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学意识观照下的中学英语教学

2014-02-25张大群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英语教学

张大群

【摘 要】美学意识观照下的英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技能的传授,更是寓教于美。本文从作为审美对象的英语语言本身出发,探讨英语的音美、形美和义美及其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意义。文章指出:英语的音美促使学生关注韵律节奏,形美强化学生的逻辑推演力,义美拓展学生的联想潜能。

【关键词】音美 形美 义美 英语教学

现代中学英语教学不仅需要传授语言知识、培养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素质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更高阶段的学习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美学理应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应该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曾如此强调美学意识的教育功用:“应该寻求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年们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1]如何融美学意识于中学英语教学?美学意识观照下的英语教学旨在寓教于美,让学生听到美、看到美、感受到美,从而培养学生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本文试图从作为审美对象的英语语言本身出发,聚焦英语的音美、形美和义美,并探讨其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一、音美:引导学生关注韵律节奏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和口头表达形式,是语言客观存在的物质基础,通常直观可感,诉诸人的听觉和视觉。著名语言学家Jackendoff基于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转换生成语法的表层深层结构理论,认为语言和音乐都可以分为表层的外在实现和深层的组织规则:语言具有词性、语法、语气等外在形式,音乐具有旋律、调式、和弦等外部表现形式,两者虽然不具备一对一的对应关系,但在深层的组织脉络上却存在某种程度的一致。[2]我国南朝文学家沈约提出的“文章之音韵,同弦管之声曲”,也同样印证了语言内在的音乐特质。这种音美在诗歌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如以下节选自译林出版社《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八的Unit 1中的诗歌A Red, Red Rose,单词语音的重复(第一诗行和第三诗行的dear)和押韵(第二诗行的sun和第四诗行的run)展示了诗歌语言的韵律,给读者带来审美愉悦。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诵读诗歌,通过出声朗读,并借助诗歌的韵律节奏我们才有可能通往诗人的心灵世界,并最终与诗人的情感脉搏产生共鸣。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my dear,

And the rocks melt wi the sun;

I will love thee still, my dear,

While the sands o life shall run.

当然,音美不限于诗歌,也可见于其它任何类型的文体中。作者常通过精心运用元音、辅音、音节以及词语的重复等手段使文章生成特定的韵律,读者阅读时可以感受到别样的美学效果,如:

Change is part of life and the making of character, hon. When things happen that you do not like, you have two choices: You get bitter or better.

以上出自题为Youth(青春)的英语短文,其末句bitter和better两个单词除了一个元音不同外,其它发音都相同,既押头韵,也押尾韵,这更加凸显了“两种选择(two choices)”之间的鲜明对比。学生通过朗读以上引文,也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两种选择”在语音层面的明显差异。类似的例子,英语习语中比比皆是:

No pains, no gains.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Well fed, well bred.

Penny wise and pound foolish.

音美不仅可见于词语层面,还可以通过短语或句式结构的重复领略,如《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十一的Unit 1课文So many jobs to choose from有以下一句:

There are many other people doing unusual jobs, such as a person who tastes beer at a brewery and probably consumes one litre of beer a week, a person who designs fireworks and a person who tests rides for amusement parks.

该句such as后接三个宾语,都是以“a person who…”的形式出现,读来音韵和谐、朗朗上口,极大地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此种音韵效果的选择常见于论说文或者那些旨在说服的演讲文本中,其语势铿锵有力、一气呵成,对于成功论证或劝说至关重要,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脍炙人口的演讲I have a dream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音美促使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英语的韵律节奏,鼓励学生出声朗读,这对于美感的获取和语感的逐渐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阐释的正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

二、形美:强化学生的逻辑推演力

事实上,上节末已经涉及形美的论题。这里,我们谈论的形美主要指的是英语句子与句子之间、句子内部之间形式上所具备的显性逻辑联系。这种显性联系在汉语中表现得较为微弱,汉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通常依靠的是语义联接,而非形式标记,即“形散而神不散”。“形合”(hypotaxis)和“意合”(parataxis)这一对术语用来描述英语与汉语之间的差异,已被学界普遍认可。汉语偏重意合,形式上没有多少词语用以明确句间或句子内部之间的关系,如:

(1)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2)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3)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4)不进则退。

以上四句对应的英文表达应该是:

(1)We will not attack unless we are attacked.

(2)If I had known it would come to this, I would have acted differently.

(3)Smart as a rule, but this time a fool.

(4)Move forward, or youll fall behind.

教师应引导学生特别关注以上英译句子中的unless、if、but和or等明确标记分句之间逻辑关系的连接词。这种显性逻辑关系构筑的英语语言形式美使得英语表达强调逻辑推理的严谨缜密。学生在英语写作时必须对此有所意识,否则写出来的英语作文极有可能表达不够规范地道。语言学家认为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学习者在使用第二语言时,会借助于母语的发音、词义、结构规则或习惯来表达思想、陈述观点。这就是“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如果母语规则和外语是一致的,母语规则迁移会对外语产生积极影响,被称为正迁移。负迁移指的是母语的语言规则不符合外语的表达习惯,因此应尽力避免。上述四句如果去掉四个连接词,英语的表述虽说没有错,但隐约可见汉语表达的程式规则,缺少了一份英语的“原汁原味”,皆因学生母语产生的负迁移。教师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应侧重于英语句子逻辑关系构建的形美,强化学生的逻辑推演力,引导学生重视英语篇章写作中的各种连接手段,除了上述的连词,还应包括代词、副词等,如《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十的Unit 2的课文The wandering Romany有以下一段:

Many people often refer to the Romany as ‘travellers. In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they are often called ‘Gypsies because of the belief that they first came from Egypt. However, today it is not considered polite to use this term. Their main characteristic is that they do not stay settled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 and always move on to another place. In the past they lived in carriages pulled by horses, but nowadays they often use trucks or coaches. They resist making permanent homes, and choose not to become citizens of the countries that they move to. Instead, they prefer to stay in small groups, to protect and preserve their culture and freedom.

上段的形美主要源自三个方面:划线部分词语明示的因果、转折、并列、递进等逻辑语义关系、斜体部分关系代词that标示的主从逻辑关系、粗体部分they、their建构的逻辑语义链条。这三个方面令英语行文脉络明朗,逻辑彰显,表达也随之自然明澈。

需要指出的是,教材中的少数语言表述也有欠完美,影响了学生对于“形美”的感受。这里仍以上节末提及的模块十一Unit 1的课文So many jobs to choose from中那句为例。该句such as后面接了三个并列的短语,均以“a person who...”的模式出现,在获得音韵美的同时,展现出和谐匀称的形美,但该句还可以更加“形美”,我们尝试将其修改为:

There are many other people doing unusual jobs, such as a person who designs fireworks, a person who tests rides for amusement parks, and a person who tastes beer at a brewery and probably consumes one litre of beer a week.

我们将原文such as后面的第一个宾语移至最后,调整后的第一个宾语是“a person who designs fireworks”,共5个单词,第二个宾语是“a person who tests rides for amusement parks”,共8个单词,第三个宾语是“a person who tastes beer at a brewery and probably consumes one litre of beer a week”,共17个单词,单词由5个经8个发展至17个,such as的三个宾语意义上虽然是并列的,但形式上却生成一种逐渐递进的层次美感。

如此调整同时也是为了语言表述符合英语的“尾重(endweight)”原则。原文的第三个宾语17个单词,远远超出其它两个宾语的长度,根据尾重原则,应该放到句末,使得整个句子表达更为地道,散发出浓郁的英语味。“尾重”原则不仅体现在句子层面,也可见于短语层面,如汉语中我们说“文艺”,即文学和艺术,英语非得说“art and literature”,因为literature明显长于art,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三、义美:拓展学生的联想潜能

英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比皆是,是英语语言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往往令汉语望尘莫及。翻开任何一部英语词典,一个单词的诸多意义解释常常让学习者目不暇接。这些解释之间是否存有某种联系或规律?现代英语词汇学认为,单词的意义可以大体划分为“本义”(denotation)和“转义”(connotation)。根据《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注解,本义,即指示意义,指的是词项的中心意义或核心意义,常与所指意义和概念意义相提并论,而转义,即隐含意义,指的是与单词基本意义相关的比喻意义、联想意义等,常用以表示人们对单词所指的人或事物持有的情感或态度。以storm作为名词为例,《美国传统词典》给出的解释汉语意义有六条:暴风雨(雪)、风暴(气象学)、枪林弹雨、强烈的或猛烈的爆发、大动乱、猛袭。由此可见,单词在英语词典中的意义顺序排列基本上遵循从本义逐渐过渡到转义的规律,通常最末一个意义解释隐喻化程度最高,离本义也最远,但大部分情况下仍旧和本义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a storm of tears和a storm of protest中的storm虽然不再指涉“暴风雨”,但具有“暴风雨”赋予的特性:猛烈!如此英文表达意义丰满,富于联想,并且平添了一份形象之美。

英语的转义远不止于此,storm还可以用作动词,如以下检索自BNC(英语国家语料库)的真实语料:

On March 11 anti-terrorist forces stormed a house in Istanbul where three hostages...

I stormed at my husband.

Colour flared into her face when Fred and the rest of the team stormed into the room...

storm由本义“暴风雨”演变为动感十足的“洗劫”、“咆哮”和“冲进”,使得句子表达意义跃然纸上,英语的意义之美激发的动感和形象应该引起学习者的注意。教师在教授词汇短语时,可以通过提供不同语境下同一单词运用的诸多例证,鼓励学生建立同一单词不同意义之间的联系,由本义逐渐过渡到隐喻程度较高的转义,拓展学生的联想潜能。《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十的Unit 1课文Teach a man to fish有以下两句:

Give a man a fish, and you feed him for a day. Teach a man to fish, and you feed him for the rest of his life.

两句意义之间强烈的反差不仅源于相同句式结构的衬托,更与作者巧用活用fish一词的一静一动密不可分,第一句fish用其名词本义“鱼”,第二句fish被转用作动词“钓鱼”。

以上我们通过分析英语语言的音美、形美和义美,指出美学意识对于中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重要指导意义。从美学视角出发,语言技能学习应是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而合理运用语言之美则是语言学习的高级阶段。因此提高中学生外语学习的美学意识,让其感受语言之美,是语言学习由初级阶段迈向高级阶段的关键点。同时,美学意识观照下的英语教学会引导学生侧重英语语言本身的美,强化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使他们从功利性较强的外部动机中解放出来,逐步从“感性的人”发展成为“理性的人”。正如德国浪漫主义诗人席勒曾言:“从感觉的受动状态到思维和意志的能动状态的转变,只有通过审美自由的中间状态才能完成。总之,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

【参考文献】

[1](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62.

[2]JACKENDOFF R. Foundations of Language[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198-202.

[3]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116.

(作者系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博士后)

猜你喜欢

英语教学
自然拼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方法与作用
OBTL模式下形成性评估在高职高专医学英语教学中的促进作用
英语教学中对任务的几点思考
英语科技文本翻译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将“课程思政”融于小学英语教学实践
Cultivation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in English teaching英语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英语教学设计——词汇教学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英语教学案例分析