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医学院校通识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2014-03-06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4年1期
关键词:通识创新型医学院校

安 晶

(第四军医大学 航空航天医学系临床教研室,陕西 西安 710032)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必须进行素质教育等非专业性教育。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有社会责任感使其全面发展。医学教育模式其根本上是专业教育,在社会各领域均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生物医学模式也在发生较大的转变,这就要求医学生必须具有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同时还应具备人文社科方面的素养[1]。医学高等院校的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专长的创新型医学人才,更好地为医疗卫生事业服务。为此,医学生在学习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必须进行通识教育,特别是非综合性医学院校的学生,因其学习人文社科学的知识相对较少,更需要强化通识教育,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知识、能力与素质融合一体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1 通识教育的涵义

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广泛而非专业性教育,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有效的途径。加强通识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教学改革、发展的共识[2]。通识教育强调培养学生既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要教学生学习及了解本专业之外其它领域的知识。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广泛的兴趣、积极的情感和健康向上的个性,以达到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和进步[3]。加强医学生通识教育的目的是为专业学习和今后的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使他们扩大知识面,拓展创新思维能力,为今后从事医疗、科研工作和社会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边缘学科、交叉学科迅猛发展的今天,学科之间的界限已不是那么清晰,通识性教育在知识层次的体现,主要表现在科学与人文,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融合,把学生从专业型人才培养成复合型人才,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其社会适应力。

2 医学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现状及措施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知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化,各行各业对各种岗位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开展通识教育使学校所培养的人才知识面更广,思维能力更强,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工作正在不断加强和提高,目前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及学分比例占总学分中三分之一以上[3]。许多大学采取了有效的措施为其他院校开展通识教育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浙江大学在加强通识教育方面采用了设置大类平台及调整学科基础、优化课程结构,为全面推进学分制奠定了基础[4]。第三军医大学在临床医学本科5年制教学计划中,通识教育课程占总学时的40%[5]。虽然在医学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的比例有所增加,但这些课程主要是公共基础课程增加较多,占通识教育课程总学分的70%以上,而人文社科类课程比例较少。根据国内外医学院校通识教育课程及国内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课程情况,某医学院构建了以必修课程为主的思想道德与人文素质、科学素质、身心素质三个模块通识平台课程,以及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医药科学类和人文艺术类课程组成的选修课程。将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法学、医学史、医学与哲学、医学社会学等课程列为医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6]。把基础人文社科内容与医学专业课程联系起来,使医学生知识面扩展,思维能力拓宽,能够更深入地思考问题。加强学生对救死扶伤的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个人素养,自觉运用所学到的人文知识认识疾病,处理好医患关系。

我国医学院校一直实施严格的专业性教育,目前非综合性医学院校通识教育主要是通过公共基础课程来完成,占培养计划总学分的1/3左右,各校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情况不一。医学院校通识教育方式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设置对各学科学生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人文社科课程;二是设置与医学相联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医学人文素质课程,对扩大学生知识面,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思维能力、道德修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7]。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发布的《2001-2015年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医学教育具有社会性、实践性和服务性的特点,医学研究与服务的对象是人,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必须加强文、理、医渗透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把医德与医术的培养结合起来,加强综合素质培养;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医学教学中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医学院校教学、科研和医疗卫生服务的职能是相辅相成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要结合实际形成各医学院校自身的特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促使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创新精神加强,个性得到发展”[8]。加强医学生人文通识教育,构建人文精神,关注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及人生价值的实现,对培养新世纪的创新型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3 强化通识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3.1 转变教育理念,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识教育强调的人格教育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道德保障,强调的知识整合、视野拓展有利于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注重能力训练有利于启发创新思维和个性的发展[9]。信息化时代给高校通识教育改革带来了机遇,推进了高校教育改革,与时俱进的进行各项教育模式的转变,促进了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教育理念转变,课程设置调整,师资队伍建设等正在发生迅速的变革。提高了学生创新性学习、掌握获得知识的能力,在专业学习和综合素质等方面不断创新。培养出的学生既具有掌握现代医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也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关怀生命价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为今后参与医疗实践活动及促进医学科学技术发展培养出了作贡献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教学理念的转变是推进通识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学方式是手段,而教学理念则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10]。医学教育在教会学生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教会他们怎样去对待科学。传授专业知识的时侯更需要培养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以便知识的积累和更新,要求培养出的医学生具有共同的理想、价值观和道德观。医学院校远期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立足于培养实践型、创新型人才,通识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途径。真正具有创造力的大师级人物,都具有多个领域的深厚修养和造诣,许多大师级的医学领军人物在医学领域的贡献充分证明:创新人才必须具备开阔的视野、独立的思考、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使命感和博大的胸襟等素质。医学院校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通识教育的加强,有利于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对提升医学生医疗行为和增强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强化医患关系,改善医疗质量和提高医疗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2 改善师资队伍知识结构是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和关键。教师是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引导者和掌控者,是人才培养的主导因素。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注重教师的专业素养的训练,同时要重视课堂教学的方式、教学的组织、教学情感的投入等方面的培训。高校教师在对学生完善人格的培养、创新能力的锻炼、拼搏精神的激发、团队意识的形成等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医学院校的教师以医学专业及文科为主,跨学科的教师较少,他们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人文社科教师对于医学专业和自然科学知识相对缺乏,在教学中不能联系医学知识进行学习引导。要解决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存在的现实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结合本校开展通识教育课程的情况进行知识讲座和举办相应的学习班,鼓励人文社科方面的教师学习医学专业知识,而医学专业教师学习人文社科知识,以提高综合素质;二是鼓励攻读学位的青年教师报考医文社科交叉的学科,使其更新和拓展知识结构,培养跨学科的师资力量;三是加强教师课堂教学管理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观摩活动;四是对青年教师每年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通识教育的系统培训,尤其对医学专业的青年教师进行人文社科方面的强化学习和训练。青年教师学历高,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和对各种事物的理解能力较强,青年教师与学生年龄相仿,与学生沟通较为容易,因此使青年教师率先在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中进行教学改革的尝试;五是加强校际间的学术交流、人才交流和互相培养等方面的措施,以加快改善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优秀教师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课堂教学要体现人性化,注重情感激励,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做好准备。医学院校只有培养出全面发展、医文结合的跨学科高素质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型医学专业技术人才。

3.3 构建通识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模式

通识教育的实施需要通过课程来落实,通识教育真正得以实现需要研究通识教育的理念及课程的探讨,而且需要加快医学教育课程设置。通识教育是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高度结合的教育,是素质高度融合的教育、是高度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根据我国医学院校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中外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和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现状,将我国医学生总体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科学精神相结合的有实践能力的医学人才。按照通专相融合的实践模式,逐步实现通识教育为教育模式的实践活动。非综合性的医学院校通过院校间的人才联合培养或交流,开展校际之间的课程互选、资源共享,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新医学模式的核心是将生物医学上升到系统化、整体化和具有人文关怀的现代医学。社会需要有较高人文素质、对患者提供人文关怀的医务工作者。因此,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环节。医学人文通识课程必须始终贯穿于医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医学人文通识课程内容的设置应当相互衔接,将以公共课程为主的通识教育模式贯通到全程医学教育,体现知识到素养、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中。多学科领域整合课程的设计理念是将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进行联系和整合,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医学院校开设多学科领域课程整合是实现医学专业教育通识化的有效途径[11]。

启发式教学是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医学专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需要注重实践课程的教学,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加强对所学课程的加深理解和消化,使之真正得到掌握并学以致用。教师要将长期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的在教学中得到体现,用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是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会学习,创新学习,在学习中创新,再将创新运用于学习中,形成良好的知识、能力的互动。《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要求: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12]。创新人才培养必须使学生具备独立思考、丰富想象的能力,开阔的视野和强烈的使命感。医学院校通识教育的改革,有利于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加强实践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计划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学习或科研活动,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加强学生实验课、实习课实际动手能力,通过让学生独立完成有关实验,并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使学生对实验过程有一个全程了解,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掌握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比直接传授知识更有意义,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搭建平台,为创新活动提供各方面的保障。结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专业特点,鼓励教师对学生的创新进行指导,开阔他们的视野,增强其信心。

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必须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完善的教育体制。在推进高校通识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构建通识教育改革的整体机制,为通识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在医学院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加强通识教育,改善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进行课程设置的调整及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医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动性,对学生从事专业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它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新理念。医学院校实施通识教育促进医文学科的融合,培养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人文关怀精神,使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等综合能力的创新型医药卫生人才。

[1]金仕琼,李 忠,彭 雷.医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模式研究[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2,33(6A):68-70.

[2]张弼云.浅谈大学通识教育[J].学园,2013(5):120-123.

[3]舒劲松,梁 忠,郑启玮.医学院校开展通识教育之研究概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7):19-20.

[4]谢桂红,楼程富,颜合茂.调整课程体系拓宽专业面向强化通识教育[J].高等理科教育,2005,12(1):74-75.

[5]贺 加,罗长坤,黄建军.医学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89-90.

[6]林爱华,魏东海,纪泽泉.独立建制医学院校通识教育改革[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32(5):641-643.

[7]杨郧生.丰富人文价值向度:独立设置医学院校通识教育改革的趋势与策略[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29(5):46-48.

[8]卫生部,教育部.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R].卫科教发[2001]212号.

[9]段江波,李志峰.协同创新、通识教育与大学发展[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29(2):25-28.

[10]周德军.高校通识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5(4):58-61.

[11]柏 杨,罗长坤,黄国琼,等.医学院校通识教育的特点与启示[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2):167-169.

[12]濮恒学.通识教育背景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时代教育,2012(10):72-74.

猜你喜欢

通识创新型医学院校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