充,聘请他们作为学科专家参与到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中来,这种做法大体也进行了十余年之久。专家和教师在选书方面的专业性优势无需多说,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采访馆员学科背景偏狭和对学科缺乏深度了解的不足。但同时这种方式也有一定的缺陷,如在实际工作中有较强的随意性、不连续性,更多偏重本人的专业兴趣等等。另外,非专职的特点也决定了教师选书不可能对相关文献有长远、系统的发展规划,而图书馆方面在管理上亦有所不便,这都对文献资源建设的系统性有一定影响。由此看来,高校图书馆不能依赖和拘泥于“专家选书”,从长远来讲,还应转而培养自己的“选书专家”,对此,必须要求有学科背景的馆员参与到文献资源的采选工作中来。

1.3 “采”与“选”的矛盾日趋尖锐

近代以来关于图书馆文献采访的理论研究表明,图书馆首先应当选择图书馆需要收藏与读者需要使用的图书。这也是俄国莫斯科大学图书馆馆长雷斯于1826年提出的“图书馆需要理论”,直到今天,它还是文献采访思想的灵魂之一,也是指导文献采访工作的行动指南[1]。具体到高校图书馆,对图书馆馆藏结构与发展规划的了解、对高校师生读者需求的调查,都应是采访馆员的重要职任所在。但在传统模式之下,高校图书馆采访馆员的工作大多是以“采”为主,很多精力放到了与供应商的往来、采访数据的沟通与建立等多重事务性工作之上,且因其工作量之大,采访馆员无暇深入对馆藏情况的调研,也不可能走出馆外对高校师生读者的类型、数量、阅读偏好、阅读内容、阅读成因等项目实施详尽调查。

既然采访馆员无法探悉详尽的整体馆藏资源情况,也不能与读者建立起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从而深入了解读者的个性化需要,那么,文献的甄别与选择就很难适合馆藏和读者的需求,连同其他如馆藏发展规划制定、预算控制、资源建设方案落实、与院系的沟通咨询等本应作为工作重点的“选”的部分,如今恰恰受到最大的忽略。长此以往,将导致馆藏利用率降低,大大削弱图书馆的服务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如何分离“采”与“选”的工作,将那些熟悉馆藏结构和资源发展、了解学科定位与专业设置的高素质馆员调动起来,就成为文献采访工作努力的方向。

2 学科馆员参与学科文献资源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传统文献资源体系构建模式所暴露出的种种问题,最终都指向一个解决方案,那就是建立学科馆员参与下的文献资源建设机制。凭借其所具备的学科专业优势与对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了解,学科馆员参与各学科文献资源建设工作,不仅有助于提高馆藏文献资源质量,优化馆藏文献资源结构,还能够在文献资源的学科建设研究中发挥重大作用,引领学科化资源建设的进程。

2.1 以文献资源建设定位学科馆员职责

综观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学科馆员的论述,多数是从联络沟通、信息资源推荐与利用、深层次参考咨询三方面对其岗位职责进行规定。由此可以归纳为三种描述类型,即“桥梁联系说”、“信息资源说”和“参考咨询说”。据此,该研究认为,对学科馆员最简洁而全面的定义描述应该是:通过与学科院系师生的联系交流,加强资源建设,促进参考咨询服务[2]。

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整体发展目前还处于较早期阶段。具体表现在,学科划分和学科馆员的数量较发达国家明显偏低,学科馆员能胜任与院系联络以及与图书馆资源利用相关的初级咨询,却无法同步跟进教师科研的深层咨询需求,对学科资源建设的直接推动力仍显薄弱。就此而言,“桥梁联系说”实则最能描述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科馆员的功能。而从长远的眼光来看,促进深层次咨询,推动资源建设,无疑是学科馆员制度向纵深发展的重要途径。

当然,无论按照何种职责类型来定位,学科馆员其实都是图书馆员中资深的专业馆员,然而,纵观目前国内高校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情况,学科馆员扮演角色众多,几乎可以涵盖图书馆所有的重要职能。目前来看,多数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在联络沟通与参考咨询上的职责定位基本明确,但在资源建设,尤其是文献采访工作方面,却还需要进一步制度化,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2 以学科服务理念引导文献资源建设

学科馆员制度的施行是高校图书馆提升学科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树立以学科服务引导资源建设的理念,确立以特色学科是核心的特色馆藏资源建设为长期追求的目标。

在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中确立学科理念、强化学科服务是图书馆界近几年的新动向,学科馆员作为图书馆学科服务的一线实践者,在做好学科服务的同时,参与到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中来,在资源建设中体现学科服务的理念,也是大势所趋。

学科馆员在学科资源建设中的基本职责,就是要根据学科范围和专业设置,拟定出每个学科各自的馆藏发展政策,明确该学科文献的发展原则和方向,制定出该学科的馆藏发展规划。而为了提供深层次的学科服务,体现在文献采访工作上,就是细分学科并配备有学科背景的学科馆员参与文献采访。

应该说,学科馆员负责文献采选,不仅可以化解我国现行文献采访模式中的各种矛盾,还可以促进学科馆员其他多重角色下工作的开展。资源建设与联络沟通、参考咨询等几项工作是不能人为割裂开来的。不熟悉馆藏资源,就不可能提供良好的咨询服务和有针对性的用户培训。反之也一样,没有与学科用户的联络沟通,就不可能清楚其资源需求,从而不可能建设高利用率的馆藏资源[3]。

2.3 学科馆员参与文献资源建设的优势

传统文献资源建设模式的诸多弊端,根本是在于采访馆员的知识结构与采选文献载体多元化和学科多样性之间存在不可消解的矛盾,而学科馆员利用自身的学科知识优势来参与文献采访工作,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矛盾。

学科馆员参与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具有明显的优势。首先,学科馆员参与文献采访,将一改传统模式下的横向分散采访为纵向的集中采访。他们统管所负责学科内的各种载体形式的文献采选,并且因其备有详尽的发展规划,不同载体形式的文献之间统筹兼顾,不仅可以避免重复购进,而且可以各取所长,形成最优组合和最佳资源保障体系。同时,由于细分了学科,限定了单个学科馆员所负责的学科范围,他们仅负责对其所熟悉的比较窄小的学科文献的采选,因此,学科馆员有能力跟踪某学科的发展,对该学科文献加以全面系统地搜集和选择。

其次,凭借丰富的图书情报知识和较高的学科文献识别能力,学科馆员参与文献采访,将对学科文献资源,特别是重点学科文献资源的建设工作大有助益。由于学科馆员直接深入教学科研第一线,他们对重点学科的历史沿革、研究热点及前沿课题较为了解,因此,在进行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过程中,他们对学科文献的构成体系、品种配置、收藏范围等方面的情况会有一个全面的把握。让他们担负起文献资源选订工作,可以建立起图书馆文献采访与学科文献建设工作之间的互动关系,在保证重点学科文献收藏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也能够对该学科的馆藏进行较深入的发掘与应用。

第三,学科馆员参与文献采访,将对馆藏资源质量和文献利用率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还是回到“图书馆需要理论”,在对图书馆馆藏发展规划的设计和对高校师生读者需求信息的关注方面,学科馆员掌握信息及时,传递情报快速,具有得天独厚的便利优势。换言之,学科馆员的职责定位决定了他们可以快速地了解到各院系学科的教学发展和学术动态,了解到学生的科研方向和阅读偏好,征询到相关专业专家对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意见和建议,进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文献资源建设计划。也正因如此,学科馆员所采选的文献就更能满足教研活动的需要,馆藏资源就能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体现更大的选书效益。

3 学科馆员参与学科文献资源体系构建的途径

文献资源建设是学科馆员的一项重要职责,然而,学科馆员在文献资源建设中的作用目前仍旧缺乏有力的机制加以实现。换言之,学科馆员参与下的文献采访模式的建构,其难点正是在于打通学科馆员融入采访工作的通道,从而与采访馆员形成有机的联动。

3.1 学科馆员参与下的文献资源建设机制

近年来,有关学科馆员制度的研究不断深入,对其参与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工作模式的探讨也有所涉及。有研究表明,根据国外的经验,文献采访通常分为“采”和“选”两个程序:“采”归于采购部(Acquisitions Development),其工作人员称为采访助理;“选”归于馆藏发展部(Collection Development),把馆藏发展需涉及的学科细分成数十类甚至几百类,依据这些细分的学科设置学科馆员[3]。

作为先行者,美国从1950年开始试行学科馆员制度到现在已经经历了60余年的发展,美国图书馆按学科划分由学科馆员负责馆藏发展的做法有其长远的体制基础。那么,具体结合我们自身的情况,纵向上,宜建立以学科馆员为主导的圈选机制和以采访馆员为主导的采买机制。这也就意味着“采”“选”分离,选书工作专门就由学科馆员负责,确立了学科馆员在“选”的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当然,采访馆员在与供应商的往来、采访数据的沟通和建立、采访系统的维护和保障等方面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

3.2 岗位设置与职责厘定

在这样一种工作模式的建构过程中,有待深入探索的具体方面大致包括:第一,编制结构上,如何设置岗位,如何定员、定工作量等问题。第二,组织管理方面,学科馆员一旦参与文献资源采访,如何保持与原有采购原则的一致性,如何与采访馆员协调工作进度。第三,在职责权限的界定上,对学科馆员采取分学科负责制,为学科馆员设置专项资源采购经费。第四,绩效考核方面,对于文献资源采访工作,在解决目前学科馆员职能缺位问题的基础上,应注意避免学科馆员陷入僵化的工作程式。

对于学科馆员参与文献采访而言,岗位设置与职责权限这两个方面显然是最为关键的。文献采访是一种岗位职责,将学科馆员纳入这一岗位,是实现学科馆员文献资源建设之职能的前提。与国外大学相比,国内学科馆员涉及资源建设的职责描述一般都是“征求对口院系对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意见”,换句话说,学科馆员只负责征求意见,而并不实际从事文献采访和资源建设,更不可能获得独立的采购预算。从这个意义上说,岗位设置与职责权限的问题是学科馆员参与文献采访的核心问题,是整个机制能否真正建立和运行的关键所在,否则,只能落得表面的热闹。

3.3 形成学科馆员职能的动态联结与循环

事实上,要使学科馆员摆脱现有的服务层次,就必须围绕资源建设这一职责核心,通过学科馆员参与文献采访机制,构建起学科馆员多重职能的动态联结与良性循环。

学科馆员的工作贯穿馆藏资源从建设到利用的整个过程。严格来说,学科馆员涉及的几项主要工作,如馆藏发展、参考咨询、用户信息培训、专题资源导航等,都是围绕着资源这一中心延伸出来的。馆藏建设是根基,只有这一工作做好了,才能为下一步开展“怎么用”的问题奠定基础。

学科馆员负责对口学科的文献采访,就可以通过定期分析学科专业文献资源的配置,对该学科馆藏文献的运行状态与效果进行全面的衡量和测定。而在对馆藏文献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学科馆员还能从不同侧面对学科资源进行再调整和再挖掘,进而对开发与利用学科资源提供科学的指导。通过与院系用户建立联系,并获取用户的资源需求,学科馆员又可以提高采访工作的质量,于此避免采购的盲目性和主观性,提高文献采访决策的准确性和馆藏资源的利用率。所有这些表明,只有依托于文献采访工作的参与,学科馆员多重职能的动态运行和良性循环方能得以实现。

4 学科馆员参加学科文献资源体系构建的保障机制

作为国际上一种先进的办馆理念和全新的服务模式,学科馆员制度要落到实处,就必须加快其制度化的进程,这当然包括它所涉及到的全部具体职能的制度化推进,其中,文献资源建设则应当是学科馆员制度中最为重要的方面。

学科馆员资源建设职能的制度化,应从岗位职责着手,循序渐进。我们首先需要做的,是纠正学科馆员职责定位中的偏差,确立资源建设职责为其核心职责,真正以学科服务来引领资源建设的方向,建立有效的以学科馆员为主导的资源建设制度,并逐步推进落实。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教学科研始终都需要获得高质量的文献资源支撑,而提升馆藏资源建设质量,也是图书馆最基本和最终极的工作目标。学科馆员的出现,使得图书馆与用户这两者之间利益的最大交集完美地结合起来,而要实现这种双赢,根本环节就是学科馆员参与下的文献采访机制的确立和落实。

[1]庞恩旭.图书馆文献采访理论研究述评[J].图书与情报,2004(2):35-37.

[2]冯东.中美一流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比较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8(2):113-116.

[3]王瑞玲.文献采选机制的中美比较[J].情报资料工作,2006(3):77-79.

孙权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员。北京,100097。

潘睿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员。北京,100097。

储继华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员。北京,100097。

袁园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员。北京,100097。

Research on How Subject Librarian of the University Library Take Part in the Literature Resource Construction

Sun Quan,Pan Rui,Chu Jihua,Yuan Yuan

Library is the university's information center and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university's discipline development.Subject librarian has positive effects on university'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There are some defects in the traditional resource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y.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ubject librarian program,subject librarian should become the core and the main part in the literature resource construction.This mechanism will promote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y.

Subject librarian.Literature resource.Discipline construction.

G253

2013-08-02编校:刘明)

*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以学科建设为核心的高校文献资源体系构建”(项目编号:12XNE008)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馆员馆藏文献
名家书画: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藏书画作品选刊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信息时代院校图书馆馆员的职业素养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关于义务馆员参与高校图书馆服务建设的思考
基于个人发展困境与人力资本视角双维度考量的青年图书馆员培育对策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
馆藏兵团文献利用分析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