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教育认证下提高医学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2014-03-06伊正君付玉荣吴晓燕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4年1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学教育国际化

伊正君,付玉荣,吴晓燕

(潍坊医学院:A.医学检验学系;B.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山东 潍坊 261053)

医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然而,由于医学教育存在地域、文化、资源等的差异决定了全球范围内不同医学院校所提供的医学教育有着极为显著的差别。当前医学从业人员的国际化趋势以及人力资源全球流动的相互依存给各国提供了相互学习和共同解决问题的机会。《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标准》等引导着国际医学教育最基本质量标准的一致性,推进了国际医学教育认证的实施[1]。

1 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的必然性与要求

随着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已成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在医学教育日益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医学教育行业需要一个国际认证标准来规范国际医学教育和保证医学教育质量已成共识。紧密结合全球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以全面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和水平为目的,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等国际组织制定的国际医学教育标准为全球高等医学教育领域提供了一个系统、明确、全面的方案与标准,包括“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批判性思维”等7个领域反映教育结果的指标,核心在于培养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具备国际视野和较强竞争力的医学人才,在承认各国家、地区和医学院校自身特殊性的基础上强调了全球医学教育的核心内容[2]。已受到全球许多国家广泛认可,许多国家和地区在不断地根据国际人才培养要求进行医学教育改革。

2 国际医学教学认证背景下西方国家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索

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是国际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几乎在所有国家的医学院校中,由于专业设置的界限、课程建设的僵化、教学方法的单调死板等,医学教育都未能成功扭转运转不良、不公正的卫生系统。为实现医学院校教育出口与国际医学教育标准与认证的良好对接,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高等医学院校也在积极探索进行课程教学质量等的改革。目前,大多数有着悠久办学历史的学校沿用的仍然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在全美126所医学院校中有100所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这种课程改革的基本做法容易推行;有少数院校采用打破学科界限的综合性课程体系,例如威斯康星大学医学院“以结果为基础”课程改革[3],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世界医学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许多国家在教学活动中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俄亥俄大学向学生提供的三种不同的基础课程教学方法:讲课加讨论、独立学习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轨道,打破了传统的时空界限,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普遍欢迎。

3 国际医学教学认证背景下我国医学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

我国传统的高等医学教育模式在过去几十年中为医学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医学模式的改变、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进程的逐渐深入以及疾病谱的变化,按本科医学教育 WFME全球标准的要求,我国医学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课程整合、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一系列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4]:教育理念落后;课程内容过于强调学科本位与知识传授,缺乏整合与能力培养;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难以反映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等。上述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我国医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学非所用,狭隘地专注于技术而缺乏全面思维,制约了我国医学教育质量的提高,阻碍了我国医学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我国医学院校对教学认证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国内对提升医学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还是一个薄弱环节。我国各医学院校教学方式上大都采用三段式: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和临床专业课;方法基本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理论讲授和小组实验或见习。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认真借鉴国际医学教育的先进理念,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结构调整、教学内容更新、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例如,北京大学探索了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早期科研思维训练,努力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系统培养模式;第四军医大学研究形成了以信息化教学为主要特征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4 国际医学教学认证背景下我国医学课程教学模式亟待改革的必然性

上述教学改革的实施使我国医学教育面临的问题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然而在许多方面仍无突破性进展。对照国际医学教育标准要求和实际需要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教育理念落后,忽视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轻人文德育教育,轻能力和素质培养,重自然科学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法并未普遍有效实施,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交流技能、信息管理和批判性思维等能力的培养不够;考核评价方面,重视知识测试比重,忽视技能、态度测试比重;PBL的评价方法不完善;总结性评价多,形成性评价少。医学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以上因素严重制约了课程教育质量的提升。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与国际标准的差距日趋显著,深化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医学教育国际化是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必由之路,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审视我国医学教育质量与国际医学教育水平存在的差距,围绕全球医学教育标准与认证体系,高等医学院校必须积极探索进行课程教学质量等的改革。面对国际化挑战,针对当前我国医学课程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与现状,以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南,紧紧围绕全球医学教育标准与认证体系,同时保持充分的灵活性,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与国际接轨,研究探讨具有我国地方医学特色的、科学合理的、适应当今医学模式发展需求的提高课程质量的教学策略与手段,从而提升医学课程教学质量与推动我国地方医学教育的国际化进程[5]。

5 国际医学教育认证下提高我国医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建议

通过研究《本科医学教育 WFME全球标准》和认证试点性评估,积极推进以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为主的教学改革,本着逐步推进、以点带面、突出重点、务求实效的原则,主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5.1 指导思想和目标: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我国现有190余所医学院校,其办学历史不同、水平不一,但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几乎千篇一律,既不能反映不同地区地方医学院校的水平与特色,又缺乏具体要求,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之间缺乏有机的结合。因此必须突破以上限制,围绕全球医学教育标准,同时保持充分的灵活性,以更新理念、促进改革、保证质量为目标,从国际化的视野来积极推动医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探讨以适应我国地方医学特色的创新和改革模式,推进国际医学教育标准本土化。

5.2 转变课程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岗位胜任力

传统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导向,强调教学计划的法规性、指令性。《本科医学教育WFME全球标准》和认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必须改革教学理念,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教学主体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按照将来学生岗位胜任力的需求来制定教学计划,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支持和指导,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

5.3 针对学生学习需要,编写课程学习指南

学习指南的目的:让学生树立先进的学习思想,掌握课程新理论、新知识,以提升国际化教育的内涵。学习指南内容:明确课程学什么?使学生得到什么?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如何学?如何教?学到什么程度?如何评价学习结果等。学习指南在促进学生学习方面的作用:一是明确学生学习达到的岗位胜任能力的目标;二是指导学生科学学习的途径与方法;三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四是提供学习课程主题的相关国际国内信息,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5.4 以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最终的学习结果为依据来制定整合教学内容

从教学过程为导向转变为以学习结果为导向,培养学生知识综合能力、科学思维、临床能力等综合素质。传统课程内容分割得太厉害,不重视提高综合素质。目前,世界各国的医学教育已经越来越重视以结果为导向的教育,教学内容的确定,首先确定合格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明确如何判定学生是否达到要求,然后为学生达到目标创造各种学习机会。课程内容整合是医学教育改革的一个趋势,通过内容整合打破学科之间界线,加强学科间有机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6]。课程整合要注重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有机结合,要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科学思维和临床能力的培养,开展跨学科的和基础与临床的课程整合,促进以患者为中心的问题的解决。

5.5 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开展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学习为内容的教学方法改革,注重科学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打破过去满堂灌教学方式,克服注入式、填鸭式教学,教师由授课者或信息传递者转变为学习过程的管理者。引进国际先进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采取深入的而不是肤浅的生动活泼的主动学习方式来理解学习内容和发展自学技能,减少事实性知识数量,培养自主性学习模式,开展以问题为基础的整合式学习,以职业资格为导向的目标式学习等,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

5.6 改革课程考核方式,从应试为基础的考核制度变为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

借鉴美国医师执照考试(USMLE)方法进行分析,高标准评价学生对知识掌握、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和知识综合应用能力。改革死记硬背为基础的考核制度,注重考核学生分析与解决临床问题能力、临床思维能力、临床实践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医学伦理等方面的内容。不仅要重视学生得到了什么,还应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思路。注重知识、能力、态度的综合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的智力因素,也应评价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重视考试结果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反馈引导作用;总结性评价的目的在于作出判断,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改进完善,加强增加形成性评价的比重,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将形成性考核作为学生自我评价的主要方式,及时掌握、了解学习状况,使学生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

6 总结与展望

医学教育国际化是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必由之路,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审视我国医学教育质量与国际医学教育水平存在的差距,围绕全球医学教育标准与认证体系,高等医学院校必须积极探索进行课程教学质量等的改革。在国际医学教育认证下提高课程质量的教学改革研究,对有效实现医学教育和医疗实践桥梁的对接,对促进医学教育发展,真正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卫生人才与促进医学教育国际化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对我国其它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具有很广泛的借鉴、推广意义。

[1]胡伟军,苏 倩,孙 鹏.实施医学教育认证 提高医学教育质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5-6.

[2]汪 青.国际医学教育认证的发展与现状[J].复旦教育论坛,2011,9(5):86-91.

[3]苗 耘,刘 莉,张艳萍.“以结果为基础”的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成功应用ACGME能力模型的经验和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11,9(5):92-96.

[4]赵永祥,韦 波,曹云飞,等.推进医学教育认证准备 深化医学教育教学改革 [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5):658-660.

[5]杨琳丽,刘乐乐,杨立斌,等.全球背景下的中国医学教育改革[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5):457-459.

[6]曹德品,钟照华,赵士斌.医学教育认证与课程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2):33-34,81.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医学教育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