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区域产业链的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对接策略

2014-03-09闾志俊

关键词:产业链职业院校区域

闾志俊

基于区域产业链的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对接策略

闾志俊

职业教育的本质功能是服务区域经济,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需要在分析区域产业结构的基础上结合教育资源进行科学的论证;在区域经济产业对接背景下,中高职业院校需要构建与产业链上下游人才需求特点相对应的贯通式课程体系。以家纺产业为例,分析了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设计等方面的对接思路。

产业链;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设计;家纺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职业教育的结构必须与相应的区域经济对人才需求相适应。中、高职业院校应当“以市场为依据”,深入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及其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学目标等方面应充分考虑区域经济产业链上下游的不同需求特点,针对性地做好中、高职业教育人擦死培养目标的有效衔接。

1 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1.1 职业教育能够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状态与职业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表现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区域内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和发展层次,反过来区域内职业教育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规模、发展效益和发展速度起到推进作用。职业院校的教学理念必须紧密围绕地方经济,从区域经济的优势产业和人才需求的特点出发,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形成一整套为区域经济服务的职业教育体系。

1.2 产学合作能够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

职业院校通过加强与地方产业之间的合作,形成产学合作机制。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把握围绕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向,与所在区域的主导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合作,如建立就业基地、实习基地、与企业联合办学、开展订单式培养、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人力资源培训等,这些形式不仅仅使职业院校融入地方经济,更能提升办学质量和办学的社会效益。

1.3 融合区域文化的职业教育能够凸显办学特色

职业教育融合区域经济文化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学生发展成才的必然要求,也是凸显专业办学特色的根本途径。具体做法是将企业理念融入素质教育教学中;教学管理借鉴企业规范化管理模式;以企业实际岗位为出发点,开展任务导向或项目导向的教学形式;考核标准引入企业岗位职责,提高考试考核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大量引进实践专家作为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就业指导过程中引入企业准则,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1.4 资源共享能够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双赢”

职业院校通过与区域经济的融合,充分挖掘、整合、配置教学资源,寻求更好的教学条件,既有利于推动职业教育的拓展与改革,更能够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的经济效益,实现学校与区域经济的“双赢”局面。

1.5 围绕区域经济开展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线

专业开发与设置是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结合的纽带,是职业院校面向地方经济、服务地方的关键环节。职业院校专业布局与专业结构应与当地产业结构与发展趋势相适应,同时需要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适时调整。这也是衡量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是否合理的根本标志。具体要求是: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区域经济不需要的专业要及时淘汰,区域经济大力发展的专业要及时开发并层次合理,满足区域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调整需要。

2 中、高职业教育衔接的背景

目前,我国中、高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着困境。中、高职人才培养存在着目标不匹配、资源浪费、专业重复设置、人才培养模式雷同、课程体系不匹配等矛盾。主要表现为:

第一,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不够清晰。高等职业教育应在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应用型人才的基础上,强化技术开发与综合素质提升,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但目前中、高职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还没有找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最佳切合点。

第二,高等职业教育的入学考试无法凸显职业特征。我国目前的高职招生考试完全等同于普通大学的入学考试,“职业性”特征非常不明显。

第三,中、高职同一专业课程体系设计雷同,人才培养目标衔接不够。中、高职业教育衔接的核心是课程的衔接,但目前国家和地方、行业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缺乏中、高职贯通的专业教材。

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区域经济和产业,都是从区域经济的实际需求出发,按技术和服务领域的岗位群来设置专业。这些共同的特点为中、高职业教育的衔接提供了可能。实现中职与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不仅有利于我国职教体系的完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拉动和促进中职教育的发展,而且还可以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3 产业对接背景下中、高职业教育衔接的主要思路

3.1 产业链及其形成原理

产业链属于产业经济学的范畴,它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产业链中存在着大量的上下游关系,通过价值交换实现各自的经济价值:产业链的下游依靠上游的产品和服务供给实现价值增长,上游环节依靠下游环节提供的信息反馈与市场支持实现供应的稳定性和价值交换。通常情况下,区域产业链按照其形成机理与形成原因可以分为4种形式:资源关系型、技术关系型、市场关系型、综合型(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

资源关系型产业链的形成是基于某种区域的特殊资源,如煤炭、石油、森林等。中下游企业完全依赖与处于产业链最前端的拥有资源的企业,最上游的产业处于垄断地位,越往下游,产业链的竞争越激烈。因此,在发展地区资源型产业链的同时,要充分考虑资源的稀缺性,不能盲目依赖稀缺的资源。

市场关系型产业链的形成完全基于最终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市场的需求(下游市场)会派生出若干生产者市场(中游市场),生产者市场依赖于原料的供应市场(上游市场)。在市场关系型的产业链中,上游基本处于完全竞争状态,中下游处于差异化竞争状态。该产业链强调对下游市场特别是终端消费者的个性化与特色服务,强调客户关系的维护。

技术关系型产业链的形成是基于某种特殊的技术或设备。中游企业依赖上游企业提供的技术或设备进行产品的生产研究、开发、制造,并将市场的产品向下游转移。这种类型的产业链一般集中在IT行业或大型机械设备制造行业。其特点是针对消费需求的发展趋势进行技术开发与产品创新。

综合关系型产业链中包含了资源、技术、需求等综合要素,产业链的集成度较高,产业链的信息交换迅速,灵活性较强。如传统产业纺织、服装产业,既包含自然资源要素(棉花、羊毛),也包含技术要素(如纺织品服装设计),同时产业链的升级换代亦依赖于整体市场需求的变化。

图1 资源关系型

图2 技术关系型

图3 市场关系型

图4 综合关系型

3.2 中高职业教育与产业链的对接思路

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目标层次不同,但两个职业教育阶段面向的产业方向与培养方向是一致的。中、高职相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学安排不能重复交叉而且要相互贯通。因此,中、高职业院校应认真分析并研究地区产业链的职业岗位(群),分析其工作任务,以应用技术和职业行动领域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形成为主线而构建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

3.2.1 分析区域产业链上下游的关系,设置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

要系统分析地区经济产业链的特点,研究初级岗位和中高级岗位的职业标准,由专家委员会讨论不同层次岗位(群)所需的素质、知识与能力要求,探索符合职业教育教育规律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以此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最终形成系统化的、与区域经济紧密结合的中、高职专业教育体系,实现区域经济所需的初、中、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中职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作用和高职教育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引领作用,解决目前高职人才培养面临的技能缺陷和中高职重复教育问题。

3.2.2 坚持满足区域经济发展方向,保持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一致性

中、高职业教育的衔接需要通过构建区域经济为发展方向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对于涉及地方经济中战略性或支柱性产业则要求中、高职业教育整合资源,实施跨界的中、高职衔接,既能满足这些产业对高质量技能人才的需求,又能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此外,职业能力需要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通过“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形成,也必然要求中、高职业教育的“工学结合”企业要高度统一,避免中、高职衔接的貌合神离。

3.2.3 构建与产业链对接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职业资格认证需要根据地区产业链中不同层次的职业工作特点设置适合中、高职教育的职业资格证书,并以此设置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认证课程。如:中职市场营销专业应设置“营业员”、“商品理货员”、“收银员”等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要求。而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则需要设置“高级营销员”、“助理营销师”、“商务策划师”等职业资格证书要求。这样实现了中职向高职过渡的课程体系衔接,体现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的人才培养理念。

3.2.4 以区域产业链为平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与师资队伍

中、高职业院校的校内外实践基地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实习的需要,更是教学的场所、就业的基地。因此,中等职业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应充分结合区域经济产业链的特点,整合资源,避免重复建设。中职院校的实践基地以操作性为主,高职院校的实践基地以技术应用为主,地方政府应统筹规划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职业技术院校应发挥其引领作用,企业可以充分地利用职业院校的技术研发资源,校企合作共建满足当地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基地。此外,要充分利用区域经济中的行业专家与行业领袖、企业的操作能手的专业作用,聘请其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团”,在实训指导、就业指导、理实一体化教学、专项培训中为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发挥做出贡献,而人才培养的有效性直接使行业、企业收益并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4 案例:家纺产业链的中、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

4.1 家纺产业链的特点分析

家纺产业属于比较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从形成机理上更偏向于市场关系型。家纺产业主要是床上用品形成的产业链,包括了“棉花原料→纤维制造→纺纱→坯布织造→设计→印染→绣花→加工→库存→品牌营销→物流→渠道→消费者”的全部环节。整体上分析,家纺产业价值链的薄弱环节集中在设计、印染、库存、品牌和渠道环节。

分析家纺产业链的上游,虽然由于纺织原料的价格波动对家纺产业带来一定影响,但近年来市场供求平衡,属于比较稳定的环节。而印染技术、面料设计是当前家纺产业比较薄弱的环节。

分析家纺产业链的中下游,目前家纺市场发展的趋势是消费结构快速升级,消费结构正在从“实用”的单一功能向“实用、装饰、美化、保健”等多重功能发展,品牌化、时尚化、软装饰化,正成为家纺行业的发展趋势。因此,在以品牌为主导因素的消费环境中,产品的研发和设计是决定家纺产品品质与技术含量的根本,也是提升产品附加值的关键,更是家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综上所述,以家纺产业为主导的区域经济应通过产业链向上游延伸,控制印染环节;再通过投入产业链核心环节——产品设计环节;在掌控印染和设计两个基本环节的基础上,加速品牌建设和渠道建设;最终形成具有国际地位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条。

4.2 专业设置与家纺产业链的对接

中职设置的纺织类专业应重点集中在产业链的上游:如纺织工艺、纺织品生产与制造、纺织品检测等专业;高职设置的纺织类专业应重点集中在产业链的下游:如纺织品设计、印染工艺与设计、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等。

就市场营销环节而言,也存在着内部分化的产业链:“生产→销售→客服→国际市场销售(贸易、跟单)→市场调研→渠道设计→物流管理→市场策划→创业运作”。因此,从具体产业链的某一环节而言,中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突出一线的操作技能,而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突出高端技能的培养。

4.3 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与家纺产业链的衔接

反映职业技术教育本质特征的核心要素是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中、高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取决于行业、产业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就家纺产业某一环节的人才培养目标而言,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工人”级人才为目标(如纺织工艺专业,主要培养能够熟练操作纺织工艺的技术型工人),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级人才为目标(如纺织工艺专业主要培养具有纺织工艺设计、纺织工艺管理的技术型管理人才)。二者的衔接体现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由一线到管理”的递进关系。

4.4 教学设计与家纺产业链的对接

职业教育课程是以职业岗位所需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项目任务为载体,教学方式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协作性。以家纺产业为例,教学设计可以选择典型企业的真实项目展开。具体过程如下:由课程项目组负责人与企业制订合作协议,明确项目内容与任务。对项目任务进行分解,每一个子项目分别对应课程的一个单元(情境),每一个情境又可以分设若干子情境,通过小组分工,完成各自的任务界定。学习小组根据项目要求制订计划并实施计划。通过相互沟通与协调形成项目成果并由教师(项目负责人)提交企业项目组。最终完成研究成果报告并反思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失误并进行自我总结与完善。中、高职业院校在选择项目任务时应分层次,中职尽量选择比较简单的项目任务(如家纺产品推销),高职则选择比较复杂的项目任务(如家纺产品促销策划),体现出职业能力的递进性。

[1]万伟平,李森,王贵兰.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的衔接与融合[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2009(1).

[2]李全奎.中高职衔接问题的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3).

(责任编辑:竺小恩)

On the Docking Strategies for Talents Training Goal in Vocational Schools and Colleges Based on Regional Industry Chain

LYU Zhi-jun

G459

A

1674-2346(2014)01-0095-05

10.3969/j.issn.1674-2346.2014.01.020

2014-01-24

2013年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编号:ZYB9]

闾志俊,男,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高职教育(江苏南通226007)

猜你喜欢

产业链职业院校区域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筑牢产业链安全
分割区域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区域发展篇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