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国运动会与全国体育大会比较及发展趋势

2014-03-08宋忠良李俊峰

军事体育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运动会竞技全民

宋忠良,李俊峰

(1.武汉工程大学体育部,湖北武汉430205;2.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北京100084)

全国运动会是全国最大规模的竞技体育盛会,是衡量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展示体育后备人才现状的重要举措,是检验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重要手段,是创造精英运动员的舞台。全国体育大会是国家为了推动群众体育非奥运项目的发展,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满足人民群众的体育赛事观赏和参与需求而设立的全国性运动会。全国运动会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绩,但它终究是少数精英运动员的舞台。全国体育大会是真正的全国人民参与的盛会。本研究通过比较二者发展状况,提出全国运动会应该逐步向全国体育大会过渡,目的是恢复体育的本来面目,向体育的最本质特点 “增强体质,增进健康”靠近,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回归全民共享的体育内涵。

1 全国运动会与全国体育大会特征之比较

1.1 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性质之比较

全国运动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竞技体育的最高组织形式[1]。它的举办是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服务,是为了促进竞技体育的发展和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2]。全国运动会诞生于1959年,当时正值新中国遭到西方国家的战略封锁,中国急需以辉煌的体育成就来振奋民族精神,同时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全国运动会已成为国内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全国竞技体育类综合性赛事。

全国体育大会诞生于2000年,与全国运动会不同,全国体育大会诞生于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代。一方面由于奥运战略计划的实施使非奥运项目被迫舍弃,直接导致非奥运群众体育项目的发展陷入困境。而世界运动会的成功举办使非奥运项目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引起了各国的重视。基于以上两个原因国家体育总局决定创办全国体育大会,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为了 《奥运争光计划》与 《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协调发展,一个在竞赛项目和参赛形式上完全不同于全国运动会的全国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全国体育大会便应运而生[3]。全国体育大会的宗旨是:使非奥项目与奥运项目、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相互促进。

1.2 运作模式之比较

1.2.1 赛事组织

全国运动会与全国体育大会两者都是由国家体育总局、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主办;均由各省市提交举办运动会的申请材料,由国家体育总局进行考察和资格认定,最后确定主办省市。两者的赛程赛制也大致相仿,都有火炬传递、开幕式、闭幕式等流程和环节[4]。

从2001年开始,国家取消北京、上海、广州三省市轮流举办全国运动会的制度,全国运动会开始进入到各省市竞争申办的局面。全国体育大会从第5届开始改由以省市为单位来申办。从两者比赛地点的变化可以看出,其地点正朝着越来越分散的方向发展,出现更多的分赛区,给各举办地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5]。

1.2.2 比赛规模

全国运动会是覆盖面最广的综合性竞技体育赛事。从第八届全国运动会开始,全国运动会的项目设置与奥运会接轨,将全国运动会比赛的专业竞技性推向了新的高度。由表1可以看出,各届全国运动会的参赛人数和项目设置规模都很庞大[6]。

表1 历届全国运动会情况统计表

全国体育大会自举办以来,其赛事规模也在不断地逐步扩张,大会设置的项目也逐届增多,参赛运动员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见表2)。全国体育大会的持续时间一般为10天左右。

表2 历届全国体育大会情况统计表[3]

1.2.3 经费筹措

全国运动会诞生于计划经济时期,前几届全国运动会完全依靠行政单位财政拨款来维持赛事的运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转轨,全国运动会经费来源也由单独依靠政府出资举办转向市场运作举办。体育市场化为全国运动会注入了新活力,突破了全国运动会依靠政府行为和行政手段的筹资模式,走出了 “找市场要钱办全运会”,为举办省市减轻了巨大的财政负担。

全国体育大会诞生于市场经济时代,其经费来源筹集通过依托市场开发与社会筹集来进行。为了节俭办赛和减轻举办城市的压力,国家要求在保证体育大会顺利进行的前提下,尽量不新建体育场馆,而是通过改建、维修等方式,同时开闭幕式等做到从简。全国体育大会从运作方式上到经费投入等都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创新,是一个全新模式的运动会[7]。

1.3 社会评价之比较

全国运动会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在每一届赛后都会成为各方热议的话题。在最近几届全国运动会上,裁判争议、赛风赛纪问题常常成为舆论抨击的对象。在第12届全国运动会上,出现了橄榄球消极比赛、花样游泳打分争议、足球默契球等事件。部分人认为全国运动会应该继续完善和发展;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全国运动会的规模过大,影响其他体育事业的发展,距离真正的全民参与还很遥远。全国运动会的很多项目,群众基础薄弱,尽管体育系统高度重视,体育迷对全运会大多数项目的关注度和认同感相当有限。著名体育社会学家卢元镇指出:第12届全国运动会提出了很多偏向于全民健身的口号,开闭幕式进行全民健身演示活动;但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仍然是两张皮,这个矛盾的解决并没有被真正触动[8]。

在媒体的大力宣传下,社会各界人士已经逐渐开始了解并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全国体育大会当中。由于它的奖励办法改变了原设金、银、铜牌及按名次录取的奖励体系,不设金牌榜和奖牌榜,只设单项比赛金牌和积分,因此各省市不会像全国运动会一样投入巨资引进与奖励运动员,避免出现消极比赛、判罚争议等不和谐因素,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2 发展趋势:由全国运动会向全国体育大会发展过渡

近年来,有许多关于全国运动会是否有存在必要的讨论。时至今日,相当一部分业内专家认为,全国运动会在现有体育管理体制不变的前提下不太可能被取消,而它的转型和改革势在必行。成都体育学院教授郝勤认为,全国运动会变成全民运动会是改革的方向。而全国体育大会是名符其实的全民运动会,因此,由全国运动会向全国体育大会的过渡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2.1 参赛人员由精英运动员向全国人民群众过渡

由于全国运动会与奥运会的全面接轨,使其已经成为精英运动员们角逐的重要舞台,但距离普通国民越来越远。全国运动会的参赛者大多是三级训练网模式下的专业运动员,导致其比赛项目越来越竞技化。全国体育大会从创始之初,就是为全国人民群众打造的运动会。国家体育总局前局长袁伟民曾提出:要把全国体育大会办成推动承办城市全民健身活动,使老百姓更多地参与其中的大会。深入群众,深入民间,使场内比赛与场外群众参与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是全国体育大会最大特点之一。第1届全国体育大会上,中国象棋特级大师柳大华与象棋爱好者1对13的盲棋比赛揭开了体育大会群众参与活动的序幕,上千名群众现场观看,气氛十分热烈。全国体育大会的成功举办使体育运动开始重新回归到人民群众的手中,使全国人民群众成为大会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

2.2 比赛项目设置由竞技性向健身性过渡

要想真正让全国运动会体现 “全民”特质,应该推动那些群众喜爱、普及度高的项目,而不应把是否是奥运项目作为设项的依据。目前,全国运动会的项目除武术外,其他项目完全与奥运会接轨。竞争的激烈性与残酷性导致其弊端层出不穷,由于各省市对金牌的渴望,导致屡屡出现假赛、退赛、假球、默契球、弃权、黑哨等现象。这些竞技体育的异化现象,根子在全国运动会的金牌政绩观。

全国体育大会的项目设置以人民群众的参与度及兴趣爱好为依据,体现了全民性的特征。全国体育大会由于代表团参赛方式不同,选择项目不同,体育大会并不代表各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全国体育大会在遵循竞赛规律的同时,兼顾部分项目的特殊性,即体现竞技性,扩大奖励面,以淡化金牌、淡化锦标,注重精神奖励,突出重在参与、重在交流、重在健身、重在快乐的原则。

目前,全国运动会在国人的心目中地位逐渐下降,人们对运动会的金牌和记录已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健康和民生问题。从体育角度看,更多的是关心人民健康,养生长寿。因此,全国运动会的金牌观将会被全国体育大会的健身观所取代;最终,只有精英运动员参与的全国运动会将被真正体现 “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全民参与的全国体育大会所取代。

[1]徐本力.我国全运会体制的利弊及走向的探析 [J].体育学刊,2001,8(1):5-8.

[2]刘礼国,徐烨.全运会赛制改革思考 [J].体育文化导刊,2008(4):l0-13.

[3]汪辉,陶于.全国体育大会回顾与展望[J].体育文化导刊,2008(12):109-111.

[4]孙葆丽,毛倩娜.青奥会与奥运会特点之比较 [J].体育文化导刊,2011(6):l51-154.

[5]丁英俊,朱冀.全运会运作模式演变分析 [J].体育文化导刊,2008(10):l2-14.

[6]王显生.全运会发展审视[J].体育文化导刊,2010(4):l-5.

[7]李颖川,陈钧,黄金.关于全国体育大会的赛事研究 [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2):58-59.

[8]王镜宇.全民全运需要全新起点 [EB/OL].新浪博客,WWW.http://sports.sina.com.cn/zl/other/blog/2013-09-12/0942/1657039352/62c469f80101fhii.shtml.

猜你喜欢

运动会竞技全民
全民·爱·阅读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全民阅读 让师生遇见更好的自己
龟龟运动会
一场全民答题狂欢
春季运动会
get Shopty!我们的运动会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花与竞技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