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猜想
——关于和谐何以自洽的七个构想

2014-03-06刘长明

关键词:天地万物节点

刘长明

(山东财经大学和谐发展研究中心,山东济南 250014)

和谐猜想
——关于和谐何以自洽的七个构想

刘长明

(山东财经大学和谐发展研究中心,山东济南 250014)

随着和谐发展实践的不断展开,和谐理论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不仅需要正本清源,而且需要继往开来。和谐理论既来源于实践,也必须超前于实践,以便为和谐实践提供理论导向。这样,观变于和谐与失衡要素之动而立和谐猜想,就历史地成为和谐理论建构与实践深化的必然选择。基于这一设想,特提出如下七大和谐猜想:和谐宇宙猜想、和谐共生猜想、和谐往复猜想、和谐演化猜想、和谐节点猜想、和谐合理猜想、和谐在可道与非道之间猜想。猜想引领理论,相信这些也许是胡思乱想的猜想对和谐的理论建构及和谐发展、和谐社会实践的展开,能够起到启迪和先导作用。

和谐发展;和谐猜想;和谐宇宙;三和之道;和谐合理

近年来,和谐理念深入人心,和谐之风吹拂神州大地,和谐发展理论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不仅需要正本清源,而且需要继往开来;和谐发展实践的全面展开,亟待和谐理论的引领与规范。这样,观变于和谐与失衡要素之动而立和谐猜想,就历史地成为和谐理论建构的重要环节。猜想,是思维的驱动器。和谐猜想是一种超前思维,具有一定的猜测性,区别于已经定型成熟的理论,其猜测结论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和谐猜想围绕“三和”——心和、人和、天和而展开,旨在弥合心灵界、社会界、自然界业已形成的裂痕。相信作者提出的目前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七个和谐猜想,对和谐的理论建构及和谐实践的展开,当有一定的启迪和先导意义。妙不可言、玄之又玄的和谐发展理论,经由和谐猜想的导引,必定能够在自身的再造中实现升华。

一、三和之维:和谐宇宙猜想

心和、人和、天和是和谐的三个维度,因此,和谐宇宙猜想便以此三维作为切入点。由心及人,由人及物,并反过来以物观人,以人观心,形成和谐宇宙的开放式循环进路。在和谐三维的梯级升华和回环中,“三界”——心灵界、社会界、自然界的和谐意蕴得以彰显。

(一)身心健康之道在于心和

所谓幸福,就是身体的无疾病和灵魂的无痛苦。和谐的心态,健康的体魄,被称为幸福的基本要件。一般说来,病由心生,魔自心起。心志之大,心胸之广,心弦之长,无以量度。因此,身心和谐,和于自我,是一切和谐的发端。人心是个小宇宙,心路浩渺连广宇,和谐宇宙,从心开始。

心境澄明,宠辱不惊,境界高远,设身处地为他人、他物着想,是心和的标志。心和体壮则身心安居,身心安居则多福。就是说,心灵界的和谐,是身体康健的基本前提。心宽体胖,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心理和谐,人生之路会越走越宽广。有了和谐的依归,有限的人生,会收获永恒的价值。

心神不宁,患得患失,索求低俗,好大喜功,为金钱马首是瞻,是心浮的典型表现。心乱则神无,神无则身亏。心灵界的失衡,是身体疾病的诱因。心虚体弱,说得就是这个道理。身心失衡,必生灾异。《为道章》有言:“欲者,凶害之根;无者,天地之原。莫知其根,莫知其原。圣人者,去欲入无,以辅其身也。”只要心失其和,欲望过度,必然带来灾祸。

可见,身心得和则安,失和则亡。心和,实乃身心健康之本。

(二)人类发展之道在于人和

300万年前,“人猿相揖别”,尚在大自然襁褓中的人类唯有形成群落,结成和谐共同体,才能生存。在以原始公有制为基础的原始公社中,人们之间和谐如初,团结协作;在抵御狼虫虎豹侵害、谋取必要生活资料的过程中,原始人结成劳动共同体。群落之间也相安无事,心照不宣,基本上能够和谐共处。原始状态的人和,确保了处在幼年期人类的顺利长成。

5000年前,文明以降,人类逐渐进入阶级社会。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构成阶级社会中利益对立的两大集团,在尖锐的对决中,“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87页。原初状态的人和被利益集团撕裂了。期间,虽有局部的、暂时的和谐,但改变不了整体、长远失衡的大格局。于是,和谐成为历史长河中的几朵浪花,失衡则变为阶级社会的主旋律。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殖民和剥夺加剧了业已存在的失衡。政通人和,成了人们遥不可及的愿景。然而,在阶级社会中,与剥削阶级谈人和就像与虎谋皮。尽管统治阶级中有些精明的统治者为了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也有爱民之举,但这改变不了被撕裂的两大阶级利益对立的事实。

160年前,马克思主义横空出世,为人类指出了人和的制度基础——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人类大和谐的社会形态,这时也只有这时,人类才真正步入大化流行的和谐发展之道。当然,作为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和谐诉求也是其应有之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大众民主等理应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制度安排。离开指向和谐的制度基础而空谈人和,是南辕北辙,无异于缘木求鱼。

(三)天地化生之道在于天和

大自然中万有存在共同体的和谐,谓之天和。天地之大德在于生,万物之生化在于和。天生万物,和谐贯之。此诚如荀子所言:“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荀子·天论》)天地得和则生,失衡则亡,这是大自然亿万年不变的化生逻辑。

曾几何时,和谐一贯的大自然被地球霸主人类糟蹋得面目全非,天和的格局受到严峻挑战。不到300年前敲响的工业文明钟声,徐徐拉开了征服自然的大幕,于是,原初的天和遭到蛮横破坏。人类的过度干预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灾难,失衡的大自然已经开始报复人类。一旦纵欲无度的人类的肆意妄为超出了大自然的忍耐极限,大自然内置的和谐剃刀会即时启动,毫不犹豫地像6500万年前剔除恐龙一样否决人类。②刘长明:《论“和谐剃刀”——以生态系统的自平衡机制为线索》,《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今天,自以为君临天下的人类,唯一的出路就是立即改弦易辙,回归和谐之道,服从天和的既有制度安排。

纵观三和之维,三界之奥,作者初步形成和谐宇宙猜想——这是一个心灵界、社会界、自然界相互之间的一个大和谐构想,这是一个和谐的约定。这个构想的进一步验证,将使天、地、人、心和谐之道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生生不息:和谐共生猜想

生生不息,是为大德。天地何以能天长地久?老子曰:“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第七章》)生生不息的奥秘就存在于万有存在的谐振中,存在于联系之网和发展之链的和谐共生中。大自然无边无际,无始无终,其间万有存在相依不离,左右相关,前后相继,和谐共生,这就是作者的和谐共生猜想。

(一)天地之大德曰生生不息

天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之道在于养万物,地之道在于成万物,心之道在于和万物。在生、养、成、和过程中,大德开显,大道泛兮。天地之德,在于氤氲化生,生生不息。《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周易·系辞下》)这是中华文明对生命的礼赞,对生生之德的敬畏和仰视。孔颖达注疏“天地之大德曰生”道:“以其常生万物,故云大德也。”万物的生发机制是“天地氤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周易·系辞下》)。正是在“氤氲”和“构精”中,生克制化,天地合意,万物勃发,彰显生生之德。

上天有好生之德,天地最博大的功德就是生养万物,并对生命现象具有普遍的终极关怀。德者,得也;得者,生也。天地大德无言,能够不断地化生出万物。大哉天地间,万类霜天竞自由,尽显生机勃勃之象,真可谓生之时义大矣哉。一代又一代的物类,前赴后继,生生不已,永不凋零,绵延于天地之间。“生生之谓易”(《周易·系辞上》)的至简概括,揭示了“易”造化生命之高德。这里,“生生”被视为天地万物和谐发展的内在秩序与固有品格。

天道刚健,地道柔顺,人理当取法于天地之道,效法天道刚健有为,师法地道柔顺润物,创化万物,包容万物,覆载万物,与天地合德,与生生合道。

(二)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之奥

太极之动,生阴阳两仪;两仪之动,成就万有存在。阴阳消长,互为对象性存在,并在此消彼长中实现对立统一,这是万有存在生、长、成的奥秘所在。

阴阳和谐交通,则万物生长。诚如王充所言:“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论衡·自然》)在和谐的化生机制中,万物得以生、长、成。《易》之泰卦云:“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这段被千古传诵的经典,道出了阴阳交通的合生机制。

阴阳失衡背反,则万物不生。《易》之否卦云:“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天地不交则不生,主凶。不交之凶,君子不处。

舍阳无阴,缺阴不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没有彼方的存在,此方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太极图也许能够给和谐共生猜想提供启迪。在这个阴阳互抱图中,黑中有白的鱼眼,白中有黑的鱼眼,彼此互抱,阴阳交媾,变幻无穷,圆转为一,生生之象一览无余。“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周易·系辞上》)太极阴阳之动,尽在圆道互易、生生不息中。

(三)食物链条中的共生哲学

46亿年前,星云激荡,地球横空出世,从而在浩瀚宇宙中为演绎共生哲学提供了多姿多彩的舞台。300万年前,天地生人,天人合意,万物共生。“共生”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哲学辞藻,它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和理念。其中的进化理念、共同体理念、合作理念、互惠理念以及相变理念在不同层面揭示了共生的本质特征。对天人关系,庄子有“天与人一也”(《庄子·山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论说。《中庸》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第十九章》)这是对共生逻辑进路的中国式概括。

三、万象更新:和谐往复猜想

大自然时间和空间中的万有存在,无物不动,圆转化生。所谓圆道,即和谐循环之道,认为宇宙和万物永恒地循着周而复始的类圆周运动,原始返终,螺旋上升。圆外无物,一切皆流,唯道不变。这种圆道思维方式熔铸成中国人的文化品格,渗透进血脉之中,以至成长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灵魂。基于此圆道思维,作者提出了和谐往复猜想:万象呈圆,在圆融无碍、和谐周流中,大自然万象更新,不断实现自身的提升与再造。

(一)亨通之复中的循环智慧

万有存在流衍化生,圆转不二,以成亨通之复。万有存在在时与位周而复始的运动变化,无不体现出和谐循环特征。万事万物莫不在元亨利贞、春夏秋冬的自然序列中隐显流变,而其背后之动力即“复”之精义。大易之复运宇宙大化于和谐循环之中,生生不已、重重无尽。大易之复的和谐提升机制属循环型,具有强大的化生之德。先哲认为,复是亨通,是往复不已的自然之道,是整体系统的形态、属性、功能方面的往复性转换,是在和谐发展中向着对立面的转化。复的机制即是说天道环周,其间事物只有在循环再生的功能系统中才能实现和谐发展,不失其时地顺应其循环转化规律最终得以归根复命。在复的和谐发展视野下,言万有存在相通,合天道人伦一理。这里,先民把万有存在看作是整体圆润、原始反终、广大和谐、旁通连贯的互润系统。

在亨通之复中,显现出意境高远的循环智慧。和谐之道的氤氲逻辑是和谐生物,随缘而生,顺势而为,无穷无尽,无始无终。环流不息的和谐生物法则,演绎出和谐发展奥妙无穷的圆润之道。人类只有合道循环,与阴阳合生,与四时合序,与日月合明,与万物合鸣,才能成为和谐循环矩阵中的积极存在。

(二)往复之中尽显天地之心

循环往复中,万物化生,万象更新,真可谓“复之时义大矣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易》作者叹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这一和谐循环观自从被《周易》系统地凝炼出来以后,影响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先民认识世界,是从圆开始并以圆的方式把握的。甚至从创生神话中也可以看出往复圆道的影子:“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居其中。”(《艺文类聚·三五历纪》)女娲抟黄土以造人,而《说文解字》释“抟”为“以手圆之也”。往复循环变化中,世界产生了。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为我们展示了天地车轮终则复始、极则复反、往复不已的和谐循环生物之道。在未有穷期的循环之道中,在首尾相衔、周而复始的和谐提升中,天地之心清晰可见。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形成开放的闭合系统,其“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也揭示出千古不易的圆道法则。老子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又复归于一、复归于无,便是“天地之心”的和谐外显。

和谐发展,是以心和、人和、天和为特征和指向的演进模式,其中内涵着奥妙无穷的“运行圆理”。①刘长明:《发展的革命——从可持续发展到和谐发展》,《济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在周流不息的圆道中,求真、向善、至美在和谐发展的大方向上统一起来。大道与万类同流,大德与万象同乐,大美与天地同辉,大命与天地同心,理应是人类参天地之化育的圆满境界。

(三)没有极限的和谐大循环

万有存在相生相克,生克制化,互包互含,形成没有极限的和谐大循环。在和谐大循环中,万有存在各安其位,各乐其生,和谐互构。

五行生克机制为我们诠释和谐大循环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思维视角。如果说阴阳侧重于对事物从性与质的方面进行考察,那么,五行则是侧重于对事物之间结构关系从量的方面进行研判。《尚书·洪范》最早载录五行之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文中五行指的是水、火、木、金、土五种不同属性的具体元素。后经战国时期的发展,在阴阳五行家那里,“五行”除被理解为具体元素之外,更多的被理解为相生、相克的和谐秩序,由此五行兼有存在状态与功能状态双重含义。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乃至循环无穷,谓之五行相生,由此可分析五行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生成的关系;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乃至循环无穷,谓之五行相克,由此可研判五行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关系。五行相生又相克,形成生、克互赖的循环关系。万有存在的产生、壮大和消亡,都在类环周运动中进行,生生灭灭,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所以说生命本身就是无常与有常的辩证统一。从总体和长远看,大自然的生命是一个大循环,个体生命之死,只是回到整体生命这个大熔炉,投入整体的生命再造过程中。在这个再造链条中,万物互为对象性存在,互润互融,互包互含。在这个没有极限的和谐大循环中,没有终点,没有一劳永逸的到达,有的只是和谐的无限与发展的永恒。

四、进退有道:和谐演化猜想

运行有序、演化有道的大自然是由无数同时发生的进化过程和退化过程交织而成的,在这个演化矩阵中,进化是和谐,退化也是和谐。换言之,进化和退化都是和谐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大自然的和谐演化离不开进化,也离不开退化,进化与退化对大自然同等重要,我们难以想象一个没有进化只有退化的演化过程,我们同样难以想象一个没有退化只有进行的演化过程,无数的进化和退化,共同构成了奇妙无比而又圆满自洽的大自然——这就是作者提出的和谐演化猜想的基本内容。

(一)生机勃勃的进化与退化

万物勃发、万象森罗的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处在生机勃勃的演化过程中。其中有进化,也有退化。正是在无数进化过程和退化过程的相互交织中,大自然方才显示出勃勃生机,实现空间的位移和时间的连续。

在生机勃勃的进化过程中,万有存在生生不息,显示出大自然无与伦比的创化能力。在进化中,万物实现再造和升级。

在包罗万象的退化过程中,万有存在变幻莫测,显示出大自然的多彩生命大观。在退化中,万物实现革故鼎新,归根复命,形式转换。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老子·第十六章》)对万物复归于无极的退化,须持肯定态度,领悟“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第四十章》)的生生哲学。

晋人陆机《文赋》云:“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陆机对进化的喜极而唱以及对退化的悲极而叹,不过是杞人忧天之举。天道如此,大可不必为进退而两难。退是为了进,即所谓退一步进两步,此其一;物壮则老,“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老子·第四十二章》),暂时的退化是为了归根复命,此其二;有无相生,进退互补,此其三。

(二)演化之道尽在进退之间

进化与退化并行不悖,相得益彰,无论是进化,还是退化,都是演化过程的一部分。纵观自然历史过程,进化与退化并生而不相害、并行而不相悖,演化之道尽在进化与退化之间。

人类情有独钟的进化,无疑是伟大演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伟大的进化过程中,事物完成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从无到有的转化,实现事物的不断升华和再造。许多生命体在演化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便是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典型范例;人类等生命现象的诞生,则是从无到有的过程。达尔文《物种起源》的成书,为进化论泼上了浓重的一笔。然而,在达尔文主义——无论是自然达尔文主义还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视野下,残酷的搏杀、无情的竞争是进化的必由之路。这里,和谐缺位,共赢淡出。冷冰冰的进化论一如研究者的偏狭与冷酷,成了演化过程的全部。

人类并不看好的退化,也是伟大演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伟大的退化过程中,事物完成由高级向低级、从有到无的转化,实现事物的不断更迭与转换。许多生命体在演化过程中常常存在的返祖现象,便是从高级向低级演化的范例;白垩纪时恐龙的灭绝,让位于更有生机的生命存在,则是从有到无的过程。作者提出的和谐演化猜想,将揭开退化论的神秘面纱,为退化论正名。

进化是演化,退化也是演化,而且是更重要的演化。我们要做的,不是褒扬进化,拒斥退化,而是顺应演化之道,在进化与退化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该进则进,当退则退,我们无需为大自然内置的演化之道忧心忡忡。事实上,当我们在褒扬进化论时,我们已经在津津乐道于退化论,因为没有退化的纯而又纯的进化是难以想象的。

(三)进化与退化共谱和谐论

进亦和谐,退亦和谐,进化、退化皆和谐。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大自然多姿多彩,进化与退化交替主导,交叉进行,并行不悖。只有进化和只有退化的演化过程同样是难以想象的。一部大自然和谐演化乐章,好比天籁之音,理应抑扬顿挫,高低相映,错落有致,不应只有一个音调。大乐与天地同和,大和与进退同步,大自然的演化天籁由进化与退化共同谱曲。只要用心灵去聆听大自然的和谐演化交响曲,便会对伟大的天籁之音叹服不已。

《常清静经》云:“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就和谐演化猜想来说,此种大道即进化与退化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之道。悟得此道,方能立于天地之间,理解天地演化之心。

五、恰到好处:和谐节点猜想

就像任何事物存在和发展都有关节点一样,和谐发展进程中也有恰到好处的节点。和谐节点猜想认为,所谓和谐节点,即和谐发展进程中无过无不及并左右事物发展方向的关节点。和谐节点,就是恰到好处之点,决定事物性质之点,是事物之所以和谐的关键之点。放眼整个和谐发展进程,把握了和谐节点,就求得了平衡万有存在的和谐解。

(一)事物存在发展的关节点

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皆有一个和谐节点,不到和谐节点,意味着未及和谐值域;超过和谐节点,则意味着超过了和谐值域。和谐值域,就是事物和谐发展过程中确保和谐状态的上限与下限之间的适当区间。确定和谐值域,把握和谐发展的弹性空间,对和谐发展进程至关重要。处在该区间内,事物处于和谐态;在该区间之外,则事物陷入失衡态。把握了和谐节点,将事物发展调控到和谐值域以内,说明事物处在无过无不及的和谐状态——这是一个恰到好处的和谐节点状态。不及和谐节点是失衡,越过和谐节点也是失衡。越过犹不及,在和谐上限与下限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既是一个哲学意义上的形而上化境,也是一个现实世界的形而下视阈。

(二)平衡万有存在的和谐解

和谐节点,也可以理解为是平衡万有存在的和谐解。万有存在共同体中的所有存在恰似无数个方程,每个方程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解,但由所有方程合成的方程组,却只有一个解——和谐解。平衡万物价值的和谐解,是万有存在共同体的共赢解,因而也是最优解。

这个综合方程的最优解不是为某个方程而设,而是整个方程组的共同选择。因此,对某种具体存在而言,整个方程组的最优解也许不是自身的最佳选项,然而,对方程组即对万有存在共同体而言,该项最优解无疑有利于共同体利益的最大化。沿着这样的解题思路,万有存在共同体将在发展中不断实现和谐共赢。在最优解视野下的发展,是既符合自身利益,也符合其他存在利益——至少不危及其他存在的利益和发展。

(三)和谐机制中的节点选择

在和谐节点猜想理论指导下,对诸种存在准确进行坐标定位,选择大自然万有存在的平衡点,关涉到和谐发展全局。

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和谐节点内置的和谐解理论,要求人类不要凌驾于大自然之上,对万有存在颐指气使,自绝于万有存在共同体,而是要矫正自己在万有存在共同体中的坐标位,摆正位置,亲和大自然和大自然中的万有存在。我们不是也不可能是地球的独生子,相对于大自然中的大多数生命存在,人类是后来者,作为年轻的地球生命群体将在地球历史上留下什么样的生态脚印,取决于我们的和谐生存哲学。和谐节点猜想赋予我们小心翼翼在生命地球上惬意地生活的钥匙。

在国际关系层面,和平共处,共建和谐世界,当是人类的理想选项。然而,一些霸权主义国家试图以自己的价值观强行划一,以“人权高于主权”为幌子,到处搅局,一再酿成“以同裨同”的悲剧,成为举世公认的世界动乱之源。一些国家摄于霸权主义的淫威,为虎作伥,客观上起到了助长强盗气焰的副作用。霸权横行无忌,势必取道不长。回归和谐,方能自我救赎。

在一国之内,须秉承损有利无之道,不使普通民众掉队,特别是不使自然禀赋欠缺者游离于和谐发展进程之外。“裒多益寡,称物平施”(《周易·谦》),方为治国上策。如果贫富差距太大,则悖逆天道,必遭失衡之报。老子曰:“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老子·第七十七章》)做与天地参的有道者,谨记先哲的忠告,方能持守和谐节点,平衡万有存在而不遗,参天地之化而不过。

六、大和天成:和谐合理猜想

大和天成,大乐天籁,至道天作。凡是和谐的就是合理的,大自然经过亿万年演化而成的万有存在及其物象,无不是和谐演化的结果,因而,皆有其合理性——即使那些我们不喜欢的演化过程和结果,其合理性也毋庸置疑。和谐必合理,合理的必然同时是和谐的。和谐与合理之间,经由发展的张力达成由此达彼的桥梁。这就是作者提出的和谐合理猜想。

(一)三才和谐彰显大成之象

先民从天、地、人三才之道中,总结提炼出独具特色的和谐文化。在中国文化之源《周易》中,这种和谐文化被系统地表示出来。纵观六十四卦,但凡大吉之卦,都是阴阳和谐之象,寓意吐故纳新、万物化生,是为大德;但凡大凶之卦,则都是阴阳失衡之象,彼此错位,万物不生,肃杀不振,主凶。自此,和谐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胎记,追求和谐,成为中华民族痴心不改的大方向。于是,便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的经典论说。和谐是大自然的作品,是自然界为永恒而设计的底色,三才和谐,方能尽心知性,成己成物。和谐的结构状态,是事物最佳的存在方式;和谐的运行状态,则是事物最优的发展路径。三才和谐,含生生之德,为大成之象,合道合理。

(二)背道而驰必然离经叛道

背和谐之道而驰,会导致三才失衡;三才失衡,则四维不张;四维不张,必离经叛道。

人道源于天道,因而,必须师法天道。那么,天之道的要义是什么?在和谐宇宙猜想中,我们已经认识到,天道之要,在于和谐;和谐之妙,在于天成。和谐之道,生于天,成于地,矩于人。和谐之道混成,同天地生,独立不改,周行不怠,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囊括古往今来而不遗,遂成天、地、人之大法。因而,“夫明白于天地为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天道》)。

万有存在,和谐一也。先哲概括的元亨利贞之奥,皆在于合道合理。“元亨利贞”即始生、成长、收获、敛藏,乃是一年之中生物生死循环的全过程,是一个圆道的循环和大德的圆满境界。程颐在解释《周易·乾卦》“乾,元亨利贞”时说:“元亨利贞谓之四德。元者万物之始,亨者万物之长,利者万物之遂,贞者万物之成。”(《周易程氏传》)以元亨利贞为始、长、遂、成,即认为元亨利贞是表示动植物发生发展的规律。①张岱年:《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的剖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1期。自然界的变化,有其规律可循,和谐合理,不相紊乱。四时的生长成杀是一个不需干预也没必要干预的和谐圆转过程。在和谐的圆转中,才能成就恒久不已的天道大德:“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周易·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此之谓也。

合道而生,顺道而为,则“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周易·大有》);否则,背道而驰,必走向自毁。

(三)凡是和谐的就是合理的

和谐由心及人,由人及天,像灵动的氤氲之气,在心灵界、社会界、自然界“三界”弥漫。因此,心和、人和、天和客观上成为和谐三维。凡是和谐的就是合理的,三界圆融,概莫能外。

心灵界的和谐是微观层次的和谐,也是最基础的和谐。在心灵界,凡是身心和谐的,必定也是合理的。修身之道,讲究的就是一个和字,即所谓的“人和乃生,不和不生”(《管子·内业》)。和谐发展,从心开始,要在自我之和,身心之和。关于修心养性,老子的观点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第十九章》)认为少私寡欲、崇俭抑奢、简单生活、适度消费是致和的必由之路,而饕餮之象则是肃杀之兆。和谐的敌人是自己内心的失衡,养成和谐人格,提升和谐境界,方能开启心扉,练达身心。自我和谐,合乎身心和谐发展之道。大道无为,心和无己。具备这样和谐境界的人,就是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倡导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社会界的和谐是是中观层次的和谐,也是社会和谐演化的条件。在社会界,凡是人际和谐的,必定也是合理的。和谐人际,从我做起。具备和谐人格的和谐人,必定能够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艺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利人利己,成人成己。恩格斯说过:“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15页。实际上在要求我们,心中要装着他人,与他人和谐共进。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宏观层次的和谐,也是和谐的至高境界。在自然界,凡是天人和谐的,必定有助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共赢。建构天人和谐关系,是人类诗意地栖居在地球上的最佳选项。如果人类试图规避恐龙灭绝的命运,就应该敬畏大自然,成为有利于万有存在共同体和谐的一份子,而不是在当前的反和谐之路上越走越远。爱及万物,与大自然中的万有存在和谐共处,方是出路。

七、妙不可言:和谐在可道和非道之间猜想

和谐之门,玄之又玄;和谐之美,妙不可言;和谐之道,不可言说。和谐既可道,又不可道,故此,妙不可言的和谐之道,既靠代代和谐文化知识的传授,亦有赖于心灵的感悟——这就是和谐在可道和非道之间猜想。

(一)和谐可道故而方向明晰

阴阳和谐之道,既可以言说,又可以图示。一部《周易》,是对不可言说的言说,对不可图示的图示,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以文字和符号共同演绎万有存在规律的奇书。“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周易·系辞上》)言说与符号,共同道和谐,开显未知之谜。

无独有偶,老子有《德道经》五千言传与世人,为的是言说“先天地生”、“寂兮寥兮”、“可以为天下母”的道。这一点,老子说得很清楚:“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第二十一章》)此道非他道,实乃和谐之道。虽然“道常无名”,然而,道是可以清晰表述的,所以我们须道法自然,依道而行。如此,“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老子·第三十二章》)。通过可以言说的和谐之道,洞开这扇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勾勒出我们前进的明晰方向。

(二)和谐非道故而妙不可言

和谐之道,有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和谐的至高境界,心灵的感悟是至关重要的,而语言则略显苍白无力。

和谐的天籁,有如天外梵音,须用心灵感悟。在这般与天地同和的大乐前,任何作曲家都显得笨手笨脚,写不出,道不明,唱不和。大自然的风声、雨声、雷声及其和声,非人力所能复述。和谐的色调,那是大自然的作品,我们永远无法调出。和谐的生态,鬼斧神工,巧夺天工是妄语——即便我们曾经这样想过,那不过是痴人说梦而已!

和谐之道,其状不可名。此诚如老子所言:“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老子·第十四章》)对犹如“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和谐之道,只能近似地素描,永远无法数学般准确地加以求证。

先哲认识到和谐之道的不可名、不可状、不可道,因此,没有为我们设计出终极答案,而是巧妙地给我们提供了一把叩开未来之门的钥匙。譬如《周易》,素有不易、简易、变易“三易”之说。对万世不易的和谐从简之道来说,可以言说;对变易中的数、象、理等玄机,既不能用文字确切地阐释,也不能用符号准确地表示,只能近似地指出方向和大势,于是,便给我们留下无数未解之谜。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百人共演易,却产生百部《周易》,盖在角度、切入点、经验、阅历、时与位不同造成的差异,而这,正是易之奥和易之蕴。何故?变易使然也!再如《老子》,百人同读《老子》,会有百部《老子》,中国智慧的奥秘正在于此。先哲没有告诉我们明确无误的唯一答案,而是给我们一个出神入化的解题思路。你有什么样的造化,你就会得到与这般造化相应的解,正所谓“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老子·第四十一章》)。同样闻道,相去如此之远。和谐发展,永远在追求的路上,而不在学者貌似准确的求证中。

(三)要在可道与不可道之间

和谐既可道,又不可道,而这,正是和谐在可道与不可道之间猜想的魅力、美丽与至理。可道与不可道之间的张力,就是和谐的缺憾之美,或和谐的魅力所在。和谐可道,导引了和谐的方向之明;和谐不可道,又凸显了和谐的缺憾之美。

和谐无边,和谐的愿景,恰如远方的地平线,随着我们向和谐地平线的靠近,好像在与我们捉迷藏的地平线也在相应后退,就是说,我们永远不可能终极地到达这个和谐地平线。地平线就是我们作用于其中而它随着我们相应后移的东西。对于一个正在致力于和谐追求的人来说,和谐地平线总是在变化着。意境高远的和谐永远存在于一条地平线上,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此谓可望而不可即。终极的和谐永远是可望不可即的神话。如果我们因为可望不可即而产生焦虑,那是急于求成的心态使然。然而,在向和谐地平线不断靠近的过程中,虽然不可能终极地到达这个和谐地平线,但这无妨于向和谐地平线的不断接近。和谐,如同明代胡文焕在《群音类选·牧羊记》中感叹:“只见浪滔滔无边,无际。”和谐之道恰如宇宙之浩瀚,草原之波涛,无边无际地弥漫着。和谐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无处不在,但却看之无物;和谐是串起珍珠的时间链条,无时不有,但却抚之无形。和谐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构既是一个美好愿景,又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追求过程;既是理想的境界,又是现实的阶段;既是远方的地平线,又是脚下实实在在的大地。和谐发展进程中每一次有决定意义的飞跃,都是人类的认识向客观真理的接近——但只能不断接近,永远不会终极达到。也正因为只能不断接近,和谐发展才是无止境的过程。可道与不可道,是一对矛盾——一对和谐的矛盾与矛盾的和谐。这里,可道与不可道已不重要,有意义的是追求过程——和谐的追求过程。有时,不能准确表述的缺憾,反而是和谐发展过程中妙不可言的重要表现形式。追求和谐的快乐,就在和谐之路上。在通往和谐之路上,对和谐的无限接近奏响和谐的天籁。致力于和谐的追求,是一个崇高的理想,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是一幅富有诗意的愿景。

物极必反,亢龙有悔,世上没有完美无缺,所谓的完美只是可道又不可道的目标。这可道与不可即的美丽,正如地平线上的霞光,看得见,触不到,说不清。天与地交界处的那道神秘的光线,令人神往——这是一条永远在自己前方却永远不可能到达的亮丽而诱人的线。这种境界,恰似《诗经》中的那位秋水伊人,那位芳草美人,仿佛很近,又很远:“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经·国风·秦风》)秋水凄迷,白露成霜。心中追慕的情人恰似终极的和谐,只可神识而不可目睹,只能神交而不见芳容。

自强方可不息,厚德才能载物,“三和”圆融猜想。猜想的力量可以通过移情方式在现实世界中得以释放,在虚拟世界中达到的和谐境界必然会转化为现实世界的力量。身心和谐的力量一旦激发,这种力量必然会成为自我、人我、物我之间化生力量的和谐引子,这是一种和谐的力量传递与和谐的价值互换。心有多和,猜想有多么丰富,和谐的世界就有多么广阔。“素月分辉,明月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宋人张孝祥的这段词,是对人类与天籁共鸣之美的体悟,是对人类与万有存在和谐共振激发出的无尽精神力量的猜想。今天的和谐猜想,必定会在明天成为和谐的现实。和谐猜想会转化为和谐的力量,和谐的力量会促成人类的幸福。猜想并践行着和谐之道,心和、人和、天和“三和”圆通的美好未来还会远吗?

[责任编辑:刘春雷]

Harmonious guess——Seven Ideas on Achieving Self-Consistency of Harmony

LIU Chang-ming
(Harmonious Development Center,Shan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Ji’nan 250014,China)

Harmonious theory is based on practice and also must be advanced in practice,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harmonious practice.View in harmony and unbalance factor is born of the move,harmonious guess history to become the harmonious theory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deepening the inevitable choice.Based on this,the idea of seven harmonious guess is therefore proposed,namely,guess on harmony and coexistence of the universe,harmonious reciprocating guess,harmony to good guess,harmonious node speculation,and harmonious reasonable guess,harmonious guess between the speakable and the unspeakable.These guesses shed a leading enlight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theory and the practice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harmonious development;harmonious guess;harmonious universe;the way of Sanhe;harmonious reasonableness

B 028

A

1002-3194(2014)02-0001-10

2013-05-16

刘长明(1963- ),男,山东昌乐人,山东财经大学和谐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和谐发展理论。

猜你喜欢

天地万物节点
万物皆可折
万物生
CM节点控制在船舶上的应用
基于AutoCAD的门窗节点图快速构建
概念格的一种并行构造算法
A Magic Train Trip
A Talking Pug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拾天地之荒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