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意识育人模块与高等医学人文教育方式的创新

2014-03-06时统君吴永平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4年1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教育者医学生

时统君,吴永平

(徐州医学院:A.社会科学部;B.院办,江苏 徐州 221004)

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在培育医学生医学人文素养和提升医学生整体素质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然而,我国社会转型期呈现的经济成分和利益追求的多样化、传播媒介的多质化以及社会思潮的多元化都极大地改变了实施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社会历史条件,给当前的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在继续做好高等医学人文教育中传统的有意识育人工作的同时引入无意识育人并充分发挥其固有优势,不失为是一条创新高等医学人文教育方式、有效实现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1 无意识育人的内涵

无意识范畴(unconsciousness)是由心理学巨子弗洛伊德提出并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出现于心理学领域的,指的是人自己的意识所不能触及的心理过程或精神状态。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或心理结构不仅包括意识的部分,还包括无意识的部分,并且心理过程主要是无意识的部分;在二者关系中,无意识比意识更广阔有力,更原初、更根本、更重要,因为它包含着人类行为背后的内驱力,这些内驱力包括原始的冲动、本能、欲望,其中最重要的是性欲[1]。抛开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中泛性论的生物学局限性,无意识理论对帮助人们全面认识人的精神心理现象还是极富启迪意义的。因为它明确揭示了无意识也是一种意识,只不过是一种未被人意识到的意识,是人们意识阈限下对客观事物不自觉的一种主观反映,有着比意识领域更为广阔的空间。

无意识育人就是建立在人的无意识心理发展规律基础之上而形成的一种教育理论,指的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原则,在受教育者周围设置一定的教育情境氛围,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影响,进而产生相应的无意识心理倾向并受到教育。显然,无意识育人不是纯粹的自然主义,它是依循自然法则和受教育者的认识规律,进行意识引导下而形成的一种心理积淀。因此,无意识育人对教育者来说是自觉的、有意识的;而对受教育者来说则是不自觉的、无意识的。基于对无意识育人的学理分析,可以发现,渗透性、潜隐性、间接性、平等性和愉悦性是无意识育人具有的鲜明特点,这些鲜明特点恰恰彰显了无意识育人的独特优势所在[2]。

高等医学人文教育中的无意识育人则是指教育者将医疗实践中科学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人文理念以及医德标准等教育内容通过预定的方案自觉地设置于一定的环境、氛围或载体并渗透到医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引导医学生去感受和体悟,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进而收获心灵的升华、情感的陶冶和哲理的启迪。

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领域,高等医学人文教育中的无意识育人方式确确实实在对医学生无时不刻地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作用。正因为如此,无意识育人方式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更不是有意识育人方式的附庸,它完全有理由成为创新高等医学人文教育方式、实现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目标的一个独立的教育领域。

2 无意识育人在高等医学人文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任何一种教育,受教育者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这条规律是教育技巧的核心,是能够通向心灵之路的基础[3]。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一思想恰恰指出了在高等医学人文教育中无意识育人的重要作用。

2.1 无意识育人能够有效消除医学生的逆反心理

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育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使医学生在以后的医疗工作实践中能够秉持医务工作者的职业操守,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真正做到“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然而,这种教育意图如果过于强烈且一味的采取“填鸭式”的生硬理论灌输往往会引起医学生的逆反心理,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教育过程中如果劝导性非常明显且强度过大,受教育者就会感到自己的选择自由受到限制,于是就会激起对这种教育影响的抵制效用。“无意识教育不是开门见山的直述说理,不是引经据典的直率劝导,不是把道理和要求直接地告诉学生,而是把教育的意向、目的潜藏在与之相关的载体之中,论道而不说教,使富有教育意义的哲理通过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悄悄润入学生的心田,在其心灵深处积淀下来,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顿悟,逐渐形成一些良好的思想品质、理想信念、性格气质[4]”。显然,无意识育人能够极大地淡化高等医学人文教育中正面说教的灌输痕迹,消除或避免由此而产生的逆反心理,使医学生在愉悦、自由、兴奋、暗示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受到感染,从而在无意识育人的教学实践中实现诗意的栖居。

2.2 无意识育人能够有效激发医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践中,尽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知识的占有量上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或不对等,但二者的人格属性却是完全平等的。如果教育者仍基于自己占有的信息优势还习惯于传统的“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显性权威教学模式,必然难以激发医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和主动性。并且在社会发展不断进步的当今时代,人们的自我意识、平等意识、民主意识日益增强,而能否满足医学生的自我、平等、民主等诸多心理需求同样在很大程度上既直接影响着医学生参与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热情,也直接关乎着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最终效果。无意识育人注重启发和引导,强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都是教育的主体,要求在相互尊重的环境氛围中每个人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因此,在这种预设的民主平等的教育情境氛围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没有上下尊卑之分,他们只是自主选择、自我体验、自我感悟且相互影响。显然,无意识育人所具有的平等属性能极大地满足医学生的自我心理需求,必然能够有效激发医学生对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感知度和参与热情。

2.3 无意识育人能够有效贯彻和实现生活教育理念

生活教育理念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基本教育理论,贯穿和涵盖着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始终。生活教育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挥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也就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5]。无意识育人可以渗透、贯穿于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任何一个阶段、任何一个环节。只要教育者精心组织教育载体并将这些载体以灵活多样的形式设置于课堂和医学生的生活环境之中,医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依据教育者的意向而接受教育影响。因此,无意识育人可以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使教育由封闭转向开放,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联结,实现了随时随地、不间断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这种社会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的无意识育人活动无疑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理念的生动体现。

3 高等医学人文教育中实施无意识育人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无意识育人的基本原则,指的是人们依据无意识育人教学实践的客观规律,在总结无意识育人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确定的实施无意识育人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正确掌握并遵循无意识育人的基本原则是有效实现无意识育人目标的重要认识论前提。

3.1 有意性原则

让受教育者在“无意胜有意”、“无声胜有声”、“无教胜有教”的教育情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影响是无意识育人的固有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无意识育人是无目标、无计划、无原则、无组织的随意而为。前已述及,无意识育人对于受教育者而言的确是无意识的,但对于教育者而言恰恰是有意识的。因此,在实施无意识育人过程中,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有意性原则,增强无意识育人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根据医学生的年龄、性别、兴趣等特点,精心设计教育载体,明确教育目标和教育意向,有计划、有组织地予以开展进行。

3.2 方向性原则

一部绚丽多姿的人类教育发展史已经表明,不蕴含特定教育目的的教育是不存在的,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教育必然要培养出符合不同时代、不同阶级需要的人才。教育目的的客观存在性无疑决定了现实中的任何教育必须坚持明确的方向性原则[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医德医风建设,重视医务人员人文素养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高等医学人文教育无疑承担着培育医务人员高尚医学人文素养和进行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职责。再者,伴随当前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不可逆性,要求高等医学教育培养出的医学人才不仅要掌握精深的医学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必需的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因此,作为高等医学教育工作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无意识育人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要与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相一致,与高等医学教育目标相契合。

3.3 综合性原则

提出无意识育人且加强无意识育人的研究,并不是说有意识育人就无足轻重、就不需要了。教育实践一再告诉我们,人的整体素质的形成、提高,并不是自发的,而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和主动接受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需要依据某些客观规律实施有意识育人的渐进而成,又需要因实施无意识育人而产生的环境和氛围的“软约束”。因此,无意识育人与有意识育人是教育的一体两面,二者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共同服务于教育目的的实现。这就要求在高等医学人文教育教学中必须坚持综合性原则,实现无意识育人与有意识育人的灵活结合且共同运用,而不能任意抬高其中一方的作用,更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

4 无意识育人在高等医学人文教育中的实施方法

“他山之石,尚可攻玉”,无意识育人自身所拥有的独特优势,正是我们创新高等医学人文教育方式所必须的。因此,深入挖掘并科学掌握无意识育人在高等医学人文教育中的实施方法是做好无意识育人工作的重要方法论保证。

4.1 榜样引导法

榜样引导法是指教育者通过树立先进典型,以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优秀品质和高尚行为来教育和影响医学生,提高医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人文觉悟的方法。榜样引导法的特点是将抽象的理论观点、原则规范和人文理念具体化、生动化、人格化,使医学生从这些富于形象性、感染性和真实性的先进典型中受到生动形象的教育,从而有利于激发起医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促使医学生在学习、对照和效仿中自觉地生成高尚的医学人文素养。具体而言,榜样引导法可以通过杰出典范、先进典型、教育者示范等几种形式组织进行,这其中尤以教育者示范对医学生的影响最为经常、最为直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教育者只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和模范行为带动、影响医学生,医学生才能在自身的学习和生活中耳濡目染、经常地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在内心深处自觉地生发出求真、向善、崇美的内驱力。

4.2 情感陶冶法

情感陶冶法是利用各种情境中的教育因素,特别是教育者自觉设计的医学人文教育情境,对医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医学生高尚的医学人文情感,从而提高其医学人文素养的教育方法。“医学人文情感是个体基于一定的医学人文认识对现实医疗实践活动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时产生的爱慕或憎恶、信任或疑虑、同情或反感、喜悦或痛苦等情绪态度体验”[7],它在个体医学人文素养的生成中发挥着动力功能作用,而情感陶冶法对于培育医学生的高尚医学人文情感能起到催化推动、感化熏陶和共鸣沟通等作用。因此,教育者只有加强自身的素质修养,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创造性,同时注重提高医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在以境育情、以情育情、以艺育情等诸多种医学人文教育情境中充分展现情感陶冶法的无限魅力,最终实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无意识育人效果。

4.3 期望暗示法

期望暗示法是指教育者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将各种善意的期待与爱传达给医学生,使医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从而实现教育目标的方法。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著名实验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教育者只要诚心诚意地寄希望于受教育者,那么受教育者就有可能按照教育者的期望去发展。期望意味着信任和关怀,意味着鼓励和爱,意味着一种和谐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因此,只要期望切实可行,并且富有激励性,坚持恒久性,教育者就可以将这种期望通过各种含蓄、间接的方式传达给医学生,医学生就可能在这种和谐的教育氛围中充满自信地将期望逐渐地转化成一种教育现实。

4.4 社会实践法

社会实践法是组织和引导医学生参加各种健康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医学生主观世界的教育方法。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要真正领悟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要义与真谛,必须联系实际,到实践中去学习、体验和运用。社会实践法可以通过实践的形式让医学生加深对医学人文知识的理解和体悟,从而将其内化为自身思想意识的有机组成部分。此外,社会实践法还可以启发医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医学人文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医学人文观。因此,在各种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以及公益活动中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法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天然优势,必然有助于医学生在无意识的教育情境中实现思想的升华,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情操的陶冶,从而最大程度地增强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教学实效性。

[1]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807.

[2]陈志厚,王剑兰.无意识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3):144-146.

[3]王小锡.思想政治教育伦理学[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135.

[4]杨能山.论无意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J].湖南社会科学,2006(6):166-168.

[5]钱焕琦.中国教育伦理思想史发展史[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8:505-506.

[6]叶 澜.新编教育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27-128.

[7]时统君,陆召军.医学人文内化的驱动模式探析[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2):260-262.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教育者医学生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五个结合”强化高职医学生数学素养培养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另一种智慧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