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院校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2014-03-06黄纯美樊粤光方熙茹丘惠燕吴浩祥申啸笑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4年1期
关键词:学位导师研究生

黄纯美,樊粤光,方熙茹,丘惠燕,吴浩祥,申啸笑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405)

为适应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发展的需求,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1997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意见》,将医学分为两种学位类型,即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十几年来,适应了产业结构优化发展趋势,以职业就业为导向的医学专业学位发展得到极大的政策扶持和社会认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可以说,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代表了未来医学研究生培养的发展趋势。但是,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发展却陷入了困境。学者们围绕其培养模式是否过时,是否需要转型及如何转型等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1-3]。并指出,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出路在于加强其培养模式的改革[3-6]。

在中医院校,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日渐壮大相比较,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则逐步萎缩,给学科建设和导师队伍建设带来了消极影响[7]。而在中医研究生培养中,学科的发展水平、师资力量决定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此,结合中医院校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特点,重新审视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建立适应社会需要的中医院校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为保障中医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1 中医院校临床医学学术学位设置的意义及其研究生培养特点

1.1 临床医学专业设置学术学位的重要意义

临床医学的发展与进步,不仅有赖于高水平临床执业医师的培养,更有赖于医学理论研究的突破及临床应用理论、应用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两者之间互为支撑、互为依托。

学术研究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主要来源于学术学位研究生。对中医临床医学的学术创新研究是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任务和最终目标,即培养具有从事中医临床基础理论或应用基础理论研究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为目标,注重中医临床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验科研能力培养,注重中医临床理论和临床诊疗的科学探索及从诊疗、保健方面新技术、新药物、新方法的开发与创新研究。简而言之,中医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学术与研究素养不仅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考核指标,更是学科学术水平、学科导师队伍水平乃至整个医学院校综合学术实力的直接检验和体现。

综上所述,中医院校设置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有机整合中医学与临床医学学科资源,有利于改善学科结构,有利于跨学科学术交流,催产高水平学术研究成果;中医院校设置临床医学学术学位,培养中医药高层次创新人才,是深化中医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是增加学科学术活力的需要,也是中医学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

1.2 中医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特点

其培养有明显的中医气息。中医背景下的临床医学,与中医学息息相通。研究生在本科阶段有中医学的学习经历,研究生阶段又在浓厚的中医文化氛围中生活、学习,从事科研和临床工作,研究生指导教师虽从西医院校获得学位,但在中医院校从事科教研工作多年,对中医理论体系也具备一定的熟悉度,这些都给中医院校临床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打上了深刻的中医烙印。

其培养不能脱离中医临床实践。从西医西药的发展模式来看,借助于发达的实验条件和实验技术,其基础研究往往是先行于临床实践,且独立于临床实践之外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则是围绕临床现象建立的,其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的孕育离不开中医临床的土壤,两者难以分割。对中医学来说,某一理论不能被自然科学证明,其概念模型不能在实验室中复制并不重要,关键是该理论所表达的信息有何临床指导价值,以及如何临床运用。因此,中医院校的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应紧贴中医临床,应设置一定的中医临床诊疗实践和规范的中医临床诊疗技能培训要求。

其培养突出科研创新能力。如何增强研究生学术与研究素养是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本质和核心。中医临床医学是技能学科,也是经验科学,但不能仅仅理解为临床实践和经验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学会科学地“思考”,学会对临床现象信息的认知、分析、综合、推理、归纳总结、推陈出新。因此,其研究生培养改革措施须围绕提高研究生的科研素养来开展,促进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2 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践

广州中医药大学于2010年获准新增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是首批开展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招收培养工作的中医院校。作为该校最大的研究生培养示范单位之一,其第一临床医学院目前有临床医学一级学科项下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肿瘤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麻醉学、检验诊断学7个二级学科,有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7名,招收培养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25名。

研究结合中医院校临床医学的研究生培养特点,重新审视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对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及战略意义,围绕“临床实践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增强研究生学术与研究素养”为核心进行了中医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实践探索。

2.1 注重学科内涵建设,推进高水平导师队伍建设

学科是研究生培养的基础,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指导主体。学科建设和导师队伍水平的提高为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重要保障,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顺利开展和取得实效的必要支持。

构建学科体系。通过专家论证,凝练学科方向,形成学科特色,形成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肿瘤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麻醉学、检验诊断学7个临床医学二级学科。

推进高水平导师队伍建设。通过研究生导师资格认定、遴选,强化学科师资队伍力量,制定并完善临床医学学术型研究生导师遴选和考核机制,强调导师“三导”职责即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和学术规范教导;实施导师指导问责制,导师是研究生临床和科研活动的第一责任人,在研究生发生学术不端行为须由导师承担相应责任;组织研究生导师开展业务培训、指导经验交流、学术交流等活动,提升研究生导师指导质量。

构建学术平台,强化学科队伍。整合优势资源,培养以学科带头人领导下的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和人才梯队;学术交流促学术的发展创新,促进研究生导师学术知识结构紧跟学术前沿动态更新,活跃学科学术氛围,进一步促进了学科学术科研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近三年第一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共取得主持各级科研项目17项,可支配项目经费达166.3万,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教学论文32篇;其中临床医学研究生指导教师主持省级以上科研项目8项,经费25万元 ;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5篇,教学论文4篇。

2.2 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建立系统规范的研究生培训和考核制度

研究生培养确立了“三位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以学科专业教研室、临床科室和实验室为培养载体,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临床轮训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规范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为主,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为辅,涵括了临床医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学习内容;编写出版了研究生选修教材《现代中医内科研究》。

修订和完善了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课程设置、科研工作与学位论文、培养方式与方法、医疗、教学、社会实践环节的培养、德育、素质与能力培养、研究生教育管理、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等要求;研究生第一学年集中学习公共课程;第二学期进入教研室(研究室),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课题准备工作;第二、三学年主要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及临床实践技能训练和撰写学位论文。

制定了各专业方向的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指标体系。考核指标体系借鉴卫生部普通专科医师培训模式,包含了思想品德考核、临床综合能力考核、专业临床要求等方面,建立了合理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培训考核量化指标,实施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轮科考核与阶段考核、毕业技能考核相结合,笔试、口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考核小组评价与专家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模式。

注重科研能力培训和考核。制定了《研究生科研能力培训管理办法(试行)》,针对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为研究生开展临床科研培训和实验技术培训,让研究生熟悉或了解临床研究的基本要求、质量保证以及专项实验技术,为研究生开展临床相关科研活动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动态跟踪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情况。实施能力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查阅文献与综述报告情况、论文选题与开题报告情况、实验课操作能力以及研究进展及论文发表情况考核。

形成一系列管理制度。如《研究生指导教师工作职责》、《研究生临床轮训管理规定》等,汇编成册,利于规范管理。

2.3 创新学术环境建设,增强研究生学术和研究素养

研究生的创新意识、研究能力、科研探索精神,除了需要在直接参与具体的学术研究活动的过程中形成,更需要一种氛围和环境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创新学术环境建设,是增强研究生学术和研究素养及实现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积极推动临床医学各二级学科专业,定期开展学术沙龙、学术讲座等学术活动。做到“定期、系列、优质”,如每月一次的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系列学术沙龙,肿瘤学学术讲座等;鼓励学科专业扩大学科学术影响力,主办或承办各类省级以上高层次学术交流活动,近三年各临床医学专业共组织举办院内的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共30场,省级专科学术年会4场,如《广东省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年会、第十届全国肿瘤综合治疗新进展高研班暨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研讨会》等;全国性的学术会议4场,如《麻醉科主任困难气道处理培训交流会》、《全国小儿麻醉暨第三届中美小儿麻醉暨南方麻醉学术交流会》等,为专科人才的培养搭建了一个视野宽阔、气氛浓厚的学术平台,以学科学术建设带动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鼓励研究生自主组织开展研究生学术沙龙活动。以研究生管理部门主办,各年级研究生或各学科专业研究生团体承办的方式,定期就研究生感兴趣的话题,如“在读博士生发表SCI论文经验谈”、“博士生出国学习交流经验分享”等,邀请相关领域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院内外专家、研究生导师、在科研或临床上有突出成绩的在读或毕业研究生前来交流,活跃了学科学术氛围,强化了研究生理论探索、自主创新意识,也促进了研究生学术讨论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鼓励研究生“走出去”。参加研究生学术论坛、研究生暑期学校等交流活动,借助其他高校和学科的学术资源开阔学术视野,促进跨学科培养和学术创新;鼓励研究生以联合培养的形式到国际知名大学进行访学研究和短期交流,提高学术创新能力,如麻醉学专业研究生已于2012年7月赴美国耶鲁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联合培养。

3 讨论

中医院校的临床医学一级学科是新生学科专业,与其他学科专业相比,其在跨学科学术交流、学术资源优化与共享、学科建设发展空间上享有很大的优势,构建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将有助于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的蓬勃发展。

中医院校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植根于中医药的大环境,与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有其相近之处,两者均涵括了临床与科研能力的培养;其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则不同,前者注重临床实践技能,培养高水平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专科医生,而后者注重科研素养,为高等医学院校和科研机构输送高素质师资和科研人员。

该研究以探索中医院校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为主线,围绕学科内涵建设、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学术平台建设等要素,注重和突出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实施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实践管理制度和科研技能培训制度,形成了临床能力考核指标体系和科研能力考核指标体系,以临床和科研实践带动研究生学术和研究素养的不断提高;研究始终围绕实践开展,坚持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较大的推广价值,有利于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发挥效益,在实践中完善提高,通过实践反馈不断完善提升,有利于保证各项培养改革措施按计划实施。

目前该研究项目制定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已在该校临床医学专业各二级学科中全面应用,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各学科内涵建设逐步完善,研究生的专业认同感逐年提高,专业思想日益牢固,专业学习兴趣不断增强,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科研能力的掌握得到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得到有力的保障,2014年首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研究生的就业前景看好。

[1]许智宏.北大校长许智宏公开回应考研争议[EB/OL].http://www.cnedu.cn/news/2005/12/ta27193105418121500-23952.html,2005-12-18.

[2]曾玉燕.武大校长:硕士培养从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EB/OL].http://news.sohu.com/20080308/n255599083.shtml,2008-03-08.

[3]张继明.为“学术型研究生”辩—兼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J].高校教育管理,2012,1(6):30-33.

[4]杨一华,陈正勤.医学科研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J].华夏医学,2013,3(26):598-600.

[5]许为青.临床医学科学学位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4):140.

[6]耿有权,彭维娜,彭志越.我国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运行状况的调查研究——基于全国14所重点高校问卷数据[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6):29-34.

[7]王中越.中医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12):17-20,41.

猜你喜欢

学位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教育部就学位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V eraW an g
学位撤销法律规定的现存问题与厘清完善
——以《学位条例》的相关修订为例
导师榜
英国大学本科一等学位含金量遭质疑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