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鹘文《金光明经》中的汉语借词对音研究∗

2014-03-03张铁山朱国祥

关键词:韵尾借词回鹘

张铁山,朱国祥

(1.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与古籍研究所,北京100081;2.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北京100081)

回鹘文《金光明经》(全称《金光明最胜王经》,原名altunÖnglüg yaruq yaltrïqlïγqopta kÖtrülminom iligi atlïγnom bitig,是目前回鹘文佛经中篇幅最大、保存较完整的重要文献之一。回鹘文本译自义净的汉文本《金光明最胜王经》。20世纪初德国考古队曾在吐鲁番获得此经的许多残卷,但最完整写本为俄国马洛夫于20世纪初在我国甘肃酒泉地区所得。回鹘文本译者为著名回鹘翻译家别失八里人(今新疆吉木萨尔)胜光法师,约生活于10-11世纪。除《金光明经》外,他还从汉文翻译了《玄奘传》、《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观心经》等佛教著作。从回鹘文译文来看,胜光法师精通汉文、梵文和佛学,是一位翻译大师。

由于《金光明经》的重要价值,所以长期以来一直是世界突厥学家们研究的主要对象。对此书的研究作出贡献的国外学者有:缪勒、班格、冯加班、拉德洛夫、恰哈台、马洛夫、西纳色·特肯、皮特·茨木等[1],而国内对回鹘文《金光明经》进行研究的学者有:耿世民、阿不都热依木、张铁山、阿力肯、周北川等[2]。但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无人对回鹘文《金光明经》中的汉语借词进行专门研究。作为中国学者,我们有能力也应该对此做出自己的贡献。

下面我们将以土耳其学者Ceval Kaya整理刊布的土耳其文版《回鹘文<金光明经>》[3]为底本,穷尽回鹘文《金光明经》中的汉语借词,运用译音对勘法,通过汉语借词与回鹘文译音的对比,归纳汉语—回鹘语的对音规律。该研究不仅可以帮助建立回鹘语和汉语的语音对应关系,探讨回鹘语从汉语借词的途径和规律,而且也可以提供汉字音值的音韵学直接材料。

一、回鹘文《金光明经》中的汉语借词

回鹘文《金光明经》中共出现81个汉语借词,其中有6个尚无法确定其对音,另有多个是用不同回鹘文拼写汉语借词。因此共得汉语借词66个。这些汉语借词构成我们下面进行对音研究的基本材料。兹列举如下:

1.an<案,8/7①前一数字表示回鹘文原文页码,后一数字表示原文行数。

2.anqo<案固,17/18

4.ban<板,477/15

5.bursang<佛僧,32/2

7.čamhuy<忏悔,25/22

8.čang(1)<钲,27/18

9.čang(2)<长,4/7

10.čïmïčamï<苫弭,476/1

11.čïn<真,24/22

12.čïγ<尺,41/12

13.čïnju<真如,34r/8

14.či<執,343/22

15.čuuγ<浊,74/22

16.gïtsïsamatso∼gïtsosamatso<义净三藏,343/5,3/14

17.guuyïhua ∼guuyïhuua<玉花宫,34/18,686/17

18.hua<花,83/11

19.ïnčïu<温州,4/6

20.ir<乙,686/16

21.qamatsï<槛子,454/3

22.qamatsun<甘松,476/9

23.qangsï<康熙,34/17

24.qav<合,135/9

25.ki<已,403/25

26.qïy<街,17/18

28.qubïq<琥珀,476/14

29.quïn<卷,404/4

30.qunčuy<公主,85/10

31.quotau<居道,4/7

32.quu<癸,34/17

33.labay<螺贝,658/9

34.lïnhua<莲花,27/19

35.luu<龙,28/10

36.mïr<蜜,477/5

38.pïnsun<本尊,403/26

39.poo<魄,400/24

40.sang∼tsang<仓,519/2,607/11

42.sim∼sin<辛,343/20,343/22

43.sisi<祭祀,29/21

44.su<苏,623/5

45.sutsï<水精,680/23

46.sü∼süü<序,2/5,499/14

52.taluy<大流,28/6

53.tayıng<大清,34/17

55.tïtsï∼tïtsu<弟子,669/20,656/1

56.toγ∼tooγ<纛,34d/12,176/20

57.toyïn<道人,2/12

58.tsï<细,587/16

59.tsun<寸,41/12

60.tsuy<罪,24/1

61.tunghuvan<敦煌,34/19

62.tutča<咄者,476/3

63.uu<戊,686/14

64.üjik∼üjük<字,27/2,532/20

65.yang<样,95/3

66.yinu<珍珠,70/5

二、汉语借词与回鹘文译音对音研究

在进行对音研究之前,有一个问题必须说明:回鹘文译者为回鹘翻译家胜光法师,其生活时代约在10-11世纪。因此,回鹘文《金光明经》的翻译时间相当于汉语中古语音时期。

(一)从中古汉语声母系统看汉语借词与回鹘语对音规律

1.唇音:帮(p)、滂(ph)、並(b)、明(m)。

帮(p):博(士)p6k(bah)(前为汉语音,括号内为回鹘语音,下同),板pan(ban),布(施)pu(bu),本(尊)pu@n(pïn)。(回鹘b、p=p)。

滂(ph):(琥)珀phek(bïq),魄ph5k(poo)。(回鹘b、p=ph)。

並(bh):佛(僧)fo(bur),(室利)薜(得迦)bhiei(pï)。(回鹘b、p=bh)。

明(m):蜜mǐet(mïr),(沙)弥mǐe(bï),(苫)弭mǐe(mï),戊m@n(uu)。(回鹘m、b、v=m)。

说明:帮滂并的3个声母同回鹘文的b、p对音,回鹘文中不能区分p、ph这两种形式的送气与否,在回鹘文字母中,b与p书写不分。

2.舌音:端(t)、透(th)、定(dh)、来(l)、知(t)、徹(th)、澄ćh)。

端(t):(室利薜)得(迦)t@k(sï),敦(煌)tu6i(tung),咄(者)tu@t(tut)。(回鹘t、s=t)。

透(th):(都)统thuong(tung)。(回鹘t=th))。

定(dh):(居)道dhAu(tau),纛dhuok(toγ∼tooγ),弟(子)dhiei(tï),道(人)dhAu(to)。(回鹘t=dh)。

来(l):螺(贝)luA(la),莲(花)lien(lïn),龙lǐwong(luu),(大)流lǐu(luy)。(回鹘l=l)。

说明:回鹘文t、s对应汉语的端透定组,回鹘l与汉语来母对应。

知(t):珍(珠)tǐěn(yin)。(回鹘y=t)。

徹(th):在回鹘文《金光明经》的汉语借词中没有出现齿音徹(th),但在其他回鹘文汉语借词中出现过这一音,特在此补足,如:(班)超thǐεu(čao)[4]123。(回鹘č=th)。

澄(ćh):长thǐAng(čang)。(回鹘č=ćh)。

说明:回鹘č、y与知徹澄母对应。

3.齿音:精(ts)、清(tsh)从(dz)、心(s)、邪(z)、庄(Ù)、初(Ùh)、崇(Ãh)、山(S)、章(tC)、昌(tCh)、船(dýh)、书(C)、禅(ý)。

精(ts):(佛)僧s@ng(sang),(弟)子tsǐ@(tsï),祭(祀)tsǐEi(si)。(回鹘s、ts=s、ts)。

清(tsh):仓tshAng(sang∼tsang),(大)清tshǐ Eng(čïng),寸tshu@n(tsun)。(回鹘ts、č=tsh)。

从(dzh):(义净三)藏dzhAng(tso),罪dzhu6i(tsuy)。另,“字”的中古音dzhǐ@开口三等字,而回鹘文为üjik-üjük,中间转写为i或ü则是回鹘文字母近似之故。(回鹘ts、üj=dzh)。

心(s):(义净)三(藏)sAm(sam),(甘)松suo ng(tsun),小(乘)sǐEu(sav∼sïv),辛sǐěn(sim∼sin),苏su(su),(佛)僧s@ng(sang)。(回鹘s、ts=s)。

邪(z):(祭)祀zǐ@(si),序zǐo(sü∼süü)。(回鹘s=z)。

庄(Ù):在回鹘文《金光明经》中没有出现齿音“庄”(Ù),但在其他回鹘文文献中出现过,特在此补足,如:盏Ùæn(čan)。(回鹘č=Ù)[4]124。

初(Ùh):忏(悔)ÙhAm(čam),(义)净(三藏)Ùhæng(tso)(回鹘č、ts=Ùh)

崇(Ãh):(博)士Ãhǐ@(ï)(回鹘=Ãh)。

章(tC):钲tCǐEng(čang),真tCǐěn(čïn),執tCǐep(či),(咄)者tCǐa(ča),(珍)珠tCǐu(čü)。(回鹘č=tC)。

昌(tCh):尺tChǐEk(čïG)。(回鹘č=tCh)。

船(dýh):(大)乘dýhǐ@ng(ïng)。(回鹘=dýh)。

禅(ý):回鹘文《金光明经》中没有出现“禅”(ý)音,但在其他回鹘文文献中出现过,自此补足,如:十(干)ýǐ@p(ïp)[4]125。

4.半齿音:日(ný)

日(ný):(真)如nýǐo(ju),(道)人nýǐěn(yïn)。(回鹘j、y=ný)。

5.牙音:见(k)、溪(kh)、群(ɡh)、疑(ng)。

见(k):(案)固ku(qo),甘(松)kAm(qam),合k6p(qav),公(主)kung(qun),癸kwi(quu),(胜)光(声梨都统)kuAng(qo),己ki(ki),(室利薜瑟得)迦kǐA(qa),居(道)kǐ@(quo)。(回鹘q、k=k)。

溪(kh):康(熙)khAng(qang)。(回鹘q=kh)。

群(ɡh): 卷ɡhǐwEn(quïn),群母三等。(回鹘q=ɡh)。

疑(ng): 义(净三藏)ngǐe(gï),开口三等,玉(花宫)ngǐwθk(guu),合口三等。

说明: 借词“义净三藏”gitsisamtso与“玉花”guhua中的“义、玉”都是三等字,分别对应着回鹘gi、gu,这是因为回鹘文不能表现汉语y+i(ü)所致。

6.喉音:影(ø)、余(j)、晓(x)、匣(7)。

晓(x):(忏)悔xu6i(huy),(玉)花(宫)xwa(huua),(康)熙xǐ@(sï)。(回鹘h、s=x)。

匣(7):槛(子)7am(qam),琥(珀)7u(qu),(敦)煌7uAng(huvan)。(回鹘q、h=7)。

影(ø): 案an(an),温(州)uen(ïn),乙ǐet(ir),(观世)音ǐěm(ïm)。(回鹘ø = ø)。

余(j): 样jiAng(yang)。(回鹘y=j)。

说明,高本汉拟一、二四等为舌根音,拟三等为舌根腭化音,而回鹘文则译一二等为小舌音,译三四等为舌根音,刚好向后移了一个发音部位。见组声母和晓匣二母依所带的洪细分为两类[5]65。

从以上汉语借词声母与回鹘语的语音对应不同的声母,其原因是有两个方面造成的:一方面,发音越接近的音,其对应的范围就越小;反之,发音越模糊,其对应的范围越广,如p=回鹘b∼f∼v∼w等。另一方面,在回鹘文字母中有t-d,s-,q-γ不分现象,这也造成了对应的字母有所不同[4]136。

(二)从中古汉语韵母系统看汉语借词与回鹘语对音规律

1.首先,看中古汉语阴声韵母。回鹘语与汉语借词的对音情况如下:

(1)果摄合口一等:螺(贝)luA=la(前为汉语音,等号后为回鹘语音,下同。);开口三等:(室利薜瑟得)迦kǐA=qa。

(2)假摄合口三等:(莲)花xwa=hua;开口三等:(咄)者tCǐa=ča。

(3)遇摄 合口三等:(真)如nýǐo=ju;合口一等:琥(珀)7u=qu,苏su=su,都(统)tu=tu。

合口三等:(公)主tCǐu=čü,序zǐo=sü∼süü,(珍)珠tCǐu=čü。

(4)蟹摄 合口一等:(忏)悔xu6i=huy,罪dzhu6i=tsuy,敦(煌)GuAng=tun。

开口一等:(螺)贝pAi=bay,大(流)dhAi=ta。

开口二等:街kAi=kïy。

开口三等:祭(祀)tsǐEi=si。

开口四等:(室利)薜(瑟得迦)bhiei=pi,弟(子)bhiei=tï,细siei=tsï。

开口四等:(沙)弥mǐe=bï,(苫)弭mǐe=mï。

合口三等:水(精)Cwi=su。

(6)效摄 开口一等:道(人)dhAu=to,报(身)pAu=pao,小(乘)sǐEu=sav∼sïv。

(7)流摄开口一等:戊m@u=uu。

开口三等:(温)州tCǐ@u=čïu。

从上可以看出:很多复韵母在回鹘文献语言中的有单元音化的趋势,果摄中的uA与ǐA变成单元音a;遇摄中的ǐo与ǐu变成单元音u、ü、üü(回鹘文献元音字母双写是长元音),这是回鹘文献语言没有复元音的缘故。另,蟹摄中的四等字的主要元音译作i,确是反应了当时的实际情况。事实上齐韵只在唐代以前是e,而在宋代的某些方言里就已变成与止摄相同的i了[5]66。

2.其次,看中古汉语阳声韵母。回鹘语与汉语借词的对音情况如下:

(1)咸摄 开口一等:(义净)三(藏)sAm=sam,甘(松)kAm=qam。

开口二等:忏(悔)ÙhAm=čam。

开口三等:苫弭CǐEm=čïmï。

说明:甘松qamatsun与槛子qamatsi回鹘文借入后都在qam后+a,这是增音现象,在两个辅音之间增加一个元音,为了语言和谐。另,čmičami,čïmï与čamï重叠写在一起,且čïmï结构应该是čïm+mï,省略一个m,čamï也是这样的。中间ï或a这是回鹘文中转写差别所致。

(2)深摄 开口三等:(观世)音ǐěm=ïm。

(3)山摄开口一等:案An=an。

开口二等:板pan=ban。

开口四等:莲(花)lien=lïn。

合口一等:观(世音)kuAn=qon。

合口三等:卷ɡhǐwEn=quïn。

(4)臻摄 开口三等:真tCǐěn= čïn,(报)身Cǐěn=ïn,辛sǐěn=sim∼sin,人nýǐěn=yin。

合口一等:温(州)u@n=ïn,本(尊)pu@n=pïn,寸tshu@n=tsun。

(5)宕摄 开口一等:(三)藏dzhAng=tso,康(熙)khAng=kanɡ,仓tshAng=tsanɡ。

开口三等:长ćhǐAng= čang,样jǐAng=yang。

合口一等:(胜)光(声梨都统)kuAng=qo,煌(煌)7uAng=huvan。

(6)江摄 ø

(7)曾摄 开口一等:(佛)僧s@ng=sang。

开口三等:(大)乘dýhǐ@ng=ïng,胜(光)Cǐ@ng=ïng,升Cǐ@ng=ing。

(8)梗摄 开口二等:(义)净Ùhæng=tso∼tsï。

开口三等:tCǐEng= čang,(水)精tsǐEng=tsï,(胜光)声(梨都统)CǐEng=e,(大)流lǐ@u=luy。

(9)通摄 合口一等:(甘)松suong=tsun,公(主)kung=qun。

合口一等:龙lǐwong=luu。

以上我们可看出:回鹘文的宕梗通摄中的藏tso、光qo、精tsï、聲e、龙luu,都无鼻韵尾,而宕摄中的康qang、仓tsang、长čang,仓sang、样yang与梗摄中的čang等字都有-ng鼻韵尾。鼻音-ng的消失大约是从唐代开始。在回鹘文献语言中,消失了-ng的汉语借词,可以认为是唐代以后吸收进来的。但对于仍然带有-ng的借词,则还需要其他旁证,它有可能是唐代以前的,也可能是唐代或唐代以后的,因为-ng的消失在唐代以后是逐渐发生的[4]135。聂鸿音先生在其《回鹘文<玄奘传>中的汉字古音》一文中所列举宕梗两摄的例字绝大多数是无鼻韵尾的,他的结论是“认定当时西北地区汉语方言的宕梗两摄是既不带韵尾也不带鼻化的纯元音韵”。现代西北方言区有不少地方都把一大批汉语阳声韵字读作元音尾,这也只能说明当时汉语西北方言的这几个阳声韵字已不带鼻音尾了[6]56。宕、梗两摄字不带鼻韵尾是唐、宋时期汉语西北方音的普遍现象,敦煌唐代汉藏对音《千字文》、11世纪的回鹘汉对音《玄奘传》以及12世纪的夏汉对音《番汉合时掌中珠》等文献都可以提供此类例证[7]。综上各家,我们对这现象解释可否作如下猜想:鼻音韵尾脱落是汉语借词处于不同历史时期而造成的现象,如宕摄中的煌huvan与通摄中的松tsun、公qun则是鼻韵尾的部分脱落现象。汉语借词在回鹘文献语言中的脱落路径大致是:早期鼻韵尾完全脱落,中期部分脱落,晚期完整保留鼻韵(-ø→-n→-ng)。

3.再看中古汉语入声韵母。回鹘语与汉语借词的对音情况如下:

(1)咸摄开口一等:合k6p=qav。

说明:回鹘文《玄奘传》里:“甲法”二字的回鹘文分别是qap、vap,由此可见,中古汉语入声韵p在回鹘文中有三种形式对应:v、p、ø(零形式)。

(3)山摄 ø

(4)臻摄 开口三等:乙ǐet=ir。

开口三等:蜜mǐet=mïr,室(利薜瑟得迦)Cǐet=ïr,瑟Sǐet=vï

合口一等:咄(者)tu@t=tut。

合口三等:佛(僧)bhǐu@t=bur。

在回鹘文献语言的汉语借词中,汉语韵母尾音-t有的保留着,有的变成了-r,有的消失了[4]135,这个t或者是最初的,但是在唐朝时候的中古北部这个截断音已经变成了-r了[6]55。回鹘文《玄奘传》在写梵文词语时总是清晰地表现出舌尖塞音韵尾,而现在在可以译出舌尖塞音韵尾t(d)的情况下却把汉语的一些入声字译作-r,这显然说明当时当地汉语方言的山臻两摄已不像《切韵》时代那样读作-t,而是读作颤音-r了[6]58。我们可看出:汉语中古音的臻摄中带-t入声字在回鹘文译作三种可能韵尾:-t,r-,ø。

(5)宕摄开口一等:博(士)pAk=bah。

(6)江摄 开口二等:浊ćhOk= čuuγ。

(7)曾摄(室利薜瑟)得(迦)t@k=sï

(8)梗摄 开口二等:(琥)珀phek=bïq。

开口三等:尺tChǐEk= čïγ。

(9)通摄 合口三等:玉(花宫)ngǐwok=gu,纛dhuok=toγ(tooγ)。

回鹘文《玄奘传》也在完全可以译出舌根塞音韵尾的情况下(掖:yiɡ)却把汉语的另一些入声字译作-γ,这显然说明当时当地汉语方言的宕江曾梗通五摄已不像《切韵》时代那样读作-k,而是读作擦音-γ了[6]60。我们从在以上材料所举的例子里可看出:中古汉语入声字带-k韵尾,在回鹘文翻译时对应着舌面后音-γ、-k和小舌音-h(而在《玄奘传》里回鹘文译作-γ),少数则消失什么都不带了。

猜你喜欢

韵尾借词回鹘
云南新堡壮语的语音特点及其演变
廉州话鼻音韵尾演变研究
回鹘文献语言中借词的对音规律研究——以《玄奘传》第六卷为例
俄藏回鹘文《玄奘传》第六卷七叶释读
小议回鹘文《玄奘传》第六卷所见之Ögä一词
浅谈借词对维吾尔语词汇演变的影响
东干语借词国内研究述评
Analysis of soci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use of Uyghur loan words in Xinjiang Chinese dialect
回鹘文《慈悲道场忏法》动词的式范畴
关于回鹘文书中几个词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